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PPT课件.ppt_第1页
《城市地理》PPT课件.ppt_第2页
《城市地理》PPT课件.ppt_第3页
《城市地理》PPT课件.ppt_第4页
《城市地理》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地理学,袁家冬,主要参考书目,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 出版社,1983.12 崔功豪,王本炎等.城市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1992.5 许学强,周一星等.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7.7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7 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1 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 北京:商务 印书馆,1999.11,第一章 绪 论,第二节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考察城市的两种视点 “ 点 ”与“ 面 ” 宏观与微观 区域中的城市 城市中的区域 二、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城市形成与发展条件研究 (二)城市化问题研究 (三)区域内部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四)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五)城市问题与城市政策研究,第三节 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 城市相关科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 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环境科学等 一、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 二、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 三、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社会学 四、城市地理学与环境科学 五、城市地理学与城市形态学? 第四节 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概况,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包括哪 些方面?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宏观城市地理学研究与微观城市地理学研 究的主要区别何在?,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地域划分,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一、城市概念的相对性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一)人口特征 (二)景观特征 (三)职能特征 (四)文化特征 第二节 城市地域划分 一、城乡界线的划分 城乡二元论与城乡连续论 (图2-1),农村地域城市地域 城乡二元论 农村地域过渡地带城市地域 城乡连续论 图2-1 城乡界线划分,二、两种城市地域划分法 (一)城市功能区 (Metropolis Statistical Area) (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 等 (二)城市行政区 指标? 第三节 我国城市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 一、现行市镇建制标准 基本原则:人口下限与职能构成 市与镇的区别? 二、城市人口统计口径 中国城市地域构造 全市?市区?建成区?,(表2-1),(图2-1),思考题: 、现代城市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如何从城乡连续论的观点正确理解现代城 乡关系? 、两种城市地域划分方法的区别何在? 、我国城市地域构成的特点及其对城市统计 的影响有哪些?,第三章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城市产生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 人类定居:聚落的出现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 剩余产品的交换:市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大农业 产业革命:大机械工业的出现 现代城市的发展,第二节 区位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图3-1) 地理位置、地形、水文、资源条件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相对位置、交通、人口、经济结构与经济发 展水平等,(表3-1),第三节 其他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 不同地区城市景观的差异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职能主导型城市 二、区际贸易与流通职能主导型城市 三、产业专门化与综合职能主导型城市,(图3-2),图3-2 不同地区城市景观的差异,思考题: 、怎样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产物的观点? 、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条件有 哪些? 