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研究进展.doc_第1页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研究进展.doc_第2页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研究进展.doc_第3页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研究进展.doc_第4页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研究进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研究进展 张晓梅孙建华 【摘要】乳腺增生病是临床常见乳腺疾病,发病率在乳腺疾病的首位,且具有年轻化趋势。笔者对近年来中医外治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外治法分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两类,其中药物治疗包括穴位敷贴、中药光电离子导入、穴位注射,非药物治疗包括针刺、灸法、穴位埋线、推拿按摩、走罐等。 【关键词】乳腺增生中医外治 doi:10.3969/j.issn.1671-332X.xx.12.026 乳腺增生病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乳房疾患,近年来发病率及癌变率均有增加,且具有年轻化的趋势。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主要采取激素口服及外科手术治疗。祖国医学利用外治法治疗本病,强调辨证论治、标本兼治,产生了独特的疗效。现就近年来中医外治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祖国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本病属于中医“乳癖”的范畴。“乳癖”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最早阐述该病归经及解剖结构:“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妇人乳有十二”。外科正宗从病理和临床特征进行论述:“形如丸卵,乳中结核,或坠胀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随喜怒消长,多因忧思恼怒损伤肝脾,郁结而成”。外科活人定本为其独设章节:“生于正乳之上,厥阴、阳明经所属”。外科真诠对本病发病年龄及预后进行了描述:“乳癖年少气盛、患一二载者可散消;老年气衰,患数载者,宜节食息怒,免乳癌”。这些论述,奠定了现代中医学对乳腺疾病研究的理论基础。 2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病与饮食、劳倦、情志及先天禀赋有关,与肾、肝、脾、冲任诸经密切相关。乳腺增生病发病的关键是肝郁气滞、冲任失调,证属本虚标实。肾气亏虚,冲任失调是本;肝郁气滞,血瘀痰凝是标。分为:冲任失调、肝郁气滞、痰瘀互结等证型1。 2.1冲任失调是乳腺增生病的病理基础 乳房的生长、发育受精气支配,其中以先天之精(肾气)为主导。肾主先天之精,集后天之精,分布于四肢百骸,促进人体的生长和繁殖,激发冲任脉通盛,冲任脉上贯乳腺、下注胞宫,所以说“肾-天葵-冲任”调整月经周期和乳腺生理变化。余听鸿认为:“乳内结核,本在肾”。宋朝宋佶等认为:“冲脉起于气街,主胸中散。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冲任失调,阳明热,或风邪相客,气壅不散,可致乳中结聚,或硬或肿块”。说明肾和冲任在乳癖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乳癖是经、孕、产、乳反复损伤精血,或劳倦内伤,耗损元气,长此以往,脾胃受损,肾气益虚,不能灌养冲任,冲任失调所致;七情内伤,忧思恼怒损伤肝脾,肝肾同源,日久肾气受损,冲任失和,气滞血瘀痰凝,循经上逆,客于乳房则生乳癖2。 2.2肝郁气滞是乳腺增生病的重要病机 清代名医高秉均在疡科心得集中认为本病的发生和肝气郁结密切相关:“乳内结核伏而不扬,肝气不舒,肿硬形成”。陈实功认为忧思伤肝,抑郁不得志,可致经络阻塞,凝聚成核。余听鸿、吴谦均认为乳癖是由肝脾郁结而成。清代王旭高云:“其核随喜怒为消长者,为乳癖”,描述了本病肿块随情志消长的特征。情志不畅,郁久伤肝、脾或精神刺激,急躁易怒,都可以导致气滞,气滞可引起乳房胃络受阻,不通则痛,严重者可致气血循环受阻,气滞、痰瘀结聚而形成乳癖。 2.3痰淤互结 外科真诠云:“乳癖形寒饮冷,气郁痰饮,流入胃经,积聚而成”。血论曰:“湿气不行,凝血不散积成”。所以患者脾胃虚弱,或饮食不当,或焦虑伤脾,怒伤肝,肝气郁结,气血凝滞,脾伤而痰浊内生,致痰瘀互结于乳络而生乳癖。 3乳腺增生病中医外治特色疗法 3.1药物治疗 3.1.1穴位敷贴内经云:“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人体的皮毛腠理与五脏六腑相通,将药物施于体表穴位,其有效成分在直达患处改善局部症状的同时可以经皮肤吸收作用于相关脏腑,调节脏腑功能,因此穴位敷贴是经腧穴-内脏有关途径,使药效透达全身的一种高效外用药物途径3。