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ppt_第1页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ppt_第2页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ppt_第3页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ppt_第4页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 单元提能 相关知识整合与学科素养培优,目 录,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历史广角 “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有体现。 (1)“半殖民地”: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在思想文化上则表现为西方的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2)“半封建”: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历史广角 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从此,中国和任何一个侵略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就不仅是对一个国家丧失主权,而是对所有与我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资本主义国家丧失了权利。这使西方列强从中国攫取了更多的特权。,历史广角 旅顺大屠杀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旅顺大肆屠杀中国无辜平民。短短4天时间里共有约两万人惨死于日寇的刀枪之下。 这场大屠杀的目击者英国海员阿伦曾撰写了一部回忆录旅顺落难记,如实记述了他亲眼所见的日寇暴行:“我立的地方极高,望那池塘约离我一丈五尺,只见那池塘岸边立满了日本兵,赶着一群难民逼向池塘里去,弄得逃难的人挤满了一池。只见在水里攒头搅动,忽沉忽没,那日本人远的放枪打,近的拿枪上的刀来刺。那水里断头的,腰斩的,穿胸的,破腹的,搅作一团,池塘里的,水通红一片。只见日本兵在岸上欢笑狂喊,快活得了不得,似乎把残杀当作作乐的事。我不忍再看,回头逃走一路上那枪声、喊声、哭声、临死的哀声、行凶者的狞笑声,嚷个不绝。这种屠灭人类的罪状,这种奸淫掳掠的凶恶,我临死也不会忘记的。” 日军在旅顺灭绝人性的暴行,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公愤和谴责。英国伦敦泰晤士报报道了日军的残暴行径;美国报纸也痛斥日军的兽行,指责“日本国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日本人今脱掉文明之假面具,显露野蛮之本体矣”。,历史广角 “扶清灭洋”口号 一是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它带有局限性。 二是“扶清”有利于争取爱国官兵的同情,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自主探究读史有得,材料一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主题一 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材料二 中国政府对陛下(英王)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地危险,在实行上又如此地不能容忍,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义务了。 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 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 材料一中马克思认为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据材料二,这封密函中提到的所谓“战争罪行”和“英国人的财产”分别是指什么?,教你读史 材料一中“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表明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获取贸易特权。材料二反映了英国当局的强盗逻辑和急于发动战争的心理;“战争罪行”指虎门销烟,“英国人财产”指鸦片,从中可以看出虎门销烟是英国人发动战争的借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1)在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背景下,英国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而发动战争,深刻揭露了鸦片战争的掠夺性及战争的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 (2)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国门,向中国倾销鸦片,蓄意发动侵略战争。 (3)同时期的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材料 马克思在分析英国对印度殖民地的影响时总结道:“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双重使命的观点”?据此如何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教你读史 首先两个概念: “亚洲式社会”应该是传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西方式的社会”应该是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其次把握材料中的两个行为动词“消灭”“奠定”,据此理解双重影响。,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破坏性:破坏中国主权,激化社会矛盾;经济侵略,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2)建设性: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运用多种史观理解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自主探究读史有得,材料 近代史上主要条约,主题二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近代史上列强是如何侵华的?试归纳其侵华的主要方式。列强侵华的历程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教你读史 表格内容较繁,需要对内容进行归类,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个方面归纳侵华方式。侵华发展趋势可以对条约前后对比,在侵华方式、地域扩展等方面总结。,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 1侵华方式 (1)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2)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3)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文化入侵。 (4)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2趋势 (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 (2)由经济侵略为主到经济侵略加强的同时,加强政治军事控制。,材料一 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缴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材料二 右图中那个人物得意地说: “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这 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 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 材料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怎样完成的? 教你读史 材料一开放五口通商口岸、“中英协定关税”表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材料二“提线木偶”“中国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表明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 (1)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并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主权,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之后的美、法等国进一步扩大了侵略权益。 (2)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他们疯狂地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并以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从多种史观的视角审视近代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典例1 (2012北京高考)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超链接,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定时空:考查近代中国 二明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抓关键: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渴望中国做出更 大的让步”,“实现贸易扩张,第二步:析选项,命题趋向就材料论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典例2 (2012海南高考)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超链接,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定时空:_ 二明考点:_ 三抓关键:_ _,1870年前后的中国,近代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综合材料信息,传言意在斥责教堂胡作非为,,反映了民众对外国入侵者的痛恨。