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经的奥秘内容简介五千真言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 曾仕强教授认为,道德经和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有着密切关系。老子写作道德经,就在为高等智慧的人解释易经中的“天之道”。老子所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就是易经中所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背后的规律。道德是最高信仰并不遥远,也绝非玄之又玄,它是我们现代生活的源泉。让我们跟随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一起感悟道德经的奥秘!道德经与人生(一)道德经与人生(二)道德经与人生(三)第一集 老子传道第二集 上士闻道第三集 人生的价值第四集 究竟何为道第五集 反者道之动第六集 智慧与阴谋第七集 柔弱胜刚强第八集 无为无不为第九集 知识与知道第十集 无中生有第十一集 人生有三宝第十二集 有道必有德第十三集 以德治国第十四集 无知无欲第十五集 如何明道第十六集 上善若水第十七集 为人类谋福第一集:老子传道曾:我们这一次要来探讨老子的道德经。要探讨道德经,它有好几条路,因为道德经实在太大了。你从哪一方面去,都有很多条路,所以叫做“条条大路通道德经”。那我们现在要采取哪一条路呢?因为你从每条路进去,你所看到的都不太一样,因此我们这一次要选一个比较少用的,有更广大视野的那一条路。我们看看历史,道德经在西流景帝以前,它不叫道德经,那时候根本没有道德经这个名词,就叫老子,表示这是一本老子所写的书。这个就表示它还没有得到大家的共识,认为说我们都应该学它。但是汉景帝他了不起,因为我们都知道,文景时期是实施老子的学问的,所以他自己实践的心得,他认为这个太了不起了。所以不应该叫做“子”,应该提升他的位阶,所以叫做“经”。经是不容易的,经就是它是不能乱改的,必须要经常常这样去做的,而且他是很正经的。可见,当老子所写的书被提升为经的位阶的时候,那它对中国人影响就更大了。到了唐玄宗,他把道德经尊称为真经。道德经是真经,那别的经怎么办呢?因为我们一般人,想到真就想到假,想到假他就想到真,老子就是要破除我们这一种。我们没有说它不好,也没有说他不正当,因为这些观念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我只是说,你把真和假相对,不假就是真,不真一定是假,那你就终生痛苦不堪。(外:我们常常认为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不是真的,即是假的。而老子却通过道德经告诉我们,这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是非真非假,或者说是亦真亦假的。但真和假是完全相对的,怎么可能混淆在一起呢?)曾: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你到古董店去,你看那个古董很喜欢,你就问他,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说这个不是假的。他为什么不说这个是真的?他只说这个不是假的。什么道理,意思就是说,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你说这个玉璜,它就是玉的,那是不是当年用的那个玉璜,我不知道。所以我不敢说它是真的。你看,这就给我们很深的一种印象,就是说真的跟假的它不一定是相对的。大家从易经的观念里面,你很容易想到,有一部分是真的,有一部分是假的。真的很少,假的也很少。最多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它非真非假,又真又假。这样一来,很多人就开始搞不懂了,真的跟假的都很少,那最多的那一部分是什么呢?一个字,就叫“实”。所以我们现在要读老子的书,你一定要记住,真假当中还有一个东西叫做“实”。所以中国人经常讲说,我们说实话,很少说我们说真话。凡是说“我们说真话”,大部分是假的。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充其量只能说实话。你看科学,说要追求真理,现在都知道了,做不到。因为真理是谁都不知道的,才叫真理。我们科学只能告诉我们实话。所以你看,“这一件事,经过我们科学的证实”,我们没有用“证真”。证真,那谁也不知道你是真的假的。我是证实,为什么?我看到了,我做实验了。你看也用“实验”,没有用“真验”。所以这里有两句话,大家先把它搞清楚,到底是眼见为真,还是眼见为实?我们中国人比较喜欢眼见是实,因为我们知道眼睛只能看到实的东西,但是究竟它真不真呢,大部分都知道是不真的。因为有那么多的颜色,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很多部分我们是看不见的。眼睛的功能是有它的局限性。(外:事实上眼睛是常常会欺骗我们的,比如这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图像,但是当你的眼睛移动时,是不是觉得它在旋转?而且你越紧张,它旋转的速度就会越快,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眼见并不为真。)曾:所以我们必须要先讲清楚,很多人读了道德经以后,他心里就想,原来道家是阴谋的,老子他这种心机啊,是不正的,所以你看读道德经到最后就不道德了。这种情况太严重,而且我们这一次必须要把它说出来。否则的话,那你这样不是很冤枉老子吗?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老子给我们的影响,也是一阴一阳两种都有。你从这里可以证明到,中华文化的根源就是易经,老子是在解释易经的最高的那一个部分。所以他告诉我们,中国人要怎么样怎么样。可是我们听出来的结果呢,很多是听到相反的是,这也是老子很无奈的地方。也是我们这一次,为什么不一下子就开始讲道德经第一章、第二章.我们不这样做的原因。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基础,这些长期以来被误解的,甚至于产生破坏性的东西,我们先把它挖掘出来,我们把它说清楚以后,我们用一种很正确有心态去了解老子,这才是我们这一次要做的工作。所以这一次我们真正了解道德经以后,我们应该可以把这些负面的影响,把它降到最低,这样才有意义。你看老子,他一共只写了五千两百多字,当然了,这又是则案例。