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7 年1 1 月 第2 3 卷第6 期 唐都学刊 T , g , i uJ - m l N o v 2 0 0 7 V d 2 3N o 6 【文学艺术研究1 “后王维”时代的王维接受 王志清 ( 南通大学文学院。x 苏南通2 2 6 0 0 7 ) 摘要:。后王维时代”的王维接受呈现出接受的多元和动态的特点:全盘接受部分接受全盘拒绝。走向 王维和走离王维,都是时代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无疑使诗歌出现了千新万变的繁荣,中唐诗人创造了另4 开生面 的奇异世界。因此,王维的边缘化,其实质涉及到社会转型而引发的诗歌转型,是诗歌自身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中唐;后王维时期;渐趋边缘;原因与意义 中图分类号:1 2 0 6 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1 0 3 0 0 ( 2 0 0 7 ) 0 6 0 0 9 7 0 6 我们所说的“后王维”时代,特指中唐。 我们何以将中唐说成是“后王维”时代呢? 简言 之,中唐乃王维影响的强劲期、延续期,也是王维影 响的逐渐淡出期,是李杜影响逐渐占上风终于取代 王维的时期。研究王维接受在中唐边缘化的接受现 实以及原因,对认识王维这个特殊诗人在接受上的 起落,不仅仅具有文学史上的典型意义,而且可以见 出社会转型对文学所发生的深刻影响。 一、后王维时代的社会特点与转型影响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盛唐句如海日生 残夜,江春人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 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 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 气运,非人力。”C 1 ( p 5 9 ) 诗话中以三首诗中的诗句,来 概括三个时期的社会特点,其形象性和准确性历来 为唐诗研究者们所称道。出自王湾次北固山下 一 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句子。残夜未尽。 朝阳便迫不及待地喷薄而出,旧年未过,新春便积极 踊跃地来到人间。海日之诞生,是在黑夜将尽未尽 的时候;而江春流入旧年,也是在寒冬将尽未尽的时 候,这是盛唐社会充满蓬勃朝气和活力的生动写照, 是典型的盛唐气象。而用以象征中唐的两句诗“风 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出自中唐诗人于良史的冬 日野望寄李赞府诗。中唐诗歌理论家高仲武有云: “良史诗清雅,工于形似。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 流,吟之未终,皎然在目。”高论是就诗论诗的,赞美 此两句诗的形象性。胡应麟则拿此诗句来概括中唐 的时代特征。以至于后来不少学者如胡适他们则把 这一时期说成是“乱离”的时期。 2 ( P 2 5 7 我们以为, 此二诗句对于中唐气象的概括比较狭隘和笼统,不 甚符合中唐的具体情况。中唐的跨度大,社会形态 也不一致,一般史学家都把中唐分为三个时期:大 历、贞元和元和。而这三个时期虽然各有各的特点, 但是,总的来说,中唐是一个动乱之后的修复期,也 是一个中兴期,或者说,是一个具有中兴理想,也有 了中兴气象的时期。中唐的这三个时期,“中兴”是 其主流,是其时代的本质特征,是其社会的主导气 象。大历时期,便为旧史家称为安史乱后之“中兴” 时期,中唐人高仲武选录肃宗至德初( 7 5 6 ) 到代宗大 历末( 7 7 9 ) 2 0 年间作家作品,冠以“中兴”而成书名 即中兴间气集。与大历时期一样,贞元时期同样 处于大乱之后的相对稳定时期,向往中兴是人们的 普遍一I i , 态。另一方面,经过多次社会变革思潮,贞元 文人又感受着大历之后的新的时代气息,求新求变 的激情愈发高涨。特别是德宗、宪宗即位之初,都曾 很想励精图治,积极作为。元和时期更使士大夫们 萌发了中兴之望,社会也出现了中兴的气象。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中唐的“中兴”气象表现 在三个方面:其一,安史乱后,一度出现混乱的唐代 收稿日期:2 0 0 7 0 6 3 0 作者简介:王志清( 1 9 5 3 一) ,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9 7 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经过肃宗、代宗时期的整 治,开始恢复元气,从德宗开始整理整顿制度,实行 了一系列措施,诸如没立两税、完善俸制、删定敕格、 整顿朝仪、理顺使职、发扬礼典等,整个贞元、长庆问 社会已经走上秩序正轨;其二,这一时期大致是一个 相对安定、政治上尚有活力的时期,导致唐代灭顶之 灾的几个重要矛盾一时还没有发展到极端,藩镇割 据在与中央集权的较量中还处于下风,宦官专政也 远未达到操生杀大权的程度,牛李党争还只足初露 端倪( 直到元和末长庆问唐代君臣才开始注意党争 问题的严重性) 。