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_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_第1页
环境管理_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_第2页
环境管理_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_第3页
环境管理_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_第4页
环境管理_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 境 规 划 与 管 理,2,主要内容: 讲授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流域、城市、生态等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划和组织、产品、活动等不同层面的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程序和要求,培养同学们在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设计中综合应用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章安排: 第一部分 环境规划与管理基础(第1-5章) 第二部分 环境规划(第6章-9章) 第三部分 环境管理(第10-13章),教学内容,3,授课计划,4,教材与参考书,张承中,环境规划与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郭怀成等编,环境规划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叶文虎等编,环境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马晓明编著,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国家环保部计划司环境规划指南编写组编著,环境规划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郭廷忠等编,环境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9。,5,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第一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6,(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7,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 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依靠科技控制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环境管理产生的背景,8,1974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 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 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 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环境管理产生的背景,9,1974年,美国学者G.H.休威尔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1987年,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论述: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1992年赖斯引用管理的定义:通过在有组织的群体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们发挥其成绩的环境,以实现既定的目标。,环境管理的含义,10,从广义上讲,是指在环境容量的允许下,以环境科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和行政的手段,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从狭义上讲,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的环境目标,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施加给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性影响进行调节和控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环境科学大辞典 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也就是说,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科技的等手段来进行。叶文虎,环境管理的含义,11,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是对人的管理。 环境管理主要解决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是国家管理的重要部分。 环境管理是跨学科领域的新兴综合学科。 环境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 环境管理需要各国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对环境管理概念的理解,12,东京决议1970年3月国际公害研讨会发表的东京决议,把每个人享有的、不受侵害的环境权利以及现代人应传给后代人富有自然美的环境资源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的一项原则,即每个人、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有享受良好、安全适宜的生活环境的权利。 环境权的享用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享用环境资源的同时又必须履行其保护环境不受损害的义务。保障人们享用环境权和公正地规定享用环境权时所应遵守的义务,就成为环境规划的基本出发点。,环境规划产生的背景,13,我们共同的未来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永续利用、持续发展的思想。 21世纪议程 1992年在联合国环发大会所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共同追求的发展战略目标。 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被提到如此的高度,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它也成为环境规划应遵循和追求的战略思想和根本目标。,环境规划产生的背景,14,一定的环境质量和一定的自然资源,是服务人类健康和福利的基础,同时也是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看,环境资源是稀缺的、环境的纳污能力是有限的。 依据有限的环境资源及其承载能力,对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约束,以便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此为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之一。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环境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活动作出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与部署,这是环境规划的又一个基本任务。,环境规划产生的背景,15,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安排。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卷 实质上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保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环境规划的含义,16,1. 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 这一复合生态系统,可能指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 2. 任务: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 3. 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 、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4. 主要内容: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其中既包括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约束要求,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出的合理的安排和部署。 5. 环境规划是在一定条件下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内涵,17,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的关系,1.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2.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3.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18,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并以制度、法律、体制和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创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 目的是解决环境问题,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的和任务,(一)目的,19,A.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 B.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政府行为: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制定政策、法律、法令、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 市场行为:指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生产者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 。 公众行为:是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休闲和旅游等方面的行为。 C.