、地理位置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 一、城市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一)城市对农村的影响的过程; (二)全社会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三)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地区集中的过程; (四)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第形态与城市化的第形态 弗莱德曼(J.Friedmann) 可视的、物质的;抽象的、精神的。 三、广义城市化与狭义城市化 城市农村二元论?城市农村连续论? 过程与结果 城市化与城镇化,四、城市化的历史限定 产业革命前的城市与产业革命后的城市的区别 人口的聚集过程、城乡关系、城市经济与城市发展 五、城市化的测定指标 (一)人口指标: 城市人口总人口 城市人口? (二)土地利用指标: 城市土地利用的规模与增长率 近郊土地利用? (三)复合指标: 多种指标的综合分析 指标的选取与组合?,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第一前提 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二前提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 工业聚集与人口集中聚集经济原理 三、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 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 后工业化? 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 假城市化(pseudo-urbanization )现象,四、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经济总量的增加与经济结构的优化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的正相关关系,第三节 城市化的地域推进过程与阶段性 一、城市化的地域推进 (一)中心市区的城市化 旧城改造,土地利用的高度集约化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低级城市职能的扩散,城市功能分区 (三)郊区的城市化 作物、劳动、土地的商品化过程 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 (四)广域的城市化,(表4-2),大城市区(metropolis)与大城市带(megalopolis) 大城市区:都市圈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便捷 的交通通道为依托,以城市职能的空间扩散为条件,以 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区域间的整合为结果,以城市日常 生活圈的空间范围为界限的高度区域一体化的城市功能 区。 伦敦、纽约、东京等大城市区 大城市带: 由许多相互连接的大城市区构成的在 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密切联系的巨大的带状城 市地域。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Gottmann) 世界著名的大城市带:,(图4-1), 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大城市带 英格兰大城市带 西北欧大城市带 美国五大湖沿岸大城市带 美国西海岸大城市带 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大城市带 地中海北岸大城市带 长江三角洲大城市带 京津唐大城市带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带,二、城市化的阶段性 (一)服部硅二郎:区域与城市发展的相关分析 、核化(nuclearization) 、城市化(urbanization) 、大城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 、大城市带化(megalopolitanization) (二)诺思姆(R.M.Northam): 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 、初期阶段 、加速阶段 、后期阶段 城市化过程的形曲线 (图4-2),(三)博格(L.v.d.Berg):城市人口的动态过程 分析 、城市化(urbanization) 、郊区化(suburbanization)(表4-4) 、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表4-5) 、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表4-6) 第四节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空特征 一、时间性差异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局部性、缓慢、低水平,(表4-3),(表4-7),(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全球化、快速增长、高水平 二、空间性差异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异 地域性? 阶段性? (二)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间的差异 地域性? 阶段性? 