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生物一轮课件第二单元单元综合提升新人教版.ppt_第1页
2013高考生物一轮课件第二单元单元综合提升新人教版.ppt_第2页
2013高考生物一轮课件第二单元单元综合提升新人教版.ppt_第3页
2013高考生物一轮课件第二单元单元综合提升新人教版.ppt_第4页
2013高考生物一轮课件第二单元单元综合提升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提升,题型归纳,“穿膜”问题图示分析,【例1】CO2分子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内,至少穿过的生物膜层数及磷脂分子层数分别是 A5层和10层 B6层和12层 C7层和7层 D8层和16层,【解析】 1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内(如图), 因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故共穿过的生物膜是6层,而每一层膜由2层磷脂分子构成,所以共穿过12层磷脂分子层。,【答案】 B,【例2】内质网腔内的分泌蛋白,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进一步加工,最后释放到细胞外。这一过程中分泌蛋白通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A4层 B3层 C2层 D0层,【解析】 如图所示,分泌蛋白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经过内质网的加工,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把蛋白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加工后,再由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裹在小泡内,运输到细胞膜,最后小泡与细胞膜融合,经细胞膜的外排作用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整个过程中分泌蛋白都是以小泡的形式移动,而并非穿过生物膜进行运输,故这一过程中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0层。 【答案】 D,【例3】血浆中的1个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彻底氧化分解,需要穿过几层细胞膜? A5层 B3层 C6层 D4层 【解析】 血浆中的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如图所示),,葡萄糖首先要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所以葡萄糖穿过这层细胞即穿过2层细胞膜,再进入组织细胞共穿过3层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的葡萄糖在被彻底氧化分解时,首先要在细胞质基质中经过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被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再进一步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葡萄糖分子不直接进入线粒体,所以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被彻底氧化分解经过的细胞膜只有3层。本题易误选A,因线粒体为双层膜结构,而实际上完整的葡萄糖分子只进入到细胞质基质,初步分解后才进入线粒体,但进入线粒体的已不是葡萄糖分子,而是丙酮酸。另外,题目所问的是几层细胞膜,线粒体的内、外膜也不是细胞膜。 【答案】 B,【例4】用同位素标记血液的葡萄糖分子,若该分子流经肾脏后又经过肾静脉流出,该分子穿过几层细胞膜 A4层 B8层 C0层或8层 D16层,【解析】 血糖流经肾脏后又经肾静脉流出的过程中,经过了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如图所示)。整个过程中葡萄糖分子依次穿过了肾小球,毛细血管、肾小囊壁、肾小管壁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壁而重新回到血液,最后经静脉流出。而这些“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每穿过一层细胞即经过2层细胞膜,故共穿过8层膜。但并非每个葡萄糖分子都会从肾小球滤过,若没有滤过的葡萄糖分子,则从入球小动脉流入而又直接从出球小动脉流出,再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最后经肾静脉流出,这个过程中葡萄糖分子始终在血管中流动,没有穿过任何膜结构。 【答案】 C,【例5】蛋白质的消化产物被人体所吸收并转化为组织蛋白的过程中,共穿过的磷脂分子层数是 A4 B8 C7 D14 【解析】 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蛋白酶和肽酶分解成氨基酸,主要在小肠中被吸收,其吸收过程如图所示。,肠腔中的氨基酸经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层膜)绒毛内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处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7层膜;而1层膜由2层磷脂分子构成,所以共穿过14层磷脂分子层。 【答案】 D,【例6】外界空气中O2进入人体骨骼肌细胞被利用,至少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A5层 B10层 C11层 D12层 【解析】 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整个过程(如图所示)是通过内环境而间接进行的,整个过程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3个环节。,经过外呼吸实现了血液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O2在血液中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进行运输;经过内呼吸实现骨骼肌与内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及O2最后参与有氧呼吸而被骨骼肌细胞所利用。