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YC/T 10.14-2006 烟草机械 通用技术条件 第14部分:电气控制系统》与《YC/T 10.13-1993, YC/T 10.14-1993》相比,在内容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更新和调整。主要变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标准编号及标题的变化:新的标准将原有的两个独立的标准(YC/T 10.13-1993 和 YC/T 10.14-1993)整合为一个,即YC/T 10.14-2006,并且明确指出了是关于“电气控制系统”的要求。

  2. 安全规范的加强:新版标准更加注重电气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增加了对电气设备安全性的具体要求,比如接地保护、过载保护等方面的规定更为严格,以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以及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3. 技术参数更新: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技术进步,对于电气控制系统的技术参数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或增加,如提高了某些关键部件的工作效率指标,或者引入了新的技术标准来适应现代烟草加工的需求。

  4. 兼容性和互换性考虑:为了促进不同品牌、型号之间电气控制系统的兼容性和零部件之间的互换性,新标准中加入了更多关于接口标准化的内容,这有助于降低维护成本并提高整个生产线的灵活性。

  5. 环境适应能力:考虑到实际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各种复杂条件(如温度变化、湿度等),新版本对电气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环境适应能力要求,旨在保证即使在恶劣条件下也能稳定可靠地运行。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YC/T 10.14-2018
  • 2006-02-23 颁布
  • 2006-03-01 实施
©正版授权
YC-T 10.14-2006 烟草机械 通用技术条件 第14部分电气控制系统.pdf_第1页
YC-T 10.14-2006 烟草机械 通用技术条件 第14部分电气控制系统.pdf_第2页
YC-T 10.14-2006 烟草机械 通用技术条件 第14部分电气控制系统.pdf_第3页
YC-T 10.14-2006 烟草机械 通用技术条件 第14部分电气控制系统.pdf_第4页
YC-T 10.14-2006 烟草机械 通用技术条件 第14部分电气控制系统.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YC-T 10.14-2006 烟草机械 通用技术条件 第14部分电气控制系统.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I C S 6 5 . 1 6 0X 9 4备案号 : 1 7 3 1 2 -2 0 0 6Yg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烟 草 行 业 标 准 Y C / T 1 0 . 1 4 -2 0 0 6代替 YC/ T 1 0 . 1 3 -1 9 9 3 , YC/ T 1 0 . 1 4 - 1 9 9 3烟草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 1 4 部分: 电气控制系统T o b a c c o ma c h i n e r y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e n t s - P a r t 1 4 ; El e c t r i c a l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2 0 0 6 - 0 2 - 2 3 发布2 0 0 6 - 0 3 - 0 1 实施国 家 烟一 草 专 卖 局发 布YC / T 1 0 . 1 4 -2 0 0 6目次前言 11 范围 , , , , , , , , , , , 一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 1 产品型号 , , , 13 . 2 工作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 3 设计要求 23 . 4 元器件及电 子组( 部) 件 . . . . . . 33 . 5 电气安装 33 . 6 使用性能 。 , , , , , , , 。 。 。 1 。 , “ , 4 , 43 . 