,第二步:析选项,课堂感悟高考 1(2011福建高考)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 “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解析:从关键句“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可见林则徐清楚表明,中国的财富,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而为侵略者提供资金,这更是当务之急。A、B两项只从材料侧面反映了问题,属于鸦片带来的危害,但不是题干强调的“最大危害”,排除;“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与材料中的“何妨损上而益下”相违背,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D,2(2011重庆高考)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 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 ) 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对洋教、强占胶州瓜分中国发生于19世纪末,中国人民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是在1898年。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3(2011全国新课标高考)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 “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解析:东南保护约款强化而非遏制了列强在华势力,A项错误;中央政府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以体现。故选B项。 答案:B,4(2011四川高考)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 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 ) A收回通商口岸 B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 D挽救国家危亡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19世纪末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本题应结合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需要进行巨额赔款,故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商业、通商口岸的限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5(2011北京高考)右图是一幅法国报刊 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 “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 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 的作者意在 (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能力。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体现了盲目排外的色彩。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从题干材料可以得出作者抨击和讽刺西方侵略者屠杀义和团的“文明”行为。 答案:B,6(2012重庆高考)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 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关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题干核心内容对应辛丑条约中的“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至山海关沿线”内容。 答案:D,“课下演练提升” 见“课时跟踪 检测(七)”,高效学法集锦 1轻巧识记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哥哥开厂赔两亿两” 解释:“哥哥”谐“割”音,指割地;“开”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内销免税;“赔两亿两”赔款两亿两白银。,2运用口诀记忆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一战未满足,英法合伙战火燃; 美俄追随挟清廷,天津条约忙签订; 公使进驻北京城,舰船长江自由行; 内地经商又传教,通商口岸增十处。 换约不满清安排,战火再燃占北京; 强盗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来签订; 通商口岸加天津,香港九龙给英国; 战争俄国利最多,割占领土百多万; 二鸦中国照样败,领土主权再破坏。,3巧记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1)南京条约简记:割岛、赔款、开埠、协定关税。巧记:五亿(议)港元。“五”指开广、厦、福、宁、上五处口岸;“亿(议)”即议定关税;“港”指割香港岛;“元”指赔款2 100万银元。 (2)马关条约简记:割岛、赔款、开厂埠。巧记:一厂二亿三岛四埠。 (3)辛丑条约简记:赔、设、拆、惩、改。,相关资料选编 1透过细节看鸦片战争 受学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中学历史教材对历史的叙述大多比较概括、简练。这虽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证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容量,但这样做也抽取了历史中最丰富、最鲜活的东西历史的“血”与“肉”,只剩下一堆干枯的历史“骨架”,嚼之无味。 受教材这种“特色”的影响,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也成了“骨架”,一节课充斥着大量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惟独缺少了丰富的史实、丰满的人物。,历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史实说话。一切重大的历史现象都是由无数的具体史实构成的,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关注历史的细节,才能触摸到一个真实的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 在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从历史的细节入手,分析、比较鸦片战争前中外差异,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鸦片战争,实现本课教学目标。,(1)从“两份国书”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受命出使中国,向乾隆皇帝递交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一封信;乾隆皇帝也给英王乔治三世回了信。阅读和分析这两封信函,可以看出中英两国的不同。 (2)从“两张礼单”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马嘎尔尼出使中国,带来了英国国王送给乾隆皇帝的礼品;乾隆皇帝也给英国国王回赠了大量的礼品。观察“两张礼单”的内容,可以看出中英两国的不同。,(3)从“两个现象”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电视剧鹿鼎记兵部侍郎明珠一段精彩的道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状况。1760年继承英国王位的乔治三世力图扩大王权的失败,反映了英国政治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4)从“两种认识”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闭关自守,沉醉在天朝上围的迷梦中。反倒是英国人,对中国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通过一个个细节,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可触摸的历史,一点一点地推动和深化学生对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认识,也就深刻理解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2鸦片战争前正当的中英贸易,3对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认识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逐步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从原因来看,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开拓殖民地、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及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列强的侵略本性、扩张性、掠夺性决定的。它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联系密切,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当然,中国的落后和历届政府的腐败,为列强侵华提供了可能性。