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直播节目《第一现场》的发展空间_第1页
闻直播节目《第一现场》的发展空间_第2页
闻直播节目《第一现场》的发展空间_第3页
闻直播节目《第一现场》的发展空间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闻直播节目《第一现场》的发展空间.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视听界面 6 2 口 马 靖 培 S H A N G H A IJ O U R N A L I S MR E V I E W 0 罗孓圳广电集团都市频道的新闻直播节目第一现场已经创办4 年了,经 卜过3 次改版,它发展成为每天直播一小时的大型新闻节目,是深圳最 有影响力、最有人缘的电视节目。2 0 0 6 年上半年第一现场平均收视份额达 到2 1 5 是深圳地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而且几年来一直处于稳定攀升的 状态。第一现场的成长带动了深圳都市频道整体攀升,至1 J 2 0 0 6 年6 月,深圳 都市频道月平均收视率超过香港翡翠台,成为深圳地区的冠军频道。此时的 第一现场就像钻出森林遮蔽的一棵树,感受到了更大更新的空间带来的 自信和希望。 第一现场是深圳观众最熟悉的本地新闻节目,通常人们习惯把这类节 目叫“民生新闻”。新加坡联合早报8 0 周年大庆期问我们看到这样的表述: “芽笼生活够精彩,如切邻里闹翻天,巴士调整谁遭殃,工资改革怎来熬;民生 新闻原来就是多姿多彩,多一点关心,看看你我的生活,听听你我的声音。”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芽笼生活、巴士调整、工资改革”还有“邻里闹翻 天”。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民生新闻”概念大同小异、不谋而合。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 B s ) 从拉瑟( 该公司前著名晚间新闻节目主持 人) 时代开始,就提出了“后院篱笆原则”,所谓“后院篱笆原则”,按照拉瑟的 解释,就是设想一天结束的时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一 个问另一个:今天的重要新闻是什么? 主妇们谈论的,就是C B S 要报道的。这 种选材标准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在各地方电视台火爆已经不是“新闻”了“民生新闻”节目 在报道的内容、形式以及舆论监督等方面的大胆尝试和公信力的迅速树立, 为现阶段我国的新闻改革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路和成功范例。 还原新闻本位、大胆舆论监督、保持人文关怀等特色构成了民生节目强大 的公信力,但随着“民生新闻”的日益繁荣,许多缺陷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出来。 一是新闻内容过度琐碎,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鸡毛蒜皮、街谈巷议的普 通琐事上,满足于各类原生素材的堆积,而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评 判;二是过度娱乐化、庸俗化:为满足受众简单的娱乐心理,刻意展示难登大雅 之堂的“花边新闻”和“市井新闻”降低了节目的品质和格调;三是节目内容和 形式过于单一,风格日趋雷同,丧失了个性,正威胁着对观众的吸引力。 在“民生新闻”几乎“遍地开花”的今天,不及时修正缺陷是很难博得观 众长期关注的,很难形成稳定、忠实的观众群。 第一现场和一系列中国知名的“民生新闻”节目几乎成长在同一个时 期,它经历了从探索“民生新闻”新颖的选材和表述方式的初级阶段进入到 富有公信力和鲜明风格的成熟阶段,怎样进一步壮大发展真正成为深圳主 流新闻节目的引领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挑战。 应提升对“民生新闻”的认识 民生市井、E t 常琐事是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但琐碎、庸常的事物并不 Il浅析深圳新闻直播节目:第一现场:的发展空间 认识应提升表达须多元互动要强化 万方数据 视听界面 S H A N G H A IJ O U R N A L I S MR E V I E ! W 是“民生新闻”的全部内涵。关注民生话题,不是堆砌生 活中的琐碎事物也不是单纯地还原事实,而是通过对 身边典型小事、典型细节的报道,赋予其一定的情感、 意义和判断,倡导一种社会理智、社会观念、社会秩序、 社会道德和社会风尚,以期推动全民共建社会和谐体 系。如果缺乏理性思考,缺乏对新闻主题深度的阐释和 挖掘,缺乏理性思辨和批判的力度,缺乏对类型现象规 律性的把握和核心化剖析,其结果是使“民生新闻”陷 入了重重琐事而无法自拔,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如果“民生新闻”只是一味地关注夫妻如何吵架、谁谁 离家出走、哪儿发生了车祸等等琐事从表面看这些事 件反映了“民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恰恰是对其 它新闻资源的一种排斥和浪费。 另外,在传统新闻节目中。我们往往把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大事件定性为“时政新闻”,许多“民生新 闻”为凸显其民生立场,往往有意减少甚至刻意排斥时 政新闻。