其三,思想文化领域特别活跃,虽 然不像盛唐士人那样狂放豪迈、昂扬进取,不再像盛 唐诗人那样以功业自许而从政报国,特别是缺乏了 “更上层楼”的雄心,但是,中唐士人思想开放和自 由,也始终怀有中兴的向往和热情。我们重点考察 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文化特点,意在突出经过“安史之 乱”的剧烈动荡之后中唐社会政治出现了重大的转 型,呈现出很特殊的转型的特点。这种转型特点导 致在思想学术上发生了实用性的变异,崇古学、尚儒 术蔚然成风,思想文化领域异常活跃,思想学术呈现 出开放和自由的特征。士人以强烈的拯时淑世精神 重新确立儒家的价值观念,出现了以儒学匡正时弊、 解决新的时代课题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元和诗坛, 经韩愈的竭力倡导而形成了新儒学道统。此一诗派 的文人们成为社会转型期中文人向儒学政教型转变 的代表。他们在思想上具有强烈的尊奉儒学,排斥 异端,强调君权,干预政治的愿望。儒学的振兴和重 新建构,已成为中唐历史文化发展的时代契机与直 接动力。因为这种变异,其学风深刻地影响了整个 中唐诗风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贞元、元和年间尤为 明显。而从整个唐代学术史看,中唐由前期重经学 与辞赋之学,转向了中后期的偏重子、史之学的变 化。因为这种重学尚史的风气盛行,中唐士人的知 识结构和求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士人文化 由诗赋型转向学者型,形成了中唐后期诗歌的强烈 的理性意识与鲜明的学人化个性。这种“转型”最突 出的表现在元和诗派们身上,特别是韩、柳他们高举 “复古”主义的大旗,引领文学走上了新变的道路,形 成了“学人之诗”的特色。因而,他们的诗歌创作便 自然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自豪感,种因为对自身所 持价值标准的高度肯定所生成的昂扬感,一种刻意 追求而自然形成的雄奇气势和怪异形态。这也就是 元和诗坛“尚怪”的深刻的文化背景,“尚怪”的背后, 蕴藏着一种强烈的变革精神。 中唐的社会转型与思想学术变异等因素,左右 9 8 着王维接受的走向。我们这样比较中、盛唐的社会 形态,比较中唐三个时期的社会特点,正是为了主要 从社会转型方面来考察王维接受在中唐嬗变的主要 原因和轨迹。中唐,作为动乱之后的社会稳定期,或 说成是百废待兴的中兴期,诗人们对于王维的接受, 便出现了或近或远的接受现实,表现出这种接受由 近而远、由热而冷的渐变性特点。我们以为,王维的 接受,以及王维接受的逐渐边缘化的嬗变,与中唐这 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具有密切的因果关系。 二、后王维时代与中唐诗风的 嬗变及其审美取向 后王维时代对王维的接受表现出接受的多元、 动态的特点。而这种特点的形成是由于中唐的诗风 变化。这种诗风变化造成了王维接受的动态性,即 王维接受逐步淡出的走向:全盘接受部分接受 全盘拒绝。 中唐时段跨度大,社会变动也极为剧烈复杂,受 此影响文学面貌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况,在唐诗 的发展中最具有丰富性和变异性,诗歌在风格上也 形成了明显的个性化、多样化、多元化的特征。由于 社会纷纭复杂,思想文化繁荣多样,诗人的创作心理 和审美认知也干差万异,文人在创作上求新求变的 意识特别强烈。李肇的唐国史补评述说:“元和已 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 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草,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 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大抵天宝 之风尚党,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 尚怪也。”此论虽然语含贬义,但却比较准确地揭示 出中唐不同时期的不同诗风特点和趋向这也正是 中唐文坛巨变的真实写照。