,(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以侵吞中国邻国和边疆地区、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至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是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妄图独占中国、征服世界的称霸战争,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结果,也是东西方帝国主义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3)从发动者来看,侵华国家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先是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接着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加入,最后是美日两国在中国进行激烈的争夺。在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两国为主,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4)从规模来看,战争的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大。,(5)从结果和影响来看,除了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同时,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和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冲击并瓦解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格局,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对于列强的侵华战争,在复习中要注意加强比较。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4学术观点 (1)在对待鸦片问题上,鸦片战争前夕存在严禁派与弛禁派的明显分野,这是学术界的一般观点。也有论者认为,当时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弛禁派”,因为道光皇帝主张禁烟,封建官吏只能唯命是听,说在他身边还存在一个所谓“弛禁派”难以令人置信。 (2)关于琦善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一般认为他是妥协投降派的典型人物之一。但有的论者认为,找不到琦善关于弛禁鸦片的言论,他也没有诬害林则徐,其人在广东的所作所为也并非像通常所说的那样卑劣,更没有向英国人私许香港,总之,“卖国”罪名不能成立。,(3)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的战局及相关人物的表现问题,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譬如对战争双方的胜负问题,除双方都有明显损失而北洋舰队损失稍大的看法外,还有认为日本获胜以及北洋舰队取胜两种相差甚远的看法。对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的表现情况,也都存在明显对立的认识。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义和团为借口发动的,与义和团运动自然有着密切联系。而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通常是把它认定为民众自发掀起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虽存在迷信和盲目排外之类的缺点,但决非主流。有的论者则把它负面的东西看得很重,对义和团运动持基本否定的态度。,经典习题备选,1(2010四川高考)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 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 )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相关内容,其中C和D明显错误,而B选项就当时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所以也排除。 答案:A,2(2010海南高考)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 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英法联合侵华,俄国获利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占据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答案:B,3(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 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解析: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排除;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答案:A,4(2010江苏高考)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 此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所以经分析此役的影响应该选择A。 答案:A,5(2010海南高考)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 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 )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解析: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有为的文章,排除A;材料中称西方列强为欧洲诸邦,不是沿袭传统的夷夏观念,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排除C。“变局论”是王韬在1864年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提出,主张同外国进行商战,进行变法。 答案:D,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 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 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 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 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 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课程标准,历史广角 湘 军 中国晚清时期曾国藩以湘乡练勇为基础,在湖南创建的一支军队,又称湘勇。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是镇压太平天国的清军主力。,历史广角 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的顾维钧 顾维钧(18881985),字少川,江苏嘉定人,中国职业外交家。早年留学美国,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进入外交界任职。1919年,他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出席了和会。会议上,针对日本代表对山东的无理要求,顾维钧据理力争,他从历史、地理、文化各方面驳斥了日本代表的种种狡辩。最后他斩钉截铁地说:“即令日本有驱逐山东德国势力之功,中国亦断不能以天赋之权利为报酬,而播将来纷争之种。”顾维钧一席话,使日本代表狼狈不堪。他那坚决的态度,流利的口才,有力的辩论,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许多代表与他握手祝贺。,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是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五四运动也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自主探究读史有得,材料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反映了农民千百年以来渴望得到自己一份土地的根本要求,而且以磅礴的气魄,明确的主张规定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空前的第一次。 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这显然是分田到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主题一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指的就是它不可能实现,即令短暂的实行了,也会昙花一现,迅即消逝。 郭毅生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背景及其性质 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据材料试从其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等方面做出分析。 教你读史 三段材料揭示了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的三个角度。第一段从农民要求获得土地切入评价;第二段从固守小农经济评价;第三段从其不能实施角度切入,总之,从其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材料一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到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 贼情汇纂,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材料二 1862年,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付停滞与腐朽,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马克思中国纪事 据材料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教你读史 对材料一进行概括总结:大兴土木,等级严格;材料二中马克思对太平天国作出否定评价,“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指出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统治集团丧失进取心,大兴土木,迅速腐化;等级森严,丧失民心。 (2)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太平天国政权不能适应 近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能提出革命性的纲领以推动社会进步,而仅仅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3)担负任务新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5)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6)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自主探究读史有得,材料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主题二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原则,课件展示更丰富 见课件光盘,超链接,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上册 材料中第二条、第五条规定体现了什么原则?第四、第十六、十九条等内容体现了什么思想? 教你读史 第二条中“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概括为“主权在民”原则,第五条中“一律平等”可概括“人民平等”原则;第四、十六、十九对行政权、立权法的分工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对材料信息归纳是准确解读材料的关键。,临时约法体现的政治原则 (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 原则。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 原则。 (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了责任内阁制 原则。,材料一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二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教你读史 三则材料分别说明辛亥革命促使民族工业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除陋习促进社会风俗的变化。由此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中国在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方面的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政治上:它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界碑。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进入了共和政治时代,临时约法赋予人们集会、结社自由,国民的政党意识、参政意识增强。 (2)经济上:它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首要障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其后中国出现了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 (3)思想上:它带来中国人民思想的启蒙。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人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追求民主、平等,反对专制、愚昧,妇女解放等一系列变化无一不是肇始于辛亥革命。,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从不同的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自主探究读史有得,材料一 有些当代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既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也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材料二 杜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及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主题三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作用,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五四运动“补课”和“起点”的含义?根据材料,说明“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什么? 教你读史 材料一中“第一次巨变”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彻底,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因此,五四运动是“补课”;“第二次巨变”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材料二中“国家情感”“爱国主义”等表明“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由此说明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表现 (1)作用: 五四运动是一次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社会各阶级广泛参与的伟大的爱国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表现: 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五四运动的彻底反帝反封建性 (1)反帝:从斗争起因看:由山东问题引起,是巴黎和会分赃所导致的;从斗争口号看:“外争国权”不承认和会对中国山东问题的决议。 (2)反封建:从斗争目标看:开始时提出罢免卖国贼职务,工人参加后,斗争矛头进一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从斗争口号看:“内惩国贼”。 (3)“彻底性”: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坚决斗争、决不妥协的精神。,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 典例1 (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天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超链接,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定时空: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二明考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三抓关键:前期:洪秀全尊奉“皇上帝”“拆孔庙,与孔教 对立”;后期:“遵孔孟之仁义道德”,第二步:析选项,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直奔社会热点 典例2 (2012福建高考)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超链接,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_ 二抓关键:_ _,辛亥革命的成果,辛亥革命所取得的革命成果,但已成“空壳”,即,名存实亡,第二步:析选项,课堂感悟高考 1(2012重庆高考)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 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领是 ( ) A秦日纲 B陈玉成 C李秀成 D石达开 解析:关键信息:1862、上海、洋鬼。结合所学知识, 题干反映的是李秀成进攻上海遭遇洋枪队。C项正确。A、B、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C,2(2011海南高考)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解析: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 任务是反帝反封建,A项体现了反封建任务的成果。 所以A符合题意。 答案:A,3(2012北京高考)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 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 )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清政府晚期革命力量风起云涌,清政府摇摇欲坠,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酝酿改革,企图实行“预备立宪”,欺骗国民,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C 项。 答案:C,4.(2010安徽高考)右图是辛亥革命 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 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信息:辛亥革命时期。“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说明这个时期人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A项说法正确。 