中国人讲道德经五千言,那如果按照西方标准一说,你不能超过一个字,超过一个字就是不真,中国人不可能这样,所以当我们讲老子的文章一共有五千个字,我们就知道,他前后会有一些弹性,可以少一点,也可能多一点。所以现在老子的版本很多,其中一个版本它整整齐齐切成五千个字,反而不可能是真的。当然,我们今天很遗憾,老子亲手写的那一部经不见了,我不知道大家觉得不见了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想,它也不见得是好事,也不见得是坏事。这就对了,所以现在我们讲到这里,我们就非常清楚,读老子书,我们第一个要检讨自己,我们现在都是按照我们的常识来判断,这个对,那个错。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的常识本身也有问题。因为你的标准不正确,你判断出来的东西可能正确吗?好象也不对。因此我们必须要怎么样?必须要抱着很冷静、很恭敬、很真诚的态度,好好地听听老子的话,然后回过头来要调整自己,而不是用我的看法,来看老子这个对、那个错,我们不是来批判老子的,我们没有必要,我们是来了解他为什么写了这五千个字。我们要了解老子,要了解当时那种情境之下的老子,而不是现在用我们的方式来想像老子,那是不可以的。我们真的真的很幸运,这个可以讲真的,因为我们无意中,在朋友家里面看到一幅画:道德经的奥秘笔记1、老子传道这幅画如果它没有标题的话,你也不晓得他在干什么。好象一个老人跟那个老虎很亲近。那他是驯兽师,他专门驯服老虎?那也完了。我们便是希望各位用几个角度来看。这个圈圈是什么,是关键。你说那是太阳,真的是太阳吗?你说是月亮,真的是月亮吗?你说我知道了,那就是什么?圣人他有很大的能量,是这相吗?其实,这个圆圈既不代表太阳也不代表月亮,更不是什么能量,因为老子的观念里面,他没有这些东西。(外:画中的这位老人就是老子,老子为什么要和老子坐在一起,他在和老虎说什么,这幅画有着怎样的寓意呢?而画中那个既不是太阳,也不是月亮,更不是什么能量光环的大圆圈又到底是什么呢?)曾:这个圆圈就是道。因为老子他跟老虎讲什么话呢?就讲道啊,只有道老虎才听得懂啊,其他它全不懂。那老子为什么要去跟老虎说话呢?这个才是我们最大的启发。他告诉我们,道德经要讲的是真话,而真话是高度危险的东西,就好象跟老虎讲话一样。老虎它代表什么,它就代表诸子百家。你们诸子百家都非常有学问,但各有不同立场,所以就那个立场,他讲出他妥当的话,就成一家之言。可是老子一看,你们这样子造成很多的纷争,各说各话,每个人说自己对。我们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恍然大悟说,我们现在的时代其实和老子那个时代相差不远。多元化,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谁都不知道。那老子就很着急,这样还得了?所以他就想要讲真话。可是讲真话,你活的了吗?历史上告诉我们,讲真话的,不是活不了,就是活不久。那怎么办呢?所以他就说,那我干脆出关去吧。出关去的时候,他大概事先就知道有人会留住他,不让他走,他说我要走,那就会叫他留下,当然不知道留下什么,反正留下你的宝贵心得就是了。这个时候他就抓住机会,豁出去了,就写了真话,然后就“莫知其所踪”。你用这个角度来了解道德经,我们猜想老子会比较高兴,因为终于我们知道他在讲些什么,而且他为什么要这样讲的原因。而且还有一个更深的意思,就是我们每次听到的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这是在讲中国社会,叫什么?“卧虎藏龙”。你看老虎他是卧在那里的,它为什么卧在哪里呢?因为他够凶猛了,一个够凶猛的它随时可以卧倒嘛,它不在乎嘛。你能把我怎么样?你惹我,我一站起来你就完了。老子呢?老子是龙了,老子为什么是龙呢?因为是孔子讲的,孔子见过老子以后,回去人家问他,他怎么样啊?他说我看别人我都看得懂,我看他看不懂嘛,因为他跟龙一样嘛。(外:据说孔子仰慕老子的学问,携众弟子前去问道,而老子见到孔子时并不说话,只是张开嘴,让孔子看他残缺的牙齿和完好的舌头。众弟子皆疑惑不解,孔子却领悟到,老子的意思是,牙齿虽刚强,却残缺不全了,舌头虽柔弱,却保全至今。)曾:所以孔子说老子是藏龙。那大家可以猜一猜,到底谁是强者谁是弱者。老虎当然强了,所以为什么老子他所讲的都是弱,都是柔。因为他知道他再强也强不过老虎,所以老子的哲学里面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柔弱胜刚强。我们从这幅画里面,可以看出很多很多东西来,我们就知道画这幅画的人,他本身也是道家的修养很高的人,他就这么画一画,他什么都不说,看大家你能够悟到多少,可是,老子也是不讲悟的,老子讲什么?我们会慢慢把它说出来,不要用我们的常识去了解老子,否则老子是很冤枉的。他当时大可悠哉游哉地过生活,他干吗写完以后就莫知其所踪?这是有玄机的,就是要提醒我们,人应该说真话。你不说真话算什么呢?可是第一个,你有没有能力说真话?第二个,你说了真话人家会不会相信?经常你说真话人家是不相信的,你说假话反而很多人相信,这事实到现在还是这样。你说了真话,你该怎么办?不然变笑话嘛。你看说真话,然后后面后患无穷,那就是笑话了。因此他的标题简单只有四个字:叫做老子传道。(外:老子传道图形象地告诉我们两点:第一,道是柔弱的,但柔弱胜刚强;第二,老子在讲真话,而讲真话是很危险的。那么老子的道德经究竟讲了些什么?既然讲真话是很危险的,我们现在还要不要讲真话呢?)曾:我们今天敢在这里讲,不是说我们不怕老虎,也绝对不是说我比老子高明,没有这回事。而是说,时代背景让我们可以不必冒这么大的风险。我们开始要讲真话,但是不管怎么样,讲真话永远是得罪人的,讲真话永远是对说的人不利的。那大家觉得我这个不是很蠢吗?我怎么敢冒这个险呢?不会。因为大家慢慢听下去,就可以了解,现在民智已开,资讯充分,大家经过多元化的激荡,我们要来讲真话。是时间已经到了。我们现在再不说真话,那人类真的是太危险了。我们不是冒险,也不是故意标榜,都不是,而是说,这几千年来,我们把老子曲解、误解,甚至读了半天还搞不懂,都不是坏事,天下没有坏事,因为那时候时未到,现在是时已到,我们讲完以后大家会觉得说,哎呀,那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这才是我们这一次经过很长期的准备,要把它真正的讲的比较清楚的一个用意。那既然这样的话,我们就应该从哪一句话开始,我相信大家都是一想就通,当然从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当然有他的用意。所以我们接下来,我们就要说,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开始经进入老子的思维,谢谢大家。第二讲 上士闻道 外:道德经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这六个字有着众多的解释。