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码;业! 螋 分类号:鲤 y8 8 8 7 7 5 研究生学号:1 2 S g 垫麴3 2 密 级:五 东拈峄茁史学 硕士学位论文 青少年受众参与电视互动节目的研究 s t u d yo f a d o l e s c e ta u d j e n c ep a r t i c i p a t i n gi ni n 五e r a c t j v e t e l e v i s i o np r O g r a m m i n g 作者:慷云辉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学位类型 王以宁教授 广播电视艺术学 电视受众研究 学历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2 0 0 6 年6 月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大众文化理论为支撑点,结合和运用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受众中心论以 及心理学等理论,以城市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吉林省长春市的四所中学部分学生 的问卷调查,描述和分析青少年参与电视互动节目的情况,进而探寻青少年受众参与电 视节目模式和特点,总结出青少年受众参与电视传播的影响机制,预测电视互动节目未 来发展趋势等。 本文首先介绍了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内容和样本的选取情况。然后利用数据描述 了青少年收视行为的基本状况,包括收视时间、收视方式、收视兴趣、收视地点,收视 内容、收视目的等;青少年参与电视互动节目的情况;以及针对典型的两个具体电视节 目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将被调查对象按照性别、年龄分类,逐个分析了各变量对青少 年参与电视互动节目传播的影响。 本研究认为青少年参与电视传播的原因和过程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主要是社会经 济、科技、文化现状以及青少年自身的身心特点决定的。在中国,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了 当前社会的强势文化。生活于这个消费社会的青少年代,处在大众媒介和各类商品的 包围之中,也必然会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成长进程,包括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等,更影响着他们的文化品位和习性,同时赋予青少年积极的主体 意识。功利化、世俗化的意识。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也为青少年参与电视节目提供了物 质保障。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普及大大降低了互动交流所需的技术门槛和时空限 制,使传受双方的交流得到了充分实现,弥补了电视媒体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反馈机制的 先天不足。另外,青少年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与成功、具有高涨的自我表现欲和从众的心 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参与媒介传播的动机。由此,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青少年受众乃 至整个受众群体参与电视传播的积极性得到激发,而这种积极性反过来又影响和作用于 电视媒介。 关键词:青少年受众电视互动节目参与大众文化问卷调查 A b s t l a c t T h et h e s i si sb a s e do nt h et h e o r yo fP o p u l a rC u I t u r e ,m eU sa r l dG r a t i 丘c a t l o n s 雕s p e 嘶V ea n dA u d i e n t C e m e r e dr e s e a r c ho fm a s sc o m m u I l i c 撕o n 船w e ”雎P s y c h o l o g y I t f o c l l s e so nm et e e m 曙e r si nt h ef o l l rm i ( 1 d l es c h o o l si nC h a n g c 啪,t l l ec a p i t a lo f J i l hp r 0 V i n c e T h es u r v e yd e s c r i b e s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c a s et h a tt e e n a g e r sp a n i c i p 砒ei nT Vi n t e r a c t i V e p r o g 阳删i n gm r o u g hq u e s t i o 衄a i r e s T h ep 岬o s e sa r es e e k i n gt h em o d e la n d c h a r a c t e rs h o w 廿l ey o u 山u s em a s sm e d i at op r e d i c tt l ef I 】t u r ed e v e I o p m e n to f T Vi n t e r a c t i V ep r o 伊蝴i n g F i r s to fa 1 1 ,t h ep a p e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d e s i g n i n gp r i n c j p l e ,c o n t e n ta n d s 踟p l e so ft h eq u e s t i o n n a i r c ,1 1 1 e ni tu s e s l a t e st od c s c r i b et h ea d o l e s c e n tb e h a v i o rO f t e l e v i s i O nv i e 诵n g ,i n c l u d i n gt i m e ,p l a c ea I l di n t e r c s t sO ft e l e V i s i o nv i