对应社会特点与时代诗 风,正好鲜明显示出王维接受逐渐边缘化的嬗变轨 迹:大历全盘接受,贞元部分接受。元和 全盘拒绝。我们分三部分来考察。 首先考察的是大历时期。大历是王维接受的主 流时期。大历时期,历来是研究者们所忽视的一个 时期,一直被视为诗歌发展史上的“低谷”,给予极不 公允的评价。胡应麟的“气骨顿衰”( 诗薮) 为我们 不少的学者们不加思考地反复袭用,造成了顽固的 印象。其实,我们以为,这是一个诗歌创作成就不菲 的“过渡”阶段,是盛唐到元和的自然过渡。这一时 期,是盛唐过后王维影响最深刻、也最强烈的时期。 如果单从大历诗歌创作的群体来看,大历也呈 现出繁荣的局面:有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台阁诗人 群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等;有以江东吴 越为中心的地方官诗人群痂I 长卿、戴叔伦等;有 以元结、顾况等为代表的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还有 韦应物等山水诗人和李益等边塞诗人。这些诗人的 生平比较特殊,横跨盛唐和中唐之间。他们在繁盛 的盛唐度过了青春时光,又从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 败萧条中走了过来。在盛唐已养成的人世热情、救 世济民的思想,使他们仍关注着社会现实,试图实现 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他们的诗中,也反映有这样的豪 气与激情。另一方面,安史乱后造成了心灵上的巨 大创伤,也摧毁了他们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热情,给他 们的心理带来了深刻的消极影响。因此,他们缺乏 盛唐诗人经世济民的执著和蓬勃向上的活力最缺 乏的是盛唐大家那种高视阔步的气度。大历十才子 特别像钱起等,就曾经与王维有过交往,对王维的生 活方式、生存形态和高人风范都有感性的认识,我们 也能够在他们高雅远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清净淡泊 的生活情趣中看到王维的影响。王维对大历诗人影 响的深刻,最突出的标志是:大历诗人以王维的趣味 为趣味。有不少的研究者评论这一时期的创作认为 简直就是王维的重复,这恰恰说明王维的影响是巨 大的,也是深刻的。但是,王维与大历诗群毕竟属于 两个时代,大历诗毕竟不是王维的“重复”。大历诗 群多以冷漠的眼光来抒写人生、社会,描写视野从广 阔的社会转向个人周围的生活和内心,而通过描写 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 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以刘长卿的作品为例,其 中常常出现的是独来独往、幽独自处的身影。如送 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杏钟声晚。荷笠带夕 阳,青山独归远”;再如江中对月:“空洲夕烟敛。望 月秋江里。历历沙上人,月中孤渡水”。诗中似乎是 在写别人,但细而读之,就会发现那不过是诗人心灵 的投影。诗人偏爱这类“孤”、“独”意象,而且在其诗 中不厌其烦地反复出现,不能不说是由创作主体的 幽独心态决定的。这样表现幽独情怀的诗篇,几乎 成为这一时期诗人的共同心态。大历诗人以山水为 题材写诗,意非专注于摹写山水形貌,而是为了寄幽 独情怀于山水物象中。故而,唐人将大历诗人的体 貌用一个“浮”字来概括。此一“浮”字。也许可以从 两方面来解读:一是就内容而言,多是月露风云、游 山过寺、天涯芳草等,没有多少反映民生疾苦的作 品,所以为“浮”;二是指风格而言,闲雅而欠高古清 虚而欠沉实,有神韵但缺少骨力,很少有感情真挚厚 实的作品所以亦为“浮”。以“浮”论大历诗风,以此 。观来也是准确的。瀛奎律髓云:“大历十才子以 前,诗格壮丽悲感,元和以后,渐尚细润,愈出愈新, 而至晚唐。”围炉诗话亦日:“盛唐不巧,大历以后。 力量不及前人,欲避陈浊麻木之病,渐入于巧。”这些 论述也含有“浮”的意思。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大历诗坛也有犹是唐音的 诗歌。特别是大历诗人开始追求巧中出新的新巧之 美,以及他们以细巧为新美的发展走向,显示出他们 在对于王维的接受上而变异的艺术特征。如刘长卿 继承王、孟,成为其余音,而其声主流畅,格主清空。 气主冷静,以五言律诗最为擅长;如钱起的省试湘 灵鼓瑟诗不失风神韵致;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也是难得的佳句。韦应物更是能够度 越流辈,是直接陶潜与王、孟之阈域的诗人。