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雷石化园区回填料开采用海工程.doc_第1页
古雷石化园区回填料开采用海工程.doc_第2页
古雷石化园区回填料开采用海工程.doc_第3页
古雷石化园区回填料开采用海工程.doc_第4页
古雷石化园区回填料开采用海工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雷石化园区回填料开采用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二一七年五月1.项目概况与主要环境问题1.1项目概况本评价项目为古雷石化园区回填料开采用海工程,位于东山岛东南侧海域约21km处,本次申请海砂开采海域面积414.4227hm2,本区块海砂储量约为3350万m3,本项目开采量3000万m3。本工程采砂主要采用10000方耙吸船,夏季采用吸沙船共同辅助作业。总工期为3年。根据古雷石化园区整体建设安排,本区块采得海砂将作为“古雷石化园区北区填海造地工程”回填物料。项目位置 图1 项目地理位置图根据漳州市古雷石化园区回填料调查报告,海砂资源量评价区内SU1(中细砂砂质沉积体)中细砂资源体量约为3.03亿m3,按含泥量14.6%计,除去泥质SU1的砂资源量约为2.59亿m3;海砂资源量评价区内粉细砂SU2(粉细砂砂质沉积体)资源量约为5.23亿m3,按含泥量37.08%计,除去泥质SU2的砂资源量约为3.29亿m3。合计评价区内砂资源量为5.88亿m3,面积约77km2。1.2主要环境问题根据项目工程特点及周边环境特征,本工程的主要环境问题如下:(1)施工期泥沙流失入海对海域环境的影响取砂过程导致悬浮泥沙入海,引起海水SPM浓度增加,从而对工程区附近海水水质、海洋生物生态及海洋生境造成一定影响。(2)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取砂过程导致的浅海底栖生物消失,造成底栖生物损失,此外施工期悬浮泥沙也将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影响。(3)项目对海域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本工程实施后,由于开采区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水深变化将对局部海域水动力条件、潮流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改变局部海域原有的冲淤平衡。由于开采区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对水动力环境和冲淤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周边岸滩稳定性的影响。(4)船舶溢油事故一旦发生施工船舶溢油事故,将对海水水质、海洋生态环境、兄弟屿领海基点海洋保护区、东山珊瑚海洋保护区、蔡屿列岛海洋保护区造成严重破坏。(5)施工过程其它影响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垃圾以及施工船舶污水若不加以妥善处理处置直接排海,也将污染海水水质。2环境保护目标与环境质量现状2.1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周边海洋水质、沉积物及生态环境。2.2环境质量现状(1)海洋水质环境福建海洋研究所于2015年11月13日、2016年4月15日在拟开采海砂区域共布设20个调查站,监测项目包括:水温、盐度、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亚硝氮、硝氮、氨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悬浮物、铜、铅、镉、锌、砷、汞、总铬,共计18个监测项目。本次调查期间,所有样品的pH、石油类、化学需氧量和各重金属含量、溶解氧均符合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中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部分点位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都能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本海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主要是受东山湾近岸污染影响。