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对策一、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联动是农业新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继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次创新。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已逐步成为我国农村重要的乃至主要的经营体制。据农业部1999年对28个省区市1650个县(市、区)的调查,截止1998年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发展到30344个,带动农户3900多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5左右。在多种类型的产业经营组织中,龙头企业带动型是主要形式,各种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近2万个,占总数的66。短短几年,我国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已由少数地区的试点工作延展为整个国家的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对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积极影响,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及出口,是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另外,它是组织农业多种经营、加工、运销的一种组织载体,不断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到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农业产业结构历来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过20余年的努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已经极大改善,其合理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首先,在农业层次,种植业比重有了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有了相应的上升。其次,在种植业层次,粮食作物比重明显下降,经济作物比重相应上升。再次,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人均粮食产量明显增加。最后,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充裕,过去长期供不应求的状况有了极大改观。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明显提高,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从农业产业化看,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首先,我国农业还不很发达,虽然大多数县乡都在搞农业产业化,但各自孤立,多数产业化经营只局限于一乡一县的范围。农业产业化对农户覆盖率也较低,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较为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户增加就业和收入的需要。其次,与发达国家生产、加工、销售联合体的组织制度相比,我国也不成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从商品化初期到现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第二阶段,一些中间商与农场结合推动一体化进展;第三阶段,农民合作组织制度和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从发达国家的这种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组织发育的关键时期,市场信用机制也不完善。当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看涨时,有的农民就违背合同,自己去市场上出售产品,使企业遭受损失;而当某种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时,有的企业又不愿以合同价格收购农户的产品,从而把风险转嫁给农户。由于目前我国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明显的地位悬殊,经常会出现第二种情况,这种脆弱的信用关系不利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发展和巩固。再次,政府角色不当,存在推动过度和推动不足现象。各级政府都能认识到产业化的意义,因此都投入了大量的热情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由于政府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思路,因此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不能正确找准自己的角色,往往出现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为了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绩,人为硬性地拉郎配,不顾农民意愿和当地情况,用行政命令来控制农民的生产,龙头企业和农户无相互选择权,完全由政府来捏合。这就是所谓的推动过度现象。另一种是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去实地调查,制定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而只是发一些文件,没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从而使农业产业化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导,流于口号,造成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附加值低,区域产业雷同,资源浪费等。从农业产业结构看,过去的调整主要是在数量上做文章,是适应性的调整,而非战略性的调整。这种调整思路已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也日趋明显地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低质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某些优质农产品却供给不足,不得不借助于进口,出现了同一种粮食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奇怪现象;二是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无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主销区,都在强调粮食自给,区域优势无从形成和发挥;三是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农民就业过于集中在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产品多处于初级产品阶段,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受到极大限制。另外,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造成当前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问题和矛盾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例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市场引导,地方行政干预较多,注重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发展缓慢,结构调整目标不明确。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缺乏市场导向的适应性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地区间农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种植业比重过大,农产品优质化程度很低,这既浪费了农业资源,而且直接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应当采用新的思路,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对农业产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新的思路就是,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带动的良性机制,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这必然需要一种经营机制来衔接生产、加工与销售、农户与市场,使农民能充分利用本地优势适应市场需求,顺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我国一些地方的经验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和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它通过利益纽带,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有机联系起来,并且互相促进。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市场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虽然说是农户,但鉴于我国农业长久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户广而分散,农民的市场意识不强,尤其需要加强引导。而农业产业化一开始就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项目的选择、种养结构的确定都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的;它连接市场与农户,成为向农户传递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龙头企业可以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基地传递市场信息,以此引导农民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及生产规模。另外,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从而使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巩固和提高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二是提供技术支持。就是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使农业通过对现代产业技术的吸纳、转换和创新,提高初级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从而使农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出于利益机制的驱动,龙头企业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必然会利用自己的资金和人才优势,尽量推广新技术,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进行良种培育和推广;而农户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也开始主动去学习运用先进农业技术,避免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人员推广科技但老百姓无动于衷的现象。