因为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断句逗,曾仕强教授认为,这六个字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读法: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以及道可道,非常道。这三种读法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而这六个字究竟应该如何解读呢?请收看:上士闻道。曾:我们看书都喜欢讲一句话,叫做“开宗明义”,就是说一开始就要告诉我们他要讲的是什么。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必须要了解,老子当时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为没有标点符号,每个人他有他自己的断句方式,一旦有了标点符号以后,就好像是有了标准化,就使得人们的思维反而受到若干的限制。所以我们常常讲,有语言,有文字,对人类是有帮助的,但是不要忘了,语言文字也是我们思维非常大的障碍,这就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可见我们中华文化所有的基础,都是在易经上面。老子他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他是专门提高等智慧的人来解释易经,因为这个必须要有很大的包容性,看的很深远很广大,而且要很高,才有办法听懂老子的话。“道可道非常道”最起码有三种不同的标点方式:第一种: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只要道可以说的那一部分,就叫“非常道”。这样我们就了解到,道起码有两部分,一部分叫常道,一部分叫非常道。可道的部分是非常道,不可道的叫做什么?叫做常道。因为常道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你一个时间,只有一个嘴巴,你怎么可能讲的那么周到,不可能。所以,中国人就形成一种你说的部分我不谈,我专门从你还没有说到的部分来跟你对抗,意思就是说,你说东的时候我就说西,你说西的时候我就说东,永远没完没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事实。一直到今天还是如此。第二种标点方式:道可,道非,常道。那在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只要有人说你对,就会有人说你错;只要有人说这样可以,就会有人说这样不可以。这个就叫做常道。意思就是说常道他永远有正反两面。其实用正反,不如用现在的叫做正负。他不一定反,所以我们老是把他看成相反。这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不一定相反,他可能是互补,所以这方面呢,我们要特别小心。第三种就是一般最常用的,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才是高度的危险性。外:由于古代没有标点符号,这给我们理解古人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也留下了许多思索的空间。对于道德经开篇这六个字,我们现在常用的解读方式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但为什么曾仕强教授说这句话是高度危险的呢?曾:我们前面有一个雕塑:道德经的奥秘笔记2、上士闻道这个雕塑我们会放在这里,就是说你要以现在老子的心情来讲道德经,你才知道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老虎在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里面,它代表什么,他就代表诸子百家。他说:“你们诸子百家都非常有学问,讲的都非常有道理,要不然怎么能成为一家之言呢?但是我老子今天抱着一颗很诚恳的心冒犯大家,希望大家谅解。”就是说你们所说的,都是道,没有错,但是只是道的一小部分。没有办法把道很整全地把它说清楚,这不是你们的错,这是语言文字的限制,我们现在只是希望你们心里头知道,我永远不可能把真像都说清楚,我只能就我们这一家所看到的,所体会到的,我把它说出来,这个叫什么,叫做片面的道理,而不是整全的道理。希望我们自己的人不要过分自我膨大,也希望来听的人不要认为我的学说就是整全的道理。老实讲在当时的氛围,诸子百家是斗来斗去的,你一个人,敢向诸子百家去挑战,那人家问你,那你讲的就是整全的道理吗?你就可以知道了,就是这个雕塑里面所表现的当时的状况。因为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是同样的情形。那句话我们要反复飞放在脑海里面,我只有一个时间,我只有一个嘴巴,何况我还有我的立场,我怎么可能把所有的道理都讲光呢?这是一种局限性,老子他怎么知道他讲这种话的时候,会有那么大的危险?他怎么知道?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我们从伏羲氏开始,他就替我们开了一扇做学问的大窗口,叫做“天人之学”。那什么叫做“天人之学”呢?就是我们做学问从天垂象开始。以为我们知道老天他是不说话的,可是人活在天地之间,你不能离开天地,你就必须要去了解天地。你才有办法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因此我们很喜欢看天象,因为天不说话,天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它会很真实的把它的真相,把它的本相,完完全全地透露给我们。外:七千多年前,伏羲氏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根据大自然中天、地、水、火、雷、风、山、泽这八种现象,创造出了伏羲八卦图,这就是天人之学,易经的基础。老子的道德经是给高等智慧的人来解读易经的,那么,老子观察到的天象又是什么呢?曾:老子的象,写在四十一间的三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你看,这多生动,高等智慧的人,他听到道以后,他没有什么反应,因为他知道道不是用来讲的,道用来讲是永远讲不清楚的,永远会有偏失的,永远会找麻烦的,道是用来行的。所以我们中国人老问人家“你行不行”,其实跟这个有密切的关系。他很勤劳,他一步一步从实践当中去了解这个道。