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评(二)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评(二)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评(二)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评(二)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评(二)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测评(二)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答案B解析A“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C.“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D.强加因果;且“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答案D解析“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文章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答案A解析“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滕王阁风景高昌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滕王阁矗立在赣江边上,临观之美,心旷神怡。那一望无际的蓬勃风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赣菜的“辣”。赣菜辣得很直接,很斩钉截铁。而滕王阁的风景,恰便也似这爽快的个性,不用什么曲径过渡,不用什么花树遮掩,只要一抬眼,就干脆是辽阔的水,悠远的山,出岫的云。朋友们似乎很替我遗憾,说是来早了。如果晚来些时,再赶上个晴朗的傍晚,就可以欣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了。可是,能够看到这些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能够看到那一片片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的明亮含蓄的波纹,不也是一种难得的诗意吗?远望是烟波浩渺,近观是碧水荡漾。水远山长,刚柔相济。清人撰联“目极湖山千里而外,人在水天一色之中”,道的也正是眼前景色。浩荡江河行大地,依然风雨共名山。一登上高阁,视野就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太阳照在滕王阁上,慷慨地铺开灿烂的热情。下面的江水就绚丽起来,丰富起来。波光粼粼,美丽潇洒。留下一溜儿一溜儿浪漫的浪花。朵朵白帆,慵懒地躺在江面上,展现出各种各样的美好姿态。远处慢慢散步的白云,悠然地在大江上踩出一行行彩虹般的足印。隐隐约约地,偶尔会从那云缝里看见一两只飞鸟,于烟水苍茫处优雅地飞翔着起舞,而那舞台之大,背景之远,还有那翅膀之轻盈,就都留在我的左心房后面的一个小格子里,被小心收藏起来了。素负盛名的碧水与长天,映照着暖暖的阳光,一江耀眼的亮丽色彩,一片被阳光照耀的波浪,让人无比眷恋我喜欢滕王阁,虽是初次造访,却仿佛早已是旧时相识。那山水胜迹,渔歌帆影,落霞孤鹜,令我陶然心醉。一步步接近天上的蔚蓝,便也一步步接近绚烂。伴随着攀登的脚步,天似乎都有欲坠的感觉了。远处八一大桥的吊索,酷似扇动着的飞鱼翅翼,在那划破时空的飞翔里,我的心灵已经不知不觉地感悟了千百年的沧桑。屈指算来,滕王阁前,走过了多少光阴。物换星移,留下了几多感叹。王勃来过,白居易来过,杜牧来过,王安石来过,朱熹也来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经历了各自的风景,留下了各自的歌吟,然后下楼去,走向了历史的烟尘。今天登上滕王阁,不会踏到先人的脚印上了。因为这里几经兴废,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古人眼里的风景了。滕王阁,修而又毁,毁而又建,达二十几次之多。留下来没有改变的,仅仅是这个富贵的旧名字而已。阁中序播千秋,江上帆收万里。从感情上来讲,我也希望保留下那旧日亭阁。毕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可是,经过今人的智慧和劳动,而今的滕王阁带给我们的,仍然是这么美好的风景和这么美好的心情,这不也很好吗?“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1000多年过去了,王勃站在滕王阁的那次抒情,永远让人怀念着。站在阳光灿烂的滕王阁上,想象着王勃的锦心绣口,忍不住也会有握笔为文的冲动。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尽管有王勃恢宏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写属于当代的文采风流。历史的车轮,碾碎了多少玉砌雕栏,珠帘旧梦,沧桑是不断变幻的,而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古人已远,山水依然,被光阴消磨了千余年的风景,愈发生动和醇香。在王勃曾经眺望过的地方,我把目光从邈远的历史中收回来,投向未来4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由滕王阁的景联想到赣菜的“辣”,写出了滕王阁景色的直接,无遮掩,斩钉截铁的特点。