7健 康、 安 全、 电 磁 兼容 性 和 环 境 保 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 . 8 外观要求 , , 73 . 9 印制电路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 . 1 0 抗颠震性能 . . . . 74 试验方法 , 。 , , , , 74 . 1 外观检验 , , , , , . . . . . . . . . 74 . 2 绝缘电阻试验 74 . 3耐压试验 , , 甲 甲 , , , , , , 1 , , 74 . 4 残余电压的防护试验 . . . . . . . . . . . . . . . . , 84 . 5 保 护 接 地 电 路的 连 续 性 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4 . 6 控制功能检查 , , , , 84 . 7 保护功能检查 . . . 84 . 8 空载运行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4 . 9 负载运行试验 84 . 1 0 电机速度控制试验 , , , . . . . . . . 一 , . . . . . . . 一 , 二94 . 1 1 温升试验 , , , 94 . 1 2 环境温度性能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4 . 1 3 颠震试验, , , , , , , 95 检验规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5 . 1 出厂检验 95 . 2 验收检验 , , , 。 。 , 。, , , , , , 。 . 。 。 , . . 1 。 。 二 , , 二 , :.一, , ,. . 。 , 95 . 3 型式试验 , , 96 标志、 包装、 运输、 贮存 , , , . . , . . . , . 1 06 . 1标志 , . . . . . . . . . 1 06 . 2 随机技术文件 . . . . . . . . . 1 06 . 3包装 , , , , , , , , , , , , 1 16 . 4运输 、 贮存 , , . . . . . . . . . . . . 1 1YC / T 1 0 . 1 4 -2 0 0 6.JJ 认.曰 .fill舌 Y C / T 1 0 ( 烟草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分为如下几部分: 第 1 部分: 切肖 J 加工件; 第 2部分: 冷作件; 第 3部分: 焊接件; 第 4部分: 灰铸铁件; 第 5部分: 球墨铸铁件; 第 6部分: 铸造碳钢件; 第 7 部分: 铜合金铸件; 第 8 部分: 铝合金铸件; 第 9 部分: 锻件; 第 1 0部分: 金属镀覆与化学处理; 第 1 1 部分: 涂漆; 第 1 2 部分: 装配; 第 1 3部分: 包装; 第 1 4部分: 电气控制系统; 第 1 5部分: 电气控制系统装配。 本部分为 Y C / T 1 0的第 1 4 部分。 本部分代替 Y C / T 1 0 . 1 3 -1 9 9 3 ( 烟草机械通用技术条件低压电气电控制设备 和 Y C / T 1 0 . 1 4 -1 9 9 3 烟草机械通用技术条件装有电子器件的电控制设备 。 本部分与 Y C / T 1 0 . 1 3 -1 9 9 3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原版 3 . 2“ 正常使用条件” 改成“ 工作条件” ( 1 9 9 3年版的3 . 2 ; 本版的3 . 2 ) ; 取消原版 3 . 2 . 4 振动, 并将原版 3 . 2 . 5中d ) “ 电网质量” 改成“ 电源 ( 1 9 9 3年版的3 . 2 . 5 ; 本版 的 3 . 2中d ) ) ; 原版的 3 . 3 . 5改成本版的 3 . 3 . 5和 3 . 3 . 6 , 并作了编辑性整理, 原版的 3 . 3 . 6改成本版的 3 . 3 . 7 , 其他顺延( 1 9 9 3 年版的3 . 5 . 5 ; 本版的3 . 3 . 5 , 3 . 3 . 6 ) ; 原版 3 . 6 . 2 - 3 . 6 . 7合并成本版3 . 6 . 1 , 原版 3 . 6 . 1负载等级” 改成本版, 3 . 6 . 2 负载和过载特 性” , 原版, 3 . 6 . 8温升” 改成本版“ 3 . 6 . 4温升” ( 1 9 9 3年版的3 . 6 . 2 3 . 6 . 7 , 3 . 6 . 1 , 3 . 6 . 8 ; 本版 的 3 . 6 . 1 , 3 . 6 . 2, 3 . 6 . 4 ) ; 原版, 3 . 7安全” 改成本版“ 健康、 安全、 电磁兼容性和环境保护” ( 1 9 9 3年版的 3 . 7 ; 本版的 3 . 7 ) , 并在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 标识” 、 “ 残余电压” 和“ 电磁兼容性” 三条内容, 并对原版条的 顺序作了调整; 本版增加 “ 3 . 9印制电路板” , 原版3 . 9顺延为本版的 3 . 1 0 ; 原版, 4 . 