中等智慧的人听到道以后,好象听得懂,又好象听不懂,你到底在讲些什么,我不能说我不懂,但是我真不敢说我听得懂。这已经了不起了,因为你毕竟是中等智慧的人,不容易了。下面那个人就很惨了。“下士闻道,大笑之”,你看到现在还是这样,凡是那种听不懂的人他就会说,你这是乱讲,不可能的,哪有这回事。好象他比你还懂,凡是听完了一脸不认同的、一脸怀疑的,这还算好的,你没讲完,他就攻击你,你还没有讲完他就否定你,你没有讲完他就一大堆意见的人,老子说,你真是太差了,你的智慧完全没有开发出来。但是他赶快打圆场,他说也没有什么,不笑不足以为道。因为你听懂了你就很轻松了,原来是这样,这也是笑嘛,那听不懂的人他就认为不可能的,这是笑话。外:不同的人闻道之后,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明白了,就去付诸行动,有的人似懂非懂,只好继续琢磨,也有的人“大笑之”,但是这个笑有可能是因为不懂而不屑,也有可能是因为懂了而高兴,一句“不笑不足以为道”再次提醒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两个方面,正如易经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这个老子给老虎讲道的雕像,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曾:这一个塑像,大家第一个发现的就是这个是一只老虎吗?为什么你会怀疑它不是老虎呢?因为他没有斑纹。老虎他最了不起的就是它那个斑纹,什么野兽看到它都怕,可是这只老虎它就服服帖帖的,喧斑纹都不见了。我们从这个雕塑可以体会到什么?老子他知道这只虎它是会变的,它可能会把原性马上就表露出来,它也可能服服帖帖,它都可能。那你要跟他讲道,一定要很小心,你看他就那么一个小指头,他嘴巴有没有张开我们也不清楚,他在想什么我们也不懂。可是这一只老虎它就服服帖帖的。所以我们给它一个标题,叫做“上士闻道”。它是上士,它也可能是中士,它也可能是下士。如果它是下士,斑纹就出现了,两只腿就要站起来了,然后大吼一声,然后老子就不见了。我们今天就不要再伤脑筋去读什么道德经了。它如果是中士,它在这里会摇头晃脑,眼神就完全不一样了,斑纹就若隐若现。现在你看它斑纹不现,它知道它的凶猛是天生的,但是它可以把它藏起来,这个藏也是很重要的。老子讲到它连斑纹都藏起来,那可见它是上士。我们很多很多事情,从这个雕塑可以一一地来深入,去明白老子的思想到底是什么。老子不能直直地挺在那里,不能。他必须要弯下身来跟老虎讲话,这就是表示他是柔的,他不是像老虎那么刚,它是刚的,他是柔的,但是老虎刚中带柔,老子是柔中带刚,他腿弯下来的意思是告诉它,我跟你不一样,你可以硬碰硬,我可不跟你来这一套,这是他非常清楚的一个表达,同时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子的脸跟老虎的脸是相对的,有交集。现在他跟它讲什么?其实真正了解的人就说:道可道,非常道。你跟它讲什么它都听不懂,它听得懂才怪。可是它会搞到纹理都不见了,它会搞到深藏不露,它都把它表现出来,这是靠什么?外:有人认为老子乃是得道仙人,通晓兽语,所以他在给老虎讲道,而老虎则是在闻道,但是曾仕强教授却认为,那个道根本不是语言可以讲清楚的,所以老虎了不可能听懂老子在讲些什么,但是凶猛的老虎为什么会安静地卧在老子的身边,他们是靠什么在沟通呢?曾:靠什么?就是靠易经里面所讲的那个“应”字。“应”不是应该不应该,而是有没有感应的问题。你看现在他们两个有感应。我们人与人互动,是靠感应,不一定靠嘴巴,不一定靠言词。说的再多,不如你把你的信息透过无形的管道去传达给他,这个叫做“心连心”,心跟心连在一起的时候,你不说他也知道,但是我们现在都太相信嘴巴,非讲不可,一直在讲,把感应的能量把它弄到最小,这也是我们看到这个雕像以后,应该要引以为戒。中国社会,我们为什么谁都推来推去,不先说话?跟这一段有关系。老子在第七十章里面讲了一句话,我们值得放在脑海里面。他说,吾言甚易知,我的话很容易了解;甚易行,我所说的道理很容易做到;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不是很奇怪吗?外:很多人觉得道德经象部天书,晦涩难懂,但老子认为,他说的道理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做到,但天下的人却没有人能知道,也没有人能做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曾:就是说的人有问题,听的人有问题,做的人都有问题。你看老子所讲的道理都是简单无比的,因为他是在解释易经,易经本来就很容易,你把它搞得那么复杂干什么?“吾言甚易知”,其实“吾言”也不代表是老子的话,老子从来没有说这是他说的话,就是我们大家经常听到的这些话,都是从易经来的。它怎么样?“甚易知”,非常容易听得懂,非常容易了解,可是你非要自己自作主张,用你主观的意见,把它弄得很复杂,把它弄得很难懂。“甚易行”,你就去做嘛,一做就做出来了。实际上我们今天每天都在做,没有什么难的。但是事实是什么,事实是“天下莫能知”,老子讲的是真话,这些道理没有什么难的,你去做就做得出来了,你做出来,你就明白了,可是事实呢?“天下莫能知”。整天在那里写文章啊,搞研究啊,越弄越玄乎,越弄越迷糊,越弄大家越看不懂,“莫能行”。这一句话,其实是达摩到中国才警告我们的。可惜我们还是没有听懂。达摩到中国已经一百三四十岁了,他那么老了还到我们这里来干什么呢?他在传达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他说中国人太喜欢做学问了,所以把佛经当做学问来研究,研究到最后,很少人把它付诸实践,很少。知而不行,只修不行,他在告诉我们这个,可是我们还是依然故我。因此我们这一次重新再讲道德经,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说我要另外树立一派,绝对不可能。我们只是希望大家知道,易经是用来行的,所以尽管百姓日用而不知,都没有关系,你做的出来嘛,你真正在用就好了,我们要把道德经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来印证,来实践,我想这才是老子当年冒那么大险,所想做的事情。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要来探讨,人生真正的价值是什么,谢谢。第三讲:人生的价值 外: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每一个人都是赤裸而来,空手而去,那么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有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就是为自己活着的。