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2019.04一、选择题:(115小题考查必修一第一单元内容,1630小题考查选修三内容;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中国古代,“占”是观察的意思,“卜”是以火灼兽骨或龟壳。殷人占卜之风盛行。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如征伐、狩猎、疾病等,都要占卜以问吉凶,然后形成卜辞,这一现象说明A. 神权决定一切国家大事B. 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C. 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D. 决策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殷人大小事情都通过占卜决策,在结合所学商代所学,可知体现的是 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故答案为C选项。神权决定一切国家大事太绝对,A选项排除。先秦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占卜属于迷信,与民主色彩无关,D选项排除。2.“宗法分封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各级贵族的嫡长子是第一合法继承人。宗法分封在所有的等级中也只确保嫡长子的权益”,这容易导致A. 诸子争权祸乱四起B. 礼乐征伐自长子出C. 立大宗以长不以贵D. 宗主权能容易脱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宗法分封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只确保嫡长子的权益,王位继承只看出身不看才能故容易导致宗主权能脱节,故答案为D选项。由于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不会导致诸子争权祸乱四起的现象,A选项排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必然是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B选项排除。立大宗以长不以贵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C选项排除。3.周礼讲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礼,然而司马迁却在他的自序中写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数。”这种变化说明A. 周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B. 礼成为周人的行事准则C. 周代治国理念不断变化D. 家国同构观念消失殆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等信息可知,天子是势力在减弱,故A选项符合题意。周礼在春秋时已经遭到破坏了,B选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治国理念的变化,C选项排除。家国同构观念消失殆尽说法太绝对,D选项排除。4.战国时期,文侯(魏)问李克(李悝)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该措施实施后的产生的影响是A. 世袭贵族全力支持变革B. 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C. 官僚政治得以正式确立D. 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等信息可知让有功劳的人也能做官,故世卿世禄制有松动,B选项符合题意。世袭贵族全力支持变革中的全力支持说法太绝对,A选项排除。官僚政治得以正式确立是秦朝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C选项排除。材料和分封制无关,D选项排除。5.在谈到我国古代农民心中的理想社会的时候,有学者认为,农民心中的最理想的国家形态其实是“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他们喜欢把官吏被称为父母官,他们心目中的皇帝应当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A. 家国同构观念B. 宗法血缘关系C. 中央集权意识D. 安土重迁理念【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人们把官员叫做父母官,把心目中的好皇帝叫慈父,都体现官员和家庭人伦的关系,故A选项符合题意。官员和百姓没有血缘关系,B选项排除。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和中央集权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安土重迁思想,D选项排除。6.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帝”与“王”被“皇帝”所取代,在本质上反映了A. 嬴政神化皇权的意图B. 嬴政效法古代有道明君C. 中央集权发展的结果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称号的来源是秦始皇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以皇帝称号是权力的体现,故C选项符合题意。君权神授是神化皇权,A选项排除。材料与效法明君无关,而是秦始皇认为比他们强,B选项排除。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郡县制,D选项排除。7.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众说纷纭,近代大部分史学家持否定的态度,但是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A. 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B. 确保政府选拔官员的公平公正C. 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D. 能使中央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考查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点,那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故D选项符合题意。专制独裁是其弊端,A选项排除。中央集权和官员选拔公平与否无关,B选项排除。中央集权是相对中央和地方,而分割相权是皇权和相权,C选项排除。8.下图反映的是秦朝时期皇帝在中央同时设立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秦朝设置三公的直接目的是A.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 削弱地方权力C.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 防止大臣专权【答案】B【解析】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三者相互牵制,达到皇权独尊的目的,防止了大臣专权。9.安史之乱后,唐室衰微,唐肃宗、代宗放任宦官专权,到德宗时,连禁军兵权、国库财权也落入宦官之手,这些宦官把皇上作为专权的傀儡。这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明朝时期也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这种现象实质是A. 君权至上的后果B. 中央集权体制的破坏C. 君主专制被颠覆D. 皇权受到严重的制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政,外戚专权,明朝内阁权力的增大等实质都是皇权至上的结果,故A选项符合题意。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B选项排除。君主专制是在加强而非被颠覆,C选项排除。皇权没有制约机制才会出现宦官专政的局面,D选项排除。10.武则天物色了一批才学俱佳的文人学士,名义上是修撰著作,但武则天密令他们参决朝政,“以分宰相之权”。下列官员与他们类似的有A. 秦朝御史大夫B. 汉朝的外朝制度C. 唐朝六部尚书D. 明朝内阁大学士【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选拔文人学士来参政议政,分割相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选拔文学学士议政,故D选项符合题意。