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分专题学习之送别诗使用.ppt_第1页
唐诗宋词选读分专题学习之送别诗使用.ppt_第2页
唐诗宋词选读分专题学习之送别诗使用.ppt_第3页
唐诗宋词选读分专题学习之送别诗使用.ppt_第4页
唐诗宋词选读分专题学习之送别诗使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聚 散 皆 是 缘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学习目标 读懂送别诗:辨明手法 读准情感,一、结合题目和注释研读诗句,明确送行人、行路人,送行地、要去地、途经地,送别的时间,去的目的,二人关系等等信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及表现手法。,回顾: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定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一、结合题目和注释研读诗句,明确送行人、行路人,送行地、要去地、途经地,送别的时间,去的目的,二人关系等等信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及表现手法。,回顾: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定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 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 视听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描绘当时的离别之景。,二、把握诗词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句。,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二、把握诗词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句,尤其是借送别抒发的其他情感。,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定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参考答案,(2)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和对朋友前行的牵挂、担忧之情。 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出三点,意对即可),1、送别时:常用“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唐人送别多在清晨或傍晚,别离的忧伤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2、送别地:长亭、短亭、谢亭、劳劳亭、南浦等,送别诗常用意象,3、常用意象:孤舟(孤帆)、流水、大雁、柳絮(扬花)、孤蓬、浮萍、春草等带有漂泊、零落、孤苦、凄伤色彩的意象或其他萧索凄凉的景物(借景抒情)。,三、分析诗词中的景物的特点,把握送别诗常见的意象及习俗,想象分别的情景氛围,以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4、送别习俗:折柳(杨柳意象)、唱骊歌(离歌、劳歌),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折柳送别,送别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颀)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唱歌送别,四、分析送别人和远行人的动作、神态、心情,明确离别前后的情景,准确把握情感。,根据前面指导,把握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及表现手法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送别地:谢亭 送别时:日暮 送别人:唱离歌、借酒浇愁 景物: 红叶青山乐景衬哀情 日暮、风雨、西楼渲染凄凉的氛围,表达离别的伤感。,补充,御苑砧声: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良人,丈夫,李颀: 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在长安一度挥霍,倾财破产。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根据前面指导,把握送魏万之京的思想感情 及表现手法,送别时:清晨 送别人:作者 远行人:魏万 目的地:京城 二人关系:魏万为作者的晚辈朋友 远行人的行为:早晨离别,途中听鸿雁哀鸣,过云山(高山) 景物、情景:微霜渡河景物萧条、暗示路途艰难 鸿雁大雁南飞,易引发漂泊之愁 云山山高路险,行路艰难 关城树色树叶变黄,景色凄凉 御苑砧声捣衣为寄给在外的亲 人,易勾起思念之情 直抒情感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表达的情感:对朋友的担忧、牵挂,对朋友的叮咛、嘱托。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根据前面的指导,研读送友人及春夜别友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释】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拓展练习1,参考答案,(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 (2)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一样的送别诗,不一样的情怀,拓展练习,送魏二(2010江苏)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参考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拓展练习3,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3分) 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4分) 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3分),参考答案,1、离别家乡,报国无门;远谪投荒,处境恶劣;兄弟离别,形单影只 2、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的险恶;后一比喻,想象宗一行经洞庭之时,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阻隔之情及对兄弟的担忧之情。 3、抒发了对宗一的牵挂不舍之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别后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念的悠长。,拓展练习4,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结合全诗分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诗歌第一句借景抒情描写了一夜阴雨连绵,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第二句用拟人手法,借“楚山的孤独”表达自己送别朋友后的孤寂之情。 2、末句用比喻手法,表达了自己保持坚定的品格、高尚的情操不肯改变的决心。,巩固练习1,(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1)暮春 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巩固练习2,鹧鸪天送人 (07江苏)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l)“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参考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途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该把离别(相聚)作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的风波险恶的多。,巩固练习3,送人归京师(10江西)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5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答: (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送别诗的主要内容及感情,1、表达离别的痛苦,依依不舍的深情,送别朋友后的孤独寂寞。 2、想象朋友路途的艰辛、孤寂,表达对朋友(亲人)的关心、牵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