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文件汇编_第1页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文件汇编_第2页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文件汇编_第3页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文件汇编_第4页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文件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四届“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文件汇编竞赛组委会编制二零一二年一月-3-文件目录第十四届“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施流程1关于“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励办法的说明 2第十四届“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考题目3“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9“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14第十四届“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与论文格式要求16第十四届“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样板)17第十四届“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写作格式30-33-第十四届“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文件汇编第十四届“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施流程时间工作安排寒假放假前1校团委协调各部处负责人,各分团委书记为院系负责人,组成组委会;下发该项赛事相关文件;2有条件院系启动院系内比赛;3学校团委组织整体的宣传4各院系所组织学生落实选题,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写作提纲,有条件的可以请专家举办开题报告;5组织辅导讲座;6院系组织学生申报选题;7各院系组织专门培训;寒假期间学生开展调查,撰写报告;开学至三月末1.完善作品,请导师指导和推荐;2.院系组织选拔本院系作品;并将参赛作品清单盖章后送交校团委(每院不得超过15件,创业类作品另计)3.修改作品4.组织填写申报书;打印版1份,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络申报;5.准备组织奖申报材料;四月初1参赛作品交学生活动中心207室竞赛秘书处;2秘书处汇总作品,并分类;3测算各类作品的奖项分布;四月上半旬由各专家小组召集成员匿名评审;四月中下旬汇总专家意见,召开专家组会议确定各奖项,并向领导小组汇报结果;组织相关作品的公开答辩四月末1在人大青年网()公示比赛结果,接受质询;2选拔作品参加 “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学术竞赛;五月初质询结束,调整结果,下发关于中国人民大学第十四届“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结果的通知,制作证书并下发。关于“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励办法的说明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为学校各项学生学术论文评比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评奖体系,由校党委学工部、校团委牵头进行评奖,标准如下:1、对于院系分团委等组织单位的奖励:分别授予团体总分荣誉证书及优秀组织奖证书;2、获奖作品的奖项分布:竞赛获奖等级所占比例估计数量学术论文奖特等奖5(可空缺)12件特等一等奖1024件一等二等奖2048件二等三等奖65150件三等3、证书发放:由校团委按照相关规定发放。第十四届“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考题目本参考题目是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2011)基础上,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当前热点、难点问题形成的。一、哲学类1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独立自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典型调查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5改革开放伟大历史作用的典型调查6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经验的调查8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的典型调查9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10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调查研究11新形势下信仰问题研究二、经济类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2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30年历程的典型调查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典型调查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途径和形式调查研究5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进程的调查研究6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的调查研究7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8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9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研究10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本问题的调查研究11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改革创新的典型调查12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问题的调查研究13货币、保险和期货市场发展与监管问题研究14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和规范调查研究15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发展和完善调查研究16民间投资问题研究17各地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践调查研究18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资关系问题的调查研究19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典型调查20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典型调查21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22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典型调查23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2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查研究25积极利用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的调查26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27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28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29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30名牌战略案例研究31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三、法律类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2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和法律保障研究3宪法实践性研究4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5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7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8中国民事法律制度完善研究9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10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和创新调查研究11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12公益诉讼问题研究13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14我国行政法治实践的调查研究15