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借贷的规范化问题研究_第1页
中国民间借贷的规范化问题研究_第2页
中国民间借贷的规范化问题研究_第3页
中国民间借贷的规范化问题研究_第4页
中国民间借贷的规范化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武汉学院学生毕业论文(初稿)题 目: 中国民间借贷的规范化问题研究 指导教师: 刘松林 职称: 讲师 学生姓名: 杨世林 学号: 08010595 专 业: 金融学 年级: 08级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二日 浅析民间借贷的规范化问题研究摘 要民间借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阶段中,既有过高峰,又经历过低谷。在建国后的30年里,民间借贷活动在我国民间地区一直是自发的开展,但规模不大;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经济开始呈现活跃势头,民间借贷活动也随之活跃起来;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民间借贷越发活跃,在中国达到繁荣时期。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加深和金融监管的加强,民间借贷纷纷转向地下,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几年民间借贷又逐渐复苏,其规模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较为发达,当地的民间借贷已经有了不容忽视的规模和影响力。民间借贷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民间借贷游离于官方金融体制之外,长期以来得不到官方的重视,加上民间借贷具有自发性,缺乏外部约束,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等因数,往往会引发连锁不良反应,严重时危害社会安定,具有较大风险。但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确实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对农户的生产经营等民间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民间借贷的双刃性,以法律形式规定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引导和规范其发展有利于社会的一面,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更好的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民间借贷 非公有制经济 金融体制 双刃性 Abstract The nogovernmental debit and credit in our country has long history,it has had the peak,and also has experienced the trough in its developmentphaseMore than 30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our nation,the nongovernmental debit and credit activity spontaneously develops in fom area,but its scale is not large,At the beginning of 1980s,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the nongovernmental debit and credit presents the active tendencyFrom the 80s later pedod to 90s early period, the nongovernmental debit and credit gets even more actively,and has achieved aprosperous time in our countryAfter mid 90s,along with our country finance reform deepening and financial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strengthening nongovernmental credit activity turns to underground,and its development receives a certain restrainingFrom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to the present stage,the nongovernmental debit and credit starts to recover,its scale unceasingly risesIn the coastal province such as Jiangsu Zhejiang Fujian Guangdong and so on,where the nonpublic economy develops very well,the local nongovernmental credit already hadnon-neglcctable scaleand influenceThe nongovernmental debit and credit like a double-edged swordOn the one hand,the nongovernmental debit and credit drifts away outside the official financial system,and cannot be attached the importance to by the official department,in addition,the nongovernmental debit and credit has its spontaneity and lacks exterior restraint,its potential risk is very largeBut on the other hand,the nongovernmental debit and credit has truly made large contribution to only countrys economical development,specially to the nonpublic-owned economyTherefore,we must profoundly realize the dual-danger nature of the nongovernmental debit and credit,make its status clear which should be in our countrys finance system,well develops its advantage,eliminates its adverse effect, and thus impels the