三是提供资金支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支持农业资源开发和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加快发展,就要有相应的资金作保证,同时要保证资金尽可能投向这些产业。在这方面,尽管各级政府作了很大努力,资金供给不足是较长时期以来就存在的问题,这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快,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实行农业产业化,随着龙头企业实力的增强,就使其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成为可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可使龙头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等,从而支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四是优化资源配置。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即农业技术、资金、资源等的重组过程。农业产业化为区域间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不仅有利于通过群体力量抵御市场风险,也有利于使独家独户难以使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区域专业化规模经营上迅速加以推广,对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有积极推动作用,符合农户生产效益化的需要。随着主导产业规模的扩大,农业及农村的吸引力将得到增强,城市的先进技术、人才、资金等都会流向农村,而农业剩余劳动力也会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富裕的农民也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向城乡二、三产业,这就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优化了资源配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基本内容或者说是它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要接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业的产业升级。按照一般产业理论,产业升级的一般顺序是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应用到农业,则是使农业从单一的种植业过渡到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门类众多的现代农业。从我国的一些实践探索及先进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农业的产业升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农业及相关产业运作过程商品化;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组织规模经济化;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化;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布局基地化、集中化和区域规模经济化等。而在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对农业产业组织进行改造。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开展合作及逐渐一体化的经营体系等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力。第二种模式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通过选择主导产业,并根据其配置其他产业,以建立起产业关联程度高、产业关联效应显著的农业及相关产业体系。第三种模式是对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促进主导产业分布于各自适宜的经济区域,提高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布局的集聚效应。由此可以看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立主导产业、建设区域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质上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内容,从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实践也可以得出这种结论。我国农业中粮棉油生产已基本满足需要,增长放慢;而适应生活水平提高的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等则发展较快。与这种结构调整相联系,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开始于畜牧业,然后才扩展到其他行业。据统计,目前80的产业化组织集中在市场开放早,收入需求弹性系数高的蔬菜、水果等产业。三、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联动的主要对策1.树立全局观念和联动意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之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就调整抓调整,就产业化论产业化,必须有全局观念,联动意识。要着力于优化调整环境,建立调整机制,以调整促产业,以产业促调整。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的方向与区域布局,都应该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应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调整种植业结构,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逐步建立起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种植体系;优化第二产业的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引导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农村第三产业应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宗旨,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进行专业化、系列化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要因地制宜,更要突出特色,以发挥区域优势和避免新的产业结构雷同现象。因此,必须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区域特色和产品特色。通过深入调研,根据各地区域特点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前景搞好论证,切实选准一到几项主导产品,使各地朝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方向发展。各地要根据实际对调整的产品布局有一个统筹规划,使确定的主导产品既适应本地特点又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目前,农产品出现的卖难主要是低档次农产品生产过剩,而真正的优质农产品仍有广阔的市场,因此,当前要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2.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联动,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不同于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大包大揽,而是为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制度和政策环境。另外,市场本身的缺陷及仅靠市场力量难以有效进行调整,也给政府发挥作用提出了需求。政府要在广泛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原则,结合当地市场需求情况,选择区域主导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以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3.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联动,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产业化经营的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农业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调研为出发点,以产品是否适销对路为检验标准。要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开拓流通渠道,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以销定产,这就要全面推行合同制,并维护合法合同的法律效力,通过广泛利用购销合同确保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销路。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扩大优质产品在整个农产品中的比例,实现农产品的生产由以大路货产品为主逐步向以优质产品为主的转换。4.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联动,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组织者、市场开拓者和技术创新主体,起着关键枢纽作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建经济实力强、科技力量强、市场开拓能力强、龙头作用强,能够网络千家万户闯市场,便于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当前,应大力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并努力把其中的大型企业培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要按照合作制的原则,真正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由于市场变化和不测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龙头企业应与农民共同承担,以稳定的农产品基地的结构和布局,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5.发挥信息的服务作用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联动,要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服务作用。