三、规模性差异 大城市与小城市间发展速度上的差异,(表4-9),(表4-8),三、当代世界城市化的重要特征 (一)全球化 (二)大城市的发展 超级城市 (super city) 的出现 (表4-10),(三)城市职能高级化趋势 弗莱德曼(J.Friedmann):“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世界城市 (world city) 与 全球城市 (global city),第五节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 阶段: 1949年以前 阶段: 19501957 阶段: 19581965 阶段: 19661976 阶段: 1977年以后 二、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 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表4-11),(表4-12),三、我国城市发展的规模差异 大城市的顽强发展 四、我国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差异 初级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人口动态 五、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化水平预测 (二)大城市的发展 中国大城市区的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 郊区城市化、小城镇的发展,(表4-13),(表4-14),(表4-15),思考题: 、如何从地理学的角度解释城市化现象? 、广义城市化与狭义城市化的主要区别何在? 、如何理解城市化的机制? 、城市化的地域推进有哪些具体表现? 、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划分有哪些理论?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有哪 些具体表现?,第五章 城市职能与城市分类,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 (一)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为本城市以外的需求服务的部分 非基本部分:为本城市的需求服务的部分 (二)基本部门与非基本部门 基本部门:以基本部分为主的经济部门 非基本部门:以非基本部分为主的经济部门 (三)基本与非基本比 ( B / N ),二、城市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的划分方法 (一)普查法: 准确、繁琐 (二)残差法: 经验性、主观性 公式 0 (5-1) (三)区位商法: 假设条件 Li (i=1,2,3,,n) (5-2) () (5-3) 其中:t (5-4),N0,2,(四)正常城市法: 经验性 阿氏值与莫氏值 两个重要结论: 值的地域差与规模差 (五)最小需求量法 最小需求量? 两个假设 一个结论 (表4-3) 两个问题 对最小需求量法的修正 三、基本非基本比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的因素 城市规模 专业化程度 城市发展历史 (二)基本非基本比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 乘数效应,(表5-1),(表5-2),城市就业: E = BE + NBE (5-5) 其中: E 为城市就业总人口 BE 为基本部分就业人口 NBE非基本部分就业人口 E=(1+ )BE (5-6) 设: (1+ )= (5-7) 则: E=BE (5-8) 城市人口: P =E (1) (5-9),NBE,BE,NBE,BE,其中: P 为城市总人口 为带眷系数 E 为城市就业总人口 P= (1 )BE (5-10) 设:NBE=P (1) (5-11) 其中: 为可变系数 根据公式(4-4)、(4-8) 、(4-10)可以得到三个公式: E=(1) 1 BE (5-12),NBE,BE,P= (1) 1 BE (5-13) NBE= (1) 1 BE (5-14) 证明 结论:表现在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就业机会增加方 面的城市发展是由城市基本部分的变动所决定的。 第二节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一、城市职能的概念 城市在国家或区域所承担的地域分工。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P =E = (BE+NBE) = (1+P/BE) BE 证明: (1+P/BE)= 1/(1 -) (BE+P)=BE/(1 -) (1 -) (BE + P)=BE BE -BE + P-2 P =BE P = BE + 2 P = (BE+ P ) P =(BE+ P ) NBE = P , P =(BE+ NBE ) E =BE+NBE, P =E,二、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一)定性描述方法 (表5-4) 奥隆索(M. Auronsseau)的城市职能分类 城市职能专门化:在城市诸多职能中,地位相对突 出,具有一定区际意义的重要职能。 关于定性描述方法的讨论 (二)统计描述方法 (表5-5) 哈里斯(C.D.Harris)的城市职能分类,临界值:城市职能专门化的定量指标 关于统计描述方法的讨论 (三)统计分析方法 (表5-6) 纳尔逊(H.J.Nelson)的城市职能分类 平均值()与标准差() = = (4-15) 城市职能专业化水平的三级标准 + +2 + 3,Xi,(Xi)2,n,n,关于统计分析方法的讨论 (图5-1) (四)多变量分析方法 多变量分析方法的技术与流程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多变量分析方法的特点 各变量对城市差异性的影响 (表5-7) 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方法的区别 关于多变量分析方法的讨论,下一节,(图5-2),第三节 我国城市职能分类 一、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 孙盘寿(1984) 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类型 二、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 周一星等(1988) 中国城市的工业职能分类 三、我国城市职能分类特点与问题 理论与方法论的完善 统计资料的不充分,思考题: 、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 特点是什么? 、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 些方面? 、什么是城市职能?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和联 系有哪些?