Chinese economy better and better【 key words 】nogovernmental debit and credit nonpublic economy financial system dual-danger nature目 录中文摘要Abstract一、民间借贷的概念及发展趋势5(一)民间借贷的概念及相关知识5(二)我国民间借贷的发展趋势6二、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7三、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8(一)相关法律滞后引起监管缺位8(二)短期借贷行为泛滥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 8(三)融资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资金合力9(四)不规范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发金融风险9四、我国民间借贷活跃的成因9(一)社会传统的渊源9(二)资金供求的失衡9(三)信贷政策的影响 10(四)盈利思想的引动 10(五)手续简便的驱动 10(七)金融监管的薄弱11五、浅析我国民间借贷对经济的影响 11(一)积极影响11(二)消极影响11六、对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化的政策建议12(一)加强规范引导,正确对待民间借贷12(二)加快利率改革,尽快推动存款利率的市场化12(三)加快立法进程,营造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法律环境12(四)放松金融管制,积极倡导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12(五)加快金融制度创新,改善民间借贷的生存空间13(六)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强化民间借贷行为约束13结 语注 释参考文献引 论 有关民间借贷的话题时时见诸报端,显示了民间借贷之活跃和民间借贷对国内经济、民众生活产生的影响之巨大。一方面,民间借贷游离于官方金融体制之外,长期以来得不到官方的重视,加上民间借贷具有自发性,缺乏外部约束,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等因数,往往会引发连锁不良反应,严重时危害社会安定,具有较大风险。但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确实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对农户的生产经营等民间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基于民间借贷的双刃性。理论界对民间借贷问题的讨论主要分为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限制民间借贷的发展,取缔民间借贷组织,打击民间借贷活动。同时发挥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主渠道作用,收购、兼并民间借贷组织,一切金融活动都要纳入正规金融组织,不允正规金融之外的民间借贷存在。第二种观点是支持民间借贷向有利于经济的一面发展,同时规范其行为,加强正规金融机构对民间借贷的引导作用。笔者认为,民间借贷有着正规借贷始终无法具备的优势,因此规范发展民间借贷是最好的选择。 一、民间借贷的定义及发展趋势()民间借贷的概念对于民间借贷的概念,理论界已经做过一些研究。一般认为,民间借贷 是与正规借贷相对应的。那么,从广义上说,可以把民间借贷定义为除正规借贷以外的借贷,它处在国家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之外,不在官方的统计报表中被披露,也不受法律保护,属于一种非正规的金融活动。有的学者也把民间借贷称为民间金融或地下金融等。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刘晓东(2005)认为,所谓地下金融是指没有纳入中国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而游离在正式金融体制之外的金融形式和活动。而国外一般使用的是“非政府(官方)金融”(nongovernmental finance)或“非正规金融”等比较中性的词汇。 笔者认为,民间借贷主要指游离于官方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发生在非 金融机构的社会个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以货币资金为标准的价值让渡及本息偿付的活动。(二)中国民间借贷的发展趋势 民间借贷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和个人财富逐步积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而正规金融又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时的必然产物。民间借贷在中外各国均长期存在。它的存在与发展,既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体系结构有关,也与其自身所固有的、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有关。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民间借贷市场亦日趋活跃。民间借贷有其特殊的竞争优势。一是具有获取大量非正规财务信息等额外“软”信息的优势,信息搜集和加工成本低;二是手续便捷、方式灵活,可以针对不同的借款人提供个性化的信贷服务,交易成本低;三是具有特殊的风险控制机制和灵活的贷款催收方式。中国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融资规模逐年扩大。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2011年1月20日在“中英非银行放贷人立法框架钻研会”上吐露,研究局经由过程在2008年和2010年就民间借贷规模所做的两次调研发现,当前中国民间借贷资金存量跨越2.4万亿元,占借贷市场比重达到5.6。“对比两次调研功效可以发现,从尽对量上看,民间借贷资金量逐年增添,两年来民间借贷存量资金增添28。”二是随着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及银行利率上调,民间借贷利率逐步攀升,但涨幅低于金融机构利率涨幅。利率水平差异较大,利率市场化特征明显。三是借贷期限短期化趋势明显,贷款更多地用于弥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以及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生产经营性资金。四是民间借贷的活跃程度与各地经济总量、民营经济发达程度以及区域金融生态发展水平相关。