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积累_第1页
文言文知识积累_第2页
文言文知识积累_第3页
文言文知识积累_第4页
文言文知识积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知识积累,(一)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二)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缺职 改:改任官职。,(三)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兼任。 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四)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弃不用。 (五)其它 知:主执掌、主持。,古汉语副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其它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的词。在句中一般充当状语、补语,偶作谓语。 古汉语副词的数量很多,用法复杂,表义广泛。根据意义和用法,可分: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敬谦副词,一、程度副词,(一)表示程度高、深 殊、良、甚、颇、孔、重、至 可译为“很”、“十分”、“非常”、“特别”、“格外”、“极”等。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四)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贾谊论积贮疏) 王丞相有幸妾姓雷,颇预政事,纳货。(世说新语惑溺) 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方苞狱中杂记)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经小雅鹿鸣)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二)表程度稍深 少、稍、略、微、颇 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四) 稍不如意,则鞭笞酷虐。(容斋逸史方腊起义) 请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汉书王莽传)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 皆取史籒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说文解字叙)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汉乐府陌上桑) 注意,“稍”在先秦主要表示“渐渐”、“逐渐”的意思,唐宋以后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表示“稍微”、“略微”的意思。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羽本纪) 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史记殷本纪)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愸愸然莫相知。(黔之驴),(三)表程度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愈(俞)、益、加、弥、兹(滋) 一般可译为“更加”、“越发”等。 主上愈卑,私门益尊。(韩非子孤愤) 辞俞卑,礼俞尊。(国语越语下) 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汉书食货志上)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墨子非攻) 注意:现代汉语中“加”单独只作动词,不作副词。,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范围的词。 主要修饰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等。 (一)表总括,毕、举、悉、咸、率、尽、俱(具)、并、既、共、凡 列侯毕已受封。(史记萧相国世家)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下)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 )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史记秦始皇本纪)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凡百三十篇。(司马迁报任安书) 共约烧房铺数百间。(广东军务记三元里抗英),(二)表限止 表示范围仅仅限于某个方面,相当于“仅”、“祇” 但、第(弟)、特、徒、直、唯、止、独、仅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不为行道,徒求食也。(论衡问孔)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华山”。(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四) 注意 “独”还可以用作语气副词,表示一种反问语气。 “仅”字先秦、两汉时期,用法和现在一样,极言其少,但汉代以后,尤其是在唐代,是“差不多达到”的意思。它是极言其多,不像近代的“仅”字极言其少。如: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三)表互相 “相” 1.一般可译为“互相”,表示主语不是单一的,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例如: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2.“相”还可表示“递相”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例如: 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3.“相”还可以表偏指,表示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译为:“你、我、他”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稍出近之,愸愸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三、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频率的副词。 1、表过去时(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 已、既、业、向(乡、向);曾、尝;素、雅;既、既而、已、已而 (1)表示动作已经发生:已、既、业、向(乡、向)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庄子山本),(2)表示动作曾经发生:尝、曾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孟尝君曾侍客夜饮。(史记孟尝君列传) (3)表示情况历来如此:素、雅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后汉书张衡传) (4)表示前事既已,后事继起:既、既而、已、已而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世说伤逝)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隐公元年) 已又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马中锡中山狼传),注意: “曾”在古汉语中主要作用不是表时间,而是表示情态,用来加强否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竟”、“居然”之类。古代用来表示“曾经”的时间副词不是“曾”,而是“尝”。,2.表现在时(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 方、适、会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荆王适兴兵而攻宋。(汉书贾谊传)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战国策赵策三) 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意:表现在时的“方”与“适”、“会”有所区别。 “方”相当于现汉的“正”;“适”、“会”相当于“恰巧”。,、表将来时 将、且、行、方、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公十年) 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淮南子泰族训) 法不信,则君行危矣。(韩非子有度)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牛奔直取水,垂堕,忽转。(古小说钩沉幽明録),王敦引军垂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世说新语捷悟) 4、表终竟 “卒”、“竟”、“终”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史记陈涉世家) 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史记韩非列传),5、表短暂、急速、突然 寻、旋、俄;姑、遽、亟(j)、立、即;暴、卒(猝)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淄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臣意。臣意往,饮以莨荡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吕氏察今)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商君书更法),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即遣兵三万以助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注意: “亟”既可以表短暂,相当于“赶快”,又可以表反复,相当于“屡次”、“多次”。,6、表渐进、缓慢 稍、渐、徐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后汉书张衡传) 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苏轼石钟山记),7、表连续(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连续发生) “遂”、“乃”、“即”、“便”、“随”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岁余,高帝崩,即罢兵。(史记南越列传) 至,便问徐孺子所在。(刘义庆世说新语) 良殊大惊,随目之。(史记留侯世家),8、表反复(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或反复出现) 亟(q)、复、数(shu)、频、骤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壮士,能复饮乎?(史记项羽本纪) 公子往,数请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是时,地数震裂,众灾频降。(后汉书李云传)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屈原湘夫人)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左传宣公二年),四、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态的副词。 1.表示几个施事者一同做某事(范围副词) “俱”、“并” 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孟子滕文公上) 2.表示秘密地、暗中做某事 “间”、“微”、“窃”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史记项羽本纪) 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 窃载与之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3.表示故意、特意做某件事 “故”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4.表示坚决地做某件事 “固”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四) 5.古汉语中的情态副词,大量的是重言词、附音词 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孟子离娄下) 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天油然作云,沛然作雨。(孟子梁惠王上),五、否定副词 否定副词是对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进行否定的副词。它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作状语。 1.表示一般否定的副词 不、弗、毋、勿、莫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若弗与,则请除之。(左传隐公元年) 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史记苏秦张仪列传)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仓猝莫知所救。(聊斋志异促织),2.表示祈使性的否定副词 “毋”、“勿”、“无”、“莫” 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 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战国策赵策四) 无令舆师淹于君地。