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的进化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各阶 段的方法有哪些特点与问题?,第六章 城市体系,第一节 城市体系的基本概念 一、Urban system 的词义辨析 Chaos 混乱、无秩序、无规则的状态 System整齐、有秩序、有规则的状态 Urban system城市有秩序的状态 二、 Urban system 的内涵 城市的空间作用和等级关系,三、Urban system 的地域性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群 (图6-1),城市体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不同职 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构成的有秩序的城 市集合。 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 一、克里斯泰勒 (W.Christaller) 的中心 地理论 (一)基本概念 中心地 ( central place ) 与中心地职能 门槛 ( threshold ) 与服务范围 中心性 ( centrality ) 与中心地等级,(二)假设条件 、区域自然条件的均质性; 、区域交通条件的均质性; 、区域人口分布的均质性; 、人类经济行为的合理性。 (三)市场区的理论模型 六边形网络及嵌套系统 (图6-2) (图6-3) k值: 某一市场区内拥有下一级完整市场区的数量 决定k值的三原则: 市场、交通、行政,(图6-4),(图6-5),(图6-6),图6-4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图6-5 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图6-7 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四)中心地体系 当k=3时, 市场区排列为: 1,3,9,27, 3n-1( n=1,2,3, ) 中心地排列为: 1,2,6,18, 3n-1( n=1 );3n-1-3n-2 ( n2 ) 当k=4时, 市场区排列为: 1,4,16,64, 4n-1( n=1,2,3, ) 中心地排列为: 1,3,12,48, 4n-1( n=1 );4n-1-4n-2 ( n2 ) 当k=7时, 市场区排列为: 1,7,49,343, 7n-1( n=1,2,3, ) 中心地排列为: 1,6,42,294, 7n-1( n=1 );7n-1-7n-2 ( n2 ),二、廖什 (A.Losch) 景观 (一)需求圆锥 需求随距离增加而递减 (二)市场区与中心地体系 k值:市场区数量 = 中心地数量 (图6-8) k=( m3 )2 +n2 (6-1) k=(m+1/2)3 2 +(n+1/2)2 (6-2),(图6-7),达西(M.F.Dacey)公式: k=m2+mn+n2 (6-3) 其中:( nm, m取1,2,3,;n取0,1,2, )(表6-1) 表6-1 廖什的中心地体系 m 1 1 2 2 2 3 3 3 3 4 4 4 4 4 5 5 5 n 0 1 0 1 2 0 1 2 3 0 1 2 3 4 0 1 2 k 1 3 4 7 12 9 13 19 27 16 21 28 37 48 25 31 39,(三)廖什景观 (四)两学说的比较 三、对中心地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 城市的空间作用 一、城市空间作用的类型与条件 (一)城市空间作用的类型 物流、人流、金融流、信息流 网络密度与城市的等级,图6-9,图6-10,图6-9 廖什景观,图6-10 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二)城市空间作用的条件 互补性 (complementarity) 中介机会 (intervening opportunity) 可运输性 (transferability) 二、城市吸引区 (一)结节地域的概念 (图6-10) (二)城市吸引区的确定 (图6-11) 格林 (H.L.Green),图6-10 节结地域概念图,通勤圈、商圈 赖利(W.J.Reilly) “零售引力规律” 公式: = ( )2 (6-4) 其中: Ti 为从中间地带被吸引到i 城市的贸易额; Tj 为从中间地带被吸引到j 城市的贸易额; Pi 为i 城市的人口; Pj 为j 城市的人口;,di 为该中间地带与i城市之间的距离; dj 为该中间地带与j城市之间的距离。 地理学意义: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 引力与该城市的人口规模成正比,与两者 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康弗斯(P.D.Converse) “断裂点” 公式:di = (Pi Pj) (6-5),三、城市与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一)生长极理论 ( growth pole theory ) 均衡增长模式与非均衡增长模式 佩鲁 ( F. Perroiix ) 主导产业 ( leading industries ) 极化 ( polarization ) 波及效果 ( spread effects ) (二)空间系统的核心边缘模式 ( 图6-12 ) 四种空间作用过程:革新、决策、移民、投资,四、城市间空间作用模型 (一)引力模型 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F = G (6-6) 其中: F万有引力; G地心引力常数; Mi和Mji, j两物体的质量; diji, j两物体间的距离。,雷文斯坦(E.G.Ravenstein) 1880年 公式:Iij = (6-7) 其中:Iij :i, 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 Wi和Wj:人口加权系数; Pi和Pj:i, j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Dij:i, 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 b:距离摩擦系数。 