4 保护接地试验” 改成本版, 4 . 4残余电压的防护试验 ( 1 9 9 3年版的4 . 4 ; 本版的4 . 4 ) ; 试验方法增加“ 保护接地电路的连续性试验,; “ 检验规则” 中“ 出厂检验” 和“ 型式试验” 用列表的形式给出了检验项目; 取消原版的第 7 章。 本部分由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T C 1 4 4 ) 归口。 IYC / T 1 0 . 1 4 -2 0 0 6本部分起草单位: 中烟机械技术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赵伟志、 龚美华、 朱成生、 熊琪明。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YC/ T 1 0 . 1 3 -1 9 9 3 , Y C/ T 1 0 . 1 4 - 1 9 9 3 .Y C/ T 1 0 . 1 4 -2 0 0 6烟草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 1 4 部分: 电气控制系统范 围 Y C / T 1 0 的本部分 视定了烟草机械中电气控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及标志、 包装、 运输、 贮存。 本部分适用于烟草机械中电气控制系统( 以下简称电控系统) 的设计、 制造、 试验和验收。 注:本部分中的“ 电气” 一词包括电气和电子两个方面( 如电气设备是指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 Y C / T 1 0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 然而, 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 B / T 1 9 1 -2 0 0 0 包装储运图示 标志 G B / T 2 6 8 1 -1 9 8 1 电 工成套装置中的 导线颜色 G B / T 2 6 8 2 -1 9 8 1 电工成套装置中的 指示灯和按钮的 颜色 G B / T 3 7 9 7 -1 9 8 9 电控设备 第二部分: 装有电子器件的电 控系统 G B / T 4 2 0 8 -1 9 9 3 外壳防护等级的分类 G B / T 4 5 8 8 . 1 -1 9 9 6 无金属化孔单双面印制板分规范 G B / T 4 5 8 8 . 2 -1 9 9 6 有金属化孔单双面印制板分规范 G B / T 4 5 8 8 . 3 -1 9 8 8 印制电路板设计和使用 G B / T 4 5 8 8 . 4 -1 9 9 6 多层印制板分规范 G B / T 4 8 8 4 -1 9 8 5 绝缘导线的标记 G B / T 5 0 4 8 -1 9 9 9 防潮包装 G B 5 2 2 6 . 1 -2 0 0 2 机械安全 机械电 气设备 第1 部分: 通用技术条件 G B / T 5 4 6 5 . 2 -1 9 9 6 电 气设备用图形符号 GB / T 5 4 8 9 -1 9 8 5 印制板制图 G B / T 1 2 5 0 1 -1 9 9 。 电工电子设备防触电保护分类 G B / T 1 4 0 4 8 . 1 -1 9 9 3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总则 YC / T 1 0 . 1 0 -2 0 0 6 烟草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 1 0部分: 金属镀覆与化学处理 YC / T 1 0 . 1 1 -2 0 0 6 烟草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 1 1 部分: 涂漆 YC / T 1 0 . 1 3 -2 0 0 6 烟草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 1 3部分: 包装要求3 . 1 产品型号 电控系统的产品型号由企业制定。3 . 2 工作条件 电控系统在下列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 a )环境m度 : 0 0C 4 0 0 C:YC / T 1 0 . 1 4 - 2 0 0 6 b ) 相对湿度: 不大于8 0 %; C ) 海拔高度: 不高于2 0 0 0 m; d ) 电源: 3 / N - -5 0 Hz / TN - S , 3 8 0 V士3 8 V, 5 0 H z 士1 Hz ; 2 2 0 V士2 2 V, 5 0 Hz 士1 Hz ; 注:出口电控系统应根据国外采购方指定的电源电压和频率设计 e ) 辐射及电磁干扰: 置放地点应无高温辐射, 应无强电场和强磁场干扰。3 . 3设计要求3 . 3 . 1 电控系统的设计应符合 G B / T 1 4 0 4 8 . 1 -1 9 9 3 有关规定。3 . 3 . 2 电控系统的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G B / T 4 2 0 8 -1 9 9 3中 I P 5 4 的规定。