e 咖g ,e t c I na d d i t i o n , t h es u r v e ya l l a l y z e sm e d i ae 圩e c t sa c c o r d i n gt oS e xa n da 寥 C o n c l u s i o n sh a v eb e e nr e a c h e d S o m ef h 咖r ss u c ha se c o n o m y s c i e n c ea I l dt e c l l l l o l o g y , s o c i 萄c m t t 蹴,p h y 西d o g ya dp s y c h o b g yo ft e e n a g e r sl e a at ot e o n a g e r sp a m d p 蕊n gj n t e l e v i s i o nc Q m m u I l i c a t i o n I nC 蛐呛,t l l ep o p l l l a rc u l t u r ea 髓c t sa d o l e s c e n t1 i V i n gw a y ,风h i o n , w o r l d v i e w p e r s o n a l 毋e t c 0 咀0 n eh a n d ,也ed e v e l o p m e mo fe c o n o m ya 1 1 dt e c h o l o g y p r o V i d e sm a t e r i a lg u a 姗t e et h a tt l l et e e n a g e r sp a r t i c i p a t i n gt 1 1 et e l e v i s i o np m 掣觚 1 玎d i n g I m e m e ta n dm o b n et e l 印h o n el a w e rt h er e q u i r e d 妣h n o l o g ya n dt i I n el i m “s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n l a l ( em u 之u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r e a l 媳a n dm a k eu p 出es h o 如o m i r L g so f t e l e v i s i o nm e d i ad u et ot e c h D o l o g y1 i m i t s 0 nm eo t h e rh 趾d ,m ec h a r a c t e r so ft c e n a g e r s p s y c h o l o g yd e c i d em o t i v a t i o I l so fa 雎c t i n gt e l e v i s i o nc o m m u m c a t i o n nc a nb ec o 玎c l u d e d t h a tf a c t o r ss t i m u l a t ea d o l e s c e n ti n d i v i d l l a l 协j ! t i a t i v eo f p a n i c i p a 血培i nc o m m u I l i c a t i o n K e yw 口r d s : A d o l e s c c n tA u d i e n c e ;m t e r t i V eT VP r o g t 锄m i n g ;P a r t i c i p a t i r l gI n ;P o p u l a r C m t u 磁Q w 如o n n a i r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裆:盔盏日期:逊6 :工:a f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缝立盛 日 期:勉! ! 引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坚至 日期:D J 、;, 电话: 邮编: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技术进步带来一系列的变革,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 面面。大众媒介(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以技术为依托,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 时,也逐渐地改变着人类本身。其中,电视作为目前受众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大众媒 介,正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著名媒介研究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曾将众多媒介分成所谓的“热”媒体、“冷” 媒体,两者的差异在于受众参与媒介互动的程度。“冷”媒体需要观者积极地投入参 与,去充填媒体的内容;而以往的电视则属于“热”媒体,观众只是静静地观看与接受 电视画面和所传播的内容,他们的参与程度不高。由此,这样的单向“阅读式”的媒体 ( 如电视) 的讯息在传播时已经完成,等于有了中心思想,导致参与程度较低,观者只 是阅读其中意义即可;而另一种“可写式”的媒体( 例如互联网的交谈区) ,则不给予 受众预设的立场,由参与者作为主体,自己建构媒体的内容。 如今,由于多种因素( 经济、技术、文化) 的作用,电视正努力地由“热”转“冷”, 即从“公用电视”变成极富主动性、互动性、个性化的“我的电视”,观众与电视节目 的交互可以自发完成。这样,电视观众处于哪种传播关系、状态,将由观众自己决定。 观众不嗷交互时,处于普通的大众传播的状态:而当受众做交互时,则处于特殊的人际 传播的状态。由于互动成分的注入,在电视原有的共时性传播特性中,加入了个性化传 播特性。因此,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选择在节目中增加与受众互动的内容和形式来增加 节目的“看点”,刺激受众接触媒介的欲望,进而提高收视率。 目前,在中国各类电视互动节目初露端倪并且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许多电视节目播 出时,都提供数种可让观众参与节目的方式。受众参与节目的形式也从最早的书信沟通 和电话参与模式,逐渐地变成受众走入演播室与主持人面对面交流互动,甚至对节目内 容有定的决策权。而今,随着通讯手段的不断更新,受众与媒介的交互可在短时间内 完成,通过手机短信及互联网参与节目互动更成为一种新兴的形式。