秦朝御史大夫属于国家正式机构,A选项排除。汉朝的中朝对抗外朝和此类似,B选项排除。唐朝的六部尚书属于国家正式的机构,C选项排除。11.下表为唐书中所记载的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朝科举制进士出身士族寒族小姓子弟分布比例711613A.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B. 使士族进一步垄断仕途C.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D. 使人才选拔的范围缩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进士出身的有士族、寒族、小姓子弟等阶层,但士族最多,说明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A选项符合题意。士族垄断仕途与材料不符,B选项排除。有很多小姓子弟考中进士说明科举制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C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使人才选拔范围扩大,D选项排除。12.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A. 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B. 废除丞相后政府完全丧失了权力C. 明以前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性D. 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两项明显错误,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是皇权,这个体制的特点是皇权不断的强化,至明清时期皇权战胜了相权;B项错误,说法过于绝对;C项正确,丞相具有决策权对皇帝有制约作用;D项错误,丞相自秦始皇确立,明太祖废除。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宰相制13.明朝内阁是皇帝咨政机构,有人认为内阁“属于次君主权力层”,没有成为宰相;也有学者认为朱元璋的废相,实际上造成明代相权游离于监、阁之间,这“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从传统单相制向双相制的转化”,是对传统丞相制的变相恢复。造成这种不同认识的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 明朝内阁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B. 研究者研究方法和所用史料不同C. 研究者的态度掩盖了历史真相D. 历史典籍对内阁记述的不准确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由于所用史料的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研究结论,故B选项符合题意。明朝内阁属于君主专制的产物,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行政机构,A选项排除。材料未提到研究者的态度掩盖了历史真相,C选项排除。得出不同的结果是用史料不同不能说历史典籍记载不准确,D选项排除。14.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A. 注重依法治国B. 相权对皇权的制约C. 皇权不断加强D. 宰相掌控了决策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反映的是相权对皇帝 的专制统治的制约。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15.下图反映的是清朝某机构的运作流程图,这反映了该机构A. 总揽了一切“军国大计”B. 是执行皇帝决策的行政机构C. 成为皇帝独揽大权的工具D. 使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选项符合题意。总揽军国大计的是皇帝,A选项排除。军机处不是行政机构,B选项排除。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选项排除。16.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规模的战争,把世界各国卷入了世界政治的漩涡。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实际上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其依据是A. 一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B. 一战就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C. 一战中实际上的交战国全都属于欧洲国家D. 一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主要原因是随着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故答案为A选项。一战处理在欧洲范围其它洲也有参与,B选项排除。一战中实际的交战国也有非欧洲国家的,C选项排除。一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夸大了它的影响,D选项排除。1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派往欧洲的14万中国劳工中高达3万余人死亡,长眠异国他乡。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A. 中国劳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 中国劳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C. 中国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D. 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成为了战胜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可知在一战中,中国劳工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得到了联军总司令的认可,故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到中国国际地位问题,A选项排除。中国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夸大了中国对一战胜利的影响,C选项排除。D选项本身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D选项排除。18.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A. 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B. 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C. 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D. 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巴黎和会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在巴黎和会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所以选A。19.凡尔赛体系是指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建立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它的主要积极影响是A. 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和一些权利B. 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C. 消除了战胜国之间的基本矛盾D. 一段时期内维持了欧洲的和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体系的积极影响就是维持了一段时间内的和平,故答案为D选项。中国在山东的权利转交给了日本,A选项排除。一战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而非放松,B选项排除。