3 . 3 . 3 电控系统的构架、 底座、 面板、 安装板、 侧板、 盖板、 连接件及其他结构件, 应采用有足够机械强度的材料制造, 以保证正常吊装、 运输中不发生变形。电控系统的所有连接件、 紧固件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其表面的防 护涂覆应符合Y C / T 1 0 . 1 0 -2 0 0 6 的 规定。3 . 3 . 4 电控系统的结构设计应保证调试、 运行、 操作、 检查的安全可靠, 有利于电器及电子组( 部) 件的安装和维修, 方便监视电控器件的功能和运行, 有利于设备的调换和扩展, 更换器件、 组( 部) 件可以从柜门正面进行; 需要在装置内部调整和复位的元件应易于接近。对于地面安装的设备, 需要由操作者观察的指示仪器、 仪表的安装高度, 不得高于设备基础面 2 m。 操作器件( 如手柄、 按钮、 电位器、 时间继电器等) 应安装在易于操作的位置上, 通常其中心线不高于设备安装基础面 1 . 9 m且不低于安装基础面上0 . 4 m; 紧急操作件应装在距基础面0 . 8 m-1 . 6 m范围内; 电气联接器件( 如插头插座、 连接器、 端子板等) 应至少高出安装基础面。 . 2 m。大型电控系统应在柜( 箱) 顶部加装吊环或吊钩,以便吊运。3 . 3 . 5 抽出 式部件( 简称抽屉) 和可移式部件( 简称插件) 应设计成在带电状态下能够安全地同主电 路连接或断开( 使用适当的工具) 。可移式部件应有一个连接位置和一个移出位置; 抽出式部件除应有一个连接位置和一个移出位置外, 还应有一个分离位置, 并且还可以有一个试验位置。 应在这些位置上给予明显的区别标志 。3 . 3 . 6 抽屉或插件应能很方便地插人或拔出。所有接、 插点均应保证电接触可靠。需要更换的抽屉或插件应具有互换性。 不同功能的抽屉或插件应使用明显的符号加以区别, 并在其固定的相应导轨或横梁上标注相同的符号, 以免插错。必要时应装设防插错机械或电气装置 若同种用途的联接采用多个插头插座或连接器, 应用明显的标记加以区别, 并尽可能采用不同规格的器件, 以免插错。 抽屉或插件在使用、 调整或检查时应装设机械锁紧机构。3 . 3 . 7 电控系统的柜( 箱、 台) 的门应开启灵活, 锁紧可靠; 柜门开启角度应大于 9 0 0 ; 同一组电控柜的柜门应配备用相同钥匙打开的锁( 钥匙应由专人保管) 。3 . 3 . 8 电控系统采用自然冷却或强迫风冷,以保证设备正常连续运行。采用自然空气冷却时, 散热器周围应留有足够的空间。采用强迫风冷时, 进风人口处应装有空气过滤装置。3 . 3 . 9 按钮和指示灯的颜色应符合G B 5 2 2 6 . 1 -2 0 0 2 及 G B / T 2 6 8 2 -1 9 8 1的规定3 . 3 . 1 0 电控系统中的导线颜色应符合 G B 5 2 2 6 . 1 -2 0 0 2及GB / T 2 6 8 1 -1 9 8 1 的规定。3 . 3 . 1 1 电磁兼容性设计应符合 G B 5 2 2 6 . 1 -2 0 0 2 中4 . 4 . 2 的要求3 . 3 . 1 2 可维性设计宜选择下列措施: a ) 设置必要的调节器和检测孔; b ) 设置故障报警、 故障显示和故障定位功能; C ) 设置必要的监控和故障诊断功能; d ) 设置自动断电保护和自动恢复程序的功能; 0提高可见性、 易达性、 可更换性以及人机工程的运用等。YC/ T 1 0 . 1 4 -2 0 0 63 . 4 元器件及电子组( 部) 件3 . 4 . 1 提 供产品 装配使用的电气器件和电子元器件, 应优先选用新系列产品, 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取得国家生产许可证的产品。采用进 口产品时, 应符合 I E C, I S O或其他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3 . 4 . 2 电气器件及电子元器件应在制造厂规定的技术范围内使用, 并按照制造厂的规定进行安装和调整 。3 . 4 . 3 电气器件及电子元器件应进行人厂检验。在装配使用前应按有关技术文件的要求和规定进行老化及测试筛选, 选配合格的元器件方可用于电气装配。3 . 4 . 4 需要做参数整定试验的器件, 应在安装前按有关技术文件规定的参数进行整定, 并由有关部门出具合格证书。3 . 4 . 5 电子组( 部) 件( 包括微机) 应具有合格证书, 并在安装使用前按有关产品技术条件进行检查。3 . 5 电气安装3 . 5 . 1 安装3 . 5 . 1 . 1 按产品装配图、 元器件明细表、 有关通用工艺守则及专用工艺文件的规定, 使用符合本部分3 . 4 要求的器件和电子组( 部) 件进行电器安装。3 . 5 . 1 . 2 电器安装的整机布局和器件排列, 应力求整齐美观、 工艺合理、 操作容易、 维修检查安全方便。电器安装应稳固牢靠3 . 5 . 1 . 3 电器、 电子组( 部) 件的安装及电气连接均采用正面安装, 板前走线的形式。电器安装原则上采用卡装方式安装在垂直安装板上。卡装器件应稳固, 不允许松动或摇晃, 其倾斜度不超过 5 0 。某些不能卡装的器件、 电子组( 部) 件及大型器件, 应采用底板螺孔正面螺钉安装( 或其他正面安装方式) , 紧固处均应装有防松装置。