环境文化建设 文化决定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环境行为的转变,(二)任务,20,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活动有密切联系、必须将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进行综合平衡,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环境规划就是环境保护的行动计划,为了便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环境保护的目标、指标、项目和资金等方面都需经过科学论证和精心规划。,21,根据环境的纳污容量以及“谁污染谁担削减责任”的基本原则,公平地规定各排污者的允许排污量和应削减量,为合理地、指令性地约束排污者的排污行为、消除污染提供科学依据。,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在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条件下,特别是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讲,如何用最小的资金,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环境规划与管理正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保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环境效益的有效措施。,22,环境规划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指标和各种措施以及工程项目给人们提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和要求,可以指导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活动的开展,对有效实现环境科学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环境规划具体体现了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战略,其所做的宏观战略、具体措施、政策规定,为实现环境目标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是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依据。,5.实现环境目标的基本保障,23,第一个路标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6月5-16日,瑞典斯德哥尔摩) 第二个路标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1992年6月3-14日,巴西里约热内卢) 第三个路标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2002年8月26日9月4日,南非约翰内斯堡),第二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自主学习),24,1.按照 现代系统管理的“五要素论”,研究对象应包括: 人是第一个主要对象。 物也是重要研究对象。 资金是系统赖以实现其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对象。 信息是系统的“神经”,信息也是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对象。 时空。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与内容,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手段,(一)对象,25,2.按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三个方面 个人 作为消费者,个人是环境规划和管理的主要对象。 企业 作为生产者,企业行为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对象。 政府 作为社会行为主体的政府,其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深刻的。 提供公共消费品和服务 掌握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经营和管理权 运用行政和政策手段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26,(二)手段,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技术手段 宣传教育手段,27,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规体系。根据环境法学基础理论,介绍环境保护法律、环境管理制度、环境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详见第二章。 环境规划和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现代管理学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环境论理学原理。详见第三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方法。包括环境数据处理方法、最优化方法、环境决策方法和环境数学模型等。详见第四章。 环境规划和管理综合分析方法。包括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预测、资源消耗预测、环境质量预测、环境统计、环境审计和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等。详见第五章。,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原理和内容,(一)原理,28,1.环境规划的内容 基本内容。集中了各类专项规划共性的原则、方法、指标和程序。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详见第六章。 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质量模型、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等。详见第七章。 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管理、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详见第八章。 生态环境规划。包括城市生态规划、生态产业园规划、生态规划方法等。详见第九章。,(二)内容,29,2.环境管理的内容 环境管理模式。包括末端控制为基础的传统环 境管理模式、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和污染预防模式实施过程的环境规划管理等。详见第十章。该章内容体现了环境管理的规划职能。 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组织与其环境绩效、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等,详见第十一章。该章内容从宏观层面介绍了环境管理的协调职能。,30,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产品环境标志等,详见第十二章。该章内容以经济发展和生活消费模式中的基本单元产品为核心,介绍了环境管理的宏观控制职能。 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城市环境、农村环境、海洋环境、开发区环境等不同类型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详见第十三章。该章内容介绍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专项环境管理的微观控制职能。,31,环境规划,一般跨越5-10年,5年环境规划一般称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便于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同步并纳入其中。,是五年计划的年度安排,是对每一个措施、工程、项目以及任务的具体安排。可对五年计划进行修正和补充。,环境规划的类型和体系,(一)按规划期划分,一般跨越时间10年以上,着重于对长远环境目标和战略措施的制定。,鉴于我国国民经济计划体系是以五年计划为核心的计划体系,因此五年环境规划也是各种环境规划的核心。,32,环境规划,经济发展服从环保需要,从充分、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出发,同时防止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来建立环境保护目标,制定环保规划。(日本),(二)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环保服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是为解决在经济发展中已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定相应的环保规划。(即先污染后治理),促使经济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33,1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主要是在城市或城市中的小区进行,主要内容是对规划区内的大气污染控制,提出基本任务、规划目标和主要的防治措施。 2水污染控制规划 包括区域、水系、城市的水污染控制,主要内容是对规划区内水域污染控制,提出基本任务、规划目标和主要防治措施。,(三)按环境要素划分,34,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 是省、市、区、行业和企业等的规划,主要对规划区内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综合利用进行规划 。 4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一般指城市、小区、道路和企业的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此外,环境规划还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等。,35,可分为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是全国发展规划的组成都分,对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指导性作用。 区域环境规划的“区域”,我国习惯上认为是省或相当于(或大于)省的经济协作区。区域环境规划的综合性和地区性很强,它是国家环境规划的基础,又是制定城市环境规划、工矿区环境规划的前提。 部门环境规划包括工业部门环境规划、农业部门环境规划和交通运输部门环境规划等。,(四)按照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36,图1-1 我国环境规划的层次结构,37,1生态规划 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区域条件,合理布局农、林、牧、渔、工矿交通以及住宅、行政和文化设施等,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强调生态要素的综合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五)按性质划分,38,2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也称污染控制规划 ,是当前环境规划的重点。 