艾萨德 (W.Isard )对引力模式的评价,(二)潜力模型 斯图尔特(J.Q.Stewart) 1958年 公式: Iij = + (6-8) 设:Vi = (6-9) 则:Vi = + (6-10) 其中:Vi 为i 城市的总潜能; Dii 为i 城市地域面积的平均半径; 其他符号与引力模式中的符号意义相同,第四节 城市的空间分布 一、城市空间分布的类型 规则或随机、聚集或均匀 ( 图6-13 ) 二、城市空间分布的动态过程与阶段性 离散、极化、扩散、均衡 ( 图6-14 ) 三、城市密度 座百km2 ( 图6-15 ) 四、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 图6-16 ),下一节,图6-16 我国10万人以上城市空间分布,第五节 城市的规模分布 一、首位型( primate pattern )城市规模分布 杰佛逊(M.Jefferson) 1938年 首位度( index of primacy ) 2城市指数 S2 = 2 (6-11) 4城市指数 S4 = 1 (6-12) 11城市指数 S11= 1 (6-13),P1,P2,二、顺序-规模型(rank-size pattern)城市规模分布 奥尔巴哈( F.Auerbach )的发现 (图6-17) 捷夫( G.K.Zipf )公式: Pr= P1 r -1 (6-14) 其中: Pr 排序第 r 位城市的人口; P1 排序第 1 位城市的人口; r 城市的序位。 偏差分布的一般公式: f(x)=A x -q (6-15),顺序-规模相关关系的验证例 美国城市1960年的顺序与人口规模资料 对公式(5-15)两边取对数,得方程: logf(x)= logAq logx (6-16) 运用(表5-1)的资料计算出系数logA和q的值, 得: logf(x)= 9.4540.9573 logx (6-17) f(x)= A x -0.9573 (6-18) 然后计算出 f (x)和 x 的相关系数: R=0.989,(表6-1),线性回归趋势法 线性回归趋势法是利用统计数据,在变量之间建立线性 回归方程,通过最小二乘法来确定方程中的系数,然后再将 自变量代回方程,求取因变量。 设,自变量x表示序位,因变量y表示人口规模,则, yabx 其中,a、b为系数,可通过最小二乘法确定。 a b ,n xiyi xi yi,n xi2 (yi )2,三、贝克曼(M.J.Beckmann)模型 两个重要假设: 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与该城市的服务人口成正比。 一个城市拥有固定数量的下一级城市;最小一级的 城市拥有固定数量的农村人口。 根据假设,得公式: Pm= k Pm (6-19) 其中: Pm m 级城市的人口规模; Pm m 级城市为之服务的总人口; k 比例系数 ( Pm Pm ,1k0 ).,根据假设,得公式: Pm= Pm+ S Pm -1 (6-20) P1 = P1+ r (6-21) 其中: Pm -1 m-1级城市为之服务的总人口; S m-1级的城市数量; P1 最小一级城市为之服务的总人口; P1 最小一级城市的人口规模; r 固定数量的农村人口. 根据公式(6-19)和(6-20),可以得到:,Pm= k Pm + S Pm -1 (6-22) Pm= Pm -1 = ( ) 2 Pm -2 = ( ) 3 Pm -3 = ( ) m-1 P1 (6-23) 根据公式(5-19)和(5-21),可以得到: P1= k P1+ r = (6-24),S,1k,S,1k,S,1k,S,1k,r,1k,把公式(6-23)代入公式(6-22)中,得到: Pm= ( ) m-1 ( ) 整理后得: Pm= ( ) m (6-25) 把公式(6-25)代回公式(6-19)中,得到: Pm= ( ) m (6-26),S,1k,r,1k,S,1k,r,S,S,1k,k r,S,关于贝克曼模型的讨论: 城市规模与城市等级的关系 ? 城市规模与城市数量的关系 ? 与相关理论的关系和区别 ? 关于参数 k、s 和 r ? 特点与问题 ? 四、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贝里(B.J.L.Berry),(图6-18),(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随机模式的解释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形成是一个随机过 程。用系统论中的熵(物质系统可能出现的稳定状态)最大 化原理来解释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可能出现的状态。认为当影 响城市规模分布的因素很多,作用行为很混乱时达到的稳定 状态为顺序规模型分布;在只有少数几个强力因素作用下 出现的稳定状态为首位型分布。 (三)影响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诸因素,小斯图尔德 ( C.T.Jr.Steward ) 经济类型与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联系? 埃尔沙克斯 ( S.Elshaks ) 经济发展阶段与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联系? 弗莱德曼 ( J.Friedmann ) 政治因素与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联系? 其他:地域规模、历史过程等 (四)关于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利弊的争论 五、我国城市的规模分布 均衡的顺序规模型分布与显著的省际差异,思考题: 1、怎样理解城市地域的结节性?如何划定城市吸引区? 2、生长极理论是如何解释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心 城市与广大周围地区的相互关系? 3、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4、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景观的主要区别何在? 5、城市规模分布有哪些主要类型?各类型的主要特征 表现在哪些方面? 6、对于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理论解释有哪些主要观点? 