从互动节目的类型 看,包括即时性强的新闻类节目,观众通过热线电话、发送短信为电视台提供报道线索, 电视媒体则根据线索进行采访报道,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以及各地方台的本地 新闻等。在灵活多样的综艺类节目中,电视与大众互动的手段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娱乐 现场与场外的互动( 电视台通过公布热线电话、声讯电话以及短信平台吸引受众参与; 或通过随机联系观众的方式,如在节目中播出对中奖者的登门采访;现场嘉宾通过电话 和场外联系,如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非常六+ 一等) 及现场主持人与现场观 众、嘉宾与现场观众、嘉宾与嘉宾之间的互动等。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与嘉宾就观众关 心的热点闯题( “热”是神社会互动的典型现象,是广为传播和大众关心的表现。热 1 意味着大众对某一事件关注度的提高,形成与大众的良性互动。) 进行讨论,这种节目 可以是两、三个人在演播室内交谈,如凤凰卫视的铿锵三人行;为增强互动性效果, 可以带上受众,如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甚至制作周期较长的电视剧,也允许受 众参与其编剧或制作过程而成为互动式的电视剧。 当今的中国电视比以往更加关注观众的态度,大众正从被动“看”的状态转向主动 争取话语权的境地。互动类型节目的出现和流行,表明它们是受观众喜欢的,因为这些 互动电视节目顺应受众的一种潜在的参与心理,他们目睹了所发生的一切,但是光看到 是不够的,他们还要求有表达的机会,在这里,观众不但要“在场”,而且要参与,他 们要参与表演,他们要展现自我,他们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可以不同意主持人的安 排,他们可获得其他人的支持。人们发现,在这样的节目里,大众的声音可以传达出来, 电视在传达一种观念时不能不顾及大众的态度,从这一点看,互动实现了大众的自我展 示,所以,这也是他们喜欢这类互动节目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青少年作为整个电视受众的个巨大而特殊的群体,在2 0 0 2 年的全国电 视观众抽样调查中,1 3 1 8 岁的青少年观众接近1 亿人,约占全国4 岁以上电视人口的 8 4 “ 1 ,他们的兴趣、需求代表受众未来变化的方向,是媒介影响研究的焦点。另外, 当代青少年是伴随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认知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 网络时代互动性的特征在他们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把文化的消费看成个人显意 识和潜意识的满足和实现:他们尤其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去接受所 选择的信息,他们是否参与电视节目的这场变革,并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以及这样的 变化对青少年受众自身发展又有哪些影响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闽题。 二、目的和意义 本项研究以大众文化理论为依据,以城市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结合和运用传播学的 使用与满足、受众中心等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描述青少年参与电视互动节 目的情况,进而探寻青少年受众参与电视节目的模式和特点,总结影响青少年受众参与 电视传播的机制,预测电视互动节目未来发展趋势。 ( 一) 理论意义 第一,从文化的角度,探究网络时代下,青少年受众在使用电视媒介时,表现出来的 态度和行为变化的动机、趋向等; 第二,从传播学的角度,以电视这一现阶段最大众化的媒体为出发点,着重研究在媒 介时代转折过程中,当代青少年对受传关系的新要求,进而丰富电视传播受众 系统理论。 ( 二) 实践意义 第一,运用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及较先进的调查分析和统计方法,了解青少年参与电视 传播的过程及其所起的作用; 第二,促使电视制作部门掌握受众变化的趋势,优化所传播内容及形式; 第三、帮助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制定有关政策,为各级学校( 主要是中学) 加强对青 少年的媒介素质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三、理论研究背景 ( 一) 2 0 世纪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兴盛 1 、大众文化的本质 由于自身生存发展的欲望和需要,人类不断地改造着世界,也改造着人类自身。每 一次生产力的巨大变革都伴随与之相应的文明、文化的产生,即一种文化的诞生,总是 因为一种生存方式先它产生而出现。当今社会的文化主流已经不是来自精英文化和民间 文化,而是来自大众文化。 进入2 0 世纪后,人类经历了电话、广播、电视、卫星通讯、计算机、互联网以及 其它数不清的技术发明,对人类传播而言,每种技术都具备革命性的意义。作为2 0 世 纪人类文化的大创造,大众文化就是产生于这样的技术背景下,并闪烁着技术特有的 金属光芒,它的出现与大众传媒的兴起有着直接的联系。大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2 0 世 纪城市工业社会、消费型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 模式化、批量化、类型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1 。大众文化是自下而上的文 化扩张而且是被制作出来的。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借助于技术化、市场化、全球化这 三大推动力量。技术化的介入为大众文化提供了特殊的载体,市场化的介入为其提供了 特殊的内容,全球化的介入则提供了特殊的领域。 