按内容可分为工业 (行业、工业区)污染控制规划、农业污染控制规划和城市污染控制规划。 根据范围和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部门污染综合防治规划。,39,3自然保护区规划 主要是保护生物资源和其他可更新资源。此外,还有文物古迹、有特殊价值的水源地和地貌景观等。 4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主要内容有:为实现上述规划类型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环境科学体系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研究、环境管理现代化的研究和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研究。,40,我国的环境规划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孕育、尝试、发展、完善提高、转变约束5个阶段。,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41,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的我国环保工作32字方针中,“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前8个字,对环境规划工作就十分重视。 20世纪70年代开展的北京东南郊、沈阳市及图们江流域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防治途径研究为环境规划作了有益的探索。 这些规划的范围仅限于污染治理,规划分析了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治理措施,在方法论上,还停留在以定性为主的阶段。,(一)孕育阶段(19731980),42,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提出了“三同步”方针,对环境规划有着深远影响。 80年代初济南市环境规划和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经济规划中的环境专项规划是我国最早的区域环境规划。 “七五”期间开展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大气和水环境容量研究,建立了我国自己的大气和水容量模型,为环境规划从定性分析向定量为主的跨越创造了条件;国家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在应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模型库,模拟污染过程等方面取得了经验。 在方法论上,开发应用了我国的环境经济计量模型、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开展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研究。,(二)尝试阶段(19811990),43,1992年8月,中央重申“三同步”的战略方针;国家环境保护八五计划开始将总量控制、重点项目作为计划重要内容。 1992年,环境保护年度计划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1993年国家环保局要求各地市编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1996年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随后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国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两大举措,确定“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为治理重点。 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环境规划:秦皇岛市、广州市、南昌市环境规划,桂林市大气环境规划和澜沧江流域生态环境规划等等。,(三)发展阶段(19912000),44,2000年初,环保总局制定了地方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远目标纲要编制技术大纲。对环保工作重点进行了调整,确定了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工作主线,确立了“33211”的工作重点。 各级政府对环境规划都十分重视,大力推进规划的实施,要求规划需落实到项目,大大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使环境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名符其实地成为环境决策和管理的重要环节,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线。 泸沽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综合规划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四)完善提高阶段(20012005),45,2008年,国务院组建了环境保护部,将环境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保证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提出把防治污染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到2010年SO2、COD比2005年削减10%。规划中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被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环境保护的地位得以提高,环境保护规划实施评估和考核提上日程。,(五)转变约束阶段(2006年至今),46,1、确立了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从中国21世纪议程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政策方案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规划是以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的,既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稳步快速增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我国环境规划的现状分析,(一)工作进展,47,2、环境规划正逐步规范化,有了全国统一的技术大纲 (1)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 30多年来,规划指标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次要到主要、由粗疏到精要、由局部到整体的完善过程。 (2)初步形成的方法论 初步形成了包括评价、预测、区划、决策、优化及总量控制方法在内的方法体系。目前,总量控制规划方法和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方法应用较多。 (3)环境规划的内容日趋完善 目前主要包括7个方面:制定环境规划目标、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环境调查与评价、环境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设计与方案优化和方案实施与管理。其中,方案优化是核心内容。,48,3、环境规划正逐步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 我国环保工作开展多年,但成效一直不大。其中,环境与经济分割是重要原因之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强化了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必要性,从而将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这是环境规划发展的必然。,49,1、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型的规划仍然缺乏 虽然我国已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作为环境规划乃至整个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但目前协调发展型的环境规划还不是主流,大部分环境规划还属于经济制约型规划。 造成这种状况,与人们对经济的传统重视程度和环境规划人员缺乏经济规划的知识、又很少与经济界研究人员合作有重要关系。另外,这方面的科研工作也显得十分薄弱。,(二)我国环境规划中出现的问题,50,2、新开发区环境规划方法有待完善和发展 近年来,新开发区的迅速发展对环境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圳、厦门、珠海和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对环境规划作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规划方法,但仍需完善和发展。 3、环境规划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走上法制的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确定了环境规划的法律地位,但具体实施过程缺乏环境规划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所以环境规划仍未完全走上法制轨道。环境规划的报批、实施和检查仍无章可循。 4、缺乏一支素质好、技术力量强的环境规划队伍,51,5、规划决策支持系统(PDSS)的研制工作亟待加强 基于GIS的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对于环境规划资料库的建立,各类数据的分析、表征和管理在环境规划领域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省级环境决策支持系统,但其实用程度有待加强,环境统计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尽人意,制约了环境规划的发展。,52,6、作出的环境规划缺乏足够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我国的环境规划在其方法和理论体系方面的规范化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采用的环境规划理论大都系美欧发展的环境目标规划法,因此得出的污染物削减量及投资费用都比较大,难以为决策机构所采用。 规划完成后,未及时制定相应的年度执行计划和条例,实施起来比较困难。,53,环境行政管理部门逐步把环境规划工作作为环境管理工作的科学依据和先导,提出环境管理工作要有一条主线、一个核心,使方方面面的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条主线就是环境规划的制定、实施和检查,这个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