7、我国城市的规模分布具有哪些主要特征?,第七章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地域结构,第一节 土地利用的涵义及内容 一、土地利用的涵义 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 出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 质、能量、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二、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 (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用途、质量、数量 分类、定级、统计,(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各类指标、系数 垦殖系数:耕地面积 / 土地总面积 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 / 土地总面积 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面积 / 用地总面积 建筑容积率:建筑面积 / 用地总面积 城市土地利用系数:已利用土地 / 土地总面积 、土地利用结构:各类用地所占的比例 结构与需求、结构与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效益的分析与评价,(三)土地利用规划 特点、问题、目标、途径 土地规划学 (四)土地资源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开垦 广义的土地开发未利用土地的开发 (五)土地资源保护 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环境恶化 农田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第二节 土地利用的经济学原理 土地利用的经济规律。 作为一项经济活动的土地利用所遵循的经济 规律。 土地利用经济规律的一般原理 土地利用经济规律的特殊原理,一、稀缺原理 (一)财富的稀缺度与价格 、自然财富与经济财富 、土地特殊的财富 、土地的使用价值与价格 (二)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 、最高报酬 、最佳综合效益,二、替代原理 (一)生产要素的可替代性 生产要素:土地、资金、劳动(技术) (二)利润最大化 1、利润 = 收益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2、要素替代 低价要素替代高价要素 3、收益转向 土地的低收益用途向高收益用途的转向,(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1、劳动力投入与土地投入 经营者、劳动力 2、资金投入与土地投入 (四)土地利用的合理组合 1、农业用地结构:种植结构 2、城市用地结构:各项用地的比重,第三节 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增加非土地生产要素的投入, 以提高土地收益性的土地利用方式。 (一)土地粗放利用 广种薄收、非土地要素投入少、土地收益性低 (二)土地集约利用 精耕细作、非土地要素投入多、土地收益性高 (三)土地集约利用的必然性 人口增长、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土地收益性的提高,二、土地收益递减规律 (一)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早期发现 威廉配第(W.Petty,16231687) 杜尔哥(R.J.Turgot,17271781) (二)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概念化 威斯特(E.West,17821828) 马尔萨斯(T.R.Malthus, 17661834) (三)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发展与完善 、前提条件的补充 生产技术不变 西尼尔(N.W.Senior,17901864) 要素投入不变 克拉克(J.B.Clark,18471938) 、可变生产要素分析 、应用领域的推广,三、土地收益变化的数学分析 (一)生产函数的建立 Y f ( X1,X2,X3,Xn) (7-1) 或, Y f ( Xi ) ( i =1,2,3, n ) (7-2) 其中: Y 土地产出 f 函数关系 Xi 可变生产要素 生产函数的意义:当某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为Xi 时,土地产出为Y 。 (二)投入产出的边际分析 1、总产量: TPP= Y (7-3),、平均产量: APP Y / X (7-4) 意义:平均每单位可变生产要素的产出量。 、边际产量: MPPY /X (7-5) 其中:X(d y) 可变生产要素的增量 Y(d x) 产出的增量 意义: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出。,(图6-1)所表示的内容如下: 、当生产要素在至区段内,边际产量递增至 最高点;总产量也递增至拐点;平均产量平缓上升, 但未达到最高点。 其数学表达式为: 0; 0 (0) 0; = 0 (=) 由于在(0)区段内,总产量和平均产量 都未达到最高点,所以生产要素的投入应继续。 、当生产要素的投入从点增加至时,边际产量 开始递减;总产量继续递增,但增长速度减缓;平均产,量递增至最高点D,并与边际产量曲线相交。 其数学表达式为: (X=B) 、当生产要素的投入从点继续增加至时,平均 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减至;总产量递增至最高点 。 其数学表达式为: ;YYmax (BXC) C点为生产要素最佳投入点。,(AXB),(X=C),d2y,dx2,= 0,dy,dx,0,d2y,dx2,0;,dy,dx,dy,dx,y,x,、投入超过点以后,边际产量小于;总产量也 开始减少;生产要素的追加投入无意义。 