要确保调整适应市场,市场引导调整,就要充分发挥信息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此,政府要由过去制定生产计划、发布行政命令转为信息引导、典型示范,信息服务要社会化、制度化、现代化,以确保信息全面、准确、及时。6.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版权所有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联动,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是关键。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特别是民营科技实体到农村建立科技开发基地。要千方百计加快农业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的引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动植物新品种,加快农业科技在农业综合开发上的应用,为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产业化经营增添新项目。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着重是提高县级技术推广中心的能力,实现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相结合,巩固完善乡镇一级,培养扩大村一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对策一、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联动是农业新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继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次创新。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已逐步成为我国农村重要的乃至主要的经营体制。据农业部1999年对28个省区市1650个县(市、区)的调查,截止1998年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发展到30344个,带动农户3900多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5左右。在多种类型的产业经营组织中,龙头企业带动型是主要形式,各种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近2万个,占总数的66。短短几年,我国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已由少数地区的试点工作延展为整个国家的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对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积极影响,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及出口,是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另外,它是组织农业多种经营、加工、运销的一种组织载体,不断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到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农业产业结构历来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过20余年的努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已经极大改善,其合理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首先,在农业层次,种植业比重有了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有了相应的上升。其次,在种植业层次,粮食作物比重明显下降,经济作物比重相应上升。再次,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人均粮食产量明显增加。最后,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充裕,过去长期供不应求的状况有了极大改观。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明显提高,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从农业产业化看,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首先,我国农业还不很发达,虽然大多数县乡都在搞农业产业化,但各自孤立,多数产业化经营只局限于一乡一县的范围。农业产业化对农户覆盖率也较低,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较为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户增加就业和收入的需要。其次,与发达国家生产、加工、销售联合体的组织制度相比,我国也不成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从商品化初期到现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第二阶段,一些中间商与农场结合推动一体化进展;第三阶段,农民合作组织制度和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从发达国家的这种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组织发育的关键时期,市场信用机制也不完善。当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看涨时,有的农民就违背合同,自己去市场上出售产品,使企业遭受损失;而当某种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时,有的企业又不愿以合同价格收购农户的产品,从而把风险转嫁给农户。由于目前我国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明显的地位悬殊,经常会出现第二种情况,这种脆弱的信用关系不利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发展和巩固。再次,政府角色不当,存在推动过度和推动不足现象。各级政府都能认识到产业化的意义,因此都投入了大量的热情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由于政府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思路,因此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不能正确找准自己的角色,往往出现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为了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绩,人为硬性地拉郎配,不顾农民意愿和当地情况,用行政命令来控制农民的生产,龙头企业和农户无相互选择权,完全由政府来捏合。这就是所谓的推动过度现象。另一种是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去实地调查,制定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而只是发一些文件,没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从而使农业产业化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导,流于口号,造成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附加值低,区域产业雷同,资源浪费等。从农业产业结构看,过去的调整主要是在数量上做文章,是适应性的调整,而非战略性的调整。这种调整思路已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也日趋明显地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低质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某些优质农产品却供给不足,不得不借助于进口,出现了同一种粮食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奇怪现象;二是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无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主销区,都在强调粮食自给,区域优势无从形成和发挥;三是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农民就业过于集中在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产品多处于初级产品阶段,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受到极大限制。另外,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造成当前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问题和矛盾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例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市场引导,地方行政干预较多,注重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发展缓慢,结构调整目标不明确。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缺乏市场导向的适应性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地区间农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种植业比重过大,农产品优质化程度很低,这既浪费了农业资源,而且直接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应当采用新的思路,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对农业产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新的思路就是,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带动的良性机制,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这必然需要一种经营机制来衔接生产、加工与销售、农户与市场,使农民能充分利用本地优势适应市场需求,顺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我国一些地方的经验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和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它通过利益纽带,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有机联系起来,并且互相促进。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市场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虽然说是农户,但鉴于我国农业长久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户广而分散,农民的市场意识不强,尤其需要加强引导。