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城市偏向分析以语文教科书为例.doc_第1页
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城市偏向分析以语文教科书为例.doc_第2页
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城市偏向分析以语文教科书为例.doc_第3页
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城市偏向分析以语文教科书为例.doc_第4页
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城市偏向分析以语文教科书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城市偏向分析-以语文教科书为例摘要: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城市偏向,主要表现在一种城市生活的价值取向上,并可能培养农村孩子羡慕城市的情感;而农村家庭对孩子早期教育的不足和为孩子所输送的文化资本与学校教育的不连续性,又影响了他们通过学业成功进入城市的机会。可通过加强农村早期教育、成人教育、乡土教育、职业教育等方法以谋求现状的改变,但同时须注意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关键词:语文教材;城乡差异;城市偏向;文化资本巨大的城乡差距已经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当今中国整个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和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而教育的城乡差距既是城乡差距的主要内容,又是其重要原因,所以发展农村教育也成为政府社会政策的重中之重。要发展农村教育,必须首先诊断农村教育的症状。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在诸多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如师资、设备、经费等。除了这些明显的弱势外,有学者还认为,教育内容上也存在“城市中心”现象。这种“城市中心”不仅使农村孩子所学内容离农村较远,而且增加了其学习的难度,从而既不利于其取得学业的成功,也无助于其参加当地的生产劳动。本文旨在通过对教材内容具体而系统的分析,来考察其城市(或乡村)偏向问题。一、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分析分析的对象与方法: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五三制,共16本),对其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语文学科,是因为语文是最基础、学生接触最多、也最能反映意识形态内容的学科。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在16本书中随机抽取了3本:第1册、第3册和第13册。由于随机抽取的3本教材恰巧都是一个学年的上学期的课程,为了使研究更具有说服力,又增加了第2册作为分析对象。这样既有面的考虑(总量中的随机选择),又有点的分析(一个年级即一年级上下学期的教材)。分析的内容包括插图和课文内容。(一)插图1第1册第1册共有大小插图274幅,具体情况见表1。表1语文教材第1册插图中的城乡差异城乡特色数量具体内容明显城市特色的34飞机、火车、高楼、洗衣机、按门铃、师生与城景、家庭生活等明显农村特色的29斧、磨、母鸡孵蛋、水牛下田、劈柴、赶猪、小朋友及村景等中性植物19苦瓜、萝卜、茄子、菊花、荔枝、桔子、菠萝、椰树等动物70乌鸦、鸡、马、鹿、驴、孔雀、蝌蚪、豹、袋鼠、蝗虫、猩猩等景物18星、坡、太阳与小苗、雪景、秋景、云、风、蒲公英、枫叶等人物及动作59民族图、医生与病人、妈妈、解放军、男孩、看电视、器官等学校生活15上课、读书、写字、打扫卫生、画画、学校、庆“六一”等物品30靶、虎皮、木、墨、米、袜子、邮票、摩托车、伞、电扇等2第2册第2册共有大小插图142幅,具体情况见表2。