北京、上海、天津等正规金融机构多、金融生态环境好的大城市,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相对不活跃;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民间借贷规模相对较小,利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民间借贷规模居全国前列,利率水平大多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五是资金来源以个人为主,融资渠道及形式多元化。除个人和企业间直接借贷、企业集资(集股)、私募基金、合会或抬会、资金中介以及地下钱庄外,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自发性金融与产业协作组织等机构大量参与民间借贷,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 在中国的金融发展过程中,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民间借贷)平行发展,充分说明正式金融与民间借贷关系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也存在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关系表现在:在民间借贷中,由于交易主体常常是具有血缘或地缘关系的个人或企业,贷款人对借款的经营状况、还款能力、信誉和道德品质比较了解,长期沉淀下来的免费信息,使民间借贷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但随着交易金额或交易范围的扩大,民间借贷必然面临与正式金融机构同样的信息问题。在当前的广大农村地区,大量的融资需求具有一次性、短期性、分散性和低产出的特点,这些融资需求无法人正式金融关系中得到满足。而民间借贷具有方便快捷、借贷双方信息对称、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发挥着正式金融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民间借贷与正式金融之间存在一种互补、并存的关系。 另外,当资金需求者无法从国家银行系统及原有的金融格局中得到有效满足时,民间借贷则有效缓解了资金的供需矛盾。民间信用的活跃程度往往与一个地区金融服务发达程度成反比。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既定的融资需求量,由正式金融与民间借贷共同完成。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决定了资金短缺是一种常态,也意味着正式金融无法满足所有的资金需求,正式金融不能满足的资金需求则为民间借贷的发展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空间。从中短期发展趋势看,紧缩的货币政策将直接作用于正式金融的发展,间接地对民间借贷产生影响。从利率看,目前中国对利率体系中重要的存款利率仍实行管制,政府制定利率政策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对贷款人进行政策扶持,相应的存款人的利益受损。因而在正式金融市场,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及资金使用偏好抑制了资金供给,助长了资金需求,两者的缺口为民间借贷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基于正式金融与民间借贷的互补与替代的关系,在抑制正式金融发展的同时,中国适度从紧的金融调控也促进了民间借贷的扩张,短期内民间借贷仍呈扩张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既然抑制其发展成为不能,我们更应理性对待日益的民间借贷市场,冷静分析民间借贷市场各主体的利益关系,促使其规范运作,努力将其对金融秩序的消极影响、对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二、中国民间借贷的现状 近期,温州等地出现的中小企业老板跑路潮引起的一系列中小企业关停倒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场借贷危机已不限于浙江,还波及江苏、福建、河南、内蒙古等省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近几年来,中国民间借贷无论像“合会”这样有组织的活动,还是互助性质的自由借贷,一直非常活跃,是广大农民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有三:一是中小企业发展迅猛,资金需求旺盛,在向金融机构融资出现困难的情况下,转而向民间筹措资金。由于相应的融资利率要比金融机构高得多,且期限较长,如发展下去有形成非法集资的趋势;二是发放高息借贷。资金相对比较富裕的个体户和中小企业主,在暂时没有新的资金投向的情况下,为了给闲置资金寻求新的“出路”,向一些资金匮乏且又急需资金的企业及个人提供高息借贷;三是村民及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这种情况最普遍。主要表现为:范围广、利率高、 参与者众。目前,民间借贷规模越来越大,不容忽视。据中国网络经济台报道:1.温州民间借贷最高年化利率180%利率水平已超历史最高 知名经济学家何志成早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年化20%多的贷款利率在很多地区已是非常正常,而在江浙的一些地区甚至根本找不到20%利率水平的资金了。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单看温州,目前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已经超过历史最高值,一般月息3-6分,有的高达1角,甚至高到1角5分,年化利率高达180%2.家家放贷不炒股 鄂尔多斯在京白领返乡放贷 一辆辆耀眼的奔驰S级轿车,一座座高楼林立的大厦从包括潘石屹在内的诸多地产大鳄进驻推盘、巨资打造鬼城康巴什,到人均GDP超过香港的誓言,“扬(羊)眉(煤)吐(土)气(气)”的鄂尔多斯转眼成为人人眼中可以淘金的神秘城市。如今,包括在北京打拼数年的一帮鄂尔多斯人也坐不住了,悄悄地把先前的积蓄通过亲朋好友转入了家乡的民间放贷队伍中,“钱生钱”成为这帮年轻人的第二收入。 3.中农工建2011年9月来存款劲减4千亿 或流向民间借贷2011年9月以来,存款加速流出银行体系。前15日,中行、农行、工行、建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较8月末减少4200亿元左右,出现罕见天量负增长。其中,中行、农行存款大幅减少约1800亿元和1400亿元。储蓄搬家后可能流向理财、信托、艺术品、收藏品市场,甚至选择高风险、高回报的民间借贷市场。 另外根据杭州市滨江区法院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受理的关于民间借贷案件的情况: 资料来源: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网年度民商事案件民间借贷案件所占比列涉案金额(万元)2006年6549915.117102007年91711612.729252008年98123423.6209392009年119138132.0225432010年169035421.020978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自2006年至2010年,滨江区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数量逐年递增,案件标的额增速迅猛。