在大历 诗风普遍因片面追求“理致清新”( 中兴间气集序) 而渐趋浮薄之际,韦氏以其独特的个性,出众的才 能,使清远诗风发出又一次绚丽的光彩。韦应物的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云: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 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 行迹。 此诗最让苏轼赞叹不已。也许是太喜欢了的缘 故,苏轼和了一首: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遥知独酌罢,醉卧松 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寄语庵中人,空飞本 无迹。 对苏轼和诗之举,历来多有评价。许彦周诗 话说:“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东坡 用其韵日: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 盖绝唱不当和也。”施补华岘庸说诗也指出:“寄 全椒山中道士 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 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 诣也。”洪迈的容斋随笔则是说苏轼是费力不讨 好,因为历来“绝唱寡和”。苏诗不及韦诗,也许在才 情上真有差异,但是,我们更应该从环境上寻找原 因。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大历诗群以王维趣味为趣 味而其诗歌则显示出迥异于王维的格调,时代是一 个决定性因素。 贞元时期,是王维接受渐趋“缓和”时期。贞元 “尚荡”,与大历时期一样,贞元时期同样处于大乱之 后的相对稳定时期,向往中兴成为人们的普遍心态。 诗风也表现出对大历诗歌继承和延续的特点。但 是,贞元诗人已经在艺术上普遍表现出对大历清虚 淡远诗风的不满,活跃在江浙一带以皎然、顾况为代 表的江南诗人集团,他们的创作风格由王、孟的清 9 9 丽、清空一变而为清逸、清狂。而皎然等人不拘形相 的新诗风,与其“乐禅心似荡”、“大笑放清狂”的新禅 风密切相关。贞元间诗风的总特点是:内容多奇景 怪事;语言风格则出现了“时俗”之调以E l 语素词以 洗脱前期精丽典雅。由于审美情调的奇诞变奏,构 成诗歌艺术风格上的多向发展。最能够记载这一时 期王维接受的。是先后出现在京城与江南两个地区 的两部作品:中兴问气集与诗式。中兴间气 集与诗式二著,对江南诗人创作不同的评价正反 映了大历至贞元初诗风的变化,表明地方性诗风已 上升为主流诗风。这一变化,对中唐诗歌的发展影 响甚大,显示出盛唐到中唐的过渡轨迹,并直接启示 了元和诗风的到来,也表现出王维接受日渐淡远的 嬗变。 唐德宗贞元至穆宗长庆( 7 8 5 8 2 4 ) 期间,历来 被视为唐文学的第二个繁荣阶段。诗到元和立足 新变,诗人刻意生新,大胆探索,展现出风格千奇百 怪的局面。时人以“尚怪”评价元和诗坛、诗人和诗 风,此观点也得到了后人的一致认同。诗风的诡怪 离奇,是与当时普遍趋奇尚怪的社会风气密切关系 的,韩愈答刘正夫书中描绘当时尚怪的社会风气 和社会心理,他说:“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 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若与世沉浮,不自 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 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 君子之文,岂异于是乎? ”社会上灵怪之风大盛,在文 化上即表现为对秩序的冲击,往往敏感于超常的事 物,文化界更以奇特风调相高,皇甫涅答李生论诗 书:。夫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于 众,出于众则奇矣。”文人往往喜欢以奇怪的风格来 引起人们的注意,故而这些诗人不满大历诗风之 。浮”,也不愿对前贤亦步亦趋,其所谓的复古实际上 是为了谋求变通,与正统相左,走出了一条与盛唐截 然两样的诗歌路子。胡应麟针对时人漠视中晚唐诗 歌的倾向而指出:“元和而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 横绝一时。若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 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材具也。” 1 ( n 8 7 ) 胡氏又云: “东野之古,浪仙之律,长吉乐府玉川歌行,其才具 功力,故皆过人。