但事实上,时政新闻与国计民生最为相关。而 且以严肃的新闻理念对时政新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 报道、分析和评论。始终是中国新闻的主流。如果“民生 新闻”通过自己最擅长也是最受欢迎的“小中见大、由 浅及深、见微知著”的表现方式,通过对平凡百姓和普 通事件的观照,完成新闻自身的导向、舆论功能,这样 才能真正贴近民生、关注民情。 再有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在民生电视新闻中的 充分发挥是建立社会公信力的基础,是受观众追捧的 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曲解舆论监督,把报道当“利剑”, 一味追求“猛料”,把大量报道个体之间的争端、社会矛 盾、尖锐问题的表面现象理解为“舆论监督”、“为民直 言”那就是丧失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舆论监督的 最终作用是保护国家和个人权益、坚持正义、维护社会 公益、疏通信息、搭建百姓和政府的理解桥梁、促进建 立和谐进步的社会秩序,在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的焦 点访谈、新闻调查的以“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 析社会热点透视”的思路非常值得民生节目借鉴,它 们大量报道的时政新闻、热点新闻所引起的社会反响 和栏目本身形成的社会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一些重 大事件和问题:比如取消农业税的问题,关于教育乱收 费的问题。关于医疗改革的问题等等在节目中得到了 深入实际的调查和正面输导,为问题的解决、为事件的 正面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如果从“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建立的“民生新闻的 初级认识”,扩展到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方面对 民生的影响,就真正是在认识上得到了提升。事实上, 时政新闻与国计民生最为相关,时事政策对老百姓的 日常生活和心理的影响最大。如果电视新闻工作者能 及时捕捉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挖掘 其与民生的深层关系,沿用“民生新闻”最受欢迎的百 姓视角和新颖活泼的形式,一定会为“民生新闻”注入 持久的活力、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 说。“民生新闻”不是新闻的一个种类,而是新闻工作者 对民生的一种态度。 深圳广电集团都市频道的第一现场能够保持不 断攀升的收视率和不断扩大的影响力是和“与时俱进、 坚持主流方向”的思路分不开的,第一现场的口号 是:“每天直播新鲜生活”,从个体事件到城市市政方 针只要与深圳人民“民生”有关联的新闻都在第一现 场的视野之内,在日常的“人情冷暖”的新闻事件中体 现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 中发挥媒体影响力和创造力,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 著”,并且提倡挖掘事件背后的社会原因,发挥媒体的 社会责任。尽力推进事件的正面发展或解决。2 0 0 5 年1 1 月第一现场扩版为一小时,并采取直播。正是在加强 了由“主流新闻事件”组成的“封面报道”和“深度报道” 之后,第一现场收视率得到了大幅提升,虽然开播时 间和深圳地区的新闻节目“老冠军”香港翡翠台的六 点半新闻一致,但是在短暂的博弈中第一现场轻松 超过六点半拿下收视冠军,成为深圳地区最受欢迎 的节目,并且在十个月中稳定攀升,健康发展。不能不 说第一现场的进步和栏目对“民生新闻”的认识的提 升有着直接的关系,解放思想,拓展主流话题为第一 现场寻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注重提高节目可视价值容纳多元表达方式 “民生新闻”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新闻处理 方式的重大改进,或者说“还原了新闻本位”,“贴近实 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民生新闻”的灵魂,因此 “民生新闻”的视角和表现方法必须是非常“亲民”的。 要做到“亲民”不仅要有人文关怀的心态还必须注意 到观众审美中的丰富性、个性化以及娱乐性,有人说 “传统新闻是让人吃饱,民生新闻是让人吃好。”能够 让观众“吃好”那一定是丰富的、有营养的、有滋味的东 西。 在探讨“民生新闻”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很多节目都 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有的采用方言播报着重体现本 6 3 万方数据 视听界面 S H A N G H A lJ O U R N A U S MR E V I E W 土地域特色;有的节目采用两个主持人搭档的形式一 唱一和,一庄一谐,有趣味地串连起新闻内容:有的把 演播车开到现场,让新闻与事件同步进行:有的运用情 景模拟使特殊场景再现;有的中间穿插相声、评书、影 视片断、戏剧戏曲等多种形式使节目更加生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民生新闻”把“亲和、人 文、幽默、趣味”等节目特色引向了过渡娱乐化、庸俗化 的泥潭。