中医认为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肾,通过敷贴治疗刺激相关经络上的穴位及局部阿是穴,起到疏通乳络,理气散结的作用。清代徐灵脂云:“膏贴之,闭塞其气,药性从毛孔入腠理,通经贯络此至妙之法也”。研究显示,穴位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所在位置的解剖、生理相关,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传到兴奋至中枢神经系统,再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女性内分泌,起到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临床常用中药敷贴辨证施治治疗乳腺增生病。 甄旭等4将107名乳腺增生病患者分为肝气郁结、冲任失调、痰瘀湿结三型,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自制中药贴贴敷。取穴以双侧乳根、肝俞、太冲、章门、足三里等为主穴。24小时为1疗程,1520天为1周期,3个月为1疗程。治疗组有效率接近100%。郑杉等5治疗肝气郁滞型乳腺增生患者50例。实验组采用四逆散加艾叶提取做成敷贴剂,取穴:乳房阿是穴、乳根、期门,每次10小时,隔日1次。对照组敷贴安慰剂贴。治疗3个月后统计分析,实验组总有效率68%,高于对照组16%。实验组肿块大小及疼痛评分均有改善。焦氏6对5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用大黄蛰虫丸贴敷治疗,选穴:乳房阿是穴、气海、关元,隔日1次,10次1疗程,总有效率86%,且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为使临床使用更加方便,常将敷贴药物制成膏药。裴晓华等7将在非经期用散结乳癖膏贴敷双侧乳房阿是穴对比敷贴药物为安慰剂组。两组均连续用药2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对照组的一倍。稀土磁石混合在穴贴里做成磁贴也是常用的方法,能起到增强药物透皮吸收功用。杨慧芬等8用磁贴贴敷乳房阿是穴、乳根、膻中、期门,和逍遥散口服比较疗效相当,但在改善肿块和全身症状、减少腺体厚度上优于口服药物组。也有将中药粉末加入亲水物质中做成巴布剂,具有不易过敏、通气、耐汗、易揭的优点。王小平9采用数味中药制成巴布贴剂治疗60例乳癖患者,取穴:乳房阿是穴、神阙,晚上睡前治疗一次,每次6小时,隔日使用。总有效率为96.7%。 耳穴敷贴法也常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病。顾群10在耳穴(乳腺、内分泌、肝、肾等)用王不留行籽固定,治疗乳腺增生病21例,每日三次揉按穴位,单次每穴30下。有效率90.48%。吕志龙11运用中药帖敷加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患者37例,将制南星、三棱、莪术、冰片按2441比例制成药膏。针刺穴位得气后出针立即贴上药膏,局部固定8小时后取下,每日1次,经期暂停,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7.3%,显著高于同期药物治疗组(口服乳疾灵胶囊)76.5%的有效率。 3.1.2中药光电离子导入医学模式的转变,导致现代科技与传统医学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光电离子导入治疗开启了乳腺增生病中医外治的新纪元。中药光电离子导入治疗是应用中医传统的经络学说、针灸的基本原理,用电脉冲模拟针刺、红外理疗并将药物离子导入体内治疗的一种方式,该治疗作用于乳房病变位置,通过血管和经络,使大脑皮质及脑垂体产生后反馈调节作用,降低雌激素刺激作用,改善微循环。中药光电离子导入能够缓解乳房局部疼痛症状,使增生结节组织变软、缩小,最后消失。 熊氏12外敷中药配合光电离子对60例乳腺增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提示该疗法能有效缓解乳腺增生临床症状。张玲13应用自制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粉外敷在乳腺增生部位配合ADT-6100光电离子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109例,总有效率达95%。密方14采用中成药捣碎稀释外敷配合光电离子治疗乳腺增生病,有效率优于口服乳癖消片对照组。杜氏15用治疗仪导入中药浓缩液,与乳癖消口服液组比较,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周敏3用中药酊剂(含公丁香、肉桂、莪术、青皮、乳香、全瓜蒌)导入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病56例,与安慰机组和中药非离子导入组比较,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且随访患者疼痛复发率低于其他两组,提示长期疗效好。 