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带血管的骨移植.ppt_第1页
常用带血管的骨移植.ppt_第2页
常用带血管的骨移植.ppt_第3页
常用带血管的骨移植.ppt_第4页
常用带血管的骨移植.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吻合血管的骨与骨膜移植,一、活骨移植的外科解剖学研究及临床进展,临床骨移植术的开展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骨移植最早由Ollien(1887)研究,Barth(1893)、Axhausen(1908)相继作了骨移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此后逐渐推广用于临床。,传统骨移植可分为以下两种: 1)传统自体骨移植;也称死骨移植; 2)非自体骨移植,包括同种异体和异种骨。,传统自体骨移植,移植骨仅起着刺激成骨细胞生长的作用,有诱导和桥梁作用,最终将移植骨完全改造成为与受骨相同的骨质,称为“爬行代替”。因是死骨移植,就有移植失败和骨不连的危险。多次手术-短缩、畸形、截肢,愈合率据统计为85%,大块移植失败率有超过50%报道。,从1896年Lsreal用尺骨骨皮瓣进行鼻再造;1908 Rydjgier用锁骨复合瓣移植修复下颌骨;1918年Blair 用肋骨或锁骨骨皮瓣重建下颌骨;1962年Judet将带蒂骨瓣移植用于临床。这些是依靠肌皮瓣少量血运骨移植。70年代以来,随着显外发展,用带血管骨瓣移植,血管吻合后,骨瓣立即重建血运,此法称“活骨移植”;1966年杨东岳吻合血管第2趾移植成功,相继有吻合血管腓骨移植,髂骨移植,肩胛骨移植等。,自体骨膜移植研究,开始于Ouiey,已有100多年历史,1978年Finley 作了大量胫骨缺损重建血运的骨膜移植的实验研究,获得成功;1979年芦家祥等用吻合血管的腓骨骨膜移植治疗1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成功;1981年解放军总医院用带血管蒂的桡骨骨膜瓣移植治疗腕舟骨骨折。(陈旧性),至今,多种骨类,多种形式的带蒂的或吻合血管的骨移植,骨膜移植已经成为显微外科的重要课题,得到迅速发展,前景广阔。,二、骨移植的种类,1 传统骨移植 带蒂骨瓣移植,)带肌或皮瓣的骨瓣移植,锁骨胸锁乳突肌骨肌瓣,肩胛骨斜方肌骨肌瓣,肋骨胸大肌骨肌瓣,肋骨背阔肌骨肌瓣,股骨粗隆区骨肌瓣,髂骨缝匠肌骨肌瓣,髂骨臀中肌骨肌瓣。 )带血管蒂骨瓣移植,带较粗知名血管骨瓣就近移植,如旋髂深髂骨瓣。,)吻合血管的骨瓣游离移植 髂骨,带旋髂深血管;肋骨,带前、后肋间血管;腓骨,带腓血管;肩胛骨,带旋肩胛血管和颈横血管;跖趾骨,带足背动脉或第一跖背动脉和大隐静脉。 )吻合血管的骨膜游离移植 腓骨骨膜;胫骨骨膜;肋骨骨膜;肩胛骨冈下窝骨膜和桡骨骨膜等。,三、活骨移植的应用指征,1 外伤后骨缺损; 2 慢性骨髓炎后的骨缺损,或某些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骨缺损。 3 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4 某些脊柱先天性畸形; 5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6 先天性骨缺损; 7 头面部某些矫形。