消除了矛盾太绝对,C选项排除。20.对于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叙述,正确的是A. 条约的签订保证了欧洲的和平和安全B. 条约的签订与美国的周旋密切相关C. 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 两个条约都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重大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本身内容是对凡尔赛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所以对凡尔赛体系做了一些修改,故D选项符合题意。条约的签订保证了欧洲的和平和安全太绝对,也不符合事实,A选项排除。条约的签订和美国周旋无关,B选项排除。条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德国的发展,故不是促进其发展,C选项排除。21.二战期间,美国依据租借法向反法西斯国家大量提供战争物资,其中援助国家主要包括英国、苏联、自由法国、中国等。租借法的出台反映了A. 法西斯侵略严重威胁了人类安全B. 美国参战后急需扩大盟国力量C. 美、英、苏三大国开始联合作战D.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租借法援助的都是反法西斯的大国,说明法西斯是威胁人类安全的大敌,故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此时美国是否参战,B选项排除。美、英、苏三大国开始联合作战,材料体现不出来,C选项排除。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是1942年,D选项排除。22.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战争史上的一次著名海战,其结果是A. 日本把朝鲜变成了实际的殖民地B. 英国继续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C. 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D.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中途岛”“194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中形势图是中途岛海战形势图,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中途岛海战后,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故选C;1910年8月22日日韩合并条约签订,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A错误;题中形势图是中途岛海战形势图,中途岛海战后,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与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无关,排除B;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途岛”“1942”,联系所学中途岛战役的时间和意义分析解答。2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是A. 都是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B. 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C. 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D. 都随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华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积极影响都是一段时间内维持了世界和平,故答案为C选项。帝国主义战争不符合雅尔塔体系,A选项排除。雅尔塔体系非以欧洲为中心,B选项排除。雅尔塔体系后还未有新的世界大战,D选项排除。24.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与地区冲突的发生,其根本因素归根结底是A. 民族矛盾的尖锐B. 国家利益的争夺C. 意识形态的对立D. 霸权主义的盛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冲突与战争之所以不断的在发生,根源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国家利益的争夺,与国家利益的争夺相比,意识形态的对立等因素其实倒是很次要的因素。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与地区冲突冲突发生的根本因素25.1950年,在苏联代表没有出席的情况下,美国操纵安理会通过出兵朝鲜的决议。这说明()A. 联合国安理会徒有虚名B. “大国一致”原则的失效C. 联合国受到美国的控制D. 安理会有利于美国称霸【答案】C【解析】从“美国操纵安理会通过出兵朝鲜的决议”来看,材料信息反映联合国受到美国的控制。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联合国安理会对维护世界和平发挥过积极作用,排除;苏联代表没有出席,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没有投票反对,不能说明“大国一致”原则失效,排除B项;安理会的主要责任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而不是服务于美国的称霸,排除D项。26.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写道:“在今天,世界麻烦在中东,中东的麻烦在巴以,阿以的麻烦在耶路撒冷。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耶路撒冷,我实在无法描述走近你时的心情。”材料反映的问题是A. 紧张与动荡是当今世界主题B. 解决阿以矛盾必须排除外来干预C. 阿以的麻烦来自于恐怖主义D. 巴以冲突是中东动荡不安的关键【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世界的麻烦在中东,中东的麻烦在巴以”等信息可以得出中东不安关键是巴以冲突,故D选项符合题意。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而非紧张与动荡,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到外来势力干预阿以,B选项排除。 阿以的麻烦来自于宗教,不是恐怖主义,C选项排除。27.海湾战争是美军自越南战争后主导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美国发动这次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 为世界自由民主而战斗B. 为维护世界石油秩序而战斗C. 为维护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而战斗D. 为维护伊拉克的独立而战斗【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湾战争中美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故答案为C选项。美国是为自身利益而非世界自由而作战,A选项排除。维护石油秩序还是为了自身利益,B选项排除。美国是为了自身而非伊拉克,D选项排除。28.海湾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的基本态度是和平解决海湾危机,这表明A. 中国要维护自己在海湾利益B. 中国站在伊拉克一边C. 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是负责任的国家D. 中国反对美伊直接会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海湾危机发生后中国是主张和平解决,说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答案为C选项。和平解决海湾危机不能体现中国想要维护自身在海湾利益,A选项排除。中国主张和平解决不站在任何一边,B选项排除。中国反对美伊直接会谈的说法错误,中国主张通过和谈解决战争出现的问题,D选项排除。29.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指联合国向冲突地区派遣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护和平的一种行动,其根本目的在于。