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16我国反垄断法的理论和实践四、社会类1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的政策和实践调查研究2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和效果典型调查研究3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4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分析5社会信任问题调查研究6社会融合问题的调查研究7国家认同问题的调查研究8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变动的单项调查9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10我国人口素质问题调查研究11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1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13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14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15新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查研究16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17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18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19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20城市中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21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典型调查22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23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24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25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26代际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五、教育类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2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调查研究3鼓励创新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研究4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调查研究5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6各地解决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的举措和实践调查研究7各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与培养的典型调查8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9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10加强和改革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典型调查11各地解决城镇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12在大中小学逐步开展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实践和典型经验调查研究13各地对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享受同等教育的举措和实践调查研究14中西部农村教育发展新矛盾新问题调查研究15国家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政策和实践调查研究16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六、管理类1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典型模式研究2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的调查3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4新型科技企业的定位和管理调查研究5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6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7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作用调查研究8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9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问题调查研究10企业在创新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11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12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13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14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法制化、规范化的调查研究15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家协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16影响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与分析17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和行政改革典型调查18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个案研究19各地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20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21各地现行户籍制度渐进改革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论文及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办,在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院支持下开展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论文及科技作品竞赛的宗旨:发扬传统、放开眼量、厚积薄发、大胆创新、倡导合作。 第三条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论文及科技作品竞赛的目的:开启学生的学术兴趣、增强学生的学术底蕴、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人文社会科学及其边缘学科的繁荣发展积蓄力量。 第四条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基本方式:我校学生以院系为单位按照文史哲、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类、教育类、创业计划设计、应用艺术和其它9个类别申报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鼓励作品发表,组织作品出版,促成智力成果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 组织委员会由学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会、研究生会的负责人及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党总支)书记(副书记)组成。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六条 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和评审规则; (2)协商议决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3)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七条 组织委员会设秘书长一名,副秘书长若干名,组成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向组织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秘书处成员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有关负责人组成。 第八条 设立评审委员会,由组委会负责聘请各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评审委员若干名。 评审委员会一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则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九条 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对作者进行质询; (3)确定获奖作品等次名单。