表2语文教材第2册插图中的城乡差异城乡特色数量具体内容明显城市特色的23打电话、家庭生活、校园课间、天文学家与望远镜、知了与城市、电脑、街道上的公交车与出租车等明显农村特色的31果园、鸭子捉鱼、小朋友与春景、古人物与牛、上学路上、草原上小朋友、小壁虎借尾巴、锄禾的农夫、古人物与斧,等中性植物9桃子、萝卜、莴笋、白菜、黄花菜、扁豆、花瓶与花和菜,等动物52乌鸦喝水、小猴子下山、大熊猫、狮、鹿与驴、鹤、鹭鸶,等景物13春景、南方风光、北方雪景、窗外景色、女孩与浪花、星空,等人物及动作10司马光砸缸、男孩吃西瓜、王二小、达尔文、毛泽东,等学校生活3教室的师生物1风景画3第3册第3册共有大小插图134幅,具体情况见表3。表3语文教材第3册插图中的城乡差异城乡特色数量具体内容明显城市特色的22故宫、机场、图书馆、立交桥、动物园看企鹅、城市家庭等明显农村特色的17秋景、棉花、播种、扬场、青蛙与井、古人物与村景等中性植物23杨树、柏树、梧桐树、木棉树、柿子、葡萄、茄子、苍耳等动物33蚂蚁、蜘蛛、狼、羊、鹰、骆驼、狐狸、猪、象、熊、猴等景物4星空、蝴蝶与花、冬景、草地人物10周恩来、列宁、女孩、达芬奇、张衡、陈毅、毛泽东、李白等学校生活10学生为教师节准备礼物、老师与学生、图书馆的师生、浇花等物品6毛笔、尺子、铅笔、笔记本、巾、舟等体育9体操、武术、举重、游泳、帆板、滑冰、足球、排球等4第13册(初中第3册)初中第3册共有大小插图31幅,具体情况见表4。表4语文教材第13册插图中的城乡差异城乡特色数量具体内容明显城市特色的12北京立交桥、故宫太和殿、苏州园林、各种报纸、地图等明显农村特色的2向沙漠进军等中性植物6万紫千红的花等景物6赵州桥、死海、海市蜃楼、海潮、景与古人物等人物2茅盾、叶圣陶物3食品及其主要成分、甲骨文等由上面的三个表格内容可见四本语文教科书的插图:1各册反映城市生活和反映农村生活的插图数量不一,第2册农村内容的多于城市,但总的趋势是,越是高年级,反映城市生活的似乎越多。2反映城乡特色的插图内容侧重有所不同。反映城市内容的除了高楼大厦、立交桥、公园、汽车、飞机等一些象征城市的物和景外,一些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游戏场景也呈城市特色。如第1册,有7幅儿童游戏的插图,只有1幅是农村特色的,还是配古诗“一去二三里”的。其余6幅均是城市特色:1幅是几个小朋友在花坛周围吹笛、看书、画画、拍球、做操、捕蝶、跑步;1幅是3个小朋友玩滑梯;1幅是几个小朋友在游乐园入口、出口及里面玩耍;1幅是2个女孩在公园;1幅是小朋友与老师在草地上学习、娱乐,背景是高楼大厦;1幅是小朋友在雪地玩耍,背景也是高楼。第2册有5幅表示表示学校生活的,有3幅画的是教室内的师生,无法判断是城市还是乡村,另2幅是校园,则明显城市特色:1幅是表示课间生活,小朋友在打篮球、玩双杠、出黑板报、浇花、讨论问题等,旁边是高高的教学楼,远处背景则是高楼林立的城市;1幅表示大雨前的校园,两个孩子给正在批改作业的老师送雨具,画面上是教学楼、传达室、篮球架、两个孩子、老师及传达室的大爷,远处的背景也是林立的高楼。第3册有5幅表示家庭生活的,都具城市特色,背景是楼梯、冰箱、花瓶、沙发、桌布。反映农村特色的插图除了一些典型农村生活内容以外,还有很多是风景、动物与景。如第1册,除了在看图读拼音识字时,学习了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名词、动词(如斧、赶猪),另外就是景物与动物 (如水牛下田)。第2册,反映典型的农村生活的31幅图中有1幅即锄禾的农夫,它是配锄禾这首古诗的;有3幅反映小朋友在上学路上捉蛐蛐;6幅配课文一只小羊羔,描绘的是一个草原上的小朋友捡到一只羊羔如何寻找失主的事;其余21幅都是动物、景、古人物与动物、景等。第3册,除了在归类识字中有6小幅典型农村生活的插图(如播种)外,有秋景、人物与村景、动物与村景等6幅。第13册,仅有的2幅也是景物。除了动物与景物以外,有农村特色的另一类图就是历史人物与景,如第1册的雷锋雨天背同学过桥、第2册的古人物与牛和5幅古人物与斧、第3册的4幅古人物与葫芦。3绝大多数插图是中性的,其中有景、物、植物、动物、体育运动项目、人物及动作、校园生活等。(二)课文内容1第1册第1册共有课文16篇,具体情况见表5。表5语文教材第1册课文内容中的城乡差异城乡特色数量具体内容城市特色的1我爱爸爸妈妈农村特色的8农村大变样、小竹排在画中游、小猫种鱼、小山羊、鹅、哪座房子最漂亮、过桥、小公鸡和小鸭子中性7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老师、比尾巴、秋天到了、小小的船、蒲公英的种子、雪地里的小画家2第2册第2册共有38篇课文(含阅读课文),具体情况见表6。