特别是在2007年、2008年、2009年,民间借贷案件数量更是井喷式增长,2008年的案件数量比2007年增长了102%,2009年又比2008年增长了628%。涉案金额也大幅攀升,2008年盼涉案标的比2007年增长近10倍,2008年至2010年间每年的涉案标的均逾2亿。民间借贷案件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占年度民商案件总数的236%、32%、21%,几乎占据了民商案件的三分之一。可见,我国民间借贷的数额总量是巨大的,交易活动频繁,并且每年都在高速增长。三、中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滞后引起监管缺位 民间借贷具有分散性和隐蔽性,对其监管难以深入进行,没有法律保护和监管约束。民间借贷通常具有较高的利息收入,在农户缺乏有效投资渠道、存款低利率与高物价的驱动下,民间借贷的“高利诱惑”往往能积聚大量社会资金,也汇集了较高的信用风险,容易演变成“非法集资”。(二)短期借贷行为泛滥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民间借贷立足借贷双方的个人关系,一般只用于弥补短期的资金缺口,资金供给和使用依附于短期的经济关系,对于长期的市场变化缺乏预测,多为短期行为。由于借贷双方均为短期行为、缺乏长期的计划,资金链可能随时断裂,不利于企业自身与地方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三)融资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资金合力从民间借贷的单笔金额来看,最小仅几百元,一般也只有几千上万元,几十上百万的单笔借贷很少,相对于企业筹建或扩大再生产几百上千万的资金需求,规模明显偏小,资金合力难以形成。(四)不规范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发金融风险民间借贷方便、快捷,是解决资金短缺的有效手段。但在解决资金需求者当务之急的同时,如果资金借入者生产经营出现问题,难以按时清偿债务,又以民间借贷方式借入资金、偿还旧债,便会大大增加借入者的资金成本,影响其信誉,引起借贷双方的债务纠纷。同时如果民间借贷与银行信贷相结合,容易让银行误解企业的资金状况,从而做出错误决策。四、民间借贷活跃的成因(1) 社会传统的渊源民间借贷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它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的民间借贷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比较活跃,但在计划经济时期规模和范围都很小,可以说已经基本消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间借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乡土社会”,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强的家族血缘意识,加上亲朋好友之间互相了解,交易成本低,从而为民间借贷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尽管民间借贷在我国至今未获得合法地位,但是在许多地区的发展仍呈生生不息之势。(二)资金供求的失衡资金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短缺状态,并且长期以来资金的配置存在不合理之处,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呆、坏账比例居高不下。一方面,个别行业的贷款利用效率不高,形成浪费,另一方面,农村正规金融不能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银行不断出现,老的银行不断进行改革,但从获利的角度出发,基本把提供金融服务的眼光投向了城市中的优质客户,面向农村和乡镇的只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而且网点不断撤并。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系统中惟一一家面向农村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在农村个私经济的发展中却发挥不了大作用,主要是由于门槛太高,农民贷款太难。即便是农村信用社,其贷款的90%左右也集中在乡镇企业,“垒大户现象”普遍存在,而绝大部分农户却告贷无门。农户旺盛的资金需求既然得不到满足,民间借贷市场应运而生也就成为必然。这种严重的资金不平衡导致了民间借贷的快速膨胀。(三)信贷政策的影响。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多种因素影响,县域金融机构存贷差在增大,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出现了贷款负增长,进而造成了一方面有不少资金在银行沉淀,另一方面急需用钱的农民、中小企业却得不到贷款。一是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贷款积极性不高: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信贷权限上收,对中小企业、个体户发放贷款慎之又慎。二是金融机构信贷门槛过高:表现在贷款手续复杂,一笔贷款需要经过调查、担保(抵押、质押)、审批等多个环节,所需时间较长,不能及时满足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的资金需求。另外贷款条件高。由于一些小企业、个体户、农户资信程度不够高,又没有足够的财产作抵押,也难以找到有实力的担保人作担保,所以很难达到银行的贷款条件。因而,那些无抵押而又急需贷款的个人(主要是农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很难从金融部门获得贷款,无奈只好求助于民间借贷。(四)盈利思想的引动 由于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县以下缺少证券投资,国债也很难买到,加之近年来国家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存款利息较低,对资金持有者缺乏吸引力。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民间借贷可以获得比在金融机构存款高得多的收益。绝大多数借高利贷者都是为了做生意赚大钱,或者是在商场上一时亏损为了“翻本”,而放贷者则是为了牟取暴利。对于有钱者来说,将钱存入银行利息太少,投资股票风险太大,投资房地产时间太长、投资钱币、邮票等专业知识又不够,而放高利贷则使他们既能较快获取暴利,又能逃避工商、税收等部门的监督,这是其存在并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5) 手续简便的驱动 为了规避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大都严格贷款发放,使许多人难以取得充足、及时的贷款。