2 、技术、大众媒介对大众文化的巨大影响 在当代社会,技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它的出现,在使人类的工作方式更多地走 向精神化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精神生活更多地走向技术化,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更多地 走向物质化。技术的介入导致人类审美、文化对象的扩展,尤其是复制技术,大众文化 正是技术自身的直接产物。技术在大众文化中的作用,尤为集中地体现在大众传播媒介 上“。 大众传播媒介以信息科技作为支持,其中,所运用的各种科技手段大多是2 0 世纪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来的产物。同时,媒介本身就是一个本体的力量, 它的发展和变化影响着入类历史的变迁,改变着入的生存方式。电视、广播、报纸、杂 志负载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进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占据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分分秒秒, 这种文化的进军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在媒介传播信息及大众对其传播进行意义解读的过程中,不断构建大众传媒的互动 系统媒介影响受众,受众反过来影响大众传媒,然后通过媒介再去影响他人和社会 1 。大众传媒为文化、审美实现提供最为强大的技术支持,并使得欲望的文化、审美 实现真正成为可能。人类社会对欲望的追求必然导致技术的诞生,技术的诞生又必然推 动大众传媒的出现。大众传媒的出现,无疑造就与自身的技术内涵彼此适应的文化,这 就是媒介文化,也是大众文化,它们彼此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3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后现代主义是继现代主义后影响世界后的又一重要思潮,它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密 切。后现代主义十分推崇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存在,符合后现代的多元 主义主张,而大众文化的无深度、平面化和游戏性,也正迎合了后现代主义反凝重、反 严肃、反深刻、追求随意性、通俗性、世俗性的文化倾向”1 。在多元的社会、缺少确定 性的文化环境里,大众文化正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反权威、反中心、反高雅、反理性、反 主流等文化主张。后现代主义强调大众文化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消解了文化与 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总之,大众文化成为了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模式1 。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受众的观念与需求发生了改变,技术的发展已为人类的双向 交互提供了新的平台。跨越时空,双向交流,给受众带来从未有过的发挥和诉求空间。 随着受众意识的归位,大众媒体将一改原来居高临下式、说教式、单向传播的传播模式, 变为平等的互联网式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模式,而这种传播模式将逐渐成为未来传播的主 要模式。传播媒体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受众有了更多的信息接收途径,有了更 多自主选择媒体的自由,从而使他们参与传播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最终,双向传播成为 可能。 ( 二) 受众研究理论的发展状况 无庸质疑,媒介对受众有影响。在研究媒介受众的效果领域里,电视观众的形象始 终贯穿于人们对电视这种电子媒体传播形式的广泛讨论中。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从传 统的“皮下注射效应”、“有限效果论”、“使用与满足论”到“受众中心论”1 。 第一阶段的研究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研究人员想了解媒介对人的影响程 度。他们从刺激反应观点出发,得出的结论是,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巨大,并提出“皮下 注射效应”,又称“魔弹论”;在过去的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一种普遍的电视观众形象是 坐在电视机前,无所用心地被动地收看电视的人们,电视的神奇力量影响着他们。因此, 被动的观众形象将节目内容( 琐碎的) 、观看方式( 被动的) 及对观众的影响( 令人麻 痹的) 联系起来。类似的假设在人们关于电视对特定观众群体影响的思考中起着作用, 尤其是对儿童的影响”1 。关于这种观众行为的假设,从同常交流到报刊、文章,再到学 术争论,每个层次都能发现。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之一的阿多诺( 1 9 9 1 年) 在其作品中 表达了对一般大众媒体的看法,这一观点虽有点过时,但曾颇有影响,他对文化工业的 看法是文化工业鼓励大众欺骗,控制消费者”。 第二阶段为“有限效果论”。2 0 世纪中叶,随着广告业迅速发展,广告商积极利用 媒介开发消费市场。广告的发展也推动了媒介研究的深入,这一时期的研究表明,广告 有助于开发受众的消费能力,影响受众的消费指向,但不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传播 有很大影响,但是有限。 第三阶段为“使用与满足模型”。这一理论首先产生于2 0 世纪4 0 年代的美国,认 为受众用媒介来满足某种需求,像娱乐、信息、自我定位和社会互动的需要。到了8 0 年代,电子媒介迅速发展和普及,社会对传播媒介的影响力,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日益 关注。研究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对媒介信息的接受是根 d 据需要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即使用与满足理论。