抽出式电子组( 部) 件( 抽屉或台式仪表结构) 应采用安装框架( 支撑导轨) 进行安装( 安装框架应先用螺钉安装在安装板上) 。3 . 5 . 1 . 4 可编程控制器( P C ) 的安装应按照其安装手册规定的安装方法和要求进行安装。安装电气仪表时,电气仪表和面板之间应加装橡皮垫。急停按钮应采用红色蘑菇头按钮。3 . 5 . 1 . 5 在电器安装过程中, 一般不允许进行机械加工( 如钻孔、 攻丝、 修锉等) 。特殊情况下需经有关部门同意方可进行机械加工, 并应采取妥善的保护措施, 防止损坏元器件及零部件, 防止金属屑及杂物落人产品内造成故障或短路。3 . 5 . 2接线3 . 5 . 2 . , 电控系统中所有电气连接导线、 电缆, 宜采用铜芯软导线、 软电缆。导线、 电缆的额定绝缘电压应与电路的额定工作电压或对地电压相适应。导线和电缆的载流容量、 电压降和最小截面积应符合G B 5 2 2 6 . 1 -2 0 0 2中1 3 . 5 , 1 3 . 6 和 1 3 . 7 的规定。3 . 5 . 2 . 2 软电缆的机械性能应符合 G B 5 2 2 6 . 1 -2 0 0 2中 1 3 . 7 . 2的规定。3 . 5 . 2 . 3 所有导线、 电缆 应符合相应技术条件要求, 外表平直、 清洁, 绝缘层完好, 芯线中间不 允许有断股和接头, 绝缘层的耐热性应与容许温升和环境温度相适应。3 . 5 . 2 . 4 导线与器件的连接除应采用焊接的情况( 如接插件、 指示器件、 电子式器件等) 外, 一般还应采用接线端头冷压连接。接线端头插线孔截面积应与导线截面积相适应; 接线端头的结构应与器件端子相适应:导线在冷压连接过程中不允许损伤或夹断芯线; 所有导线的连接( 特别是保护电路的连接) 应牢靠, 不得松动。冷压连接处应套大小合适的绝缘套管。 不同材料的母线或导线的接合, 以及它们同电气元件的接头连接时, 应尽量避免和消除可能引起的电化学腐蚀现象。3 . 5 . 2 . 5 电器端子上的接线一般是一个端子接一根导线, 最多不超过两根导线。从柜外进人柜内的导线、 电缆不宜直接连接在器件端子上, 柜内应提供外部接线用的端子板。所有导线及电缆从一个端子到另一个端子之间应是连续的, 不应有中间接头。动力电路和测量电路的连接可以直接连到电器端子上。YC / T 1 0 . 1 4 -2 0 0 6接地保护线( P E ) 应直接连接, 禁止使用开关、 熔断器及插头擂座连接。关键部位的连接应采用双线双点连接 。3 . 5 . 2 . 6 柜内导线、 电缆一般采用走线槽走线( 电子组、 部件走线允许例外) 。走线槽外的导线采用平直走向。走线槽内的导线一般不允许超过线槽容量的 7 0 写。导线长度应适宜, 应有足够的活动余量。3 . 5 . 2 . 7 导线、 导线束及电缆的安装应避免与元器件、 零部件及整机的棱角边缘直接接触。当其通过外壳或屏蔽罩孔时, 其可能发生机械损伤的活动部位应加橡皮衬套或缠保护层。3 . 5 . 2 . 8 柜内导线、 电缆的布线应符合电磁兼容设计。3 . 5 . 2 . 9 导线束、 电缆要可靠地固定在壳体、 安装板或其他规定的部位上。固定导线束、 电缆的金属卡箍应套绝缘套管或垫上衬垫。导线束、 电缆靠近热源时应采用耐热导线或电缆; 当高热有损于导线、 电缆绝缘层时, 应采取隔热措施。安装在门上或其他可动部件上的导线长度应适宜, 应有足够的活动余量, 其安装固定位置应符合规定。3 . 5 . 2 . 1 0 绑扎成束的导线分支, 一般应从线束的侧下方分, 打结也应配置在下方, 以保持线束上部平整。3 . 5 . 2 . 1 1 导线束、 电缆需要弯曲时, 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其直径的 2 倍; 在插头插座外壳根部弯曲时,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其半径的5 倍; 柜内所有导线与器件端子的连接均应保持一定的过渡圆弧, 并应整齐一致。3 . 5 . 3 标记3 . 5 . 3 . 1 电控系统上应有设备型号、 名称和技术参数标牌。3 . 5 . 3 . 2 电控系统的面板或门板上所有操作、 控制、 显示器件上方或附近应具有清楚耐久的功能标牌或指示标志。采用文字说明的标牌标志应简单明了, 并不得引起误解。不便采用文字说明的标志可采用形象化符号, 但其含义应符合 G B / T 5 4 6 5 . 2 -1 9 9 6的规定。对部分不宜设置文字及形象化符号标志的开关和具有“ 停止” 、 “ 起动” 或“ 通” 、 “ 断” 含义的器件, 可采用二进制状态指示具有的功能。其“ 起动”或“ 通” 含义由置“ 1 状态来完成, “ 停止” 或“ 断” 含义由置“ 0 ” 状态来完成。3 . 5 . 3 . 3 电控柜内所有电器、 电子组( 部) 件上或附近应有清晰和耐久性的与电控系统技术文件中项目代号相一致的项 目 代号标志; 所有接线端子应有明显的端子标志和端子序号标记, 可编程控制器输人输出模块 I / O端子, 除应有端子序号标记外, 还应有用简洁的文字说明各 1 / O端子用途的标牌。3 . 5 . 3 . 4 电控柜内保护接地点近旁应粘贴接地标记; 电控柜内电压高于 5 0 V的裸露电器( 或导电部件) 的防护挡板上应粘贴警告标志, 警告标志应符合 G B 5 2 2 6 . 1 -2 0 0 2中 1 7 . 