如危峰绝壑,深涧流泉,并白成趣, 不相沿袭。”1 ( “”) 中唐的那些政治家型的诗人,或 者说是诗人型的政治家,他们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所驱动,对国家安危、民生疾苦和社会进程,都表现 出极大的关切,对现实弊端持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 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以重新认定,而且充满了实现自 我的价值感,充满了对政治仕途的极高的希望值,但 1 0 0 又往往因为改革受挫而饱经苦难。当他们的政治抱 负不能施展的时候,也就有了更多的哀怨和愤慨情 绪,如韩盂诗派等在对生活苦难有了深刻体验之后, 他们的心中大多充溢着一股勃郁不平之气。即便是 以元白为代表的另一诗派,从其诗歌的具体内容来 看,他们的讽谕诗风的形成,也与诗人们的愤世嫉俗 精神密切关系。柳宗元的诗歌则更多抒写内心的苦 闷和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顽执精 神,表现一种深郁沉重而又孤傲高洁的生命情调。 诗豪刘禹锡强悍精进,其诗风情俊爽格调峭突,极 富艺术张力和雄迈气势一时间风格纷呈,标新 立异。元和诗人在意境的创造上,不同于盛唐诗人 那种自然浑成的情韵,而是刻意追求“笔补造化”的 人工之美。 因为社会时代的特殊原因,元和时期杜诗被推 为诗中之最强音。杜甫接受成为主流,而王维接受 必然走向了边缘。今人冯至认为:“杜甫的诗在他生 前和死后较长时间内在唐代一般的文坛上是不被重 视的,后来渐被重视,他那最富有人民性和独创性的 诗篇还是被忽略的。这些诗篇,尽管有元稹、自居易 等给以很高的评价,还是不能被人接受。当时的统 治者和所谓士林是更欢迎留连风景、游心物外的诗 歌,所以王维在他们中间便成为一代诗宗。自 居易现实主义的精神并不是容易被当时所接受 的”。【3 1 从此论来看似乎王维还没有彻底淡出。我 们从韩愈的调张籍诗看,李白杜甫在元和被接受 也是有阻力的,而且斗争还比较的激烈。韩愈在多 士诽谤李杜的鼓噪声中挺身而出,力驳众议,在诗中 大声疾呼,“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独具慧 眼,激赏大音,辛辣嘲笑无知之辈攻击李杜,是“蚍蜉 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所以特别对李杜两位诗 人表现出倾倒之意,是其难以施展和实现自己的抱 负的精神状态与李杜相一致,迫切需要得到宣泄的 途径。中唐力图中兴,开始重视总结盛唐中衰的历 史教训,注目大唐的盛衰变化,也是出于政治改革的 需要,元白在关心时政、留心民瘼的思想上与杜甫一 拍即合。元稹看重杜诗的创新精神,称颂他“怜渠直 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酬孝甫见赠十首) , 自居易则更多的是着眼于杜诗的社会内容,提出“文 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的主 张。正是因为他们的共同努力,为杜诗与杜诗研究 奠定了基础。元和时期以儒家文化的振兴和对现实 的冷静观察与深刻思考,取代了体现高昂的盛唐时 代特征的浪漫主义色彩,王维也因此而淡出了主流 趣味。 三、后王维时代王维接受逐渐淡出的启示 启示之一:诗的接受、诗风的形成与变化关乎世 风人情。钱穆在其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中讨论 文学的教化时说:。唐诗宋词普遍流布中国全社会, 一诗一词,初出手,或盛传,或遗弃,此亦当时社会群 情众志之一种共同表现,而成为一时风气与教化之 本源之一,岂徒供一时之娱乐而已。”【4 ( 嗍) 一方 面,文学通过教化来实现其价值理性和道德理性,实 现其教化社会的功能;另一方面,社会的接受也左右 着文学的走向和兴衰。安史之乱以后,人们对统一 的政治权威的藐视,信仰迷惘,心态失落甚至颓废。 自代宗始,虽然在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出 现了相对稳定和繁荣的“中兴”时期,但是,社会矛盾 并未真正缓和。中唐士人中具有强烈忧患意识和社 会责任感者,深刻感受到社会的矛盾与危机,而生成 了改革社会的迫切愿望,积极用文学为政治改革服 务。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指出:“开元天宝是盛 世,是太平盛世;故这个时代的文学只是歌舞升平的 文学,内容是浪漫的,意境是做作的。8 世纪中叶以 后的社会是个乱离的社会;故这个时代的文学是呼 号愁苦的文学,是痛定思痛的文学。内容是写实的, 意境是真实的。”【a 0 4 2 2 ) 他还认为:“开元天宝的文 学只是少年时期,体裁大解放了,而内容颇浅薄,不 过是酒徒与自命为隐逸之士的诗而已。