外呼吸可用下图1表示,内呼吸可用下图2表示。,从图1可知,在肺通气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过程中,O2要穿过肺泡壁(一层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一层上皮细胞)及红细胞膜(共计5层生物膜),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从图2可知,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O2进入骨骼肌细胞要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一层上皮细胞)和一层骨骼肌细胞膜(合计4层生物膜),再加上O2最终要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而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故共合计6层膜。由此可见,外界空气中O2进入人体骨骼肌细胞被利用,至少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11层。 【答案】 C,【典例剖析】 【例题】如图为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的部分综合,请回答下列问题( 填图中的序号):,题型研析,模式图类型题,(一)植物细胞 (1)如果A图是蓝藻细胞的结构模式图,除了没有8_外,在细胞质中应只有_一种细胞器。 (2)如果A图是根尖生长点细胞,细胞的形状应为_,同时还应没有图中的 、 等结构。此类细胞分裂时,代谢特别旺盛的是 、 、 等细胞器。 (3)若A图为洋葱表皮细胞,B图是口腔上皮细胞,将其同时置于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将分别发生_和_现象。,(4)若A图为小麦成熟区细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为_,吸收Mg2的方式为_。如果一次性施肥过多就会造成细胞中 大量失水而造成 _现象,应立即采取_措施来缓解;若被水淹,小麦根部细胞内 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造成营养物质在 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_,导致小麦根部细胞中毒死亡。 (5)在生物工程中,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应首先用_酶去掉 ,得到_体。,(6)科学家从细菌中分离出耐高温的淀粉酶(Amy)基因a,通过基因工程将基因a转移到马铃薯中。经检测,淀粉酶(Amy)存在于成熟块茎细胞的间隙中。若A图为块茎细胞,则基因a被整合到图中 结构中,并以基因a为模板合成Amy的_。Amy合成后,经 加工并分泌到细胞外。此图作为块茎细胞结构图,缺陷是多画了 。 (二)人体细胞或动物细胞 (1)若B图为人体浆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图中的2、3、6、8、9主要由_和_成分组成,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_。,该细胞应由_分化而来。其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它能与_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该过程属于_免疫的_阶段。抗体从开始合成到分泌出细胞依次经过的细胞结构是(写标号)_。 该细胞在体外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细胞所产生的抗体叫做_,该过程中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有_、_。 (2)若B图为人体胰岛B细胞,则与其分泌物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 和 较多。,(3)若B图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它应位于_(填器官名称)内,是由_分裂产生的,其内的DNA分子数应为_个。 (4)若B图是一只绵羊的乳腺细胞,在培养克隆羊的过程中,取乳腺细胞中的 ,移植到另一只绵羊的_细胞内,该细胞发育成的绵羊与提供_细胞的绵羊性状最相似。这种生殖方式属于_。 (5)若B图是人的大腿肌肉细胞,在人体进行长跑时,大腿肌肉感到酸痛,这是由于 产生_所引起的。,【解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题,解题时看清题中各标号所示的名称及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对于本题,首先要识别A、B两细胞是何种生物细胞,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有无细胞壁、大液泡、中心体;其次是识别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原生质是细胞中的活性物质,细胞壁不属于原生质;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葡萄糖,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具有不同功能的同种细胞器是高尔基体;DNA储存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运输的细胞器主要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既能产生水又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叶绿体。本题分别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角度,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进行相互迁移,综合考查了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质壁分离、一次性施肥过多造成烧苗现象的原因、植物体细胞杂交以及转基因作物等知识;人与动物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代谢、与其免疫机能有关的浆细胞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与血糖调节有关的胰岛B细胞、动物细胞的培养、克隆技术等相关知识,要求同学们具有识图析图、综合判断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答案】 (一)(1)细胞核 核糖体 (2)正方形 4 11 3 6 7 (3)质壁分离 皱缩 (4)渗透吸水 主动运输 11 烧苗 灌溉 3 12 酒精 (5)纤维素酶和果胶 1 原生质 (6)8 信使RNA 6 4 (二)(1)蛋白质 脂质 生物膜系统 B细胞或记忆细胞 球蛋白 相应的抗原 体液 效应 7962 单克隆抗体 动物细胞融合 动物细胞培养 (2)7 6 (3)卵巢 卵原细胞 23 (4)8 去核卵 乳腺 无性生殖 (5)12 乳酸,【方法技巧】 1模式图的来源与变形 绝大多数题目中模式图是教材中原图的变形,遵循万变不离其宗的真理,把教材中原图相关知识掌握扎实到位是做好该类题型的关键。