答案:A,5(2011江苏高考)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 “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按照西方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分权制衡原则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A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实行省制,B错误;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显然不符合史实,C错误;袁世凯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没有西方民主观念,D错误。 答案:A,“课下演练提升” 见“课时跟踪 检测(八)”,高效学法集锦 1运用图表数字归纳法把握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的发展过程:,(2)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二、五”: 一个阶级:农民阶级。 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五个阶段:开始:金田起义;发展:定都天京;全盛:北伐和西征;由盛转衰:天京事变;失败:天京陷落。,2浓缩法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1)“倡导社会改革”太平天国主张土地公有,财产平均分配;又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会陋习。 (2)“播下革命种子”太平天国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 (3)“汉人势力抬头”清廷依靠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平定太平天国,他们都被封为地方总督或巡抚,自此汉人势力上升,逐渐掌握了地方实权。 (4)“削弱清廷根基”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大半个中国,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一度动摇清朝的统治。,3巧用三个词语概括临时约法的内容 (1)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2)主权在民即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自由平等包括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国民享有基本的权力。 三权分立包括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责任内阁制。,4用五个“第一”归纳辛亥革命,相关资料选编 1太平天国运动的代价 1851年至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绝对死亡人数一亿六千万。而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至少在一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七千万以上。,2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比较完备的建国纲领,也是历史上农民第一次具体提出如何分配土地问题的方案。它集中地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问题上的需求,这就是没收地主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废除封建的剥削制度,建立理想的大同社会模式。这种制度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说它是农民几千年来的思想结晶。但是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平均主义满足了其要求,但“均贫富,产品归公”的思想又超越了其小私有者的本性,农民失去了拥有土地的意义,所以最终无法实现,成为一种空想。况且,在这种理想蓝图中希望建立的社会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传统封闭经济模式,没有涉及商业的发展。而在太平天国占领的商品经济极其繁荣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推行也不可能实现。,3有关“辛亥革命”的学术观点 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 将辛亥革命认定为资产阶级革命,是多年来的主流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发生之时,中国业已存在着一个作为新兴社会集团的民族资产阶级,它尽管幼稚和弱小,但确实“形成了一股阶级的力量”,足以扮演发动和领导一场革命的角色,是这个阶级的中下层政治力量的代表,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他们提出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体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要求和趋势的纲领及方针政策,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努力付诸社会实践。有的论者持有不同意见。如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实质上是一次国内民族革命运动,它由国内被排挤的汉民族中的统治阶级和在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所进行,以推翻满民族的统治阶级为主要目标。近年有的学者则这样对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质疑:如果把资产阶级狭义地理解为“资本家阶级”,那么辛亥革命还在较大程度上缺乏这样的阶级基础;即使对资产阶级作相对广义的理解,孙中山等人虽然可以被认为具有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但他们并非就是资产阶级;从孙中山等人提出的革命纲领及其实践是否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看,其民生主义纲领至少在主观上并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因为它并不主张大力发展资本主义,而是要节制资本。 关于辛亥革命的结局 对辛亥革命的结局,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胜利,又最终失败。言其胜利,主要是鉴于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言其失败,主要是因为革命胜利果实未能保持和巩固,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完结,政权最终落于袁世凯等军阀,之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即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考察: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有的论者更明确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有广泛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终结,但不是失败。,4学术观点:关于五四运动的问题 一般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它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进步的青年学生充当了运动的先锋,而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自觉投身于工人运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总之,这些观点是充分肯定五四运动的积极和进步作用。近些年来,有人认为这场运动也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激进主义在政治和文化上有突出反映。有的研究者对这场运动的动力问题也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国民党人也积极参加并推动了五四运动。他们在运动前宣传鼓吹,在运动中制定策略与方法,推动运动发展,这场运动的政治性质和思想主题,以至于运动的预演、爆发和取胜,均同国民党人的政治言行有直接关系。五四运动的真正推动和领导者应该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经典习题备选,1(2010山东高考)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 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解析:从笔记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理由中“ 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可以排除 B,因为义和团运动不排斥清政府; “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的因素”,排除D,因为北伐战争中没有提出任何的关于近代化的思想主张;阻断了中国近代化理由中“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可以排除C,因为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和法令,故不是破坏了生产力,而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从四个选项中可以排除C、D,而B不符合题意,故A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A,2(2011大纲全国高考)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 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 )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解析:回答本题首先需对“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的事件有一定了解,1279年元军猛攻广东崖山,南宋军队大败,战至最后左丞相陆秀夫对年幼的皇帝赵昺说:“德祐皇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