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管理论文-全面开放后中外银行竞争态势的比较分析.doc_第1页
银行管理论文-全面开放后中外银行竞争态势的比较分析.doc_第2页
银行管理论文-全面开放后中外银行竞争态势的比较分析.doc_第3页
银行管理论文-全面开放后中外银行竞争态势的比较分析.doc_第4页
银行管理论文-全面开放后中外银行竞争态势的比较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银行管理论文-全面开放后中外银行竞争态势的比较分析摘要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其中间业务收入、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先进的激励机制所吸引的人才资源。未来两年内,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竞争策略将有所变化,将侧重一些市场和业务领域的拓展。中资银行应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加强合作,不断提升竞争能力,以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关键词银行业开放;外资银行;竞争力2006年12月11日在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人民币业务的全面放开标志着中国正式兑现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取消在华外资银行机构所有地域和业务对象限制。从此,中外资银行正式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在此,笔者结合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全面开放后与中资银行的竞争力进行对比,根据外资银行在中国竞争策略的变化提出中资银行的应对策略。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一)外资银行在华规模及概况自“入世”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积极扩张自身经营网络,不断新增代表处和分支机构,全面抢占中国市场。加入世贸组织后的4年中,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从177家增加到254家,新增77家,平均每年增加近20家;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增长了95%,平均年增长率为24%。截至2006年8月末,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银行在中国25个城市设立了191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4家外资法人机构,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1051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近2。有20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引进了27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资金达181亿美元。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大多是拥有雄厚实力的国际知名银行,拥有品牌的国际声望、完善的经营管理、良好的营销技巧、不断创新的差异化产品、先进的信息技术等等,具有低成本优势和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优势。(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战略1.经营战略。虽然外资银行资金实力雄厚,具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但是仅占中国银行业2的市场份额。所以在华外资银行大多通过参股中资银行,借助中资银行已有的市场网络拓展业务,扩大市场份额。早在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就入股光大银行,20052006年更是掀起了外资银行大规模参股中资银行的热潮。2005年月,美国银行和新加坡国有投资公司淡马锡分别投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购入中国建设银行9.0和5.1的股份;2005年月,英格兰皇家银行集团联合美林公司和中国香港富豪李嘉诚组成财团,斥资31亿美元持有中国银行10的股份;2005年10月,亚洲开发银行宣布出资7500万美元购入中国银行0.24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同年10月德意志银行联手欧洲著名的私人银行萨尔奥彭海姆银行入股华夏银行;2006年11月,美国花旗集团入股广东发展银行,西班牙BBVA银行入股中国第七大银行中信银行。各大城市商业银行也陆续成为外资银行参股的对象。2.客户战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以后,一直定位于高端客户。商业银行流传着一个“二八定律”,即20%的大客户创造80%的利润,而外资银行正是瞄准了中国金融市场中这20%的大客户作为自己的核心服务对象。根据2006年中国财富管理论坛统计,金融资产在10万美元以上的中国家庭大约有300万户,而持有流动性资产的(现金、有价证券、非自住住宅等)超过100万美元的人群约为30万人,预计到2009年中国富裕家庭的流动资产总额将从2004年的8254亿美元增至1.606万亿美元,增幅将近1倍。洞悉中国这一市场结构的外资银行已经悄然无声地展开了一场高端客户争夺战,目标正是该结构中蕴藏的无限商机。3.地域战略。回顾5年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在地域选择上遵循由沿海向内陆,由中心城市向四周扩展的战略。目前,外资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富裕人口集中的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会城市。