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概要.ppt_第1页
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概要.ppt_第2页
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概要.ppt_第3页
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概要.ppt_第4页
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概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流行性感冒病毒简介,流行性感冒(流感) 是由甲、乙、丙3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病率低死亡率(80%死于并发病)。流感是实行全球性监测的传染病(流感监测网络),在我国属丙类传染病 甲、乙、丙不仅反映了病毒被发现年代的前后(甲1933,乙1940),更主要反映了对人危害程度的顺序(甲型常以流行出现,乙造成局部暴发,丙极少造成人类发病)。 甲、乙型流感病毒形态、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均相似。 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由不连续的节段组成(8个基因组片段),能编码10种不同的蛋白,包括2种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A,16种亚型)和神经氨酸酶(NA,9种亚型),都能产生保护性抗体,但HA产生的保护更重要。 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甲型流感病毒是人群中主要的流行因素。人流感病毒被发现以来4次世界大流行,1918(H1N1),1957(H2N2),1968(H3N2),1977(H1N1)。其中后三次均首发于我国( 包括1997年发生香港的H5N1) 1983年以来乙型流感病毒根据抗原性和基因特征的不同可分为两大谱系,Yamagata和 Victoria(源于中国),我国人群中分离出来的B型流感的活动呈现 3次高峰,分别是1994、1997和2000年 1988年以来,多数流感病毒的新变种首发于我国,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公布的流感疫苗病毒株近半数来自我国.,基因重配引起大流行,1957 年出现的H2N2亚型毒株,3个基因节段(HA、NA、PBI)来自禽的流感病毒,其余5个基因节段来自人的HINI亚型毒株,表明该亚型毒株由禽流感病毒与当地人群中流行的HINI亚型毒株通过基因重配产生。 1968年出现的H3N2型流感病毒是由H2N2型与一株鸭流感病毒重配产生。 1998年以来从人群中分离到的13株HIN2新亚型毒株是由当时在人群中流行的H3N2和HINI两种亚型病毒基因重配而产生的。 新甲型H1N1: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WHO公布的 “流感大流行级数”的定义,第一级:病毒在动物间传染,但没有传出人类感染病例。 第二级:已知一种动物流感病毒在人类造成感染,因此被视为潜在大流行威胁。 第三级:有动物流感病毒或动物与人类流感重组病毒造成零星或小规模的人类传染,但这种人与人之间传染还不足以造成社区感染。 第四级:动物流感病毒或动物与人类流感重组病毒造成的人与人间传染,足以造成社区传染。大流行风险骤升。本级重点在于控制病毒蔓延。 第五级:人与人之间传染在同一地区蔓延到至少两国。强烈显示即将发生大流行。 第六级:大流行级。人与人之间病毒传染,在同一地理区至少在两国传播,并扩散到同一区的另一个国家。,WHO宣布甲型H1N1全球大流行,WHO2009年6月11日下午召开紧急专家会议,决定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的第六级,意味着宣布“甲流”进入全球大流行阶段。 这是世卫组织四十余年来第一次宣告流感出现全球大暴发。 在宣布流感进入全球大流行之前,世卫组织肯定了所有国家现行的对抗甲型H1N1流感的措施。 警戒级别从五级提升至六级,意味着所有国家必须加强和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以应对该病毒,同时也表示对抗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将进入大批量生产。 将警戒级别升至第六级,只是由于地理原因,而并不表示病毒本身的严重性。WHO认为,迄今为止,该病毒表象一直“温和”。,流感大流行的干预措施,药物性干预措施: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非药物性干预措施:隔离、检疫、社会隔离、旅行措施、医院内感染控制、个人卫生、公共卫生信息沟通和消毒等 监测:传染病疫情报告,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监测),药物销量监测,流感防控相关技术文件,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 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中相关人员预防性用药指南(2009年试行版)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2009年修订版) 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2009年修订版) 社区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控制工作方案 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 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暴发疫情处理技术指南(试行) 甲型H1N1流感预防干预措施应用技术指南(试行) 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一版)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 2009-2010年度季节性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导意见 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 乡镇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 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居家医学观察管理方案(试行),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传染源 甲型H1N1流感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虽然猪体内已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诊 断,本病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是防控与有效治疗的关键。,甲型H1N1诊断,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 1.密切接触者发病前7天内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并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的。 2.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国家或地区,也包括曾到过明确有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社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3.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但进一步检测排除既往已存在的亚型。,甲型H1N1诊断,确诊病例。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同时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实验室检测结果: 1.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real-time RT-PCR和RT-PCR方法)。 2.