,四、骨移植后骨的再生与修复,1 影响骨移植后再生及修复的因素 1)移植骨与宿主骨接触是否紧密,时间长短,骨细胞的增生,成骨细胞的分化,诱发成骨的活动,骨传导过程及移植骨的生物力学特性之间的平衡有关。,2)宿主骨的骨外膜,骨皮质内细胞;骨内膜及骨髓质量。有人通过定量实验研究发现,30%的新骨形成与骨膜有关,最近的定量研究表明,覆盖骨内膜的细胞及骨髓基质可以共同形成一半以上的新骨。 3)宿主的年龄,移植的部位及创伤的大小等。,2 活骨移植后骨的再生与修复 因有血运的骨和骨膜移植不会发生骨坏死,也不必经过“爬行代替”过程,能象一般骨折那样完成骨愈合。实验证明,哈佛氏系统中活的骨组织依然存在,在成功的移植骨内,充满活的骨细胞的骨陷窝所占比例可高达70%,因此成骨率高,对软骨膜移植后可再生出有功能的关节面软骨,不同的软骨膜所再生的软骨,具有原先软骨的特征:耳软骨能形成弹力软骨,肋软骨可形成透明软骨。 对骨膜移植,临床应用吻合腓血管的腓骨骨膜移植治疗胫骨假关节获得成功。,吻合血管游离骨骺移植经实验证明,移植后不仅可以成活,还可以继续生长,保持骨的正常结构,增长长度可达正常比例的2/3,证明是可行的。,五、常用移植骨结构及手术要点,1 肋骨 血供特点 1)滋养孔数:112肋依次为26、27、38、39、45、43、46、47、41、41、30、28。 2)最大滋养孔分布于肋角后段占51%,前段占49%。,3)临床:肋骨有双重血液供应,血运丰富,多用于下颌骨修复和再造,后肋间动脉起始处外径平均2.3mm,右侧后肋间动脉以第8后肋动脉最粗,左侧第7肋间动脉最粗,外径2.70 mm,动脉干长,左侧平均为6.62cm,右侧平均为8.04cm,肋间滋养动脉于肋颈附近发出,进入骨内,起始处外径平均为0.01mm0.6mm,骨膜支外径为0.01mm0.07mm。,(A )吻合后肋间血管的后部肋骨瓣游离移植,一般取自第8、9肋骨。,手术要点 在第8或9肋骨后部作横切口,内侧距中线12cm,切开斜方肌和背阔肌及其深面的下后踞肌,自内牵开骶髂肌;切开肋间内肌于下位肋骨上缘,肋间内常与胸膜之间寻找血管神经束并游离之,按需要长度截取肋骨及其肋间血管蒂,观察端面活动性出血情况,在尽可能高处结扎并切断后肋间动脉的起始部,保留并携带肋骨主要滋养动脉支,此间要特别注意保护脊髓支。,(B) 吻合后肋间血管的侧部肋骨瓣游离移植一般取自第7、8、9肋骨。,手术要点 侧卧,在第7(或8、9)肋骨相应的体表部位做横切口,距中线10cm,根据需要决定切口长度,分离斜方肌和背阔肌后,暴露肋骨,分离肋间血管束,在剥离时,上方要紧贴被切取肋骨的上缘,下方尽量多带肋间肌以利保护肋间血管蒂,切断并结扎血管的两断端,将肋骨移植到相应的受区,供区按一般的胸腔造口引流术关闭创口的方法处理。,(C) 吻合前肋间血管的前部肋骨瓣游离移植一般取自第5、6、7肋骨,手术要点 侧卧,在右侧胸骨外缘第4肋间隙处作横切口,切开第5肋软骨的软骨膜,截除一段肋软骨,即可暴露胸廓内血管及其发出的到相应肋骨的前肋间血管,保留肋骨周围软组织和前肋间血管的分支,按需要截取肋骨,保持血管的连续性,断蒂后将骨瓣植入受区。,上述三种类型肋骨移植术优缺点: 后肋间肋骨移植,手术分离时容易伤及血管束,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如气胸,能造成脊髓缺血危险,血管蒂短;侧部肋骨瓣移植,是肋骨移植最佳部位,特点是血供可靠,自然弯曲度,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前部肋骨瓣移植,操作简便,损伤小,体位好,血管蒂长,血管口径粗,有利吻合。