(2)海洋沉积物环境福建海洋研究所于2015年11月13日、2016年4月15日在附近海域共布设10个调查站,从调查结果可知,所有站位硫化物、有机碳、石油类、铜、铅、锌、镉、铬、汞、砷含量均可以符合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中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总体上看,评价海域内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良好。(3)海洋生态环境 叶绿素a秋季:本次监测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介于0.492g/L3.50g/L之间,平均含量为1.22g/L。春季:调查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介于0.268g/L0.850g/L之间,平均含量为0.427g/L。 初级生产力秋季:监测期间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介于43.7mgC/m2d311mgC/m2d之间,平均值为103mC/m2d。春季:监测期间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介于63.7mgC/m2d154mgC/m2d之间,平均值为105mC/m2d。 浮游植物秋季调查共记录浮游植物4门43属134种,硅藻的种类占优势。浮游植物细胞总数量范围在157.98104个/m32980.44104个/m3之间,平均数量为940.60104个/m3。浮游植物数量组成的主要优势种类为锤状中鼓藻、细弱海链藻、拟旋链角毛藻、奇异棍形藻等,生态性质为广布性和暖水性。本次调查浮游植物各测站多样性指数(H)的范围为0.171.40,平均值为0.87。均匀度指数(J)的范围为0.030.25,平均值为0.16。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数值处福建海域一般范围。春季调查共记录浮游植物3门39属137种。浮游植物细胞总数量范围在8.32104cell/m348.65104cell/m3之间,平均数量为32.14104cell/m3。浮游植物数量组成的主要优势种类为夜光藻、密连角毛藻、紧挤角毛藻、柔弱菱形藻、具槽直链藻等,生态性质为广布性和暖水性。本次调查浮游植物各测站多样性指数(H)的范围为1.803.87,平均值为2.99。均匀度指数(J )的范围为0.370.71,平均值为0.56。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数值处福建海域一般范围。 浮游动物秋季调查浮游动物种类较多,已鉴定到种的浮游动物达146种,以大洋广布类群和沿岸暖水类群的种类为主,广温类群的种类不多;浮游动物总个体密度较高,平均值为6761.92个/m3,沿岸暖水类群的数量占有优势;水母类、浮游软甲类、毛颚类等大型浮游动物分布普遍,个别种类数量较多,因此浮游动物总生物量(湿重)普遍较高,平均为284.43mg/m3 ;由于各测站种类多、优势种的优势度小,因此各测站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均较高,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的均值分别为4.16和0.65。春季已鉴定到种的浮游动物达175种,部分测站浮游动物总生物量(湿重)较高,平均为214.55mg/m3 。数量变化幅度较大,变化范围为69.27458.00mg/m3 。浮游动物总个体密度较高,平均值为6338.25个/m3 。主要种类为小拟哲水蚤、针刺拟哲水蚤。调查期间,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普遍较高,平均值为3.49,数量变幅为2.504.21;均匀度(J)不高,平均值为0.56,数量变幅为0.380.66。 浅海底栖生物秋季东山岛东南近海调查海区,底栖生物定量采样所获底栖生物标本,经初步鉴定共有220种,种类组成中多毛类的种类最多为114种,各测站出现的种数在14种110种之间,平均52.1种/站。底栖生物平均总生物量为10.773g/m2,各站生物量范围在0.215g/m225.000g/m2,生物量小于1.0g/m2的只有D6号测站生物量最低,D19号测站生物量最高。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为1625.9个/m2,各站栖息密度分布范围在110个/m26020个/m2,D19号测站栖息密度最高,D6号测站栖息密度最低。