而曾仕强教授认为,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那么“人不为己”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古人又为什么说“人在衙门好修行”呢?请继续收看第三集:人生的价值。 曾:既然做一个人,就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我想这是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一个观点,全世界都在问,人生最高的价值是什么?很多很多人都提出他的想法,人生最高的价值是这样,是那样,不一而足。但是老子他非常高明,他告诉我们,人生最高的价值就是“X”,大家猛一听会觉得,老子当年也讲英文啊,没有。我们现在有了代数的概念,我们就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用你所假设的那个X来代表。你看X可以等于一,可以等于二,可以等于无穷大,它什么都可以。道是一个样,老子当年他用一个跟X一样的东西,叫做“道”。“道”是一个抽象的假设性的名词,它可以代表我们所要知道的所有一切的概念,它可以包罗万象,把所有我们所能够说出来的最高的价值都包容在里面。人生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想知道,各有各的说法,说起来都是一大套道理,但是老子他只用两个字来形容,叫做“行道”。道是用来行的,不是用来讲的,你说了半天,倒不如你自己把它做出来,那道是什么?老子告诉我们:道法自然。这个“道法自然”那个法不是依次的意思,如果说道仿效自然,那就表示道跟自然还是有一段距离,那到底谁高,那就糟糕了。法在很多地方,都解释为效法,没有错,但法在“道法自然”里面,它非常简单,它告诉我们,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它们两个是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为什么把老子叫做自然哲学家,没有错,因为他讲的就是自然。 外:人生苦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活的有价值,但是人生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呢?老子的道德经告诉我们,人生的最高价值,就是行道。那么道在哪里,老子说“道法自然”。既然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那为什么老子不直接说自然,而要说道呢? 曾:你说自然,那大家就会拼命去看,去也是自然,什么都是自然,你那个焦点就集中不起来。因此他用道来代表所有的自然。那自然里面,最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大家一想就知道,叫做“无私的奉献”。你看小草到了春天,它就开始萌芽,它就开始生长,牛羊过来它也不跑,因为它根本没有跑的概念。来吧,欢迎你,你要吃,请吧。吃了,它也没有说你要给我钱,它也没有抱怨你,它也没有告到公安去,它什么都没有,这就叫自然。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出来,那个水流过去,动物在旁边吃它一口,人用大桶把它捞走了,甚至有人把它开另外一条支道,把它引过去,它都没有意见。为什么?就是无私的奉献。那我们人类呢?人类最高的价值,现在大家一听就知道了,就是为人群造福。因为我们是社会人群的一部分,如果每个人都尽他的心力来为这个人群做出奉献,那这是无比的价值。可是讲到这里,有人就不以为然,唉,这只是一种说法。因为有一种说法流传得更广,叫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相信大家也都听到过,也都相当认同,好象人本来就是自私的。所以一直到现在还有人说,人怎么可能不自私呢?人一定要自私的,不自私不能活嘛,你看人不自私,连老天都不放过你,都要天诛地灭。其实这句话是长久以来解释错了。我们怎么那么大胆。说这句话是解释错了,因为这不符合自然。这个不是道。其实“人不为己”这四个字,你从“名可名,非常名”的角度来看,你就很清楚了,一个人如果你没有名字,那么你这个“人”字就可以代表所有的人,如果一个人有了名字以后,那他就只能代表这唯一的一个个人,所以“人不为己”这个“人”不是指哪一个人,而是指所有的人,“为己”那个“己”是什么,己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个性,就叫人性,也叫自性。人类如果不能够按照老天,也就是自然给我们的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那人就不存在了,那人就变动物了嘛,那不是天诛地灭吗?所以人的存在,是因为你有人性,狗的存在,因为有狗性,猪的存在,因为有猪性。这才叫自然嘛,所以这句话,跟自私自利一点关系都没有。 外:“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说,人如果不能成为一个有人性的人,天地不容。近两百年来,人们习惯于把中国的落后归咎于中国文化的落后,直到今天我们才发现,长久以来,古圣先贤真正的思想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曲解了。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正本清源,回归原点。那么人究竟应该如何为人,道德经中又是如何说的呢? 曾:道德经第七章有一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这是什么意思?说圣人他懂得自己退在后面,那自己退在后面,那是后其身,那怎么会身先呢?就是说你退到众人的后面,后人反而更加敬仰你,说你了不起啊,有功劳你都不抢,明明是你领导的,你都很谦虚啊,说我们自己在做的。你往后退,所有人都跑到前面去了,这时候,你的身体在大家身体的后面,可是大家的心里头呢,更敬仰你,大肚量啊,让我们去表现啊。他越是要照你的理想去做。下面还有一句话,叫“外其身而身存”,这是什么意思?“外其身”就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我不要用我自己的利害关系来衡量一切的事情,我没有。反正任何事情,都是身外之物。大家怎么做?只要合道就可以,不要计较我自己的那一种利害关系,结果呢,身存。什么叫“身存”呢?就是人家反而帮助你完成了你此生所要完成的精神生命。