2 的规定。3 . 5 . 3 . 5 电控系统所有标牌、 器件标志、 指示标志及警告标志应安装平整、 牢固、 整齐、 美观。3 . 5 . 3 . 6 所有电气连接导线、 电缆应有清楚的永久性标记, 并符合G B / T 4 8 8 4 -1 9 8 5 有关规定。3 . 6 使用性能3 . 6, 控制功能 电气控设备在 3 . 2 规定的工作条件下应具备以下控制功能: a ) 信号联络、 控制联锁功能; b ) 设备起动、 停止控制应按预定的程序进行; c ) 手动和自动或组合操作功能; d ) 急停闭锁功能; e ) 故障自动检测及显示功能; f ) 自 动报警功能; 9 ) 警灯、 警笛、 电铃、 指示灯均能正常动作; h ) 正确显示设备工况、 生产流程及工艺参数, 并根据工艺需要进行控制和调节; 1)电控柜应具备防尘、 通风设施; 7 ) 网络通讯接口及网络上层控制功能。Y C/ T 1 0 . 1 4 -2 0 0 63 . 6 . 2 负载和过载特性 负载和过载特性应符合 G B / T 1 4 0 4 8 . 1 -1 9 9 3 中 5 . 3 . 5 的要求。3 . 6 . 3 转速变化率、 调速比及稳速精度 电控系统控制的电机对转速有严格要求时, 其转速变化率、 调速比及稳速精度应符合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3 . 6 . 4温升 电控系统各部件的温升不得超过表 1的规定。 注:一个元件或部件的温升是指按照4 . 1 1的方法所测得的该元件或部件的温度与电控系统外部环境空气温度的 差 值 。 表 , 温升部件( 部位)材 料 及 镀 覆 层温升 / K电器元件及电力半导体器件符合元器件标准连接于一般低压电器的母线 连接处的母线紫铜、 无被覆层5 0紫 铜 、 搪 锡6 0紫铜、 镀银8 0铝 、 超 声 波 搪 锡4 5连接于半导体器件的母线 连接处的母线紫铜、 无被彼层4 5紫铜、 搪锡5 5萦铜、 镀银7 0铝 、 超 声 波 搪 锡3 5操 作 手 柄金 属1 5绝 缘 材 料25可能触及的壳体金 属 表 面3 0绝 缘 表 面4 03 . 6 . 5 环境温度适应性 电控系统经 32 规定的环境温度条件贮放试验后, 其使用性能( 功能) 应符合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3 . 7 健康、 安全、 电磁兼容性和环境保护3 . 7 . 1 标志 不能清楚表明装有电气器件的 外壳, 都应标出形状符合G B / T 5 4 6 5 . 2 -1 9 9 6 中5 0 3 6 图形符号的黑边、 黄底、 黑色闪电符号的警告标志; 警告标志应在外壳门或盖上清晰可见。3 . 7 . 2 防触电保护 采用G B / T 1 2 5 0 1 -1 9 9 。 中 规定的I 类电 气设备或器件, 应防止由于基本绝缘失效而出现在易接近部件上的危险触摸电压。3 . 7 . 3 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 电控系统带电回路之间以及带电的零、 部件与导电的零、 部件或接地的零、 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表2的规定。 注:电气间隙指在两导电部件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 爬电距离指在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Y C/ T 1 0 . 1 4 -2 0 0 6表 2额定绝缘电压/ V ( 3 0 0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爬 电 距 离 / mm电 气 间 隙 / mm 3 0 0 - 6 6 010143 . 7 . 4绝缘 电阻 动力电路导线与保护接地电路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 MC I .37 . 5 耐压要求 电气设备的所有电路导线和保护接地电路之间应经受1 0 0 0 V交流电压至少is 时间的耐压, 工作在低于P E L V电压的电路除外。3 . 7 . 6 保护接地3 . 7 . 6 . 1 电控系统的金属构件上及对地电压大于 6 5 V的器件壳体上, 应有接地点。3 . 7 . 6 . 2 电源变压器铁芯及次级绕组一端应与保护接地连接。 接地螺钉的尺寸应满足表 3 所列接地导体的要求。接地螺钉不允许兼作他用( 如机械紧固等) 。 表 3 接地导体 设 备 的 相 线 截 面 积 ( 铜 ) S / . m ,相 应 的 保 护 接 地 导 体 的 最 小 截 面 积 ( 铜/ m m 一 毛 1 6 1 6 - -3 5 3 53 . 7 . 6 . 3 与接地点连接的导线应是黄、 绿双色导线。接地点附近应粘贴明显的永久性接地标记。3 . 7 . 6 . 4 保护导体( 导线及金属构件) 的相互联接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保护接地端子与机壳之间的接地电阻应小于 0 . 1 n.3 . 7 . 6 . 5 保护接地电路的连续性应符合 G B 5 2 2 6 . 1 -2 0 0 2中8 . 