以政治上的 长期太平而论,人称为盛唐,以文学论,最盛之世 其实不在这个时期。天宝末年大乱以后,方才是成 人的时期。从杜甫中年以后,到自居易之死( 8 4 6 年) ,其间的诗与散文都走上了写实的大路,由浪漫 而回到平实,由天上而回到人间,由华丽而回到平 淡,都是成人的表现o - 2 ( P 2 2 3 胡适此论后来得到了 苏雪林、郑宾于等人的认同,在2 0 世纪上半叶的学 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胡适他们研究的观点受制于 时代其学术强调人民性、强调诗教功能、强调文学 参与政治的直接性的特点,这也反映了胡适那个时 代的思想真实。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中唐诗人,包括 研究这些诗人的学者们,都极其看重诗人在民族斗 争和阶级斗争中所采取的态度,看重对待人民的态 度,诗歌自然变成了阶级斗争观念的产物。这种研 究用阶级属性、社会群体属性来替代作家个体性生 命特征和思想艺术特点,满足于从社会历史、阶级、 道德而非文学环境的现象方面来评价和取舍,致使 文学研究偏离了文学的视界,而成为庸俗社会学的 范本。中唐诗歌工具化的特色,导致了唐诗向功用 方面的转变而开启宋诗,我们重视这些转变过程的 一些具体环节,正是希望能够从盛唐过渡到中唐的 承转关系上探究出决定这种诗风变化的时代因素和 文化底蕴,探索王维所以在这一时期边缘化的深刻 原因。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三云:“至昌黎时,李杜 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唯少陵奇险 处,尚可推广,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 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 5 ( “可以这么说,韩愈最 早注意李杜,肯定李杜,而又变革了李杜,并以此为 切人口开辟出诗歌的崭新境界。其实,其他诗人亦 如此,个个立足新变。中唐诗人的异乎其他时代的 求新求变的个性,使他们连李杜都不会因袭,更遑论 王维? 也就是说,王维走向边缘,是时代的美学趣味 使然,有其文学自身发展的因素。 启示之二:学术思想的重大变异,势必造成诗风 的异化。从思想上讲,由于唐代白始至终缺乏绝对 权威,没有定于一尊的官方意识形态儒道释三家互 相抗衡、也互相消解,致使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和自 由。贞观、开元“治世”一去不复返,中唐的政治危机 而导致了思想危机。随着时代的迁移和历史的变 幻,唐代的思想、学术及艺术审美等历史文化逐渐从 前期过渡、延展于后期阶段,以复兴儒学为重要标志 和内容。唐代中期思想学术和社会思潮的核心理念 是复兴儒学,即以强烈的拯时救世精神重新确立儒 家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来匡正时弊,解决新的时代课 题。儒学的重新振兴和自我建构,已成为中唐历史 文化发展的时代契机与直接动力。然而,学者化的 诗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又不为儒学一家所限,以儒为 体,而才兼佛、道。因而士人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 行为开放浪漫,思想作风接近世俗潮流。诗人政治 化与学者化的结果,使诗歌创作与学术结构互为关 系。特别是以韩愈为代表的诗人主体意识异常强 烈,刻意生新,使诗歌出现了以奇为宗、以怪为美的 审美取向。而佛道宗教的影响,则不仅表现在对诗 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自我,而且也为他们的诗歌 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助长了他们的诗歌新颖奇异 的特点。诗人们与禅的反照内心一拍即合,于是在 幽独情境的描写抒发中,就参人了相当多的禅的底 蕴,像柳宗元被贬之后的幽独处境,诗中常常表现出 禅观对其心境的影响。自居易诗歌所体现出的平易 浅切的风格特征其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佛禅 ( 主要是洪州禅) 世俗化倾向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在 以俗为美审美观指导下,其诗歌追求一种锰情直吐、 率意而成的表达方式和通俗语言风格。中唐学术思 想的重大变异,对诗歌在艺术想象、艺术构思、意境 的构成、艺术形象的刨造等方面,都具有重大影响, 1 0 1 而造成了诗风异化的丰富多彩。