,2 肩胛骨 血供特点 滋养动脉:在冈上窝的喙突基底与肩峰之间,在冈下窝和肩胛下窝,相当于肩胛冈的基底部有肩胛上动脉(动脉干长平均5.75cm,动脉起始处外径平均2.32mm,伴行静脉外径2.78mm)及其分支冈上支、冈下支、肩胛下支的滋养支进入骨内。,肩胛下窝和冈下窝接近肩胛颈处,有旋肩胛动脉(动脉干长平均4.01cm,起始处外径平均2.85mm,伴行静脉外径平均3.34mm)的肩胛下支和冈下支的滋养支进入骨内。,肩胛上角至肩胛冈内侧端茎基底部,有颈横动脉(颈段长平均4.70cm,起始外径平均为3.97mm,静脉4.33mm,背段长平均为6.31cm,起始处外径平均为3.35mm,静脉3.64mm)及其分支的滋养支肩胛骨颈处有上肩胛下动脉(动脉干长4.56cm,起始处外径2.26mm,静脉2.82mm)和肩胛上动脉分支,肩胛下角区有胸背动脉(肩胛下动脉发出)分支的滋养支进入骨内。,2)骨膜动脉:由血管网向骨膜均匀地发出细小的骨膜动脉,营养肩胛骨,主要分布于肩胛骨周边,肩胛冈及肩胛骨颈处,中央分布少。,临床应用 1)肩胛骨腋缘 以旋肩胛血管或肩胛下血管为吻接血管,侧卧位,在三角肌和大圆肌与肩胛骨腋缘相交处的中点寻找分离旋肩胛血管及浅支,分至三边间隙,充分暴露旋肩胛血管及其浅、深支,按需要切取骨移植。,2)肩胛脊柱缘 脊柱缘长17.0cm,厚0.35cm,优点:长,表浅,方便。俯卧位,沿脊柱缘内侧纵切口,切开斜方肌,分离出颈横动脉深支起端,沿肩胛骨缘保留1-2cm肌袖分离到所需骨质,切取后移植。,3)骨膜移植 以肩胛骨冈下窝骨膜移植多,以旋肩胛血管深支冈下支为蒂切取骨膜移植。,3、桡骨 带血管蒂桡骨骨膜旋转移植 取桡骨茎突上5cm向上作10cm纵切口,找到桡动静脉,沿经路找到骨膜分支,选合适的骨膜分支切取所需骨膜,面积约5cm*3cm大小。也可用桡动脉腕背支带桡骨干骺端骨材植骨治疗舟骨陈旧性骨折。,4、髂骨 髂骨内侧组血管主要为旋髂深动脉,常用此动脉游离和带蒂骨移植,该血管分三段:一段为髂前和腹股沟段,沿腹股沟韧带外侧伴行向上外,经腹横筋膜与髂筋膜之间到髂前上棘的内侧缘,动脉起始部的浅面有髂外淋巴结和生殖股神经,在近髂前上棘处,动脉浅面有髂腹股沟神经越过的占36.54%,有股外侧皮神经越过的占84.62%,动脉中部的后方有由高位分出的股前皮神经越过的占9.26%。,第2段髂内段,第1段动脉的延续,沿髂棘走向后外方,而后离开髂棘延为第3段,分两种:1)低位占68%,动脉紧贴髂棘内侧唇及附近,在髂筋膜与髂肌之间行向后外,其靠近髂前上棘后的部分一般被髂筋膜和髂骨所形成的骨筋膜鞘固定于髂骨内唇;2)高位占32%,动脉从内侧缘转向髂棘,沿髂棘中间线或其上方行走于腹横筋膜与腹横肌之间,在髂棘前部髂内段被髂腹股沟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越过。,第3段髂后段,动脉离开髂棘后,在腹横筋膜和腹横肌之间行向后上方,后穿过腹横肌走在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末端分为肌支并穿至皮下;在腹壁的行程中常与髂腹下神经交叉,髂腹股沟神经也常行于髂内段的前上方。,该动脉全长平均为17.2cm,第1段平均6.78cm,第2、3段长平均为10.42cm,干长78cm,动脉起始处外径平均2.80mm,伴行静脉平均3.70mm,起点位置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者占46%,与韧带平齐者占16%,在腹股沟韧带下方者占38%。,旋髂深动脉分支 髂骨支:主要由旋髂深动脉的第2段发出,一般为210支,以24支多见。 