所以有时候老子的话,你不能完全用字布去解释,如果你完全按字面上去解释,你就会觉得很奇怪,这不是矛盾吗?怎么后其身能够身先呢?怎么外其身能够身存呢?其实老子对身的讲法很多很多,我们要非常小心,在什么地方,这个身代表的意义,我们都要去好好地琢磨琢磨。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下面是什么?未以其无私焉?故能成其私。那这什么意思?处处为别人着想叫做无私,就是因为他处处替别人着想,没有自己的私心,所以才能成其私。 外:中国有句古话叫“吃亏是福”,我们在自己的身边就可以看到,有的人很精明,处处为自己打算,一点亏也不吃,但这种人很难有大成就,而那些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人则会有一个充实的人生。这种现象是不是道德经中所说的“故能成其私”?而这个“私”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曾:那个“私”是什么意思,私就是他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抱负、自己的愿望。这也是私,为什么私一定要把它变成物质的占有才叫私,理想的发挥,抱负的完成,还有你想做的愿望,得到大家的帮忙,顺利地完成,这也是私。因此他就告诉我们,我们完全在物质层面,在看得见的部分,在那里斤斤计较,你就忘记了你还有一部分更了不起的,那种看不见的精神部分,那我们大概就可以想到了,一个人最高的价值,就是你能够把你想要对人群社会做贡献的那种愿望,一步一步去达成。那这个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一不小心他就走错了方向,一不小心,本来是为公的,突然一会儿变为私了,就在这么一点点的这种差别,那个后果就不堪想象。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他特别写了这几句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先看什么叫做德,德就是得到的得,上德的人,就是他得到的是上等的东西、上等的成果,他是怎么来的,他是凡事都是按照自然的规律,顺乎自然,他享受那个过程,完全没有什么结果的概念,叫做上德不德。不德就是他心里并没有想要有所得的想法,上德不德就是上德的人他只是顺乎自然,没有想要有所得的想法,他完全没有,所以他得到的是上等的东西。下德不失德,就是说那些下德的人呢,他心里头老想要得到,他不能把这个得失心把它放弃掉,结果他反而忘记了道,他反而自己乱出花样,所以他就无所得。这样的一个概念,其实很多人隐隐约约他就知道,可是呢他就是不相信有这种事情。尤其是现代的人,动不动就是结果怎么样,绩效如何,有什么效益,人家对我的看法怎么样,有没有好处,能不能得到奖赏,那就全完了。那就变成“下德不失德”,下德不失德,那就是无德了。因此我们读了老子的书,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来改变自己的思维跟习惯,然后你就慢慢上道了。中国人讲上道,这个人很上道,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我们会讲“人在衙门好修行”?这是一句很古老的话,但是很多人看了这个,他就觉得很奇怪,修行是到寺庙里面去,是到山里头去,衙门是当官的,当官的跟修行有什么关系? 外:衙门是社会上权力、利益最集中的地方,而修行之人一般都是要遁入空门,远离充满欲望的滚滚红尘的,但是古人却告诉我们,人在衙门好修行,当一个人身处权力、利益的中心时,为什么反而会有利于修行呢? 曾:其实老子他知道,人要为社会人群服务,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出来当官。你有资源,你有权力,我们所怕就是你没有良心而已嘛。你如果有权力有资源,然后你就一切依道而行,你就按照自然的规律,你一步一步去享受那个过程,大家就跟着你,在这个过程当中享受愉快、幸福的生活,那不是很好吗?这就叫修行啊,修行是自己好,别人也好,大家都好,但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好,那才真好啊,那就叫上德不德。我们现在也想到,职场、报酬、奖惩、绩效,都只是手段而已,不是目的。你把它看成目的,你就天天苦恼,如果你的心能只有一点,就是说我既然是个人,我就要按照人性去做,而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道德,就是无私的奉献。老子的经,直截了当就叫道德经。他就是在告诉我们:道德就是最好的信仰,道德就是人类最高的价值。今天我们人类最苦恼的,就是宗教与宗教之间它是相互排斥的,你看宗教都有很强的排它性,你信我这个教,就不能信那个教,我这个才是正教,其他的教都不行,这就麻烦了。老子在道德经十八章里面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他说的很清楚,你们不要再讲仁义了,你一讲仁义就是知道,那个大道已经不见了,如果大道都在的时候,那一切都是仁义嘛,就不用说了嘛,对不对,你看大家都笑嘻嘻,都很开心的时候,你有没有必要说:人不要苦恼啊,要高兴一点,那不是废话吗,大家都按照道在走,你就不要去谈什么仁义了,什么事情大家都凭良心去走的时候,你就不要再来什么防伪、防止作假、打假,都不必嘛,为什么要打假,就是有假你才要打假嘛。一个家庭如果很和乐,我们就不用在那里鼓吹说,要孝敬父母啊,要慈爱子女啊,那人家都已经做到了你讲这个话不是废话吗?你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就知道,家庭失和才要讲孝慈,国家不安定才要讲忠臣。 外:我们现在大讲精神文明建设,也许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在道德层面上出现了问题,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维系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从来不是宗教,而是伦理道德,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现在的中国社会出现了道德危机呢? 曾:道德,为什么大家不相信它,是因为我们已经被灌输了一种很奇怪的想法,说道德是害人的,道德是叫你吃亏的,你千万不要讲道德,你一讲道德,说难听一点,你就是愚蠢。时时刻刻,我们都在违反老子的思想,可是我们不知道。老子,他从大自然里面他明白一个道理: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可这句话有谁听呢?