第十条 设立作品资格及形式评判委员会,由秘书长担任主任,由秘书处成员和各院系所领队组成。第十一条 作品资格及形式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则召开资格及形式评判委员会会议,就被质疑投诉的作品情况对申报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后,投票表决该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资格评判委员会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某件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 (3)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二十六条执行。第十二条 由各院系所主管学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负责人担任本院系所的竞赛领导小组成员,负责作品的选拔和推荐作品参赛;原则上由各院系所分团委书记担任本院系所的领队。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三条 凡在竞赛通知发布当学期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我校各专业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四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一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及创业计划类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品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包括第一作者)不得超过五人。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第十五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文史哲类、法律类、经济类、管理类、社会类、教育类、创业计划设计类、应用艺术类和其它9个类别申报,其中的文史哲类含新闻传播学,法律类含法学、政治学、民族学。第十六条 原则上,本科生的作品为调查报告,研究生的作品为学术论文。每篇在8000至15000字之间。鼓励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申请参赛。 第十七条 参赛作品应当附上推荐书、被有关单位采纳的证明和参加会议的证明的复印件,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作品应附上必要的证明。 第十八条 参赛作品须经作者本人或集体申报,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院系所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第十九条 每个院系所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15件(每人只限报1件作品),研究生的作品不超过6件,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超过2件。集体项目按学历最高者区分。第四章 奖励 第二十条 参赛作品有20%的淘汰,其余的80%按照文史哲、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创业计划设计、应用艺术和其它9个类别,以及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2个组别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其比例分别为5%、10%、20%和65%。特等奖的产生必须经过专家组的合议,可以空缺。第二十一条 确认资格有效的参赛作品,由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第二十二条 竞赛以院系所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对于前三名,分别授予学生课外学术论文及科技作品竞赛冠、亚、季军铜牌,并向冠军颁发奖杯。第二十三条 团体总分计算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20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团体总分的名次,以此类推至三等奖。若获奖等级和个数完全相同,则名次并列。第二十四条 竞赛以院系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创新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院系,累计三次获得“创新杯”的院系,可永久保存复制的“创新杯”一座。第二十五条根据各院系所申报优秀组织奖的书面材料,由领导小组推荐5名左右的优秀组织奖。 第二十六条 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评选专项奖。专项奖不计分。第五章 附则第二十七条 对获奖的作品,竞赛结束后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院系所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院系所所获的优秀组织奖;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作者和其他有关人员处罚。第二十八条 优秀作品将被结集出版、推荐参赛或推荐给有关单位。第二十九条 本章程自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织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由组委会委托秘书处负责解释。 “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一、本实施细则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论文及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和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论文及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制定。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和各院系所协调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时须参照本细则执行。资格评判委员会依据本细则判定被质疑和投诉作品的资格是否有效。二、关于资格审查 1凡在竞赛通知发布当学期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我校各专业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2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品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3“其它”中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4参赛作品涉及下述内容时,必须由申报单位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1) 独创性声明(2)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3)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上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5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一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6参赛作品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7每个院系所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15件(每人只限报1件作品),研究生的作品不超过6件,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超过2件。集体项目按学历最高者区分。8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三、关于形式审查1作品申报书相应栏目须经本院系所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2“申报书”填写完整,论文格式符合要求。3每篇作品在8000字至15000字。四、本实施细则的解释权归学校团委。第十四届“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与论文格式要求1申报者应当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后按要求真实详细的填写。2填写人即申报人应当是第一作者(承担60%以上工作的执笔人)或集体作品中学历最高的代表。3作品申报书应当采用A4纸打印稿(可从人大青年网下载填写)。4申报书封面的“序号”和“编号”由秘书处填写,申报者不填写,申报者需在“申报者姓名”一栏中签名。5D、E表的原件应当一同上缴。6上交纸质版申报书1份和纸质版作品1份,申报书与作品分别装订,申报书附于作品前,并用长尾夹夹在一起。7作品要求通过网络填写申报书,并上传作品。