这种从功能角度解释受众行为的方法倾 向于削弱媒介操纵性的“意识形态”角色,然而“使用与满足”模型确实要比以前的 模型给予受众更大的阅读权力。 第四阶段“受众中心论”的提出。人类从孩提时期就表现出一瓣心理倾向,喜欢参 与积极主动的活动,不满足于他人安排的既定模式,并且对那些充分体现自我意志的创 造性活动显得饶有兴味,表现出积极的参与倾向“。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交互式传播 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激发了受众的互动意识和中心化意识,受众往往以自己的价值标准 评价媒介的优劣,以自己为中心选择媒介。受众的中心化意识也是技术革命的结果,电 子传播把巨大的距离和时间的瞬即性彼此结合,既使传播者与受传者相互分离又使他们 彼此靠拢。在传统的点对面的传播时代,传播者始终占据着有利的地位,受者不可能成为 传播的中心,而必须接受媒介设置好的议程安排。只有传播技术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边 界,给每个人创造了方便、平等的传播和交流的平台,受众中心化意识才能获得充分的满 足。 ( 三) 受众主动参与意识的提升 在过去单向传播的时代,媒介往往成为受众要面临的无法逃避的生活内容,人们势 必落入一个由媒体创造而非己主宰的社会中,但这种令人窒息的局面必然在受众主体意 识觉醒时被打破,受传双方地位平等、受众得以参与传播才是理想的方式。要求对话必 然成为双向交流趋势,这也是现代人内在的文化需求“。当前传播环境中的人们已具 备积极使用和参与媒介的条件:受众的主体意识加强;受众的“意见领袖”欲加强;现 代传媒提供了传情达意的技术平台:受众的对话意识加强。那些主动积极参与媒介传 播的受众,他们通过给媒体写信、打电话、发短信、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由受传者到 传播者,介入媒介的传播活动,充分体现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另外,广大 受众已不再满足于你来我受的单向度信息传播,而是追求互动式的双向交流。他们希望 参与媒介传播,并将个性化的信息传于其他人。所有这些现象和正在发生的变化都与受 众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虽然当前电视受众开始参与大众媒介传播过程,但总体上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还是单向、垂直方向的大众传播活动,受众只有接受效果强弱的分别,而无完全参与直接 传播的可能,其实没有真正形成双向传播的效果。然而随着受众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媒 介资源的大量化使得受众内在的互动意识会强烈地表现出来。他们将生活在一个要求消 费效益最大化的时代,对生硬的灌输式的传播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排斥。在这个情形中,传 媒必须创造人们可以即时分享信息传播快感的空间,满足人们互动化的心理需求,使他 们从媒介中获取知识、信息、娱乐、追求社会化的同时,还获取对周围世界的基本看法, 进而主动创造自己生活的范式,自觉、主动地接受和影响媒介的内容,在现代大众媒体 所编织的意义空间中不断自我完善,成为传媒理性的对象和主体。 四、文章中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 青少年的界定 青少年阶段是人类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是个体迅速发展的阶段;同时 是一个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即从青春发动到生理发育完全成熟、心理发展基本稳 定,并能独立建承担一定豹社会义务与责任为基本结束时期。这一时期的前期相当于初 中和高中阶段,所谓“青少年”,是教育学界为描述初高中学生年龄阶段行为特征时所 使用的个名词。引 因此,本研究中的青少年是指年龄在1 2 一1 7 岁的城市初、高中学生;一方面,城 市的电视普及率较高;另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群体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期,易接 受电视影响,以他们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更典型的意义。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青少 年”主要是指“城市青少年”。 ( 二) 互动社会互动的界定 互动社会互动( i n t e r a e t i o n s o c i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 是指处在社会语境下的两个 或多个参与者彼此进行的意义交换与协商。社会互动的主要焦点,在于符码与规则的制 定者、使用者与建构者之间的传播、交换。互动性是需要媒介来完成的互动程度具有 不同的特性。” ( 三) 电视互动节目 由于电视互动节目正在不断更新、发展,目前传媒理论界没有对电视互动节目的概 念作具体详细规定。本文所指的电视互动节目是提供给电视受众参与机会,进而影响传 播的一类电视节目。观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 写信、打电话、发短信、网络互动,现场 参与等) 用主体的个性化观点、意见来影响节目传播的内容等。 6 第一章问卷调查设计、内容和测试 一、问卷调查设计 ( 一) 问卷调查定义 问卷调查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资料搜集方法。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 家G 霍尔,采用问卷对研究对象提问,并将答案作为资料。问卷调查的优点有节省时 间、人力物力;便于横向与纵向的研究;客观性强并具有很好的匿名性等。同时,它的 弱点是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较多;获取的信息有限以及回收率和资料质量难以保障“”。 ( 二) 信度和效度 闯卷设计是一门集科学性、艺术链于一身的科学。在学术研究中,最重视的是信度 和效度。从本质上讲,信度和效度都是指测量结果的特性,而不是指测量工具( 问卷、 量表等) 本身。 