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一)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 1、增加农业投入 2、优化种植结构 (二)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1、增加城市建设投入 2、提高土地利用率,第四节 城市土地的分区利用 一、区位论 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联系的学说 (一)农业区位论 杜能(J.H.V.Thnon,1783-1850)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孤立国) 1、学说的基本观点: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取 决于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土地利用类型的圈层构造(杜能圈),(二)工业区位论 韦伯(A.Weber,1868-1958) 论工业的区位 1、学说的核心内容: 通过区位因素分析,寻找工业企业的最佳区位。 工业生产成本的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2、原料、运费、劳动力成本的分析 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差异运输距离、原料种类 原料种类,稀有性原料、常见性原料,纯重原料、失重原料, 原料系数 = (7-6) 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第一、原料系数 1的企业,应靠近市场。 第二、原料系数 1的企业,应靠近原料产地。 第三、原料系数 1的企业,靠近市场或原料产地。 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劳动系数 = (7-7),稀有性原料总量,制成品总重量,劳动成本指数,地域重量,劳动成本指数单位产品的平均劳动工资。 地域重量单位产品的运输重量。, 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第一、劳动系数大的企业,应靠近劳动成本较低点。 第二、劳动系数小的企业,应靠近市场或原料产地。 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y) 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聚集的类型 区位指向型聚集: 同类产业、不同产业的聚集 经济联合型聚集: 纵向联系、横向联系的产业聚集 聚集的目的 节约成本(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利润最大化,(三)城市(市场)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1898-1969) 南德的中心地 廖什(A.Lsch,1906-1945) 经济的空间秩序 (四)区位论与土地分区利用 根据区位原理确定各经济部门的空间布局及结构。 区位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是土地资源分区利用 不断深化的理论体现。,二、土地的区位效益 (一)土地区位效益的实质 土地区位效益的实质级差地租 不同位置的土地区位效益不同,决定了土地利用 方式和利用程度,即土地的分区利用。 (二)实现土地区位效益的途径 利润最大化 (三)土地区位效益与土地分区利用 土地分区利用的目的:追求最佳区位效益; 实现利润最大化。,节约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扩大规模(规模经济、市场规模),三、农业土地的分区利用 (一)土地纯收益(地租)与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1、土地纯收益: 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2、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使每一块土地都能用于生产提供最大土地纯收益 的作物或生产项目。 (二)土地纯收益(地租)与农业土地的分区利用 1、土地纯收益(地租)的一般形式 Ri = Y(mc)Y t d i (7-8) 其中: R i区位地租 Y 单位面积产量,m产品的市场价格 c 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t 单位产品运输单位距离的运费 d i产地与市场间的距离 2、地租曲线与不同区位土地收益性的差异 R1= Y(mc)Y t d1 R2 = Y(mc)Y t d2 R1 R2 = Y t (d2d1) 3、农业土地的分区利用 (图7-2) 获得最佳土地纯收益的作物分布区间,A,B,C,距离,地租,图7-3 不同作物的区位地租曲线,d1,d2,d3,O,R3,R2,R1,A()近郊农业(区) B()集约农业(区) C()粗放农业(区),四、城市土地的分区利用 (一)城市各职能部门支付地租的能力 (图7-4) 由收益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速度所决定。,地租,O,距离,O,距离,O,距离,地租,地租,图7-4 城市各职能部门支付地租的能力,商业,工业,住宅,(二)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 圈层构造 (图7-5),地租(rent)与支付地租的能力 (1)古典地租理论 亚当斯密(A.Smith) 地租的概念 大卫李嘉图(D.Ricardo) 沃度级差地租 杜能(J.H.von Thunen) 位置级差地租 (2)通达性(accessibility)与地租(rent) R=YP YC YK (7-9) 其中: R 地租; Y 总产出; P 单位价格; C 单位成本; K 单位运率。,(3)地租与地价的关系: V = R / i 其中: V 地价 R 地租 i 资本还原利率 (4)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支付地租能力 ( A ) A = 支付地租的能力由收益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速度所决定 一般结论: A商务 A商业 A工 A住 A住 A农,A,B,C,距离,地租,图7-5 城市各类土地利用的合理分布模式,d1,d2,d3,O,R3,R2,R1,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农业(区),D,第五节 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概念 一、城市地域的基本特性 (一)结节性和结节地域 、结节地域的构造: 结节点和吸引区 、结节点形成的过程: a、“核”的成长 b、区位优势 c. 