序号: (样板)编码: 第十四届“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作品名称: 院系所全称: 申报者姓名: 类别: 中国人民大学第十四届“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制A申报者情况申报者情况姓 名性 别出生年月现 学 历( ) A大专B大学本科C硕士研究生D博士研究生学院全称专 业年级学制入学时间申报作品全 称通 讯地 址邮政编码 单位电话常 住 地联系地址邮政编码住宅电话移动电话合作者情况姓 名性别年龄学 历所 在 单 位备 注有无合作者请在此说明有无资格认定学院党委/党总支签 章 是否为正式注册在校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非在职的我校的中国学生(含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是 否 若是,学号为 负责人签名: 部门盖章: 年 月 日院 长系主任或导师意 见本作品是否为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是 否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B.作品情况作 品全 称作品所属领域() A文史哲 B 经济 C 法学 D管理 E 教育 F社会 G创业计划设计 H应用艺术 I其它作 品 撰 写的 目 的 和基 本 思 路作 品 的 科学 性 、 先进 性 及 独特 之 处作 品 的 实际 应 用 价值 和 现 实指 导 意 义作品摘要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或报刊上发表登载、所获奖励及评定结果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对比数据及作品中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调查方式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亲临实践 会议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主要调查单位及调查数量 省(市) 县(区) 乡(镇) 村(街)单位: 邮编 姓名 电话 调查单位 个 人次院系团委签 章 年 月 日C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国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公益营销类: 公益营销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运通公司于1981年使用的,它是在全国性的营销活动中利用与公益事业相结合的市场营销将信用卡的使用与公司捐赠相对应的第一家公司。1983年该公司捐赠170万美元修复自由女神像。 迈克尔波特指出:“企业从事公共事业的目标,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博得更多的认同和社会影响,而实质上,则应该集中于公司竞争力的增强”。现代公关之父艾维李也指出:“一个组织所做的有益于社会和公众的事情,最终必将有益于该组织自身。”。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公益营销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的重头戏,公益营销将进入越来越良性的循环状态:公益做得越好,企业做得越强;企业做得越强,公益做得越好。 自1924年欧利文谢尔顿提出CSR概念到如今公益营销概念的推广,已有大量的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学术界也对此大多持有肯定的态度。“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我心中伟大的企业是那些致力于挣钱并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而能将企业有益行为得以有效传播,则十分需要专业的广告传播公司的介入。由于发展时间时间尚短,国内企业战略CSR仍处于混沌状态。一些大型企业虽已设立相关部门,但大部分成员为企业内员工兼职,无法将整个活动的效益得到最大化。中小企业极少有将公益活动与企业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市场上很需要专业化的团队。公益性广告公司情况: 国际知名的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将“企业的社会活动”(Corporate Social Initiative)定义为“企业的社会活动是一家企业为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实现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诺而采取的活动。”并认为“这种公益活动与其他种类企业社会活动的区别公益事业关联营销活动往往要求企业与慈善机构达成更正式的协议和配合,安排特定的促销优惠、设计联合品牌广告、追踪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最后,这种活动通常涉及更多的宣传,尤其是付费广告。”(菲利普科特勒,2006)运用公益营销成功的案例:最早运用公益营销的美国运通公司,于1981年在全国性的营销活动中与公益事业“修复自由女神神像”相结合,只要用信用卡购买运通公司的产品,运通公司就相应地捐赠一笔钱用来修复自由女神象,到1983年,该公司为此公益事业捐赠了170万美元。也因此,公益营销渐成全球营销界热点话题。星巴克的公益营销做得非常出色,它经常通过创造各种值得消费者回忆的公益活动,来增加消费者的忠诚度,从而进行品牌扩张与忠诚营销。星巴克在中国台湾通过“对原住民儿童的关怀教育”和“部落孩童助学计划”等公益活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国内同类课题研究水平:公益营销类: 企业从事公益活动,进行慈善事业早已不是新鲜,但在传统的“兼爱”慈善理念的主导下,中国企业参与的公益形式主要以利他性捐赠为主,很少选取善因营销的方式,并且都抱有着“做好事不留名”的信念。而且在参与公益行为上带有很大程度的被动性、随他性,缺乏完善的制度化管理体系。与外资企业相比,国内企业的公益行为更为传统,多选择现金捐赠,捐赠渠道多选择官办的慈善组织,慈善领域也相对集中,偏向在教育和赈灾上(王念,2009) 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访问教授江平的解释,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包括,对整个社会的义务,对消费者负责,不要忘记弱势群体,以及不要让改革倒退。而公益营销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从而促进社会发展。企业在社会环境中生存,没有社会的发展也就没有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对投资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包括员工享有的工作条件、劳动报酬、安全保障、教育培训,以及是否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企业社会责任也意味着对健康、安全和环境的保护,毫无疑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然会使各方面的关系得以稳步改善,从而带来长期效益。(王国成、于洋,2007)中国公益广告业发展概况: 公益广告在中国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也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繁荣的过程,一些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至今还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公益广告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广告形式,自有它不可估量的特殊的社会价值,它发挥着规范社会行为、改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作用。可是,近几年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处于做做停停、时断时续、愿做就做应付差使的状况,除了以能引起全国震动、关注的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为素材制作的公益广告短时间内还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外,其他公益广告基本不被重视。 目前,我国专业化公益性营销广告的制作公司较少,仅有力传媒、太合瑞视文化传媒等少数几家广告公司,从事这类的咨询机构如“润灵公益事业咨询”等也位数不多,虽然国内市场众多广告公司的业务中都包含国际营销,但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将精力完全投注于此,并形成良好的监督体制,所以对于这个细分市场来说,由于公益性营销广告前景广阔,业内相对竞争较小,故而市场规模可观。 1994年,桑夏在北京成立。在中国广告业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桑夏经过十余年的摸索、总结和积淀,有效地整合了广告、传媒、娱乐、公关等优势传播资源,以专业而系统的服务,赢得了行业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的美誉,成长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本土知名全案代理广告公司。国内公益广告多是由政府指令、媒体制作播发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公益广告的策划和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行政手段的规定。媒体在公益广告的制作、播发中也不够自觉,表现得随意、分散。有硬性任务时,媒体为完成任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发布一定量的主题公益广告;没有任务时就可发可不发,或是有时段和版面空闲时用来填充。缺点: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还未建立起政府、市场和社会领域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