2 . 3的要求。3 . 7 . 7短路保护3 . 7 . 7 . 1 每台设备的电源输人端应按 GB / T 1 2 5 0 1 -1 9 9 0中规定的 I 类短路保护器件。当设备输出回路或内部某支路发生短路时, 保护系统应能正确工作; 当用熔断器或断路器作为保护器件时, 熔体的额定电流或断路脱扣器的整定值应能承受电动机起动或变压器合闸时的过电流。3 . 7 . 7 . 2 当任何一个主电路发生短路而使该电路断开时, 应能同时将该电路的开关器件( 如断路器、 接触器) 等的操作电路 自动断开。必要时, 应能发出相应的报警及联锁信号。3 . 7 . 8 过载保护 被控对象为容量大于 。 . 5 k W 连续运转的电动机时, 应设过载保护。单相电动机至少用一个过载脱扣器保护。三相电动机应采用三相过载保护。频繁起动、 制动的电动机, 建议采用为专用保护器件。3 . 7 . 9 失电压保护 电控系统应设有失电压( 零电压) 保护。这种保护应设计成在断电失压( 由于电网瞬时断电或过电流、 过电压、 失磁等保护器件动作) 后, 电源再现时, 被控制的对象不应自行起动。3 . 7 . 1 0欠电压保护 如果某些受控设备允许瞬时欠电压而不要求断开电路时, 则可设置欠电压延时电路, 只有在欠电压超过规定的时限后才切断电路。3 . 7 . 1 1 过电压保护 当电控系统的工作电压超过规定的极限时, 应将主电路 自动断开, 以保护设备不受损伤。但正常工作的设备应能承受下列各种过电压而不受损伤: a ) 开关操作 的过电压 ;YC / T 1 0 . 1 4 -2 0 0 6 b ) 电磁元件接通或分断时产生的过电压; c ) 熔断器或快速开关分断的过电压; d ) 变流元件换相过程中产生的过电压。3 . 7 . 1 2 残余电压 残余电 压的 防护应符合G B 5 2 2 6 . 1 -2 0 0 2 中6 . 2 . 4 的要求。3 . 7 . 1 3 控制电路 控制电路必须做到各种情况下( 即使是操作错误) 确保人身安全。此外不论是电器故障或操作错误都要有效地保护设备不受损坏。3 . 7 . 1 4 电磁兼容性 电磁兼容性应符合 G B 5 2 2 6 . 1 -2 0 0 2中4 . 4 . 2的要求。3 . 8 外观要求3 . 8 . 1 电控系统的外表应完好, 无机械损伤和变形。3 . 8 . 2 机壳外表漆涂覆层应符合YC / T 1 0 . 1 1 -2 0 0 5 及产品技术条件有关规定。3 . 8 . 3 黑色金属机件及紧固件应有防护镀层, 并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3 . 8 . 4 电控系统的外壳及零件, 不得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外露尖角、 锋利边棱及粗糙表面。3 . 8 . 5 电控系统的电气安装、 机械装配应正确、 可靠, 符合设计图样及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3 . 8 . 6 电控系统的标牌标志、 器件标志、 操作指示标志及导线电缆标记应清晰、 美观、 正确、 完整。3 . 9 印制电路板3 . 9 . 1 组装电子元器件的各种印制板应符合G B / T 4 5 8 8 . 1 - 4 5 8 8 . 2 -1 9 9 6 , G B / T 4 5 8 8 . 3 -1 9 8 8 ,G B / T 4 5 8 8 . 4 -1 9 9 6 及 G B / T 5 4 8 9 -1 9 8 5的有关规定。3 . 9 . 2 印制板应使用设计图样规定的搜箔板材及基材进行生产。3 . 1 0 抗顺瓜性能 电控系统按 4 . 1 3规定的颠震试验条件进行颠震试验后, 其使用性能( 功能) 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规定, 柜体结构及零部件无机械损伤、 变形, 紧固件无松动现象。试验方法4 . 1 外观检验 用眼睛直观和用量具检查电控系统的外观、 结构、 外壳防护等级、 表面涂覆、 电气安装、 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 防触电保护及标志、 标记等应符合本技术条件有关规定。4 . 2 绝缘电阻试验 用兆欧表检测非电连接的各带电回路相互间及不直接接地的带电回路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试验时, 对于不能承受所规定试验电压的元器件( 如电子组件、 半导体器件、 电容等) , 应将其短接或拆除。 测量绝缘电阻所使用兆欧表的电压等级应根据各回路的工作电压而定。按表 4的规定进行选择。 表 4 绝缘电阻试验参数 回 路 工 作 电 压 / V兆 欧 表 的 额 定 电 压 / V4 8 一 5 0 0 5 0 01 0 0 04 . 3 耐压试验 电气系统的所有 电路和保护接地电路之间经受至少 1 s 时间的耐压试验, 打算工作在或低于P E L V电压的电路除外。 试验 电压应 为:Y C/ T 1 0 . 1 4 -2 0 0 6 具有两倍的电气设备额定电源电压值或 1 0 0 0 V, 取其中较大者; 频率为 5 0 H: 或 6 0 Hz ; 由最小额定值为 5 0 0 V A的变压器供电。 