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H)范围在1.3175.331,平均值为4.233。均匀度(J)指数范围在0.2470.926,平均值为0.776。丰度指数(d)范围在2.91510.651,平均值为6.376。优势度指数(D2)范围在0.1940.890,平均值0.373。东山岛东南近海调查海区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3,参照有关标准,表明东山岛东南近海调查海区底栖生物生态环境未受明显干扰。春季东山岛东南近海调查海区,底栖生物定量采样所获底栖生物标本,经初步鉴定共有157种,种类组成中多毛类的种类最多为77种。底栖生物各测站出现的种数在19种65种之间,平均37.4种/站。底栖生物平均总生物量为4.282 g/m2。底栖生物各站生物量范围在1.106g/m211.035 g/m2,生物量小于5.0 g/m2的有9个测站生物量,D6号测站最低,D13号测站生物量最高。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为475.4个/m2,各站栖息密度分布范围在140个/m2905个/m2,栖息密度大于500个/m2的有4个测站,D16号测站栖息密度最高,D6号测站栖息密度最低。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H)范围在3.6765.290,平均值为4.505。均匀度(J)指数范围在0.7420.951,平均值为0.882。丰度指数(d)范围在3.7408.589,平均值为5.530。优势度指数(D2)范围在0.1250.495,平均值0.278。东山岛东南近海调查海区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大于3,参照有关标准,表明东山岛东南近海调查海区底栖生物生态环境未受明显干扰。 鱼卵、仔稚鱼秋季该水域此次调查的鱼卵数量很少,仅采到4粒,站平均值0.13粒/m3,种类数也少,仅1种。主要优势种是日本鳀。此次调查所获鱼卵很少,因调查时间秋季水温较低,与福建沿海鱼卵季节变化规律相类似。仔稚鱼的数量很少,仅采到4尾,站平均值0.13尾/m3,种类数也少,仅4种。没有明显的优势种,4尾仔鱼,分别属于4种。此次所采获仔稚鱼数量很少,与鱼卵相类似,符合福建沿海仔稚鱼季节变化规律。春季调查的6个垂直拖网和2水平拖网样品共采获鱼卵92粒,经初步鉴定隶属6科7种。鱼卵数量不多,各站点的鱼卵平均密度为0.44粒/m3,垂直拖网采集到的仔稚鱼数量不少,站的平均密度仅2.43尾/m3。主要优势种是日本钩嘴鳎,较多的种类是竹荚鱼,其他种类较少。 游泳动物秋季作业海区渔业资源调查渔获量不多,平均网获量6.30kg/网,平均网获个体数为558尾/网,平均网时渔获量12.601kg/网时,平均网时渔获尾数1116尾/网时。所获游泳动物的种类也较少,经鉴定仅有18种,其中鱼类有15种,软体2种,甲壳1种。调查海区平均总资源量567.00kg/km2,总渔获平均资源密度5.02105个/km2。春季作业海区春季渔业资源调查渔获量较少,平均网获量2.215kg/网,平均网获个体数为352尾/网,平均网时渔获量4.430kg/网时,平均网时渔获尾数703尾/网时。所获游泳动物的种类经鉴定共有9种,其中鱼类有6种,软体1种,甲壳2种。调查海区平均总资源量199.32kg/km2,总渔获平均资源密度3.16104个/km2。(4)海洋生物体质量生物质量D07号站没有采到生物样品,D12和D14号站采集到的生物种类为金色小沙丁鱼,鱼类采用标准NY5073-2006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铅和砷元素超标,其余各项评价指标均符合要求。3工程环境影响结论3.1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影响从图中可见,根据潮流场模拟结果,选取海砂开采前、后各特征时刻(低潮、涨急、高潮、落急)的流场分布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海砂开采前、后的流场分布特征基本一致,采砂海域流速总体呈往复流形式,涨潮流为东北向,落潮流为西南向。从图4.1-8中可见,采砂工程实施后对工程海域的流态影响较小,影响范围基本位于采砂区的西南东北方向以及东南西北方向,其中西南东北方向为涨、落潮方向,流速增加,东南西北方向为垂直涨、落潮方向,流速减小。在采砂区内流速减少,减幅在5cm/s9cm/s之间,在采砂区外垂直涨、落潮流方向流速也有所减小,减小幅度基本在0.1cm/s1cm/s之间,顺涨、落潮流方向流速略有增大,幅度基本在0.1cm/s1cm/s之间。