B朋友们为我遗憾,说我来早了,如果晚来些,只要到了秋天,就能欣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C文章第段主要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用拟人来写太阳的慷慨;用拟人来写白云的悠闲;用拟人来写飞鸟的优雅,画面光鲜而且富有情趣。D这篇文章既抒写了滕王阁的历史风流,又抒写了它的当代风采,还憧憬着它的未来。答案B解析“只要,就”句概括不全,要欣赏王勃笔下的壮丽景色,还得要“赶上个晴朗的傍晚”。5与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壮丽景色相比,作者眼前的滕王阁景色,有哪些独特之处,结合两段文字,作简要回答。(5分)答:答案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明亮含蓄的波纹;水远山长,刚柔相济,视野开阔,令人激情狂奔;太阳慷慨灿烂的热情使江水丰富绚丽、美丽潇洒;慵懒的白帆展现各种美好的姿态,白云悠然,飞鸟轻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解析题干中已经明确地给出了阅读的区间,可以对两段的内容简单分层,然后看看每层写的是什么。6第段中,作者说“尽管有王勃恢宏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答案因为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作者观赏了滕王阁的胜景之后,觉得不吐不快,他要写属于当代的文采风流;作者觉得,虽然滕王阁经历了沧桑巨变,但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他要把这种独到的感悟表达出来,与读者分享登临的收获。(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这是能表露作者情感的一个重要语句,这句话体现着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时要紧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叶片缘何各不同?细长的柳叶、鹅掌般的枫叶、心形的酢浆草叶,植物的叶片除了为我们制造氧气外,更以丰富的形状吸引了无数收集者的目光。那么植物的叶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形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看看叶片是干什么用的。初中生物课本里讲过,叶片因为含有叶绿体而具有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营养物质的作用。简单地说,叶片就是为植物制造营养的车间。从营养器官的角度出发,叶片只要能制造营养,长成什么样都行,但从植物整体的角度看,叶片的生长必须符合植物整体的利益最大化。设计一片叶片,植物必须考虑到三个重要的因素,即制造一片叶片需要的物质量、叶片的寿命和叶片吸收、转化阳光的效率。因为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理特点、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所以这三个因素也不尽相同。而这三个因素反映到具体的一片叶片上,就是每一种叶片都有其独特形状,更具体地说,是每一种叶片都有其独特的叶脉结构。叶脉之于叶片,正如同骨骼和血管之于我们。在叶片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叶脉既起到运输物质的管道作用,又起到支撑叶片的骨架作用。不同的叶脉结构在叶片上形成了不同的叶脉密度、叶脉间距离和叶脉回路。所谓叶脉密度就是单位面积上叶脉的长度,密度越高,表示植物对这片叶片的水分、养料供应越充足;叶脉间距离则反映了植物对叶片持续供给的能力;叶脉回路则反映了叶片的强度和寿命,回路越多表示营养物质和水可以通过更多的路径被送到叶肉细胞中。植物正是通过叶脉决定了叶片的寿命、功能等。例如生活在热带的植物,较高的气温一方面需要植物有更高的蒸腾速率,另一方面又让植物不需要每年更换一次叶片,所以它们的叶脉往往较大,叶脉回路多,水分供应充足,叶片就比较厚,边缘比较光滑;而寒带的植物虽然蒸腾速率低,但每年冬天都需要植物脱落一次叶片,所以植物叶片往往都比较薄,这样制造一片叶片用的成本就低,冬天丢了也不可惜。但作为一片薄叶片,它的叶脉不可能特别粗,其边缘的水分运输必然受到限制,所以其边缘的叶片区域经常就被抛弃了,叶片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裂口。除此之外,为了应对水分蒸发、动物侵蚀等不利因素,很多植物的叶片还长着绒毛、毒腺,并且通过改变自己的颜色提高生存几率。另外,有些植物因为有特殊的需要,还会让叶片执行一些其他工作,比如猪笼草的捕虫叶、豌豆的叶卷须等,这些看上去不像叶子的叶片叫“变态叶”,是叶片中的特种部队。正是这些多种多样的生存环境最终使每一种植物都有了样式独一无二的叶片,可以说每一片造型独特的叶片都是植物进化的真实写照,正因如此,有些植物学家尝试通过研究古叶片的化石来推测古时候的环境变化。当我们下一次赞美一片叶片的独特造型时,也别忘了它们在几亿年风雨中的坚持。(选自大众科学,有删改)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植物的叶片不但为我们制造了氧气,也以丰富的形状吸引了无数收集者的目光。B叶片作为营养器官只要能为植物制造营养,长成什么样都可以,但为了美观,叶片长什么样还需要注意。