3.1.3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是一种较传统给药途径用药数量少、吸收药物快,既能发挥药物作用,又能起到经络调整作用的治疗方法。该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病常采用丹参、当归、维生素类注射液。高氏16取肩井和背腧穴注射维生素B族配合口服乳癖消片治疗乳腺增生病显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口服乳癖消片组。 3.2非药物治疗 3.2.1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常用方法。研究表明17-18,针刺能抑制增生组织的DNA复制,使增生速度得到控制,逐渐恢复正常;同时能使增生腺体的血流阻力降低,从而减少腺体的增生。目前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针刺疗法有普通毫针、电针、腹针、火针、小针刀等。 顾氏19针刺乳房局部及胃经、任脉穴位治疗乳腺增生病21例,辅以TDP照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雷正权等20用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100例,选穴屋翳、乳根、合谷、肩井、天宗、肝俞,结果显示电针治疗效果优于普通针刺。吕晖等21用针刺腹部穴位治疗乳腺增生病,有效率优于心理疏导组。徐德厚22治疗乳腺增生病采用火针点刺加穴位敷贴的方法。治疗时先用火针点刺乳房肿块,后用中药敷贴穴位。取穴以乳房局部为主。总有效率为100%。种书涛23用小针刀按四步进针法,疏通肩井、大椎、肝俞、天宗穴治疗乳腺增生病,有效率达到93.75%。 3.2.2灸法灸法主要借助艾条燃烧产生的热力扩张局部毛细血管、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转移、排泄,艾绒燃烧所产生热量可顺针传导至穴位24,通过内分泌-神经-免疫系统调节全身功能。临床研究表明,运用隔姜灸、隔木香灸等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病,可以增强药物透皮吸收,改善乳房局部症状和体征,消除或降低腺体水肿和导管分泌。李琳25治疗乳腺增生病60例,以木香饼置于乳房病变部位,上置艾柱点燃,每次3壮,隔日1次,每次自月经后第15日起至月经来潮止,共计3个月经周期。治愈35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91.7%。曾金贵26在热敏化穴位上运用灸法对比针刺组治疗乳腺增生,热敏灸组有效率优于针刺组。 3.2.3穴位埋线穴位埋线是在特定穴位内埋入可吸收羊肠线,长期刺激穴位以调整阴阳、和畅气血,调节激素分泌,是一种复合治疗方法27。刘婧28用穴位埋线治疗50例乳腺增生病,穴取膻中、肝俞、脾俞、膈俞,2030天治疗1次,3次一疗程,总有效100%。李润霞等29用羊肠线埋线于膻中、田总、期门或屋翳、肩井、肝俞,两组主穴交替使用,辨证配穴:肝郁气滞加内关、行间;痰浊凝结加丰隆、脾俞;肝肾阴虚加肾俞、足三里。有效率达95%。 3.2.4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可疏通乳房局部经络气血,改善乳房疼痛。李健等30采用疏肝理气手法对32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推拿按摩治疗,痊愈21例,显效11例,有效率达100%。曲怡31用按揉、弹拨、点按、掌推心经、心包经的穴位和膀胱经厥阴俞、心俞和口服乳消癖治疗乳腺增生对比,有效率及疼痛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2.5刮痧、拔罐、走罐刮痧是一种广泛在民间开展的非药物治疗手段,能增加局部血供、兴奋神经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刘媛媛32采用偱经疗法分别从乳房外侧向内侧、上部向下部刮拭肝经、胃经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有效率达94.7%。 古代拔罐疗法被称为“角法”,是利用热力冷却造成负压,将杯罐吸附在皮肤上,吸出淤血的一种治疗方法。走罐治疗法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它将温针灸,拔罐,刮痧,按摩与药物治疗结合33,常用玻璃罐在背部或病变部位治疗。背部膀胱经分布着背俞穴,五脏六腑之气皆输注于此,临床研究发现乳腺增生病患者在背俞穴附近都有压痛点或结节条索状,故在背部膀胱经(特别是乳房相应节段背部)走罐可以调节乳房经气,五脏六腑功能、疏通乳房局部气血。陈明明34治疗乳癖25例利用走罐结合针刺的方法,乳腺局部环形走罐,背部膀胱经上下走罐,皮肤潮红、发热为度。总有效率100%。聂苗35采用膀胱经走罐配合乳房屋翳穴埋针治疗乳癖45例,治愈32例,好转19例,有效率为91.07%。 4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越来越深入,方法也越来越多。大量研究表明,中医外治疗法治疗本病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因其能有效避免口服药物有效成分经肝脏首过效应的消减,减轻了胃肠道刺激性,降低肝肾毒副作用,日益受到乳腺增生病患者欢迎。 