A. 防止局部地区冲突的扩大B.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C. 维护冲突地区人民的人权D. 将冲突地区置于国际社会的共管之下【答案】B【解析】维和行动固然能起到防止地区冲突升级、维护冲突地区的人民人权的作用,但其根本目的与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安全的宗旨一致,D项明显错误,故选择B项。3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在这期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非但没有被时代所淘汰,反而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国际关系准则,充分显示了它的生命力。原因在于A. 它是中国在外交实践中提出并成功运用的外交方针B. 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规律C. 反映了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各国的国家利益D.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够受用于全世界至今,更多的是它符合国际社会关系发展的趋势,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不能因为中国提出和实践就能被沿用至今;C选项错误,它并不能说反映出本质要求;D选项不是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40分。其中第31小题10分,第32题10分,第33小题10分,第34小题10分。注:31题考查必修一第一单元内容,3234题考查选修三内容)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摘编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及其容易出现的弊端。(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制度相比,出现哪些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答案】(1)由地方推荐。容易导致徇私舞弊,滋生腐败,不利于选拔人才。(2)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促进文化教育发展等【解析】【详解】(1)方式:根据材料“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在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的方式为地方推荐。弊端:结合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中的消极影响作答即可。(2)变化:根据材料“地方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等信息概括出新变化是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作用:根据科举制的有利影响来作答,再结合上一小问的新变化总结出的作用作答即可。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根上说是一种新形式的战争。战争越来越多地运用了更具破坏性的技术,战争组织不仅包括大规模的兵役征发,还包括政府通过强制规划和定量配给的方式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它还包括对媒体前所未有的控制,而且通过以煽动情绪为目的的强有力的宣传,激发起对国家事业的责任感,以及对敌人深深的非理性的仇视。战争的方式之一就是把军队和平民混淆起来,这种界限在先前的世界历史上常常限制了战争的破坏性。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予古老的君主制度和贵族封建制度以最后的一次打击。在土耳其、俄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各个单一的德意志国家,帝王宝座倒塌了。朝廷臣子,所有社会上的头面人物与拥有特殊利益的旧的土地贵族,全都随着国王的垮台而消失了。这次大战的确是民主制度的一次胜利,尽管是辛酸的胜利。它把如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那样时间长久、影响深远的过程更向前推进了。它使欧洲主要国家的实力被严重削弱了,它们面对的则是经济力量日益兴盛的美国,建立起革命政府的苏联,以及反殖民运动蓬勃开展的非洲和亚洲。摘编自现代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新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政治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答案】(1)运用更具破坏性的技术;战争组织的广泛性;出现了军队和平民混淆起来的新方式;(2)欧洲的衰落和美国、苏联的兴起,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打击了旧制度;引起一系列革命,是民主制度胜利;战争引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等。【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战争越来越多地运用了更具破坏性的技术”、“战争组织不仅包括大规模的兵役征发,还包括政府通过强制规划和定量配给的方式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它还包括对媒体前所未有的控制”、“战争的方式之一就是把军队和平民混淆起来”等信息概括出一战的新特点是运用更具破坏性的技术、战争组织的广泛性、出现了军队和平民混淆起来的新方式等。(2)影响: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予古老的君主制度和贵族封建制度以最后的一次打击”、“它使欧洲主要国家的实力被严重削弱了,它们面对的则是经济力量日益兴盛的美国,建立起革命政府的苏联,以及反殖民运动蓬勃开展的非洲和亚洲”等概括出一战对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刻,英、美、苏三大国在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雅尔塔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建立起了以美苏均势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它的建立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它在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其主要内容包括:处置战败国;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建立联合国等等。摘编自(美)溥洛基雅尔塔材料二 雅尔塔体系就是美苏两大国的交易和对立的结果,冷战是这一体系的必然产物。它与战后国际危机相联系,由于美苏两国都想寻求世界霸权,因而形成多次危机。它与战后国际局部战争相联系,据粗略统计,在战后至今发生的20多场战争中,不仅美苏介入为其主要特点而且介入比例越来越高同时它共同制约了美国与苏联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即双方不是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处理冷战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和苏联之间从未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对抗,从而在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大和平状态。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体系的实质。(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雅尔塔体系。【答案】(1)实质:美苏依其实力划分势力范围。(2)评价:积极性: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恢复和发展经济;处置法西斯;在“控制战争”,尤其是防止新的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