在中国农户的生产经营投资中,有相当大比重由借贷资金承担,大多数农户遇到如婚丧嫁娶、子女升学、建房治病等大的生活支出时,也需要举债。由于农民的土地、住房、果树等都难以变现和用于抵押担保,贷款数额不大,且季节性强,农户对小额贷款的利率“并不太敏感”。而中国民间借贷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方便快捷的固有优势适合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之间的资金调剂,与银行信贷相比,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此外,2008年以来,国家扩大了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银行贷款利率与民间借贷利率的差距缩小,使得一部分农民和个体工商户更倾向于民间借贷。(六)金融监管的薄弱基层银监部门监管任务重、人员少,而民间借贷又大都十分隐蔽,监管起来多少有点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有关民间借贷管理尚无明确的规定,令基层银监部门监管无章可循。 五、中国民间借贷对经济的影响(一)民间借贷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第一,民间借贷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市场机制的发育; 同时解决了农村市场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由于正规借贷主要服务于带有较浓“计划”色彩的国有经济成分,而广大的个体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等带有新兴市场经济色彩的非公有经济成分却几乎得不到正规借贷的支持。民间借贷应非公有制经济的资金需求而生,它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民间借贷的存在,相当一部分资金就几乎不可能流入新兴的市场经济领域,没有这部分资金的支持和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势必受阻,经济体制的转轨也必然远远滞后于改革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民间借贷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为中国市场经济机制的发育创造了条件。民间借贷还解决了农村市场对资金的大量需求。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组织依然保持着传统农业的特点;经营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资金盈利低,因而农户的收入水平一般不会很高,抵抗意外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若遇天灾人祸导致农业歉收,或家庭礼仪支出过多,纳税负担过重,又或是农副产品销路不好等,农民都极有可能陷于入不敷出的境地,再加上自身积累能力的不足与近年农地收益的持续下降,导致农民在生活与生产等方面举修不可避免。在正规途径无法满足农户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民间借贷适时地出现。解决了农树市场的大量的资金需求,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民间借贷与正规借贷相辅相成,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两翼齐飞”。如今,中国的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分,是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保持高速增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所需的资本支持有很大的一部分来源于民间借贷,与服务于国有经济的正规借贷一道,成为中国经济这架高速起飞的飞机的两只平稳有力的翅膀,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两翼齐飞”,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经济总量。 第三,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借贷的不足,对正规借贷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正如前所述,民间借贷与正规借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轨借贷的不足。由于与正规借贷相比,民间借贷往往运作效率更高,交易方式更为灵活,手续更简便,信息更加对称,交易成本更低, 这些优势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正规借贷的市场份额,使正规借贷在信贷、 存款和盈利等方面都受到影响,从而对正规借贷形成压力,促使正规借贷认识自己的不足,转交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所以说民间借贷对正规借贷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民间借贷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国家的货币政策执行力度,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效果。民间借贷的运作必然会导致一部分资金从正规借贷中分流出来,形成一 个体制外的借贷市场,如果不加以监控,任其发展,则会对正规借贷形成巨大冲击。因为一国借贷资金的总量应该等于正规借贷和民间借贷之和,借贷资金的配置在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大量的资金发生在正规借贷之外,就会造成资金体外循环,干扰正规金融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一是影响国家利率政策的实施。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根据我国的利率政策在一定区间内浮动,而民间借贷的利率是根据资金的市场供求关系:由借贷双方自发制定的。由于民间借贷大都发生在企业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情况下,因此利率水平通常高于银行同期利率,不利于中央银行对市场资金利率的统一管理,弱化了国家运用利率杠杆调控资金供求关系的能力,从而影响了国家利率政策的全面有效地贯彻实施。二是民间借贷影响国家信贷政策的实施。由于民间借贷往往具有盲目性、随意性、自发性和隐蔽性,目前又不受各种政策法规的限制,逐利性很强,并不注意其投向与社会效益,造成资金流向往往偏离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举个例子,目前,大量民间借贷资金盲目投入国家正在限制的房地产等过热行业,造成了国家宏观调控偏离预期效果。 第二,民间借贷风险的危害性大,容易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的安定。 