I 信度 信度( R e l i a b i l i t y ) 即可靠性,是指测量工具测到所要测量内容的稳定程度,也 就是说,信度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分析信度的方法主要有重复信度法、复本 信度法、折半信度法和a 信度系数。信度指标多以相关系数表示,大致可分为两类:外 在信度和内在信度。外在信度指重复测量的一致性。内在信度通常指内部一致性“。 2 效度 效度( v a l i d i t y ) 即测量的有效性程度。它指的是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 出特质的程度。效度分类不一,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三种:( 1 ) 内容效度( 表面效度) 分析法,内容效度是指量表的语句陈述能否代表所要测量的内容和主题( 2 ) 准则效度 分析法( 3 ) 构念效度分析法”。 总之,信度是对调查对象而言的,它主要回答前后度量是否一致,即调查统计结果 的可靠性问题;效度则是对调查统计所要研究的问题而言,它主要衡量度量工具是否合 适,即调查结果的正确性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效度是信度的目的,信度 是效度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一个高质量的调查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信度,而且应具备较 高的效度。 尽管信度和效度概念上与问卷本身无关,但是一个好的问卷设计却是以高信、效 度的前提和基础。如果问卷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模棱两可,则无法保证信度;如果问题 设置和要调查的问题相关性不大,或者仅汉涉及到问题的一小部分,则效度会很低。 因此,问卷设计是一项调查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本研究中,更要注重事前对信度 和效度的控制,即在问卷设计中每道题的设置,每一种提问的方式都应该大致估计 对信度和效度的影响。在这里,外在信度和内容效度是问卷设计中考虑信度和效度问 题的重点。 7 ( 三) 确立题项的方法、思路 问卷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甄选合理、科学的题项或指标,然后针对这些题项从特定合 理的角度提问。这个工作中,首先需要个方法用来指导确立题项,并用一根逻辑主线 将其串起来,确保影响问题的因素不被遗漏,保证统计结果的内容效度。 1 、设计原则 问卷调查实质上是调查者通过问卷发生的一种与被调查对象的社会互动过程。一般 而言,从调查问卷设计者角度出发,一切提问原则均是基于信度和效度,同时便于数据 分析。从调查对象出发,一切提问原则均是使填写者感觉更简单,更有吸引力。确立提 问原则如下 ( 1 ) 问题清楚。所提问题考虑被调查对象,避免深奥的专业术语。 ( 2 ) 问题简洁即在不影响效度的前提下尽量简化问题。 ( 3 ) 问题紧扣研究主题,使用词语意思明了。 ( 4 ) 尽量使用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形式,节约问卷对象的时问。 ( 5 ) 避免无法回答、不愿回答的情况发生,不涉及敏感和个人隐私问题。 二、问卷的具体内容和项目 有了确立问题的方法、思路和设闯原则,就只需要最终确定问卷的具体内容和项目。 具体调查的内容和项目如下: 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首先了解被访问对象本人及其所在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性 别、年龄、父母职业、家庭月收入、父母的文化程度、班级学习情况、人际交往情况及 个性特征等。问卷的第二部分对青少年的收视情况及效果作了深入了解,调查内容包括 日平均收视时间、周末收视时间、收视方式、收视兴趣、收视内容、收视地点,收视目 的、收视态度、收看电视与人际交往等。问卷的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具体电视节目调查了 青少年受众参与意愿、情况以及父母、老师和同学对青少年参与电视节目的态度、相互 影响:青少年对目前收视状态的满意度、认同度等。( 具体问卷内容见附录) 三、问卷的试测 再好的问卷也需要通过试测进一步改进,消除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此,本研究选取 部分学生作为试测对象,样本量为l O 。试测结果表明: 1 、题项设置基本全面,提问方式和选项级别设置基本合理。 2 、进行了简单的重复测试,复测信度系数为O 8 5 ,表明在信度上基本达到要求。 四、样本数据的统计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利用专业的统计软件S P S s 进行统计分析。 第二章调查样本的选取和构成情况 一、样本的选取 本研究属定性研究,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观察被调查对象,能够使研究人员有针对性 的提问,但也有定缺点,如取样范围小,可信度低等。 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中的集体抽样法,以某一单位作为总体,从总体中成群成组地 抽取调查单位,而不是一个一个地抽取调查样本。此方法特点是调查单位比较集中,调 查工作的组织和进行比较方便,但调查单位在总体中的分布不均匀,效度较低,一般用 于探讨式的研究。因此,在群间差异性不大或者不适宜单个地抽选调查样本的情况下, 可采用这种方式。本次调查选取吉林省长春市为调查点,以长春市第6 8 中学、吉林省 第二实验学校、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春市外国语学校的初、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为2 0 0 5 年8 月至9 月,以集体抽样方式进行,此次调查一共发出问卷1 2 0 0 份, 收回问卷8 6 4 份。其中经核对筛选后,有效闻卷为8 l g 份,获得有效样本8 1 9 个。长春 市是吉林省省会,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政治、经济较为发达。长春市第6 8 中学是一所位于长春市区的区重点中学;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长春市外国语学校属于吉林省省级重点中学。 