不适宜接受该试验的元器件应在试验期间断开。4 . 4 残余电压的防护试验 应进行此项试验以确保符合 3 . 7 . 1 2的要求。4 . 5 保护接地电路的连续性试验4 . 5 . 1 保护接地电路的连续性应通过引人来自P E L V( 安全特低电压 2 5 V) 电源的5 0 H z 或 6 0 Hz 的低电压、 至少 1 0 A电流及至少1 0 s 时间的验证。该验证在 P E端子和保护接地电路部件的有关点间进行。4 . 5 . 2 P E端子和各测试点间的实测电压降不应超过表5所规定的值。 表 5 保护接地电路连续性的检验被测保护导线支路最小有效截面积/ mm最大的实测电压降( 对应测试电流为1 0 A的值) / V1 . 03 . 31 . 52 . 62 . 51 . 94 . 01 . 4 6 . 01 . 04 . 6 控制功能检查 将电控系统与模拟试验装置A接( 或对电控系统的控制电路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 , 接通电源使电控系统工作运行, 检查闭锁/ 开锁、 自动/ 手动、 自动操作中的联锁及急停等各项操作中, 控制功能是否正确、 可靠。4 . 7 保护功能检查 将电控系统与模拟试验装置连接( 或对电控系统的控制电路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 , 接通电源便电控系统工作运行、 检查短路保护、 过载保护、 失电压保护、 欠电压保护及过电压保护的正确性和有效性。4 . 8 空载运行试验4 . 8 . 1 电控系统经上述试验检查后, 连续通电空载( 输出端开路或接人适当阻抗的轻负载) 运行 2 4 h ,并检查考核下列项目内容: a ) 检查控制、 操作、 显示器件功能的可靠性及全部电磁元器件有无异常现象; b ) 检查控制功能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检查操作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 C ) 检查急停、 报警及其他保护功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4 . 8 . 2 电控系统安装就位, 与受控设备连接, 并进行空载运行, 检查电控系统的控制功能、 操作工作程序、 保护功能与急停、 报警功能等。4 . 9 负载运行试验4 . 9 . 1 负载试验在试验基地或设备安装使用现场进行。进行空载试验的电控系统应是出厂试验合格的产品4 . 9 . 2 将电控系统和受控设备进行正确、 可靠的电气连接后, 进行负载运行试验, 并按下列项 目和要求考核负载运行是否符合要求: a ) 电控系统的控制功能( 如: 开锁/ 闭锁、 自动/ 手动、 自动操作中的联锁等) 和急停、 报瞥及其保护 功能应正确、 可靠、 有效; 各 自动开关整定值应符合实际要求。 b ) 各受控设备受控运行正常; 受控设备工作程序正常, 参数设定正确; 所控设备传感器和执行机 构动作 正常。YC / T 1 0 . 1 4 -2 0 0 64 . 9 . 3 使电控系统在额定电源和额定负载条件下连续运行。负载运行试验应分别在室温及规定的最高工作环境温度下至少各连续运行 2 4 h 。在整个连续运行过程中, 其各种功能、 工作程序及动作都应正确无误 。 注1 ; 除在试验基地进行的连续负载试验外, 在安装使用现场如果最高工作环境温度不能达到规定的最高工作环境 温度时, 可只在室温下进行连续负载试脸。 注 2 : 连续负载试验也可以同温升试验同时进行, 但试验环境条件及试验时间应符合温升试验的要求.4 . 1 0 电机速度控制试验 对转速有特殊要求的电机要进行电机速度控制试验。电机速度控制试验包括测定转速变化率,测试调速范围 和试验稳速精度三项内容。试验方法按G B / T 3 7 9 7 -1 9 8 9 中4 . 8 . 1 , 4 . 8 . 2 和4 . 8 . 3 规定进行 。4 . 1 1 温升试验 温升试验时,电控系统应处在规定的通风和散热条件下, 对需要检验的回路或部件通以额定工作电流, 使设备各部位的温度达到热平衡的稳定值( 即温度的变化率小于 1 0C/ h ) 。试验时, 周围的环境温度应在 1 0 0C- v 4 0 之间。温度测量可用热电偶或温度计。热电偶或温度计的装设应防止空气流动和热辐射。用至少两个温度计或热电祸均匀地围绕在离开设备 1 m远高度约为设备一半高处安装。周围环境空气温度的测量应在试验周期的最后四分之一的期间内进行。4 . 1 2 环境温度性能试验 将电控设备分别置于规定的最高工作环境温度 4 0 和最低工作环境温度 。 条件下, 各存放 4 h后, 将被试产品加上额定负载, 待产品内部各器件的温升达到稳定值时, 检测产品的电气性能应符合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条件的要求。4 . 1 3 顺瓜试验 将包装好的设备按正常工作方位固定在载重汽车的中部( 载重汽车的负荷应为载重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 在三级公路的中级路面上,以每小时 3 0 k m-4 0 k m的速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