虽然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肯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乳腺增生病人具有各体差异,且往往虚实夹杂,给辨证分型带来一定难度;在诊断乳腺增生和疗效上标准不一,且无长期疗效的随访;临床观察病历数据普遍较少,且有地区差异,不能代表乳腺增生病患者全体,存在一定的统计偏差;没有治疗时机和具体治疗方案的具体探索;没有绝经前和绝经后疗效的对比数据;没有月经各期治疗效果的对比等。 因此今后在临床研究中要针对以上不足,更加科学、客观的研究各种中医外治方法,为乳腺增生病患者的康复作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林毅,唐汉均.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xx:101-130. 2谷丽艳,易佳丽,樊延宏,等.中医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xx,16(1):173-176. 3周敏.穴位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xx. 4甄旭,王冠秀,白春辉.中药贴穴疗法治疗乳腺增生107例J.陕西中医,xx,34(6):745. 5郑杉,徐嘉琳,黄婕,等.中药穴位敷贴对肝气郁滞型乳腺增生的干预效果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xx,19(6):38-40. 6焦乃军.大黄蛰虫丸穴位贴敷治疗乳腺增生病10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xx,17(12):293-294. 7裴晓华,樊英怡.中药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C.xx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xx:150-155. 8杨慧芬,徐海滨,何俊玲,等.磁铁穴位敷贴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3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xx,43(3):101-102. 9王小平,粟文娟,王群,等.“乳腺贴”巴布剂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C.xx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 10顾群.耳穴压丸法治疗乳腺增生21例疗效分析J.江西中医药,xx,11(11):39. 11吕志龙.中药帖敷加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xx,16(2):80. 12熊文.外敷中药配合光电离子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6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xx,34(10):134-135. 13张玲,于瑞香.ADT-6100光电离子治疗仪对乳腺增生症治疗效果分析J.健康大视野,xx,21(2):495. 14密芳.光电离子结合中成药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的疗效观察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xx,22(4):48-49. 15杜永胜,张建萍.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妇女乳腺增生症J.中国民间疗法,xx(4):13-14. 16高宁,孙雪兰.穴位注射综合治疗乳腺增生病60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xx,249(12):127-128. 17冀萍,宋翠英.针刺对乳腺纤维性囊肿患者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周期节律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8,81(3):13-14. 18王建英,智春宁.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22例J.吉林中医药,xx,25(6):42. 19顾立.针灸加TDP照射治疗乳腺增生21例J.内蒙古中医药,xx,23(6):54. 20雷正权,牛晓梅,杨斌,等.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xx,35(5):589-588. 21吕晖,王丽平.腹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C.第三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