城市职能的聚集 d. 规划布局 、结节度: G = B( k1 di / di+k2 ti / ti +k3 fi / fi ) (7-10),其中: G 结节度指数 B 常数 k1 、k2 、k3 系数 di 商业服务部门的占地面积 ti 公共交通线路 fi 城市职能数量 、结节地域的划分方法: 结节点的吸引范围的确定 (二)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均质地域的构造: 相对均质和排斥异质,、均质地域的形成过程: 同类职能的相对聚集 、均质度: D = 1H (x) (7-11) H(x) = Pi log Pi (7-12) 其中: H(x) 随机变量 x 的熵 ; Pi x 取 xi 时的概率 、均质地域的划分方法: 计算职能用地的相对比重 二、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内涵 (一)城市职能地域的空间配置和排列组合; (二)城市职能地域相互间的等级关系; (三)特定的空间配置、排列组合和等级关系的原因.,三、城市职能的地域分化 (一)城市职能地域分化的过程 伯吉斯(E.W.Burgess)的人文生态学(human ecology) 1、集中(concentration) 2、中心化(centralization) 3、分化(segregation) 4、侵入(invasion) 5、演替(succession) (二)城市职能地域分化的机制,1、聚集经济 2、地租与地价 3、城市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供给的有限性与巨大的需求压力 供需不平衡或高地价水平下的供需平衡,四、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一)同心圆模式伯吉斯(E.W.Burgess) 1、城市地域的单核心圈层构造 中心商务区 (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 过渡地带 ( zone in transition ) 工人住宅区 ( zone of workingmans homes ) 优良住宅区 ( zone of better residences ) 通勤地带 ( commuters zone ),(图7-6),2、关于同心圆模式的讨论 (1)单一核心的问题 (2)不规则性的问题 (3)形成机制的理论论证问题 (二)扇形模式霍伊特(H.Hoyt) 1、模式建立的基础分析 (1)模式图 (图7-7) (2)时间距离与城市地域的外延扩大 (3)高房租地域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图7-8) 2、关于扇形模式的讨论,(1)交通条件的作用 (2)高级居住用地的变化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 (3)指标体系 (三)多核心模式哈里斯(C.D.Harris)和厄尔曼(E.L.Ullman) 1、模式建立的基础分析 (1)模式图 (图7-9) (2)多核心形成的原因 (3)经济胞体 (economic cells)及其演变,2、关于多核心模式的讨论 (1)形成机制的解释 (2)地域特征的理解 (四)三经典模式的比较 共性与区别 (五)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发展 1、二元经济结构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图7-10) 2、过渡地带的重建 3、“马丘比丘宣言”,第六节 中心商务区(CBD) 一、CBD 的界定 墨菲(R.E.Murphy)与万斯(J.E.Vance) (一)中心商务指数法 中心商务高度指数 (Central Business Height Index) CBHI = 1 (7-13) 中心商务强度指数 (Central Business Intensity Index),中心商务用建筑总面积,建筑物占地面积,CBII = 50% (7-14) (二)CBD界定的概念示意 (图7-11) (三)戴维斯(D.Davies)的修正 “硬核”: CBHI 4 ; CBI I 80% 二、CBD 的内部结构 (一)职能构成 (二)影响CBD内部结构的因素 (三)等地价线与圈层构造,中心商务用建筑总面积,建筑物建筑总面积,三、CBD 的演变 (一)CBD 的空间扩展 、空间扩展类型 鲍登(J. Bowden) 周边增长、爆发、分化 、空间扩展方式 哈特曼(G.W.Hartman) 等人 道路网的影响 (图7-12) (二)CBD的职能演变 、商业职能的地位相对下降 厄尔曼(1964年) 、商务职能的地位绝对上升 後藤(1997年)等,图7-12 CBD 的空间扩展模式,a.圆状扩展 b.齿轮状扩展 c.星状扩展,图7-12 CBD 的空间扩展模式,d.宝石状扩展 e.方十字状扩展,第七节 我国城市的地域结构及其演变 一、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的一般特征 (一)地域规模小 上海/东京=1/2 (二)职能分化不明显 “单位社会”与职能混杂 (三)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机制混乱 二、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开发区的建设与郊区城市化的进展 (二)土地利用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三)“单位社会”的解体与城市职能的社会化,思考题: 1、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中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2、如何解释人文生态学的五个过程? 3、城市职能地域分化的机制是什么? 4、如何解释产业和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的现象? 5、城市地域结构三个经典模式的共同点和主要区别何在? 6、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地域特征是什么? 7、怎样划定城市中心商务区? 8、现代大城市中心商务区职能变化的特点有哪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