从整个影响范围来看,西北方向约为8.3km、东南方向约为7.5km、西南方向约为7.3km、东北方向约为8.8km(以流速变化幅度大于0.1cm/s 计)。兄弟屿领海基点海洋保护区西南角流速略微增大,增幅为0.1 cm/s左右。离采砂区边缘9km 以外的其他海域的流速基本不受影响。考虑到采砂区东北侧6.4km处有兄弟屿领海基点海洋保护区,西北向有龙虎狮象海洋保护区与珊瑚海洋保护区,为了分析采砂后对这几个敏感区的影响,分别在每个敏感区选取一定的特征点,用于对比采砂工程实施前后的流速大小变化,见图4.1-9。1#27#位于本项目采砂区附近,从模拟结果可见,采砂区内的流速减幅最大,涨潮最大流速减幅为20cm/s左右,涨潮平均流速减幅为12cm/s左右,落潮最大流速减幅为11cm/s左右,落潮平均流速减幅为6cm/s左右。采砂区东南西北方向流速也减小,两侧1.2km范围内涨落潮最大流速减幅为2 cm/s左右,平均流速减幅为1cm/s左右,再往外侧减幅均在1 cm/s以下。采砂区西南东北方向流速增大,两侧1.4km范围内涨落潮最大流速增幅为3 cm/s左右,平均流速减幅为1cm/s左右,再往外侧减幅均在1 cm/s以下。28#31#位于兄弟屿领海基点海洋保护区内,从模拟结果可见,各点涨落潮流速流向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工程施工对兄弟屿领海基点海洋保护区并未有明显影响。32#39#位于龙虎狮象海洋保护区内,由于该保护区距采砂区较远,而本项目对潮流场的影响有限,因此该保护区内的流速流向均无变化。40#52#位于珊瑚海洋保护区内,该保护区距采砂区最近距离为17km,从模拟结果可见,该区流速流向均没有变化。53#61#位于苏尖湾内,由于采砂区距苏尖湾较远,该区域的水动力情况基本不受影响,从模拟结果可见,该区流速流向均没有变化。综上所述,项目区由于采砂后水深增深,流速变小,在采砂区外垂直涨、落潮流方向流速也有所减小,顺涨、落潮流方向流速略有增大,而由于项目对潮流场的影响有限,仅距项目较近的采砂区流速流向有些影响,而距项目较远的区域流速流向基本没有变化。3.2波浪影响通过建立覆盖整个东山岛海域的潮流、波浪和底砂数学模型,对采砂工程实施后形成的动力、地貌环境影响展开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取沙区实施后的波浪数学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取沙区会引起取沙区两侧水域一定程度的波能集中;取沙区对50年一遇波浪的影响程度强于2年一遇;取沙导致水深增加而造成的波浪折射效应对周边波浪动力的影响相对较小:即使是对50年一遇波浪,有效波高达到1%增减幅的空间范围也仅局限于以取沙区为中心的、与取沙区的水平尺度大体相近的海域内(此区域内有效波高的最大变幅不超过4%)。取沙区实施而造成的波浪动力变化不会影响到周边敏感保护区,也不会对古雷港区的航道产生影响。(2) 工程实施后波浪动力变化未影响到到苏尖浅滩,该浅滩的地貌特征能够保持,苏尖浅滩与采砂区海域的底高程落差有15m20m,因此苏尖浅滩东侧采砂区的地貌演变对苏尖浅滩西侧海域不会产生影响。本项目采砂工程后不会导致东山岛东侧苏尖湾、后港及东山岛南侧沿岸潮流、波浪动力环境发生改变,因此现状下的近岸输沙能力、地貌演变趋势不会受到影响。(3) 本海区底砂颗粒较粗,平常浪天气下底砂不易起动。极端天气情况下,风浪周期增大,局部海域的底砂可被起动搬运。考虑到本海域潮流运动的主轴方向为SW-NE方向,因此底砂搬运又以沿该方向的局部再搬运为主要特征。3.2海洋冲淤环境影响(1) 近年来苏尖湾海岸线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水下理论基面2m和5m线在苏尖湾南侧和北侧存在一定的摆动,这主要与近年来浮排养殖、局部岸段防波堤工程建成后水动力环境重新调整有关。后港北侧海域,水下地形变化比较明显,近年来海床侵蚀现象比较严重。海岸的侵蚀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海滩不合理的构筑物、海岸防护林破坏、滩面及近滨采沙,其中后两项为主要原因。(2) 在东山岛以东外海10km处,存在东北-西南走向的苏尖浅滩,浅滩位于理论基面下20m,平行于浅滩东、西两侧还有2530m深的深槽。近年来人类活动导致苏尖湾、后港沿岸沙滩侵蚀严重,但苏尖浅滩的形态在近40年来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说明苏尖浅滩及其东侧海域的底砂运动与苏尖湾、后港的底砂运动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浅滩东、西两侧的地貌演变主要取决于各自海域的底砂特性和动力环境。