表6语文教材第2册课文内容中的城乡差异城乡特色数量具体内容城市特色的5大熊猫、跳伞、阳阳在家里、奇妙的眼睛、她是我的老师农村特色的12花园果园、春风吹、王冕学画、庄稼的好朋友、明明上学、一只羊羔、小壁虎借尾巴、锄禾、吃水不忘挖井人、斧子的故事,等中性21春天、祖国多么广大、热爱中国共产党、司马光、谜语、燕子飞回来了、我选我、三只白鹤、浪花、王二小、画、要下雨了、达尔文和小松鼠,等3第3册第3册共有课文27篇,具体情况见表7。表7语文教材第3册课文内容中的城乡差异城乡特色数量具体内容城市特色的5温暖、花瓶、看企鹅、精彩的马戏、北京农村特色的10秋天、坐井观天、狼和小羊、我要的是葫芦、狐狸和乌鸦、小马过河、猴子捞月、美丽的公鸡、初冬、动物过冬中性12蓝树叶、谜语、骆驼和羊、达芬奇、数星星的孩子、吃黑水、补丁、静夜思、蜘蛛、草、植物妈妈有办法、小兔和树的对话4第13册第13册共有课文32篇,但有4篇“短文两篇”和1篇“小小说三篇”。如果把每一小篇文章也算成1篇,共有38篇。具体情况见表8。表8语文教材第13册课文内容中的城乡差异城乡特色数量具体内容城市特色的19北京立交桥、巴黎的桥、读报常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苏州园林、变色龙、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等等农村特色的2母亲架设的桥、向沙漠进军中性17中国的石拱桥、死海不死、统筹方法、口技、白杨礼赞、诗五首、活板、看云识天气、杨修之死,等等从以上三个表中,可以看出: 1从课文反映的内容看,各册课文反映的城乡内容多寡不一,但越到高年级反映城市内容的课文越多:第1册、第2册、第3册农村内容的多于城市内容的,分别多7篇、7篇和5篇,但第13册城市特色的课文又明显多于农村特色的,农村特色的只有 2篇,城市特色的有19篇。2有农村特色的课文多是与动物相关的故事、景物及历史上的故事,如第1册8篇农村特色的课文,有4篇是与动物相关的故事(如小猫种鱼),3篇描述新农村、新农村中学校的景象及村景(如农村大变样),1篇是关于雷锋小时候的故事(过桥)。第2册12篇农村特色的课文,有4篇与动物相关的故事(如小壁虎借尾巴),3篇历史故事 (如王冕学画),2篇村景(如花园果园)。第3册10篇农村特色的课文,有7篇是与动物相关的故事(如坐井观天),2篇村景(秋天、初冬),1篇是历史上的故事。也许正因为反映农村特色的课文多与动物故事相关,而到了高年级动物故事减少,所以反映农村特色的课文也大大减少。相比之下,反映城市内容的课文要丰富一些,有介绍城市和反映城市景物的(如北京立交桥),有反映城市家庭生活的(如我爱爸爸妈妈),有描述发生在城市里的故事的(如她是我的老师、温暖、看企鹅等),有反映城市文化生活的(如奇妙的眼睛、读报常识、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等)。有意思的是,有的课文是农村特色的,但课后作业却是城市语境中的。如第2册春风吹一课,是以诗歌形式描绘的春景如春风、春雨、柳树、桃花、燕子、青蛙,最后两句是“大家快来种蓖麻,大家快来种葵花”,应该是农村特色的,但课后有一个“说话”作业:“请老师或家长带你去公园或郊外春游,把看到的景色说一说”,完全把学生设定为城市的。3中性的内容仍占相当大的比例,除了动物、植物、人物、物品以外(这与插图有类似之处),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古诗和古文。在高年级尤其如此,如第2册的画,第3册的静夜思,第13册的口技、诗五首、活板、杨修之死。(三)简短的结论1从课文内容与插图所反映城乡内容的数量上看,没有明显的差异,在低年级尤其如此。这说明有关专家学者在选择课文和插图时,可能注意到对农村和城市孩子的兼顾。2课文内容与插图中,中性的内容占比较大的比例,如动物、植物、人物、自然风光以及一些古诗文。3从课文内容与插图所反映城乡内容的特征上看,有一些较明显的差异。反映农村特色的课文与插图很大一部分是一些自然的东西(如自然景物、与动物相关的景与故事)以及历史故事;反映城市特色的课文与插图人文特色更浓一些,家庭生活、游戏场景、学校生活、文化生活大多以城市为背景。这无意中是否有这样一种暗示:农村代表一种自然的、固定的、过去的东西,城市代表一种人文的、生活的、现代的、高速发展的东西?二、讨论与反思1教学内容中有无文化偏向?从所分析的语文教科书来看,表达城乡内容的插图和课文在绝对数量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在内容上却有一些明显差异。这说明,语文课本中的文化偏向仍然存在。