二、样本的构成情况 在本研究调查的8 1 9 个有效样本中,长春市第6 8 中学占1 5 3 个,其中初中男生为 8 4 人,占该校被调查初中生总数的5 4 9 ,初中女生为6 9 人,占该校被调查初中生总 数的4 5 ,1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占3 0 8 个,其中初中男生为1 6 6 入,占该校被调查初 中生总数的5 3 9 ,初中女生为1 4 2 人,占该校被调查视中生总数的4 6 1 :东北师范 大学附属中学被调查高中生总数为1 8 7 人,其中,高中男生为8 2 人,占被调查高中生 总数的4 3 9 ,高中女生1 0 5 人,占该校被调查高中生总数的5 6 1 ;长春市外国语学 校被调查高中生总数为1 7 1 人,其中,高中男生为7 1 人,占被调查高中生总数的4 1 5 , 高中女生1 0 0 人,占该校被调查高中生总数的5 8 5 。( 见表1 ) 表1 :样本的基本构成 频数( 人) 所占百分比( ) 1 0 第三章样本特征和数据分析 一、青少年性格的自我评定与人际交往情况 ( 一) 青少年的性格特征( 见表2 ) 表2 自我评定的性格特征 初中男生初中女生 高中男生高中女生 内向 1 2 4 1 1 4 1 7 O 3 9 外向4 3 6 3 6 O 3 0 7 3 2 7 内外向之间4 4 0 5 2 6 5 2 3 6 3 4 在调查中的绝大多数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性格属于外向或内外向之间,只有少数人认 为自己属于内向型性格。青少年时期不仅是个体自然成长的过程,更是人的社会化的进 程。当代青少年的性格整体趋于自信、强调彰显自我的个性发展。 ( 二)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情况。( 见表3 ) 表3 青少年拥有朋友的数量 初中男生 初中女生 高中男生 高中女生 没有 1 6 O 9 2 6 1 5 篙 有很少 8 8 8 1 7 8 2 9 有几个 3 0 4 2 8 9 3 9 2 3 9 0 有很多 5 9 2 6 2 1 5 0 4 5 6 ,6 由于调查的对象为初中和高中的学生,他们的社会活动主要发生在学校,因此,同 龄人之间的交往是他们建立人际关系的主要渠道。调查中的青少年,极少数的人认为自 己没有朋友,而超过半数的人有很多好朋友。这样,有利于青少年同辈之间信息的相互 交流,相互影响。 二、青少年收视行为的基本状况 本研究主要是从被调查的四所中学的初、高中学生收视时间、收视方式、收视兴趣、 收视地点,收视内容、收视目的等来描述青少年接受电视传播的基本情况。 ( 一) 青少年的收视时间( 见表4 ) 表4 初中、高中学生的收视时间 根据调查发现,青少年在周一至周五的学习时间段,收看电视的时间较少,一般在 】2 1 小时左右,而在周末休息时间段,看电视时间明显增多,值得注意的是,被调查的青 少年在周末收看电视的时间在5 小时以上的人数,高中生明显高于初中生,可见,收看 电视已成为了青少年休闲、娱乐的主要内容之一。 ( 二) 青少年的收视地点 在调查的青少年样本中,有4 8 7 的青少年家中有一台电视机;有5 1 1 的青少年 家里有两台或两台以上电视机,其中只有1 5 4 的青少年有属于自己专用的电视机, 8 4 6 的青少年没有属于自己专用的电视机。另外,青少年在收看电视时,绝大多数是 在自己家的客厅观看,只有少数拥有自己专用电视的青少年是在自己的卧室观看。还有 极少数青少年是在自己家以外的地方看电视。 ( 三) 青少年的收视方式( 见表5 、6 ) 表5 初中、高中学生的收视方式 表6 初中、高中学生收视方式的意愿 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少年平时都是自己一个人看电视,包括5 0 3 的初中生,6 3 4 的高中生。而4 3 2 的初中生和2 9 6 的高中生平时是和父母起看电视,较少情况下 是和同学好友、兄弟姐妹看电视。如表所示,高中学生独自收看电视的情况明显高于初 中学生。青少年倾向于独自收看电视节目,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倾向性更为明显。 另外,由于家庭中拥有电视机数量的增加,收看电视越来越成为个人化的行为,而不是 同以往一样的整个家庭活动。 ( 四) 青少年选择电视节目的权利 表7 收看电视时,掌握遥控器的情况 就现今中国社会的家庭构成情况而言,绝大多数的城市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青少 年在家庭中看电视的主动权较高,初中学生、高中学生自己掌握遥控器,控制选台权的 比率分别为5 3 。1 和7 0 9 ,特别是高中学生对电视频道的控制权显然高于初中学生。 ( 五) 青少年的收视目的 本研究在问卷中设计了相应的问题对青少年收看电视的目的进行调查。 ( 见表8 、9 ) 表8 初中学生收视目的 初中生( 4 6 1 人) 娱乐,去除疲劳,松弛神经3 8 8 人次 可以了解生活圈以外的世界1 7 6 人次 电视人物处理问题的方法值得借鉴1 0 4 人次 无它事可做,只好看电视6 8 人次 平时与别人的话题从电视中来,不看不知道6 5 人次 其它 1 6 人次 表9 高中学生收视目的 高中生( 3 5 8 人) 娱乐,去除疲劳,松弛神经 2 5 9 人次 可以了解生活圈以外的世界 1 2 4 人次 无它事可做,只好看电视1 0 0 人次 电视人物处理问题的方法值得借鉴 5 0 人次 平时与别人的话题从电视中来,不看不知道4 4 人次 其它1 0 入次 在所调查的样本中,娱乐和了解生活圈以外的世界是青少年收看电视的重要原因, 其次,消磨时间和人际交流也是主要的动机之一。青少年在一天或一周紧张的学习生活 后,需要消除疲劳、摆脱烦恼、释放情绪、松弛神经等;他们可以通过移情效应同电视 节目中的人物结成假设的社会关系,获得有利于日常社会生活关系的效果,还可以作为 个人谈话的资料等;通过媒介所反映社会不同层面的信息、内容,寻找并确定自己的位 置和坐标,学习应付现实问题的方法,强化固有的价值观;青少年通过媒介获取外部世 界的信息以达成监视周围环境的目的,由此决定自己的行为等。 ( 六) 青少年的收视兴趣( 见表1 0 、l l 、1 2 、1 3 ) 表1 0 初中男生收视兴趣( 2 5 0 入) 节目类型选择人数百分比 文艺娱乐节目 1 5 l0 6 0 体育节目 1 4 7 O 5 9 电视剧 1 2 3 0 4 9 新闻节目 8 3O 3 3 其它电视节目5 5O 2 2 教育节目 3 80 1 5 广告1 6O 0 6 表1 1 初中女生收视兴趣( 2 1 1 人) 节目类型选择人数百分比 文艺娱乐节目】7 00 8 l 电视剧 1 6 2 0 7 7 体育节目 7 20 - 3 4 新闻节目5 1 0 2 4 教育节目 4 1O 1 9 其它电视节目 4 0O 1 9 广告 1 10 0 5 表1 2 高中男生收视兴趣( 1 5 3 人) 节目类型 选择人数 百分比 文艺娱乐节目 9 0O 5 9 体育节目 9 0O 5 9 电视剧6 7 O 4 4 新闻节目5 50 3 5 其它电视节目 2 90 1 9 教育节目 2 l0 1 4 1 80 1 2 表1 3 高中女生收视兴趣( 2 0 5 人) 节目类型 选择人数百分比 文艺娱乐节目 1 7 40 8 5 电视剧 1 4 9O 7 3 体育节目6 8 0 3 3 新闻节目 4 70 2 3 其它电视节目 4 0 0 2 0 教育节目 1 90 0 9 1 80 0 9 调查结果表明,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当中,青少年最喜爱的三种电视节目分 别为文艺娱乐节目、电视剧和体育节目,男生与女生对不同类型节目的喜好程度略有差 异。