(3) 从冲淤强度分布图可见,冲淤强度的分布情况与流速变化情况相关性较强,工程后流速减小区域容易淤积,反之工程后流速增大区域则易于冲刷,同时开挖区淤积强度较大,表明淤积强度主要受工程后流速变化及开挖深度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在采砂区内较工程前有10cm/a左右的泥沙回淤变化;在采砂区以外,垂直涨落潮方向在采砂区的西北、东南侧易于淤积,淤积幅度不大,在1cm/a5cm/a之间;而顺涨落潮方向在采砂区的东北、西南侧易于冲刷,最大冲刷幅度为2cm/a左右。泥沙冲淤影响范围有限,主要位于采砂区附近海域,超过0.1cm/a的影响范围西北向约为6.0km,东南向约为5.3km,东北向约为5.8km,西南向约为4.8km,说明本工程仅对采砂区及其临近海域有一定影响,对整个海区影响较小。(4) 从底砂输运的模拟结果可以看出,采砂工程实施后,仅在采砂区东侧的局部海域会形成一定的影响,但底砂的搬运量非常有限,不会对兄弟屿邻近海域产生不利影响,也不会对东山岛龙虎狮象四岛,东山岛岸滩及滨海旅游区等敏感目标附近海域敏感区产生影响。(5) 由于泥沙塌落后,在采砂区外缘1020m范围形成水下边坡,相比于波浪和潮流作用下形成冲淤地形变化,底砂静态情况下的临界休止角坡面范围有限,不会对周边水动力环境形成明显影响,由于工程区距离最近的兄弟屿保护区尚有4.5km左右的距离,因此正常情况下的海床塌陷不会对该保护区产生不利影响。3.3海洋水质环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数模计算结果,情形一下,悬沙影响范围东北向距采砂区边缘7.9km,西南向距采砂区边缘6.5km。大于150mg/L浓度增量的影响范围约5.93km2;大于100mg/L浓度增量的影响范围约0.6km2;大于10mg/L浓度增量的影响范围约51.79km2。情形二下,悬沙影响范围东北向距采砂区边缘12.7km,西南向距采砂区边缘7.4km。大于150mg/L浓度增量的影响范围约6.48km2;大于100mg/L浓度增量的影响范围约1.05km2;大于10mg/L浓度增量的影响范围约88.39km2。但海砂开采是短期施工行为,随施工结束,悬浮泥沙影响会很快消失并恢复原状浓度。由于采砂区处于较为开阔的海域,水体交换快进而导致悬浮泥沙扩散影响范围较大,但海砂开采是短期施工行为,随施工结束,悬浮泥沙影响会很快消失并恢复原状浓度。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施工高峰期施工船舶共11艘,高峰期工程施工船舶机舱油污水产生总量约为5.5t/d,施工高峰期石油类产生量为16.5kg/d,高峰期施工船舶生活污水总量约为11t/d。在按海事主管部门要求处置后,施工船舶废水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量很小,对古雷南部海域水质影响较小。3.4海洋沉积物环境影响本项目在施工作业过程中,会对作业点位水底产生局部扰动而浮起底泥,但仅对作业点位表面淤泥产生少量扰动,这些颗粒物将随潮流运动沉积于本项目施工现场周边邻近的海域;由于底泥浮起有限,其组成与该海区的底质无异,海域中泥沙特征不变,因此,并不会改变工程海域沉积物的质量。根据现状调查结果可知,工程所在海域的沉积物环境质量较好,一般情况下挖沙施工造成的沉积物化学溶出物有限,对工程区及周边海域的沉积物环境的影响甚微。施工船舶石油类等污染物按海事部门要求处置后,对海域沉积物的影响较小。3.5生态环境影响结论采砂施工入海的悬浮物将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高浓度扩散场,悬浮颗粒将直接对海洋生物仔幼体造成伤害,主要表现为影响胚胎发育,悬浮物堵塞生物的鳃部造成窒息死亡,大量悬浮物造成水体严重缺氧而导致生物死亡,悬浮物有害物质二次污染造成生物死亡等。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对悬浮物浓度的忍受限度不同,一般说来,仔幼体对悬浮物浓度的忍受限度比成鱼低得多,水体悬浮泥沙含量增大主要会影响鱼卵和仔稚鱼发育。基于上述施工方案,鱼卵损失量为1.9109粒,仔稚鱼损失量为8.5109尾。本工程水下挖砂所造成的底栖生物量损失共约33.4吨。挖砂结束后,挖砂区周边的底栖生物群落将逐渐得到恢复并重新建立。估算本工程建设导致底栖生物、鱼卵和仔稚鱼等经济生物资源损失的经济价值约1003.9万元。本项目海砂开采损害补偿金额为3011.7万元。建设单位有义务和责任出资对附近海域进行生态补偿。