C不同的植物生理特点及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制造一片叶片需要的物质量、叶片的寿命和叶片吸收、转化阳光的效率是不相同的。D薄叶片边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裂口,是因为其叶脉较细,其边缘的水分运输受到了限制。答案B解析“但为了美观”错,原文是“但从植物整体的角度看,叶片的生长必须符合植物整体的利益最大化”。8下列与原文内容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叶片是为植物制造营养的车间,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营养物质。B叶脉可为叶片输送营养物质,支撑叶片的骨架,不同的叶脉结构会形成不同的叶脉密度、叶脉间距离和叶脉回路。C热带植物叶脉往往较大,叶脉回路多,叶片比较厚且边缘比较光滑,是因为其蒸腾速率高。D为了应对水分蒸发、动物侵蚀等不利因素,很多植物的叶片会长着绒毛、毒腺,并通过改变自己的颜色提高生存几率。E现在推测古代的环境变化,主要是通过研究古叶片的化石,因为每一片造型独特的叶片都是植物进化的真实写照。答案CE解析C原因不全面,除了其蒸腾速率高的原因外,其不需要每年更换一次叶片也是一方面原因。E.“现在推测古代的环境变化,主要是通过研究古叶片的化石”错,原文是“有些植物学家尝试通过研究古叶片的化石来推测古时候的环境变化”,将未然变已然。9作者认为是什么使得叶片不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答:答案(示例)为了应对不同的环境,叶片的叶脉不同,所以形状不同。为了应对水分蒸发、动物的侵蚀等不利条件,很多植物的叶片会长出绒毛、毒腺,甚至会改变颜色。为了一些特殊的需要,有些植物还会长出特殊的叶片。(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全给满分)解析作答时,应首先找到答题区间。本题的答案主要集中在第段。概括第段内容可知,主要是为了应对不同的环境,叶片的形状才不同。第段则主要讲叶片长出特殊的东西,主要是为了自我保护。另外,第段也从特殊的需要角度进行了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朱碧潭诗序明王慎中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能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其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注匡庐山:即江西庐山。涴:污,弄脏。教:教令,文中指告示。孤:同“辜”,辜负。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B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C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D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答案B解析给文言文段断句,可联系上下文,理解该部分大意,然后根据虚词、专有名词等标志词判断。本题结合句式、句意可知,“久乃知其为君也”句意完整,可单独成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画饼,画成的饼,比喻徒有虚名、不实用的事物。B皂隶,旧时衙门里的差役。“皂”为黑色,差役常穿黑色衣服。C长揖,古时的见面礼节,拱手高举,自上而至极下行礼。D序,有自序和他序之分,一本书中,自序和他序只能存其一。答案D解析一本书中可以既有自序又有他序。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碧潭虽放浪形骸,不理会他人讥骂,但还是不能忘怀“区区之名”。B因为太守的礼遇,朱碧潭的诗开始被关注,但人们仍旧不看重他的诗。C作者对朱碧潭不为世所重深表同情,同时对其痴迷于作诗表示理解。D太守之所以不计较朱碧潭的狂放,屈尊礼待他,是因为爱惜他的诗才。答案D解析主要原因是太守的父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旧之交。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5分)译文:(2)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5分)译文:答案(1)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2)朱君曾经来拜会我,怀揣着几十首诗作为见面礼。解析注意关键词。(1)易:轻视。以为意:把放在心上(或“把当回事”)。(2)谒:拜会,见。贽:见面礼。参考译文诗人朱碧潭君名汶,出身名门,少年时随同父亲出游,往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泛舟洞庭湖、鄱阳湖、九江之间,颠簸在波涛之上,把这当作壮举。登临江西庐山,游赏赤壁,观览古圣贤隐居遁世吟啸咏唱的遗迹,志气有所触发,于是学习作诗,嗜酒放浪。每当他酒醉高兴,呼叫欢笑,便作诗来自娱自乐,还说他人不了解自己。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他的诗不能在当时流传,只有在自己家里的墙壁窗户上,写得满满的,涂得到处都是,以此来糊弄家人孩子。自己贫穷得无法谋生,家里人讥笑他说:“你涂些什么东西,真讨人嫌,只会弄脏墙壁窗户,又不能吃,难道画饼充饥?”