可见,青少年普遍比较重视电视的娱乐休闲功能。如同全球文化现象一样,文艺娱 乐节目已成为满足未成年消费群体的最佳媒体产品。其中,栏目化的,开放性的、注重 受众参与的综艺类节目最受青少年喜爱。除娱乐文艺节目外,电视剧比较受到女生的欢 迎,而体育也是青少年尤其男生接受的传媒热点。如收视兴趣分布图所示,收视兴趣主 要受到性别影响,而年龄的差异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 七)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接受电视传播的影响( 见表1 4 、1 5 ) 表1 4 青少年收看电视时倾向听取建议者的调查 表1 5 青少年收看电视后选择讨论的对象 如表所示,半数以上的青少年会听取同龄人的建议,会收看他们推荐的节目。在年 龄偏低的初中学生里,1 9 2 的人会采纳父母的建议,还有1 7 4 的人会听取老师的意 见:而高中学生收看父母、老师推荐的电视节目的比率只有8 1 和8 7 。般青少年 收看电视后大多数的入会选择与同辈群体讨论观后感。少数人会选择与父母讨论甚至 不讨论,几乎没有学生选择与教师谈论有关电视内容。可见,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同 辈群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同辈群体之间年龄相仿,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共 同的审美情趣、共同的关注对象、甚至共同的价值取向等,群体内部结构具有较高的同 质性。这一同质性在看电视的问题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接受电视传播 的影响较其他人更加深入和显著。这一影响主要是通过两者在看电视上的互动产生的, 即同辈群体之间交流电视节目的相关信息、观点、评论等。 ( 八) 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与电视媒介互动的情况( 见表1 6 ) 表1 6 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与电视媒介互动的情况 调查中的青少年受众是九十年代前后出生的,他们的成长期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时 间是致的,他们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共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因此,在 调查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是否有曾经浏览有关电视节目的信息,或与其他人在网上交流有 关电视节目的看法时,约有四分之三的青少年曾利用计算机网络接触过关于电视媒体的 信息;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在互联网上进行测览电视节目或与他人交流过有关看 法。其中,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差异并不显著。可见,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交融使用形式, 尤其网络的互动特质也将影响受众对传统媒介新的传播方式的追求。 1 7 ( 九) 条件允许下,青少年选择电视和互联网的对比情况( 见表1 7 ) 表1 7 青少年对电视和互联网媒介的选择 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互联网,原因是在互联网上有更广的自由选择空间, 可以任意的浏览感兴趣的信息,在网上聊天,玩游戏等。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仍然选择 了传统媒介电视,他们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莱赛尔纤维行业趋势预测及投资运作模式分析报告
- 火电机组维修质量提升动员发言稿
- 2024-2030年中国自动卷发棒行业销售策略与竞争前景预测报告
- 导游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网络游戏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绿化管理行业发展模式及前景趋势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绞肉机行业运作模式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组合曲轴行业供需趋势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糖果滚压机械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筒仓罐市行业营销渠道与需求前景预测报告
-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8000字(通用九篇)
- 小学数学北师大五年级上册数学好玩 图形中的规律-
- 《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优秀3篇)
- 墓碑碑文范文(通用十四篇)
- 大象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 5000字论文范文(推荐十篇)
- 教案评分标准
- 中药饮片处方点评表
- 《节能监察的概念及其作用》
- 综合布线系统竣工验收表
- 蔬菜会员卡策划营销推广方案多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