本项目海砂开采用海位于东山岛东南侧海域约21km处,因此,海砂开采不会对东山岛珊瑚重点保护区、菜屿列岛海岛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区、东山龙虎狮象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根据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划定,以及福建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规划研究,本项目所在海域及其周边海域未列入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福建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范围,上述经济鱼类品种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不属于珍稀濒危物种,不属于需要特殊保护的物种。本项目采砂区处于闽南渔场,采砂区域不占用产卵场、洄游通道,施工时的悬浮泥沙将少量进入蓝点马鲛、鳓鱼、无针乌贼的产卵场,使该区域的产卵海域受到一定损害,项目施工虽然对鱼类的繁育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范围仅占产卵场、索饵场很小的范围,且影响时间较短,施工时可通过尽量避开鱼类产卵盛期,施工结束后及时采取生态补偿措施恢复渔业资源等措施,将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3.6环境风险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确定本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主要是施工船舶在取沙区前沿发生燃料油泄漏事故。通过“油粒子模型”随机动力模式模拟了施工船舶燃料油泄漏影响。取沙区S1水域溢油时,在NE、SE、SW条件下,四个典型潮时溢油, 72h最大扫海包络范围总面积分别为241.85km2、298.72km2、232.37km2。取沙区S2水域溢油时,在NE、SE、SW条件下,四个典型潮时溢油, 72h最大扫海包络范围总面积分别为254.74km2、291.55km2、213.31km2。在本评价预设条件下,溢油事故将对东山珊瑚海洋保护区头屿片区、东山珊瑚海洋保护区鸡心屿片区、菜屿列岛海洋保护区、东山湾外矿产与能源区、龙虎狮象海洋保护区、兄弟屿领海基点海洋保护区等区域将受到溢油的污染影响。风险评价存在不确定性,当溢油泄漏量、事故控制时间大于本评价设定的情形,风险影响范围和程度可能大于以上预测值。综合以上评价,建设单位应有高度的风险意识,从工程上和管理上实行全面严格的防范措施,作好事故预防,并制定出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防范于未然,作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4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本工程主要环保措施与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主要内容如表4.1。表4.1 项目海洋环境保护措施竣工验收一览表序号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具体内容规模及数量预期效果实施地点及投入使用时间责任主体验收指标与要求一、污水处理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后委托有资质单位收集处理船舶污水不得在施工区域排放,船舶污水陆上接收处理后排放,执行GB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施工前与有资质单位签订协议海砂开采中标单位负责建设、管理船舶污水不得在施工区域排放,船舶污水陆上接收处理后排放,执行GB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船舶污水集中收集后委托有资质单位收集处理船舶污水不得在施工区域排放,船舶污水陆上接收处理后排放,执行GB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施工前与有资质单位签订协议二、环境风险事故溢油与有关单位签订溢油应急委托处置协议预防、处理船舶事故性溢油,避免对菜屿列岛海洋保护区、兄弟屿领海基点海洋保护区、龙虎狮象海洋保护区、苏尖湾旅游休闲娱乐区、金銮湾旅游休闲娱乐区造成影响。施工前与兴海达(漳州)船舶服务有限公司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