而农业产业化一开始就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项目的选择、种养结构的确定都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的;它连接市场与农户,成为向农户传递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龙头企业可以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基地传递市场信息,以此引导农民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及生产规模。另外,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从而使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巩固和提高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二是提供技术支持。就是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使农业通过对现代产业技术的吸纳、转换和创新,提高初级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从而使农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出于利益机制的驱动,龙头企业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必然会利用自己的资金和人才优势,尽量推广新技术,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进行良种培育和推广;而农户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也开始主动去学习运用先进农业技术,避免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人员推广科技但老百姓无动于衷的现象。三是提供资金支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支持农业资源开发和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加快发展,就要有相应的资金作保证,同时要保证资金尽可能投向这些产业。在这方面,尽管各级政府作了很大努力,资金供给不足是较长时期以来就存在的问题,这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快,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实行农业产业化,随着龙头企业实力的增强,就使其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成为可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可使龙头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等,从而支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四是优化资源配置。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即农业技术、资金、资源等的重组过程。农业产业化为区域间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不仅有利于通过群体力量抵御市场风险,也有利于使独家独户难以使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区域专业化规模经营上迅速加以推广,对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有积极推动作用,符合农户生产效益化的需要。随着主导产业规模的扩大,农业及农村的吸引力将得到增强,城市的先进技术、人才、资金等都会流向农村,而农业剩余劳动力也会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富裕的农民也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向城乡二、三产业,这就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优化了资源配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基本内容或者说是它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要接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业的产业升级。按照一般产业理论,产业升级的一般顺序是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应用到农业,则是使农业从单一的种植业过渡到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门类众多的现代农业。从我国的一些实践探索及先进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农业的产业升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农业及相关产业运作过程商品化;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组织规模经济化;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化;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布局基地化、集中化和区域规模经济化等。而在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对农业产业组织进行改造。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开展合作及逐渐一体化的经营体系等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力。第二种模式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通过选择主导产业,并根据其配置其他产业,以建立起产业关联程度高、产业关联效应显著的农业及相关产业体系。第三种模式是对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促进主导产业分布于各自适宜的经济区域,提高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布局的集聚效应。由此可以看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立主导产业、建设区域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质上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内容,从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实践也可以得出这种结论。我国农业中粮棉油生产已基本满足需要,增长放慢;而适应生活水平提高的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等则发展较快。与这种结构调整相联系,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开始于畜牧业,然后才扩展到其他行业。据统计,目前80的产业化组织集中在市场开放早,收入需求弹性系数高的蔬菜、水果等产业。三、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联动的主要对策1.树立全局观念和联动意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之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就调整抓调整,就产业化论产业化,必须有全局观念,联动意识。要着力于优化调整环境,建立调整机制,以调整促产业,以产业促调整。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的方向与区域布局,都应该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应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调整种植业结构,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逐步建立起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种植体系;优化第二产业的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引导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农村第三产业应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宗旨,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进行专业化、系列化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要因地制宜,更要突出特色,以发挥区域优势和避免新的产业结构雷同现象。因此,必须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区域特色和产品特色。通过深入调研,根据各地区域特点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前景搞好论证,切实选准一到几项主导产品,使各地朝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方向发展。各地要根据实际对调整的产品布局有一个统筹规划,使确定的主导产品既适应本地特点又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目前,农产品出现的卖难主要是低档次农产品生产过剩,而真正的优质农产品仍有广阔的市场,因此,当前要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2.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联动,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不同于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大包大揽,而是为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制度和政策环境。另外,市场本身的缺陷及仅靠市场力量难以有效进行调整,也给政府发挥作用提出了需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招标合同委托书格式
- 2024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转让合同
- 2024房地产抵押反担保合同范本
- 2024大型购物中心建设改造合同
- 2024年度智能家居产品设计与生产合同
- 2024专项资金借款合同书
- 2024技术机密保密协议书模板
- 企业股份制转型发起人合作协议
- 业务经理聘请协议书范本
- 2024委托代理合同样书
- 固定资产情况表
-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
- 《建筑施工技术》课后习题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 公司环境行政处罚事件处置预案
- 广东开放大学风险投资(本2022春)-练习4答案
- DB65∕T 3253-2020 建筑消防设施质量检测评定规程
-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案(公开课三稿)
- (完整PPT)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课件
- ASTM B366 B366M-20 工厂制造的变形镍和镍合金配件标准规范
- JIS G4304-2021 热轧不锈钢板材、薄板材和带材
- 2022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押题模拟试卷3套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