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钢城四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上).docx_第1页
湖北省钢城四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上).docx_第2页
湖北省钢城四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上).docx_第3页
湖北省钢城四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上).docx_第4页
湖北省钢城四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钢城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上)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2. 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3. 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叙说。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逐渐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封禅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古代帝王封禅的主要目的是( )A.证明王权的合法性 B.强化以农立国的治国理念C.宣扬天人合一思想 D.确立道家学说的统治地位4.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5. 下表是汉书中对当时医学发展状况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当时( )史料出处汉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已有“本草待诏”的职位汉书郊祀志元始五年(公元5年)曾“征求本草等教授者来京师”汉书平帝纪楼护少年时候“诵读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汉书楼护传A.儒家经典为医学提供知识基础 B.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条件成熟C.政府设有专门机构研究药物学 D.民间钻研医术的氛围非常浓厚6.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7.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8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9. 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10.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11.古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兵役,因此反抗斗争不断。这些斗争源于( )A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 B贵族世袭特权不受限制C公民对贵族专权的不满 D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12.公元前431年,伯利克里宣称:“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伯利克里为了消除这种“障碍”采取的措施是()A. 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B. 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 C. 以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 D. 对野心家实施“陶片放逐法”13“他们是希腊历史上一批独具特色的启蒙者,他们已经取代了以前教师的地位,成为真正的职业教师。”“他们”的出现( )A. 挽救了颓废的城邦制度 B. 开始了对人性本身研究C. 推动了人文主义的产生 D. 奠定了理想主义的基础14“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原有的幻梦破灭了,现实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进步,“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传统与反传统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迭次兴起。材料所述的历史时期是( )A. 甲午战争后的维新运动时期 B. 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论战时期C. 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D. 国民革命失败后的探索时期15.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 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马克思主义16.“泰西诸大国;自俄罗斯而外,无不有议院。议院者,所以通君民之情者也。凡议政事,以协民心为本,大约下议院之权,与上议院相维制,上下议院之权与君权、相权相维制。”这个观点的倡导者应是()A. 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B. 甲午战争前后资产阶级维新派C. 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 D. 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17.台湾作家李敖说:“毛泽东精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就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活得顶天立地的精神是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保国、保种、保教三重危机的挑战而激发出的勇敢的应战的精神,它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这段材料旨在说明毛泽东思想是( )A.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 B. 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C. 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导思想 D. 西学东渐的产物18.启蒙运动对改变社会实际状况产生了积极的政治影响,下列表述的正确有()在它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在它的影响下,美国发生独立战争并且制订了1787年宪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A. B. C. D. 19“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种诉求的历史背景是( )A. 美国南北战争 B. 法国启蒙运动 C. 欧洲宗教改革 D. 英国光荣革命20.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21.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22.17811783年间,美国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这表明( )A.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 B.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C.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 D.各州有明显分离倾向2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2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皇帝在国际上代表帝国,以帝国名义宣战、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或条约,首相主持帝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可以解散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帝国司法机关为帝国法院,地方法院则是各邦法院。这反映出当时德国()A. 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 B. 政体体现出分权的思想C. 建立起了责任内阁制度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材料二: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材料三:王韬( 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一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材料四: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嘹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 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8分)(2)据材料二,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三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新的国家观念。(11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在时间上进入了近代史,在空间上也进入了世界史。与此同时,中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传统断裂、秩序脱序、意义丧失的危机。在文化危机和冲突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也自发和自觉地进行文化选择。根据近代历程可分为三期:第一期是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承认器物上不如“夷人”,于是“师夷之长技”;第二期是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承认制度上不如对手,于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制;第三期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承认文化上不如西方,于是高扬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学习西方文化。近代文化发展的历史缺陷,在于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救亡和革命两个历史主题时,相对地忽视了全民族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不能代替和改变文化与科学落后的状况摘编自周朗生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及其现代启示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中的中国近代“文化选择”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第2728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将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教育制度的落后,他们纷纷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八股文为核心的科举制度。因此,他们认为改革科举制度“则莫先废弃八股”,“新政之最要而成效最速者,莫过于此。”光绪帝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初五颁布上谕:“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策试论”。对科举考试的具体内容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乡会试仍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主要以“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为考试内容;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康有为认为废除八股文取士之后,以教授八股文为主的书院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了,光绪帝于(1898年)五月二十二日发布上谕,宣布改书院为学堂。李兵八股应试教育:清代书院改革的主要指向材料二: 八股既废,数月以来,天下移风,数千万之士人,皆不得不舍其兔园册子帖括讲章,而争讲万国之政及各种新学,争阅地图,争购译出之西书。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教育改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9分)28【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世界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材料二: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一些地区性冲突至今难以合理解决,继续影响着地区局势的发展;从“两极”格局到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冷战的“伤痕遗产”。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战后怎样的战略意图?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冷战”留下的“伤痕遗产”有哪些?为消除“冷战”的“伤痕”你认为国际社会应采取哪些措施?(10分)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5月考试高二历史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ABABCDBCCCAAC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CDBABBCCBBB25、(1)主张:重建礼制社会(2分);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2分);积极入仕,以礼治国(2分);人人都践行周礼(2分)。(2)内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天下);君主即为国家。(3分)原因:宗法制度的影响;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4分)观念:君民共治;人民主权。(4分)(3)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及民主政治思想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清政府统治腐朽,面临内忧外患局面;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方案的努力。(6分,任意三点即可)26、【答案】示例一:中国近代文化选择体现了“救亡”的时代性。说明:材料显示中国近代文化的选择大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而兴起的,无论是洋务派选择西方的器物文化,还是维新派和革命派选择西方的制度文化,甚至激进派选择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文化,都发生在中华民族危机加重的情况下,这说明时代要求影响着文化的选择。近代中国面临西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