然而,从2006年底到现在,各家外资银行拓展西部、东北地区的步伐明显加快。在短短一个月内,汇丰银行西安分行开业;恒丰银行获准筹建成都分行;香港东亚银行不久前也获银监会批准,在辽宁省沈阳市筹建分行。四川省成都市最受外资银行关注,成都市的外资银行营业机构数量已位列西部第1位。四川省辖区内共有外资银行机构9家,其中营业性机构7家,外资银行代表处2家。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西部地区将掀起外资银行布局的新一轮高潮。二、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力比较(一)业务能力根据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发展来看,其业务开展方面优劣势并存。1.高端零售业务。外资银行针对高收入人群提供优质个人理财业务、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等。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起步较早,具有成熟的经验和较强的研发能力。凭借其拥有的理财领域的全能型人才,可以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理财服务,充分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高收入人群的金融需求。目前,各主要外资金融机构都把个人理财业务作为自己在华业务的拓展重点。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的中国分行多设有个人理财中心之类的专业理财办理机构。相比之下,中资银行提供的大多是传统和统一的业务,个性化不足,私人银行业务才刚刚起步,与外资银行相比在质量和经验上都具有相当的差距。2.外汇业务。外汇业务一直是外资银行的优势业务领域,早在2000年就占据了中国银行业22.7的份额,截至2005年底,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额已占中国外汇贷款总额的21,在上海地区的占比高达54.8。外资银行凭借同跨国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几乎垄断了外商企业的外汇金融服务。根据上海银行市场19952004年的数据分析,外资银行的外币贷款总额与外商投资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673,而中资银行的外币贷款与外商投资额的相关系数仅为0.421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多数外商的融资需求由外资银行满足。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在外汇业务方面服务品种较多,灵活性好。目前外资银行提供的外汇业务主要包括外汇存贷款业务和国际结算业务。外币存款现钞账户的币种为美元、港元、日元、欧元4种,现汇账户为美元、港元、日元、欧元、英镑、加拿大元、澳元、新加坡元等8种。外汇贷款业务有项目贷款、贸易融资等。由于中资银行外汇贷款不能结汇,外汇人民币转换贷款成为外资银行的专营业务。国际结算业务一直是外资银行的主力业务,目前外资银行办理的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以上。3.中间业务。中间业务和金融创新是外资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由于拥有先进的服务工具、丰富的经营经验和多种市场营销手段而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从传统的支付结算、代理收付及账户管理业务,到金融衍生产品、个人理财顾问、QFII托管及现金管理等各个方面,范围涉及知识含量较高的管理、担保、融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众多领域。其金融创新更是使得中间业务品种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能够不断培育、挖掘和满足多样化的客户潜在需求。相比之下,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从事的中间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调,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日常操作和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中间业务上,如代收代付、结算、结售汇等,而高技术含量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信息咨询、个人理财、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以及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类则刚刚起步或基本没有开展。表1显示了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的竞争力。其中,中间业务业务量与收入之比衡量的是每创造1元收入所需中间业务量,其倒数反映单位业务量的赢利能力;中间业务收入与净利息收入之比、中间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之比则是衡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力的指标,指标值越大说明中间业务综合竞争力越强。由此可以看出,外资银行单位中间业务赢利能力是中资银行的26倍,中间业务综合竞争力将近中资银行的6倍。4.人民币业务。由于人民币业务刚刚开放,外资银行在该业务领域积累的客户和经验较少,而中资银行则对国内诸多客户的需求和经营状况比较了解,并已经与他们建立起较为长期的合作关系,具有雄厚的客户基础;同时,中国银行市场的竞争基础比较薄弱,原有的传统体制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市场垄断力量,这些垄断权力在银行业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因而外资银行在这一业务领域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在长期经营中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分支机构网络,它们在每一个县级以上行政区都设有分支机构,全国营业机构超过10万家。