如果在传播过程中无视新闻传播的原则,津津 乐道于奇闻逸事和道听途说,日复一1 3 地搜寻和报道 稀奇古怪的事物,热衷于婚外恋、第三者、凶杀案等暴 力和色情内容,为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不惜随意夸张 戏谑,以博观众一笑,这种毫无节制的娱乐化必然导致 “民生新闻”的庸俗化其直接后果便是使“民生新闻” 节目的质量和品位低下,而真正的平民文化精神和社 会批判意识就会严重匮乏。 “民生新闻”的受众目标往往是占当地人口绝大多 数的平民百姓而大众阶层的文化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民生新闻”应该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媒体的 主导意识,积极引导社会大众的思想,倡导一种健康和 谐的社会理念、社会道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在揭示社 会问题的时候,应注意深入挖掘和剖析新闻背景,对事 件的成因、结果和影响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引导受众 冷静、理性看待和处理问题,树立媒体在公众中的良好 信用和形象。 其实合理地、创造性地移植电视自身丰富的节目 类型、多元的表达方式就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民生新 闻”节目的可视性、趣味性。 扩版后的第一现场在形式上做了一些成功的拓 展尝试:新闻评论类节目里运用的“深度报道”在第一 现场中大量出现,为节目整体增加了份量感;纪实、专 题类节目里最擅长的讲故事的手法在第一现场里得 到重视,新闻事件因此变得好看,有戏剧性;脱1 3 秀节 目里主持人机敏的谈论、评议一直在第一现场节目 中占有重要比例,树立了主持人董超真诚坦率、质朴平 和、善与观众交流的良好形象;娱乐节目中常用的动 画、平面包装也使第一现场的信息更加生动。另外, 电视节目的最大优势直播现场,在第一现场中 被用到新闻事件和“天气预报”的报道中,体现了电视 以外其它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其实,新闻事件是相对简单的,我们怎么认识它、 怎么表现它,路径是丰富的。对于讲求“鲜活”的“民生 新闻”来讲,在遵守新闻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吸纳电视 丰富的表达手法,并合理地运用在节目中,是提高“民 生新闻”影响力以及节目品质的很好的途径。 充分利用新媒体延展与观众的互动空间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可以预见,传统媒体借助新 媒体的翅膀可以让电视节目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可以 让观众的参与和互动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事实上“民生新闻”节目和新媒体的结合渠道很 多网络、手机信息的运用早已成了电视节目收集信 息、传播信息不可缺少的通道,新媒体既是传播平台, 又是电视节目的组成部分。 第一现场是直播新闻,其中的“短信平台”已经 成为节目与观众互动最重要的通道,同时“短信平台” 又是整个直播节目隐藏的一条线索:节目从“封面报 道”开始就呼吁观众通过手机短信参与意见,随着节目 的进行观众对不同的新闻事件都能即时通过手机短 信参与节目、发表看法。主持人即时把收集到的信息在 节目中反馈给观众,可以说“短信平台”在观众收视心 态上起着很重要的牵连作用,“手机短信”既是第一现 场延伸节目的平台又是第一现场节目的一部分。网 络在第一现场的运用更早更广泛,网络信息为节目 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和不同角度,同时随着第一现场 影响力的不断提高,第一现场也成为内容提供者被 网络追逐。无论是G o o g l e 还是“百度”都能检索大量的 第一现场的信息,在以年轻人群为主体的深圳,很多 “网虫”通过互联网了解第一现场、参与第一现场。 私人D V 、手机电视可以把人人变成信息收集者和 传播者这些新媒体已经或者很快普及到我们的生活 中,如果把“利用新媒体来扩展电视更大的传播空间” 当成一种发展趋势,“民生新闻”就有保持新鲜活力、不 断发展壮大的源源不断的资源。 数据表明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国家“民生新 闻”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我们不断开拓思路、扩 大发展空间。“民生新闻”将作为最具公信力的节目真 正影响主流意识,影响人们的生活。 第一现场在深圳是家喻户晓的节目,它的成长 和深圳城市的发展同步,它的触角连接着一千多万深 圳人的情感冷暖,它记录的每一天都将成为深圳鲜活 的历史,第一现场的理想可以借用新周刊1 0 周年 的寄语表达:“在引领主流的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主流 的一分子。” ( 作者系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副总编辑) 万方数据 认识应提升表达须多元互动要强化浅析深圳新闻直播节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