例该题中的图解可追溯到教材中的原图如下:,2解题方法 此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可归纳如下:首先要知道题中的图像源于教材中的何种模式图,学会剖析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识别各部分名称,抓住突破口。然后根据题干和设问的要求,理清知识点,如该图涉及哪几个知识点?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的图解需要思考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在作答时一定要根据图中的序号或结构,应用教材中的相关生物名词作答。,3答题规范 (1)按要求作答用序号还是文字还是两者都填写,序号是(1)(2)(3)还是。 (2)回答问题要完整例产生水的细胞器、碱基互补配对的结构都不止1个。 (3)不要写错别字叶(液)泡等。,【典例剖析】 【例题】(2012福建五校联考)下列有关实验及显色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B脱氧核苷酸与吡罗红作用呈现红色 C在常温条件下,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 D在常温条件下,核糖核酸与甲基绿作用呈现绿色,实验技能,物质鉴定和提取类实验,【解析】 蔗糖无还原性,在水浴条件下,斐林试剂与其发生作用无砖红色沉淀产生;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在常温条件下,核糖核酸与吡罗红作用呈现红色。 【答案】 C,【技能提升】,【强化训练】 1下列关于实验现象中出现的颜色叙述正确的是 A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观察到滤纸条上出现4条色素带,其颜色从上到下依次是黄绿色、橙黄色、蓝绿色和黄色 B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C脂肪可以被苏丹染液染成紫色 D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能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解析 A错误:滤纸条上的4条色素带颜色从上到下应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B错误:蔗糖为非还原糖,不能用斐林试剂鉴定。C错误:脂肪被被苏丹染液染成橘黄色。 答案 D,【典例剖析】 【例题】(2011黑龙江哈九中)很多实验中必须先制作玻片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面的实验步骤错误的是 A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 B有丝分裂观察:解离根尖染色漂洗制片观察,观察类实验技能与操作,C质壁分离观察: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 D细胞质流动观察:取黑藻小叶制片观察 【解析】 有丝分裂观察的正确步骤是:解离根尖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答案】 B,【技能提升】,【知能拓展】 1洋葱根尖可用于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是因为其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中,滤液细线要画得细且直,以防止色素带重叠而影响分离效果;待滤液干燥后要再画一两次,目的是积累更多的色素,使分离后的色素带明显。 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是因为外表皮细胞具有紫色大液泡。同时还可以利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可用于观察线粒体和RNA、DNA在细胞内的分布,而观察细胞减数分裂时则选用动物的精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3观察叶绿体时常选用藓类的叶,因为藓类植物的叶片薄而小,常是一层细胞,易于观察操作。,【强化训练】 2(2011福建理综)使用染色剂染色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某同学对有关实验做了归纳:,(1)上述实验结果的归纳,正确的有_(实验序号)。 (2)实验和实验在染色之前,都使用了一定浓度的盐酸处理。其中,实验用盐酸可改变_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实验用盐酸与酒精混合,对材料进行解离。在两个实验操作中,都要注意盐酸浓度,处理材料时的温度和_。 (3)健那绿使线粒体着色与线粒体内膜的酶系统有关。线粒体内膜上的酶主要催化有氧呼吸的第_阶段反应,该反应变化是_。,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验的识记和理解能力。(1)脂肪可被苏丹染液染成橘黄色,因此的实验结果正确。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的亲和力强,并使DNA呈绿色,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并使RNA呈红色;由于细胞核的体积小于细胞质的体积,因此细胞内染成红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绿色的面积,所以的实验结果错误。线粒体能被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所以的实验结果正确。染色质或染色体均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所以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