这也可以给我们提 供很有价值的反证:即王维在中唐走向边缘,主要是 思想异化的深刻原因。 启示之三:时代剧变也决定了审美趣味的异化。 开元盛世不再,时代的中兴愿望与政治改革,必将带 来文体文风转变。而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则又反 映了中唐时代特定的社会心理因素。譬如,大历年 问,毕竟是战乱初定,诚如钱起诗中所写的:“兵火有 余烬,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江 行无题) 因为中唐时的社会动乱的关系,不复有盛 唐时的那种和谐型社会的环境,所以诗中的情景常 有一些凄清之感,不再像盛唐那样多是慷慨豪迈的 气势,也缺少王维诗中的和谐宁静。即便是在艺术 上,韦应物的创作手法也未能超出王、孟家数。因 此韦应物等人的诗作和盛唐的王、孟等虽然一样的 清幽淡雅,而其中毕竟多出了一种凄清寂寞的味道。 从诗歌格调上看盛唐明朗而大历冷寂;从诗歌风格 上看盛唐天然浑成而大历纤巧雕琢。特别是,风格 的由雄浑渐人轻巧。这似乎也从另一角度说明,王 维的全盘接受,其路子也只能越走越窄。而元和时, 诗风变化表现在形式上,主要是韩愈发展了杜诗中 以赋笔写诗、以议论人诗的手法,形成了韩诗“以文 为诗”的特点;诗风变化表现在内容方面,最显著的 就是元、白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继承杜甫直面生活 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大量写作标以新诗题的乐府 诗。诗风在趣味上的变化,如柳、刘、贾等人的尚气 骨,尚意趣。而“笔补造化”的创作观念,则更使诗人 从趋同走向求异,从师法走向师心,特别强调对文学 创作中主体地位。中唐不可能再有像王维那时的开 元盛世的社会和谐,而中唐诗人直追诗骚汉魏,继承 李、杜未竟之业,也加重了诗人求新求变、求奇求怪 的倾向。因此,必然会疏离王维,使王维边缘化。而 以王维趣味为趣味的诗人,主要因为时代的原因,也 不可能有王维的润朗空灵、清远明丽。唐诗发展到 中唐出现转折,是诗歌自身发展走向的必然。中唐 由盛唐的浪漫热情逐渐转向了对现实的冷静思考。 使唐诗在难乎为继的盛唐高峰之后别开生面,出现 了“中唐之再盛”的局面。 总之,从美学视角看,王维接受最初走向边缘的 是在元和时期。而这种走向的美学上的原因,是诗 人的勇于创新,以变求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学习主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5课 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教案 川教版
- 2024学年九年级英语上册 Unit 2 Great People Lesson 7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教案(新版)冀教版
- 2024年春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7单元 第1章 第1节 植物的生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2024年五年级数学下册 五 分数除法第1课时 分数除法(一)教案 北师大版
-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花的结构和类型教案 (新版)济南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探究活动课一 世界大战的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2)教学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 总经理聘用合同(2篇)
- 银行免还款合同(2篇)
- 麻雀人教版课件
-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八年级语文上册精讲同步课堂(统编版)
- 阴道镜培训(课堂PPT)
- 《爬山虎的脚》教学课件
- 通信工程资源录入措施
- 人教版英语选择性必修第四册UNIT 4 Sharing中英文对照
- 内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诊疗规范
- (完整word版)手卡模板(总2页)
- 超级椰子油二乙醇酰胺的合成新工艺
- 【原创】六上Unit5 Housework PartA 教学设计
- 高压蒸汽灭菌锅(SANYO)
- 电饭煲项目财务分析表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