现在有很多人,一听到“吃亏就是占便宜”他就非常火的,什么吃亏就是占便宜,吃亏就是吃亏,那明明就是吃亏嘛,还占什么便宜,不要自我安慰。这种人就是下士闻道,他不是大笑之,他是大怒之。那就更糟糕了。五十一章老子说:万行莫不尊道而贵德。你放眼看过去,宇宙万物没有不遵从道的,没有不珍贵他因为按照道去走而得到的东西,没有。只有现代人,居然不这么想这也就是我们现在重新再来讲道德经的一种苦心,我们真的要重新来了解一下,道真的那么难讲吗?道真的那么玄妙吗?难道我们从老子到现在,经过那么长久的努力,我们还没有办法比那个时候的人更进一步来了解道吗?如果有这样的想法,我想我们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要来深一步探讨道究竟是什么,谢谢。第四讲:究竟何为道 外: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道无处不在,却既没有形状,也没有声音,看不见,摸不着,既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也不能用五官来了解,那么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它对于人们的生活究竟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呢?人类社会为什么一定要“依道而行”呢?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了解道,认知道呢? 曾:道究竟是什么,道是一个抽象的、假设性的名词,它可以代表我们所要知道的所有一切的概念。我们先从假设为道,然后再推出来我们所要的那些预知,我们想知道什么,我们就可以用道来推出去。这就是道德经,非常灵活,也是非常玄妙的地方。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物,就是道的意思,它是混成,就是含含糊糊搞不清楚,可是它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叫做“有物混成”,它的特点是什么?-“先天地生”,它比天地还要早,那这样是不是说,道把天地生出来?不是这样。而是说在一片混沌的时候,道就存在了,然后开天辟地的时候,道就开始产生作用。那尽管这样子,老子还是要替我们描述一下,这个混成的道是怎么回事,“寂兮寥兮”,寂,就是寂静的意思,没有声音,不声不响,寥是没有形状,你看不出它是什么样子,不知其所自来,但是它是独立而不改,它是独立于万物之上,可是它是恒久不改,从来没有离开过万物,“周行而不殆”,它运行在宇宙之中,永远不停息,可以为天下母。它是天下万物共同的母亲。道,天地没有形成以前,一片混沌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天地形成,然后万物慢慢演化出来,道,附在所有万物的身上,可是它还是存在的,它还是道。“吾不知其名” 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名嘛,哪里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所以老子他很诚实,他说,我只知道有这么一样东西,可是也没有人给他名字,强字之曰“道”,我勉强把它叫做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的“名”是形容的意思,我很勉强用大来形容它,太大了,实在太大了。这是老子给我们对于道的初步的描述。 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这样一种东西,它先于天地而生,不仅创造了万物,同时又存在于万物之中,我不知道这种东西叫什么名字,就暂且称它为“道”吧,在这里,老子似乎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道,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感到很困惑呢? 曾:那这样的话我们还是搞不太清楚,所以他前面那段话就让我们想到了他在二十一章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什么叫做恍跟惚呢?老子在前面的十四章,他有这么一个说法,“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我们不是说它混成吗?它是什么混成的呢?他是那种看不见的、那种听不到的,那种摸不得的,那些东西混为一体,所以很坦白讲,你是很难追究它到底是什么。我们已经说过了,当你摸的很清楚,看得很明白,拿在手上都可以把玩的时候,它就变成道的作用,那就叫“器”,器是道的一部分,但它不能代表道,所以我们现代人常常说:你给我说清楚一点,我怎么看不明白,这种观念其实都不是很合适的。“视之不见”就是你去看它,看来看去,看不出它的样子来,叫做夷;你用心去听,听了半天听不出声音来,叫希,夷是没有色,希是没有声。然后再加上搏之不午,什么叫做搏,就是我用手去摸索去触碰,碰不到东西,那叫微,微就是无形的意思。无色,无声,无形,这代表什么,代表道的虚无性。道它是虚无的,因为他是虚无,所以可以变成所有看得见的东西,所有所有很具体的东西,这就是他很特殊的地方。所以老子说:大,大,实在大。 外:老子又告诉我们,道既没有形状,也没有声音,他看不见,摸不着,既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也不能用五官来了解它。既然这个道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鼻子嗅不着,嘴巴说不出,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了解它,来认知他呢? 那怎么办?那你就安静下来,求之以神。这个神也不是说是外来的主宰,说他告诉你什么,也不是,而是你要用感应的,因为神就是用来感应的,你看我们今天还在讲“神游什么地方”,“跟某人神交多久”那是靠什么,靠的就是那种感应。我们要去想想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因此我们接着就看老子的话:“其上不缴”,缴(白敫)就是光明的意思;“其下不昧”,昧就是昏暗的意思,其上其下怎么分?其上是道本身,道本身没有光亮,其下是道的化身,它化成万物的时候,万物都很具体,都看得见,都摸得着,上下就是构成这个道的全体。你说它光明吧,它没有光明,因为真的一片光明你就看得见了,你说它昏暗吧,它也不昏暗,为什么?因为它现出来就是很光明,所有物体一现出来都很清楚嘛,这是一阴一阳,有看得见的部分,有看不见的部分,有摸到的部分,就有摸不着的部分。