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 3.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和管理,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情况下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而存在感染可能的人群,具体包括以下任一情况者: (一)诊断、治疗或护理、探视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员; (二)与病例共同生活、工作或有过近距离(一般指2米范围内)接触的人员; (三)直接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的人员; (四)其他由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密切接触者。 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期:是自病人出现症状前1天,至发病后7天,或至病例症状消失后24小时(以两者之间较长者为准)。 集中或居家隔离7天.,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 职能分工,学校 在卫生部门指导下,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制定本校的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与分管校长具体抓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明确并落实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报告人;具体落实学校防控甲型H1N1流感各项措施;保障防控甲型H1N1流感所必须的物质、场所、人员与经费;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行) 防控措施,(一)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 1.制订应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预案、工作方案。 2组织校医院、校医或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人员参加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及技术的培训和演练。 3加强疫情应对物资准备。 4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普及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倡导环境卫生、科学洗手等卫生行为,提高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5. 加强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教研室、宿舍等学生和教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卫生与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6. 落实晨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发现流感样疫情要在第一时间(2小时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 7. 建立健全校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当地医疗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联系机制,完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保证信息畅通。 8. 建立与卫生部门信息联动机制,及时收集所在地区甲型H1N1流感发生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预警。,(二)学校出现非校内感染病例,在学校内发现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但传播链清晰,病例感染来源为学校外部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或其污染的环境,疾病危害尚不严重。 在强化上述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各项防控措施的同时,需采取以控制传染源管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及时发现输入病例,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严防疫情传播。,(二)学校出现非校内感染病例,卫生防控措施 1. 病例应按照当地卫生部门的要求,及时接受隔离治疗。 2. 卫生部门在学校的配合下,开展对病例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并实施集中医学观察或居家医学观察。中小学生中的密切接触者原则上以居家医学观察为主,高校学生中的密切接触者原则上以集中医学观察为主。 病例所在学校建立与居家医学观察者的联系,及时了解其每日健康状况,并将密切接触者健康状况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每日对集中医学观察者实行随访、报告。,(二)学校出现非校内感染病例,3. 卫生部门指导、协助学校加强当地学校晨午检工作,加强学校发热、咳嗽或咽痛等流感样症状监测和因病缺课监测,及时发现、报告和诊治可疑病例。 4. 卫生部门指导学校对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教研室、宿舍等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场所进行消毒。采取消毒、感染控制等措施,做好疫情控制工作。 5. 卫生部门及时公布疫情和防控措施信息,加强区域内的信息公布和通告工作,稳定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情绪。教育和卫生部门共同做好媒体沟通工作,发挥媒体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作用。,(二)学校出现非校内感染病例,学校防控措施 1.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对出现病例的托幼机构实施全园停课7天(或7天以上)的措施。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放假儿童的校外管理,避免其在学校外的相互接触和聚集。 托幼机构复课后,应继续加强晨检和病例报告,并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部门每日报告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至少持续14天。,(二)学校出现非校内感染病例,2. 中小学校和高校等教育机构加强对学校人员出入的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3. 如疫情传播风险较大,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中小学校和高校可按照由班级到年级的原则采取临时停课措施。 4. 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在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落实其他应急处置措施。,(三)学校出现校内感染病例,第一类情况,在学校一个班级内发现散发的感染来源不明的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或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的二代病例。 第二类情况,在学校内出现多起感染来源不明的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形成学校局部疫情暴发,且有流行趋势。学校局部疫情暴发,指在同一学校同一个年级两至三个班级,14天内,出现多个甲型H1N1流感校内感染病例的确诊病例,且病例呈现明显的聚集性。 第三类情况,在学校内出现甲型H1N1流感流行,疫情迅速在全校扩散,且有波及学校周边地区的趋势。