(左传成公二年)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3.表示假设性的否定副词 “微”、“非”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非”还可以用在名词谓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中,表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定。如: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殽之战) 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荀子天论) 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之(战国策齐策四),4.否定副词“否” “否”的用法特殊。它不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是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否定叠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单独使用,构成单词句,对所说的事实进行否定。例如: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 听则进,否,则退。(国语晋语九)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李斯谏逐客书),六、语气副词 语气副词是表示语气的副词,多用在动词前,也可用在句首。根据其所表语气,大致可分为五类: 1.判断语气:“乃”、“即”、“则” 相当于“就”、“就是”; 2.肯定语气:“必”、“定”相当于“一定”; “诚”、“信”相当于“实在”、“的确”; “果”相当于“果真”。 吕公女乃吕后也。(史记高祖本纪)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范缜神灭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劳民者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商君书农战) 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樽。(杜甫寄高适)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齐策一) 子皙信美矣。(左传昭公元年) 暮而果大亡其财。(韩非子说难),3.表推测语气(猜度语气) “盖”、“殆”、“岂”、“其”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史记张仪列传) 今逢丈人,岂天之未丧斯文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表祈使语气 “其” “庶”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左传成公十三年),5.表反问语气(反诘) 岂、宁、庸、独、巨(巨、渠、讵)、其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韩非子说林上) 沛公不先入关,公巨能入乎?(汉书高帝纪) 其渠得免夫累乎!(荀子王制)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三年),6.表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 “曾” 一般可译为“竟”、“竟然”等,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例如: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7.表示侥幸语气 “幸”、“幸而” 一般可译为“幸亏”。例如: 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中山狼传) 幸而杀彼,甚善。(柳宗元童区寄传),七、谦敬副词 谦敬副词是表示对人尊敬、自我贬抑的副词。 1.表敬副词(表示尊人) 请、幸、敬、谨、惠、辱、蒙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史记滑稽列传) 愿大王幸听臣等。(史记孝文本记) 徒属曰:“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 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史记平原君列传)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昨日蒙教。(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2.表谦副词(表示自谦) 窃、敢、伏、伏惟、忝、猥、辱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左传隐公元年) 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庙最宜称。(汉书文帝纪)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 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尔何人而伪诈无状!”(后汉书史弼传)(忝:表示有愧于承担某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躯,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曩者辱赐书。(司马迁报任安书),易错文言实词100个,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爱:吝啬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按:审理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封:授予官职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报:回复,5.秦孝公伐我北鄙。 鄙: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壁:军营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病:担心,忧虑 8.焕出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除:(被)受职 9.师进,次于陉。 次:临时驻扎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趣:通“趋”,赶快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宽容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逮:及,到达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德:感激,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登:当即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 典:主管 18.横揽笔而作,文不加点。 点:删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多:称赞 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夺:强行改变,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阿:偏袒 22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 伐:夸耀 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富:众多 译文:音乐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24所返无状,干暴贤者。 干:冒犯、冲犯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25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译文:丰富知识的方式就在于推究失误的道理和规律。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更:经过 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域。,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 购:重赏征求 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捕获。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规:谋划 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过 :造访、探望 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3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 :怨恨 译文: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 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 恨 :遗憾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羁:停留 译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片刻也不停留。 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疾:嫉妒 译文:孙膑来到魏国,庞涓担心他的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 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 俭:年成不好 译文:(吴尊路)曾经预先在吴地买米,用来防备年成不好。,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简:选拔 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 3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 矜:夸耀 译文:当时杨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37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吊:安慰 译文:檀道济说:“讨伐有罪的人,抚慰有罪的人,正是今天我要做的事情啊!” 3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捐:撤除 译文:(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撤除冗余官员,废除疏远的王族的爵禄。,39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 刊:删除 译文:(朱并)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为朋党,朝廷于是下诏(删除告发人姓名和捕人文书)搜捕张俭等人。 40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译文:好好开始的的确很多,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实在太少。,41.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课:督促 42.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厘:订正,改正 43.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 离:通“ 罹li 第二声 ”,遭遇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令:美好 45.民不胜掠,自诬服。 掠:拷打 46.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 逆:迎着 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蔽。 罢:同“疲”,疲乏,48.恒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妻:以女嫁人 49.属与贼期,义不可欺。 期:约定 50.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相:代指“你 51.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 寝:息,止,52.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穷:困厄,不得志 53.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 权:暂代官职 54.勉顺时政,劝督农桑。 劝:勉励 55.议者皆然固奏。 然:认为对 56.至朝时,惠帝让参曰。 让:责备 57.彦章武人不知书。 书:文字,58.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私:偏爱 59.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速:招致 60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 惋:悔恨 61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尔廷毁我!” 望:埋怨、责怪 62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 危:端正 63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微:如果没有,64未尝见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