视之不见,就是不光亮,但是万物是因为它而可见的,万物如果没有道,你就看不见,万物有道,所以你就看出来,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你分得清清楚楚的。可见它不光明也不昏暗。下面还有更玄妙的“绳绳不可名”绳绳就是无边无际,不可名就是不可名状,“复归于无物”,到最后通通又都回来,还原到不具任何形象的道,就叫混沌。这个“混沌”是什么,就是你说它没有,它又有,你说它有,它又没有。道就是这个样子,你说什么,它就是什么,你要什么,它就生成什么。你没有道,哪里有电灯,你没有道,哪里有高楼大厦,你没有道,哪里有桥梁,这个说都说不完的,无边无际,但是它又是万物共同的归宿,你看高楼大厦最后不见了,为什么,回到道那里去了,东西最后烂掉了,人最后死掉了,任何再宝贵的东西最后都是回归于无嘛,那就回到道,然后道又生出万物,万物又回归于道,一方面看是生生不息,一方面是慢慢又把它回归原来的地方,这样就叫做循环往复。这就是易经的道理嘛。 外:易经的道理告诉我们,否极泰来,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是循环往复的,老子的道德经则进一步指出,任何事情都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如果说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泉,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对易经最深刻的诠释。那么老子通过这种诠释,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曾:老子用这种方式来告诉我们,世界上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它是宇宙一种不变的规律,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你就必须要接受这样的一个规约,你就要按照这样的轨道、遵照这样的方式,然后你就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你该怎么样,你就怎么样,你为你是离不开道的。四十二章,老子说了一段我们非常熟悉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它原本是混沌状态,无边无际,浑然一体,可是这种形状,这种状态,它是可以打破的,就叫开天辟地,西方人就叫big bang,大爆炸,一爆炸以后,混沌的状态就显现出不同形体的万物,那我们就把它叫做什么,叫做创生,叫做深化,这都是事实,万物都是道所生,但道依然存在,这个是比较特殊的,因为这一点是老子思想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关键。道不但生成万物,而且是万物运行所不可离开的法则。所以三十四章老子特别说了: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它是泛滥流行,它无所不在,哪里它都去,什么它都生得出来,这个“其”就是道的意思,“其可左右”就是说它可以左,也可以右,它无往复界,无所不至,万物恃之而生,所有的东西都是秉持这个道产生出来的,但是最要紧的是“而不辞”,道并没有因为说我把你生出来了,我就要控制你,我就要干预你,你不听我的话不行,没有这个意思。他还是让你自然的,你怎么样就怎么样,因为都在道里面嘛。“功成而不有”,我这个道把所有的东西生出来,我不居功,我不控制,“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我不做你们的主人,我不做你们的主宰,你们各人去循你们的道,有没有德也是你们自己的事,换句话说,我只提供本钱,我只提供机会,我只是指出方向,只是有一些规律在那里,但是你们自由自在的,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就告诉我们,老子是没有主宰的观念,他没有说道在主宰谁,天在主宰谁,他没有这种观念,他还不主张教条,因为都摆在这里,你自自然然的,你自己去走。我觉得这一点呢,是我们应该好地地去在实践当中去找到自己的路。 外:老子通过道德经告诉我们,道虽然生出万物又存在于万物之中,但它不会主宰任何事物,因为道只是宇宙自然中的基本规律,能不能认知这个规律,是一个人的修行,要不要遵循这个规律,是一个人的选择,但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出,自己是否遵循道了呢? 我们现在很大胆的,用现在的语言,让各位养成一种“怎么去看出这个道来”的一个比较粗浅的方式,请大家指教。当我们面昨任何事物的时候,第一步,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我有什么,我生下来时光溜溜的,一件衣服也没有带出来,我的身体发肤都是受之父母,都是父母给的,所以一个人一定要体会到连我的身体都是身外之外,然后你就进入第二步,客观地去了解这个事物的本性是什么,只有在这种心态之下,你才有办法很冷静,没有欲望的引诱、指引,都没有,你就不会有主观的一种执着,你在这个时候,那个事物的真相,它就比较容易如实地显现出来,因为我们一般人都是很主观,都是戴着有形眼镜,都是以你自己的想法来看那个东西,那是不正确的。所以你必须要告诉自己,这都不是我的东西。你就冷静、客观、公正,这时候有一个东西会出现,就叫道心,那就是道的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投资顾问合同协议
- 物品搬迁合同协议
- 正规打样合同协议
- 鱼塘确权合同协议
- 装修保洁合同协议
- 销售补充合同协议
- 药剂采购合同协议
- 珠宝订购合同协议
- 生产担保合同协议
- 置地花园合同协议
- 2024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限责任公司人才招聘3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八年级国测数学试卷
- 2025年铸造工艺师职业技能鉴定模拟试题库
- 机器搬迁合同范例
- 追觅科技28题在线测试
- 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行业可行性分析报告
- 风光储储能项目PCS舱、电池舱吊装方案
- 小学语文中国诗词飞花令集锦
- 甲状腺结节射频消融治疗
- NC63全产品培训课件-合同管理
- 2024年中信银行唐山分行招聘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