一方面,民间借贷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而且,民间借贷具有不规范性的,比如,借贷手续的不规范,使得资金所有者无法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容易引发借款人的道德风险,使资金到期无法归还,从而引发债权债务纠纷,严重的甚至酿成治安案件,危害社会安定。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地区的民间借贷资金已经脱离了生产和自用的途径,而是用于投机圈钱。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高利息引诱人们盲目逐利,使得资金规模不断膨胀,而这种活动的非生产性和需偿还性,最终必然导致支付链条的崩溃,由于涉及的人员通常较多,而其活动又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风险无法有效分散,当偿付危机发生时,会产生多米诺骨牌一样的效应,使参与者的利益严重受损,甚至导致恶性暴力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安定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三,民间借贷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损害正规金融部门的利益。 民间借贷活动本身具有隐蔽性,管理缺乏规范性,游离于国家工商、税务部门的监控之外,造成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款难以征收,引起国家税款的流失。而且,民闻借贷的无序发展,危害正规金融部门的效益。首先,民间借贷的存在直接减少了银行资金来源,加剧了金融机构的存款竞争,提高了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其次,民阃借贷在特定条件下间接加剧了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风险。对于既有银行贷款又有民间借贷的企业,借款人总是想方设法首先归还民间借贷,而对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则能拖就拖,能欠就欠。这是因为,一方面,民间借贷信用度要求很高,通常企业间的借贷都靠信用来维系的;另一方面,民间借贷利率较高,因此,为了维系信用以免以后借不到民间资金,也为了避免因拖欠民间贷款遭受更高利率的惩罚,借款人需要按时还款。这种做法的结果加剧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给正规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带来了风险,恶化了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损害了正规金融部门的利益。第四,民间借贷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企业负担,使得债权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许多企业从民间所借资金的利率水平一般都比银行同期利率高,企业高息负债后,财务支出进一步增大,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收益率比较低的企业容易形成资金使用的恶性循环,影响企业今后的健康发展,从而加重企业负担。此外,民间借贷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管理,其盲目性、不规范性、不稳定性等缺陷容易引起借贷双方的纠纷,债务人如果不按时偿还贷款,债权人很难通过正常的法律手段追回损失,而且没有完善 的保险机制对债权人的损失进行补偿,债权人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可见,规范发展民间借贷,妥善解决民间借贷的出路。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货币政策执行力度,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效果良好;有利于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利于减少国家税收流失,保护正规金融部门的利益:有利于维护和保障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 六、对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化的政策建议(一)加强规范引导,正确对待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信用补偿形式,有其积极的一面,不能因国家法律没有明确其合法地位而不合理地加以限制,更不能一味地严厉打击,应该为民间借贷提供法律方面的支持。建议国家加快民间借贷的立法步伐,给正常的民间融资以“合法身份”,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打击民间“高利贷”行为,鼓励和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组织资金,扩大信贷规模,简化贷款手续,优化对客户的服务功能,扭转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局面,以抑制农村民间借贷的过快增长,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2) 加快利率改革,尽快推动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人民银行要加快存款利率的改革步伐,确定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实行存款浮动利率,使利率政策充分发挥资金市场供求杠杆的作用,促进金融机构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同时,配合贷款浮动利率,增强放贷能力,加大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的信贷支持力度,制约民间借贷的生存空间。 (三)加快立法进程,营造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法律环境在依法管理民间借贷问题上,我国应借鉴国外市场经济成熟的做法,通过立法承认民间借贷的合法性,以疏导的方式解决民间借贷发展中的问题。加快出台民间借贷法、民间贷款组织法或放贷人管理条例等,给民间借贷以合法地位。如明确规定民间贷款组织的产权结构,市场定位,机构组织,设立程序,指导监督,破产清算,以及民间借贷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契约要件、期限利率、税务征收、违约责任和权益保障等,并加强宣传引导,为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四)放松金融管制,积极倡导金融市场的有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