拿起笔砚往他身上掷去,想以此激怒他,希望他别再作诗,有所作为。他也不生气,照旧作诗。有一天,太守出了一张告示,要寻找叫朱碧潭的诗人。差人拿着告示在集市中喊问,没有人认识是谁,最后才知道是朱君。差人到门,强迫朱君去见太守。朱君穿了粗布衣服,窄袖子长下摆,大摇大摆地去了衙门。太守走下座位施礼迎接,朱君无所谓的样子,作一个揖就坐上了上宾之座。朱君住在府城西郊,地点荒僻,处于田地山林相交的地方,终日没有人迹。太守特去拜访他。他住的老亭几个椽子倾斜要倒,用竹竿撑住,让太守坐在下面。家里揭不开锅,捡一点储备的树叶,生起火来,煮几颗笋,烧水煮茶,给太守喝。那些差役忍饥挨饿,在门外骂骂咧咧,朱君就像没有听见。于是朱诗人的名字,在郡中传开了,他的诗也稍稍有人看了。但是凭借布衣的身份同太守相交,大家的眼睛都盯上了,毁谤妒忌全来了。何况太守之所以如此降低身份给他礼遇,并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太守的父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旧之交,是用与朱君交好来报答旧日的交情罢了。虽然朱君的诗由此为人们知晓,但是人们并不懂得看重他的诗,反而以此诽谤他。唉,真可说是不得志了!大凡世人对于某件事物特别喜爱,必定是这件事物非常合乎他的心愿,并且让他的心情很愉快。他追求并得到这件事物,这得到的快乐,是用生命也不能交换的,哪里还去理会生死之外的事情呢?作的诗不能像货物那样出卖,得到钱财来取悦于人,这道理朱君是很清楚的。他情愿关门作诗,虽挨冻受饿,衰病失意,也不厌倦,就是因为这是他的爱好。人们不懂得看重他的诗,怎么能阻挠他的志气,改变他所从事的事业呢! 朱君曾经来拜会我,怀揣着几十首诗作为见面礼。他的态度很谦虚,谈话很诚恳,大概的意思是对作诗是很自信的,不怕人们不知道他,只求我讲一句话作为证明。我想他这岂不是如此刻苦专心,爱好作诗,虽然不计较生死之外的事情,但还是不能忘怀于区区的小名吗?唉,这确实就是朱君爱好之深的原因了。朱君已经死了,所以我特地为他的诗写一篇序言,使他的诗行之于世,希望不辜负他的好意,即便我的文章不足以让他的诗被后世看重。(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崔峒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答案AE解析A“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E.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献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15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答:答案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首诗作于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所居之地远离朝廷。因而首联上句说数年来漂泊江湖,摒弃做官的虚名,下句“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意思是说自己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颔联具体描写潇洒的生活。“云外”即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处指作者现居的闲散之地,作者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薄西山,闲来无事时沿江漫行。此两联主要写其闲适之情。颈联归结到寄韦、李本意。崔峒以两位高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言政绩如何,而言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表达了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尾联转入抒发牢骚不平,崔峒向两位朋友诉苦。这两句并不是“悔献书”,而是有一种怨愤,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对以上几联加以概括,即可总结出作者的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夜雨寄北中虚写,表示想象团聚的诗句是:,。(2)庄子逍遥游中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小年”和“大年”的对比,其中描写“小年”的三句是:,。答案(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第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2016全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A B C D答案D解析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原句是说布景快速变幻,眼睛看不过来,应该用“目不暇接”。厝火积薪: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原句的意思是要事先做好准备,该词词义与原句要表达的意思不符。筚路蓝缕:左传中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意思是说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原句中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创业时应该是艰苦的,所以此成语运用恰当。