髂肌支:由该动脉第1、2段发出,术中可分离作血管束植入术,也可结扎,只留向髂骨支的。 腹壁分支:常发出13支比较粗而恒定的分支斜穿腹横肌,经肌间分布于腹外侧壁的肌层,并发出肌支至皮下。,吻合旋髂深血管髂骨移植 仰卧位,切口从股动脉与腹股沟韧带交点内侧沿髂棘达中部,切开皮肤,在股三角接近腹股沟韧带处暴露股动脉,在此平面腹股沟韧带上下方寻找并分离发自股动脉的旋髂深动脉及伴行静脉,在髂棘外侧分离髂骨翼,分开股外侧皮神经,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切断髂棘内唇的肌层保留1cm肌袖,按需要切取髂骨块移植于受区。,一般可移植于肱骨,胫骨等缺损和骨不连。 髂骨膜移植多用臀上动脉深支为供血血管蒂,动脉外径3.44mm,伴行静脉3.76mm,可供取髂骨外板骨膜面积为19.9420.73cm2。后入路:起自髂前上棘沿髂嵴向后,向坐骨结节方向810cm,切开臀大肌、臀中肌,髂嵴附着向下翻开即暴露臀上动脉深支,按需要切取骨膜瓣,从外侧取髂骨瓣者,剥离内板,但要首先分离暴露出臀上动脉,否则可改带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移植。,还有带第3腰血管的后部髂骨瓣转移横突骶骨融合和横突融合,腰椎间融合。,腓骨移植 据5809根国人腓骨资料统计,滋养孔为7220个,腓骨的滋养孔数平均1.24个,07个占1.46%、77.85%、17.02%、2.93%、0.43%、0.14%、0.05%、0.03%。,腓骨滋养孔距上端7.3022.59cm,最小平均距离为14cm,最大平均距离17.32cm;腓骨滋养孔距下端7.3928.03cm,最小平均距离14.2cm,最大平均距离19.03cm,因此腓骨的滋养孔基本上位于腓骨的中1/3段内。纵向分布上1/3段占2.83%,中1/3段占93.58%,下1/3段占4.04%,横向分布位于骨间嵴占3.49%,内侧面占14.21%。,内侧嵴占15.19%,后面占62.35%,前面占3.84%,外侧面占0.91%,滋养孔方向由上而下占83.19%,由下而上占11.10%,垂直5.71%,滋养孔大小0.7mm为大孔占1.75%,0.5mm为中孔占35.81%,0.5mm以下为小孔占62.45%。,血供: 腓动脉起源于掴动脉,起点距腓骨小头平均4.05cm,胫后动脉起点距腓骨小头为2.5017.10cm,最小平均为5.32cm,最大平均为8.13cm,腓动脉起点与胫后动脉起点之间的距离为2.4cm,腓动脉起始处外径为0.96.0mm,最小平均为2.64mm,最大平均为4.25mm,腓静脉一般为2条,与腓动脉伴行,外径为1.74.0mm,最小平均为3.50mm,最大平均为4.50mm。,腓动脉由上而下行走于胫后肌与拇长屈肌之间至外踝处,终末支为跟外侧支,上段距腓骨1cm,沿小腿后外侧肌间隙(腓骨长肌与比目鱼肌之间),牵开比目鱼肌即可暴露腓动脉的上1/3段,下2/3段为屈拇长肌覆盖,有时屈拇长肌特别发达,可将腓动脉全部覆盖,有时腓血管穿行于拇长屈肌之中,周围有致密的结缔组织鞘包绕,此时必须切开拇长屈肌的内侧部分才能暴露出腓血管。,据统计5614腓动脉资料,将腓动脉起源归纳为五种: 1型:发自胫后动脉占94.83%,2型发自胫前动脉占1.78%,3型国动脉型占0.89%,4型(代胫后动脉型)占1.96%,5型(三叉型)腓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共起于国动脉占0.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