而外资银行网点扩张需耗费大量建设成本和时间成本,短期内无法与中资银行匹敌。市场份额低是目前外资银行在华竞争力受限制的最主要原因。(二)风险管理能力1.不良贷款率比较。外资银行在扩大在华市场份额和资产规模时始终禀持审慎性原则,采取稳健的经营发展战略,注重风险管理。进入中国市场5年来,外资银行一直保持着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和极低的不良资产率。根据广州市银监局信息,截至2005年底,广州辖区内外资银行不良资产率仅为0.44%。与之对比的是,国有银行中已经股份制改革的中行、建行、工行的不良资产率分别为4.62%、3.84%、4.43%,未改革的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更是高达26.17%。2.对风险与回报的认识。在处理风险与回报的关系时,外资银行采用的规范是先进行各类风险识别、计量、确定总风险,然后根据总风险推算银行可以承担风险的能力,从而确定相应的权限,再根据风险承担能力确定相应的资本配置,最后根据资本配置确定银行的风险回报;开展授信业务时实行“审贷分离”,以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而国内中资银行目前普遍的经营逻辑是先确定经营规模和利润,然后才考虑银行业务可能面临的风险;此外在发放贷款过程中往往信贷部门和审批部门不相互独立,这增加了贷款风险。3.管理风险的组织架构。国际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大体分为横向式和纵向式两种。前者以地区分行作为业务运作的中心,后者以总行的职能运作部门作为业务的运作和操作中心。外资银行的主流管理模式为纵向式管理模式,实行事业部制,呈现出“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特点,组织结构扁平化,业务管理垂直化。其业务主要集中在总行的部门完成,部门内聚集了各类业务专业人才,对相关业务进行广泛的专业化处理,由特定专业人员联系相关行业的客户,分工细、专业性好,总行控制力强,使得效率上升的同时风险大大下降。而国内中资银行普遍采用横向式管理模式,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呈现出“大总行、大分行、小部门”的特点。各分行在经营业务的同时管理下级分支机构和本级职能部门,经营自主权较大,导致总行对分支机构的风险控制力被削弱。另外,缺乏专业化分工也使得中资银行专业性业务操作的风险加大。(三)激励机制外资银行的激励机制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首先是产权激励,指员工持有股权、期权的方式将员工自身利益与银行经营绩效紧密结合起来;其次是经理市场竞争,指利用经理市场选择和淘汰业绩差的高级管理人员;第三是实行等级行员制等,对不同等级行员制定不同的工作待遇,表现出色的可以不断晋升级别。此外,外资银行还为其员工制定多种培训计划,并针对即将毕业的高学历人才开展培训以吸引人才。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仍然以奖金为主,且工资及福利待遇多与职务挂钩。工作表现突出、业绩优良者主要通过职务晋升进行鼓励,年薪制和期权、股权激励制度尚未建立。此外仍存在“大锅饭”现象,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员工无论贡献大小,工资水平相差无几。在员工培训方面的项目和活动更是少之又少。三、外资银行竞争策略的变化根据以上分析,外资银行在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中优势与劣势并存。结合这些方面,笔者通过经营策略和市场拓展两方面预测在华外资银行未来几年竞争策略的变化。(一)经营策略参股中资银行由于分支机构有限,外资银行必须借助中资银行的网点进行产品营销。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合作将大于竞争,外资银行将加快入股中资银行的步伐,以拓展在一、二线城市的业务和介入人民币存贷款市场。然而自2006年以来,多家外资银行加大了网点建设力度,增强了广告营销频率,因此长远来看,外资银行必然与中资银行在各项业务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同时,大规模入股和战略收购使外资银行获得中资银行一定的控股权,从而间接控制中资银行的诸多分支机构,这就意味着一些重点业务领域的竞争将加剧,外资银行将逐渐涉足传统业务和人民币业务,与中资银行展开争夺。(二)市场拓展策略市场拓展策略主要包括业务品种选择和业务区域拓展(如表2所示)。在业务品种选择方面,外资银行将以零售市场为重点,首推其核心业务。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05年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在未来3年中,信用卡业务将成为最重要的零售业务产品,其次是抵押贷款和投资产品;在批售银行业务市场上,债务融资市场将是最重要的业务领域,其次是信用衍生产品、结构性产品和风险管理产品。私人银行业务作为外资银行的优势所在,将是其核心主打业务。1.信用卡业务。据麦肯锡预测,中国信用卡市场2013年利润将达到130亿元140亿元。到2010年,中国内地信用卡市场的年收入可能高达30亿美元以上。如果全面开放信用卡业务,到2010年信用卡的市场收入有望超过50亿美元11。任何一个巨头都不可能放弃如此巨大的市场。人民币业务全面放开前,外资银行就通过与中资银行联合发卡的方式已经介入了信用卡市场,为其以后独立发卡做好了市场、品牌及宣传上的先期准备。全面开放后,各外资银行都申请开展信用卡业务,并筹划在新的银行卡管理条例出台后独立发行自己的信用卡。他们还积极申请注册本地法人银行,法人银行可以经营人民币信用卡业务,这样就能通过ATM机来弥补网点少的缺陷。另外,外资银行开拓农村市场的计划将可能引导其在农村消费信贷包括信用卡领域大展拳脚12。2.债券业务。在国外,大型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占银行业务的30%40%,因此债券业务是外资银行密切关注和大力拓展的核心业务之一。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份额不大,仅占现货交易的3.4%,回购交易的1.5%,债券持有量仅为0.4%。但其拓展步伐飞快:2006年110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