学校流行,指在14天内,在同一学校不同年级或同一年级三个班级以上,出现多起甲型H1N1流感学校局部疫情暴发,且有持续传播现象。,(三)学校出现校内感染病例,出现第一类情况时,在加强非校内感染病例的卫生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 卫生防控措施 1. 卫生部门指导、协助当地所有学校开展晨午检和疫情日报、零报告。 2.卫生部门指导学校加强校内环境消毒。 3.卫生部门指导学校加强居家隔离观察者的管理,要求其主动接受监测,每日定时报告身体状况。 4. 按卫生部门要求,对重点或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和免疫接种。,(三)学校出现校内感染病例,学校防控措施 1. 学校停止举办校内各种大型师生集会和会议等活动。 2. 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学校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3. 根据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决定,学校采取临时停课或暂时关闭措施。 (1)原则上,停课的范围应根据疫情波及的范围和发展趋势,由小到大,如由班级到年级,由年级到全校,由一个学校到多所学校等。,(三)学校出现校内感染病例,(2)如果14天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甲型H1N1流感病例时,该班级可停课;如果14天内,同一学校有2个及以上班级需要停课时,该班级所在年级可停课;如果14天内,同一学校有2个及以上年级需要停课时,该学校可以全体停课。 (3)停课前,除应告知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外,应让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与学校保持联系,报告其是否出现流感样症状。学校应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每日报告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三)学校出现校内感染病例,(4)停课时间不少于7天,自最后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被隔离或离校之日算起。可根据放假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随时调整放假期限。 (5)中小学校停课放假后,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放假学生校外管理,避免其在学校外的相互接触和聚集。高校停课后,要加强停课学生的在校管理。,(三)学校出现校内感染病例,(6)复课前,必须对教室、阅览室、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因甲型H1N1流感暂时停课的学生,必须在恢复健康,经有关卫生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并出具有效的复课证明后方可复学。 (7)复课后,未痊愈的学生应继续居家隔离治疗,至其病后7天或症状完全消失后24小时(以两者之间较长者为准),方可上学。 (8)复课后,学校或托幼机构还应继续加强晨检和病例报告,并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每日报告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至少持续14天。 4. 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在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落实其他应急处置措施。,(三)学校出现校内感染病例,出现第二类情况时,强化病例诊治、校内环境消毒、隔离医学观察者管理,加强当地学校疫情监测、对重点或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和免疫接种等卫生防控措施。 重点加强相关学校防控措施的实施。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对出现病例的中小学、幼儿园等实施全校(园)停课措施;对出现病例的高校实施学生停课不离校,在校进行观察措施。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放假学生的校内外管理,避免学生聚集活动;并做好被隔离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保障。 学校复课后,应继续加强晨检和病例报告,并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部门每日报告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至少持续14天。,(三)学校出现校内感染病例,出现第三类情况时,重点加强医疗救治工作,尤其是重症病例的诊疗救治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治,降低病死率。对重点或高危人群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服药和免疫接种措施;合理调配医疗卫生资源,确保防控工作科学、有序、有效。 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对当地所有学校实施停课措施。强化放假学生的校内外管理,避免学生聚集活动,并重点做好被停课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保障。 教育、卫生和相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强化风险沟通工作,发挥媒体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学校和托幼机构开学前,应切实做好各项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一)及时通知家长和学生,要求主动向学校报告学生开学前一周内有无出现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有无与流感样病人接触史以及外出旅行史等相关情况。 1.对开学前一周内出现流感样症状的学生,应劝其及时就医,病愈后复课,2.对与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有密切接触史的学生,要按照当地卫生部门的要求,完成规定期限的医学隔离观察。对与流感样病人有密切接触史的学生,应劝其居家隔离医学观察7天。学生隔离医学观察期结束后,如未出现发热、咳嗽等流感样症状,则可以正常到学校上课;如果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则应到医疗机构就诊或采取居家隔离治疗。,3.对有赴疫情影响严重地区旅游史的学生参照本意见第五条第(五)项相关要求进行管理。 (二)及时通知并指导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做好返校途中的个人卫生防护。 (三)各学校、托幼机构应配合当地卫生部门或在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对本校教职工,尤其是对校医甲型H1N1流感防控能力的培训工作,提高其对晨检、因病缺勤登记在防控疫情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其对甲型H1N1流感的认知、发现和报告等能力。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要联合开展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培训工作的督导。,(四)甲型H1N1流感疫情严重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当地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组织专家综合评估后所提出的防控意见,布置本行政内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合理错开开学时间。必要时,可推迟开学时间。,学校、托幼机构开学后,应切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主要包括: (一)把有关甲型H1N1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