讳莫如深:形容紧紧隐瞒。原句中的会谈只有他们两个人参加,会谈内容又成了难解之谜,所以应该是他们两人不透露会谈内容,所以此成语运用恰当。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原句是说病人情况危急,应该急急忙忙地向医院跑去,“安步当车”的意思与原句句意不符。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原句是说作者要在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深邃幽远的意境,故此成语运用恰当。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署名文章称,当前反腐倡廉呈现出了“中央高度重视”“百姓高度关注”“贪官高度紧张”之“三高”,治理腐败需要“零容忍”。B自发组团旅游渐成时尚,爽则爽矣,风险也跟过来了。近年来全国各地已经发生多次游客或驴友被困野山的事件,人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C北京时间7月24日,NASA天文学家表示,发现迄今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该行星跟地球的相似指数为0.98,有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D好人365以清新的风格、独特的视角体现了一个个凡人善举的精彩瞬间,弹奏了一支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交响曲。答案C解析A“呈现出”缺少宾语中心词“态势”。B.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应为“多次发生”或“发生多起”。D.搭配不当,“体现”应改为“展现”。19下列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A作为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我很荣幸能莅临这个颁奖舞台。得知自己获奖,既意外又惊喜,心潮澎湃,过去一年的工作场景又浮现在眼前。B文学社的成立得到了专家的鼎力支持,王蒙、贾平凹等知名作家忝列其间。C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咨询投资问题。我们将不吝赐教,以最优惠的价格给予您最优质的服务。D师德如山,让人仰止;师恩如海,难以为报。适逢先生80岁寿诞之际,诚邀各位回到老师身边,共贺恩师高寿。答案D解析A“莅临”多用于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用于自己不当。B.“忝”是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用于他人不合语境。C.“不吝赐教”用于请教别人,此处可改为“为您提供信息(提出建议)”。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原来,当你用百分之百的酒精消毒时,由于酒精的浓度很大,很快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变性、凝固,结果形成一层硬膜,这层硬膜对细菌有保护作用,;在酒精里掺些水,酒精的浓度就变稀了,稀酒精并不急于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完全凝固,而是渗入到细菌体内,然后把整个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凝固起来,从而。所以,浓度过高的酒精反而不如稀释后的酒精的杀菌能力强。当然,杀菌效果也不好,实验显示,浓度为75%的酒精杀菌效果最佳。答:答案阻止酒精进一步渗入达到杀死细菌的目的酒精浓度过低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简明的能力。处从前面一句“这层硬膜对细菌有保护作用”可以看出此处应该是表述“阻止酒精进入”一类的意思。处从前面一句的意思看,应该是叙述如何杀菌,加上关联词“从而”可以看出此处应该是表述“达到了目的”之类的意思。处先看前面的过渡语“当然”,再看后面一句“杀菌效果也不好”应该是表达与前面相反的意思,可以看出此处应该填“酒精浓度过低”之类的意思。212017全国卷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答案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解析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所给材料中有几处推断:一是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三是只要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从“势必”“这样就可以”“只要就”等可见,这三个推断都过于绝对化。明确了这三个推断的问题后,就可以仿照句来说明推断中的问题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窗外一只小雀,它不会飞翔,也不会盘旋,它不能像那些大的禽类那样顺着气流,直上白云苍穹之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