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表面紫外接枝改及表征.ppt_第1页
聚乙烯表面紫外接枝改及表征.ppt_第2页
聚乙烯表面紫外接枝改及表征.ppt_第3页
聚乙烯表面紫外接枝改及表征.ppt_第4页
聚乙烯表面紫外接枝改及表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聚乙烯表面紫外接枝改性及表征,汇报人:刘晓萃 同组人:焦云鹏 指导老师:汪辉亮 2008年4月30日,实验意义,聚乙烯 优:性能优良,应用广泛。 缺:非极性材料,表面能低,不易反应,结 晶度高,在室温下不被溶解,难于粘接。 紫外光接枝法由于接枝可严格限定在聚合物表面而不损害本体性能、简便易用、设备成本低、易于连续化生产等优点而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表面改性技术 。,实验目标,本实验以甲基丙烯酸(MAA)为接枝单体,在高密聚乙烯(HDPE)表面进行紫外光接枝。 旨在讨论脂肪酮在自引发反应中的溶剂和引发剂双重角色,并细致研究丙酮和丁酮的水、乙醇混合溶液的不同体系下,接枝程度的差异及成因。,主要试剂,高密聚乙烯(HDPE)薄片:自行用高密聚乙烯粒料制备。 甲基丙烯酸(MAA)、丙酮、丁酮、乙醇均为分析纯,实验前未进一步纯化。 水:紫外光接枝实验所用的水为一次蒸馏水;接触角实验所使用的是二次水。,主要仪器,高压汞灯紫外辐照装置:RWUVAC20120bsd1;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AVATAR360,美国Nicolet公司制造;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 (DSC):DTA404PC; 电子万能试验机:CSS-2202型,长春制造; 接触角测定仪:JYG-360型; 分析天平(0.0001g)、真空干燥箱、平板硫化机。,实验方法,液相接枝实验Percent-grafting 红外光谱半定量分析CI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c(%) 黏结强度测试紫外层压法 接触角的测定接触角,结果与讨论,1.脂肪酮的自引发反应中接枝率的比较 三种体系:(以体积分数表示) 10%丁酮/80%水/10%乙醇; 10%丁酮/60%水/30%乙醇; 10%丙酮/80%水/10%乙醇。 单体:甲基丙烯酸(MAA) 物质量浓度为2mol/L。,丁酮,同一体系,百分接枝率随辐照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幅度不同。 原因:辐照时间越长,所提供的辐照能量就越多,这可以使更多的丁酮分子被激发至三线态,有利于夺氢过程。,丁酮,比较 百分接枝率随水占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加。 水扮演重要角色。 原因:丁酮在水中的溶解行为。丁酮中的羰基可以于水形成氢键,是结构稳定,因而,水含量越大,百分接枝率越高。,丙酮,百分接枝率也是随辐照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幅度不同。 说明对于脂肪酮这类既是溶剂又是引发剂的体系,由于结构相近,作用机理相似。,丙酮和丁酮接枝效率比较,丁酮的百分接枝率要大于丙酮。 原因:乙醇的存在,使丙酮失去了溶解度上的优势,丁酮的结构有利于三线态的稳定,夺氢时,能更好的分散电荷,因而接枝率大些。,2. 红外光谱,10%丁酮/80%水/10%乙醇 样品两面接枝程度的差异,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 内标:随着接枝程度的增大,样品变得模糊,不透明,吸光度变化很大。 基线校正:用来保证结果的正确。 部分样品谱图的峰顶出现锯齿状,接枝程度大,吸光度强,超出测量范围,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只适用接枝量较低的样品。,2. 红外光谱,1705cm-1左右的羰基吸收峰吸光度随辐照时间变化图,908cm-1左右的=CH2吸收峰吸光度随辐照时间变化图,2. 红外光谱,羰基指数(CI)随辐照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随辐照时间的增加,接枝程度增大。 与之前结果相一致。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不仅是一种很好的鉴定物质的定性方法,也可以用做定量分析。,3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未结晶的H为363.3 J/g, 接枝后的H 为298.4 J/g, 结论:接枝后,样品的结晶度降低。,4黏结强度测试,样品辐照时间超过30s时,本身被拉断。 对于黏结强度小于聚乙烯的本体强度的样品,有多个应力峰; 对于黏结强度大于聚乙烯的本体强度的样品,通常只有一个最大峰,对应的为最大应力。,4黏结强度测试,规律 1.对于黏结强度不大于聚乙烯本体强度的层压样品,黏结强度随辐照时间的增加而迅速增大; 2.对于黏结强度大于聚乙烯本体强度的样品,从30s60s,黏结强度可以近似看成水平的,也就是黏结强度变化不大; 3.对于90、120s两组样品,黏结强度反而小于30s60s的样品,对于这一现象,不能从理论高度予以解释,自认为可能与仪器的精密度有关,或者在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不具有参考价值。,4黏结强度测试,黏结原因 LDPE片材表面接枝丙烯酸等吸水性单体后产生了自粘接性能。辐照时,产生热量使样品温度在接枝的丙烯酸醋类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Tg (在室温以上,LDPE熔化温度以下)以上,使得两个接枝表面上的接枝链能够运动而互相扩散并缠结在一起。当温度回复到接枝聚合物的Tg温度以下时,接枝聚合物链的活动性大大降低,因而高分子材料之间就具有了很好的粘接效果。,5接触角测量,接触角随紫外接枝辐照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减小。 未接枝时,样品的接触角最大,为85.25,这是因为聚乙烯的表面张力很小,对水几乎是不润湿的。 接枝上一些极性吸水性单体(在本实验中为MAA)后,表面张力增大,接触角减小,并且接触角随接枝程度的逐渐增大而逐渐减小。这是因为表面接枝时聚乙烯表面极性得到改善,亲水性增强。,5接触角测量,随水滴与样品接触时间的延长,接触角呈现逐渐不同程度下降。 研究已经证实,滴在聚合物表面的液滴与聚合物接触时间对接触角的测定值影响很大, 在液滴与聚合物表面接触的几分钟内接触角迅速降低, 到一定时间后接触角不再随时间变化达到定值, 即平衡接触角 。 。,对于不同聚合物接触角的变化规律各不相同,接触角时间依赖性的成因目前还有争论。 在这些理论中,比较赞同的观点是由于随接触时间的延长,液滴(二次水)在聚乙烯表面铺展开来,水对接枝层的浸润作用引起了接触角的变化 同时,聚合物表面在与水的接触过程中, 为使界面能最低而在聚合物表面发生重构,使接触角降低这一观点也很有道理。,5接触角测量,6关于接枝原理,6关于接枝原理,在脂肪酮的自引发接枝反应中,自由基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紫外光辐照下,被激发的三线态的酮。 三线态不仅要有足够的能量来从聚乙烯表面把氢原子夺走,还要有较长的寿命来保证夺氢过程的顺利进行。 水由于可以和酮形成氢键,使三线态的通具有更高的能量,使夺氢过程能够进行的更顺利。,结论,1.丙酮或丁酮,与水和乙醇混合,都可以引发单体MAA在HDPE表面的接枝,不同体系,接枝效率不同;对于丁酮,如比例一致,水占比例越大,接枝程度越好;对于比例相同的丙酮和丁酮,丁酮接枝效果更好。 2.红外光谱可以用于半定量分析接枝程度,实验结果与用百分接枝率表征一致, 3.接枝聚乙烯样品的结晶度一般随接枝量的增加而降低。 4.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