这种偏向不一定表现在课本中描述城市或乡村内容的绝对数量上,而主要表现在一种城市生活的价值取向上,城市代表着现代生活、代表着现代化,成功人物也多是城市特色的,或者说,学校培养成功人才的取向就是城市定向的。而事实上课文和插图中所反映的城市生活对农村孩子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吸引与诱惑。正如有学者所言:事实上,现行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对工业、城市与现代生活的向往与羡慕,这种内容面对乡村小学及其学生时愈发显得突出。城市在这里成了工业、现代化与幸福生活的象征。这种内容也许是课本与课程的编订者下意识设定的,但它们在乡村学校中则会被接受为一种明确的意识。那些显现与渲染高楼大厦、立交桥、大街、公园、古迹与机场的画面及文字恰足以形成城市生活的强烈诱惑。语文课与社会课本中无意出现的事物与形象,如动物园、公共汽车、电话亭,在乡村学生的眼中也都成为城市生活隐约但又诱人的闪现。而且,不仅语文课本是这样,其它教材也有类似的现象。如上述学者还提到,思想品德课不上当受骗一课后有这样的作业:小青一个人在家,有陌生人敲门,说是来修水管的,让小青开门。当你遇到这种情况后,该怎么做。他认为,“这是现行教育体制下城乡共用教材而教材又以城市为本位所造成的尴尬之一例”。另外也有人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的插图进行分析,认为有明显渲染城乡差异的现象:相信科学不迷信、不要上当受骗这类以告诫、禁止、劝说为主旨的文章,多以农村为背景,如头系方巾、身穿红绿碎花棉袄、正在烧香拜佛的农村妇女,一手舀起铁桶里生水、一手从瓜架上摘了黄瓜就嚼的农村男孩;要关心国家大事、改革开放谱新篇这类以颂扬、提倡为基调的课文,则以城市为依托,如一老一少坐在沙发上、周围是茶几、彩电、盆景等,高楼耸立、立交桥交错的深圳特区。另外,以学习、生活习惯为内容的插图中,城市特色的插图占有明显优势,而关于劳动的插图则具有明显的农村特色且是比较落后的(恶劣的环境、简陋的工具、朦胧灰黄的色调)。这种现象,可能是课程编写者无意识所为,也甚至并无价值上的对错而言,因为城市化本来就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是它可能导致的客观后果是:培养了农村孩子向往城市、疏远甚至嫌恶农村的情感。所以也因为此,发奋读书,脱离农村,做城市人,成了每个读书的农村孩子梦寐以求的愿望。2城乡孩子学习教材时有无难易之别?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为什么有难易之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业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多教育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与分析。文化资本理论便是其中之一,该理论认为,家庭出身不仅仅通过单纯的经济收入来影响求学的孩子,文化资本的传承也是不同社会出身的学生在学业成就方面差异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家庭教育所传承的文化资本与学校教育的连续与非连续性导致了学习的易与难,导致了学业的成功与失败。在这些学者看来,教育并不是如同生产汽车或面包,而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选定的一个特定时间内从可获得的知识中进行的一种选择和组织。课程就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化选择,它界定什么样的知识是优越和特殊的,界定什么样的知识可以成为“学校知识”或“教育知识”,什么样的知识却不能。而知识的这种选择与界定又与权力相关,它符合某特定时期优势团体的价值和信仰,与优势团体的文化相一致,因而也就更有利于优势阶级子女的学习。这样,看起来是中性的、不偏不倚的选择和教学过程,实际上却暗暗地偏袒那些已经获得语言与社会竞争能力以掌握优势文化的人,更有利于其取得学业成就,因而也更有利于取得优势的地位,并再造了更大社会的等级制。例如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法国学者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教育体制所传播的文化与统治阶级的文化更为接近,统治阶级的习惯被转换成学校的一种想当然的文化资本。这样,那些已经拥有统治阶级文化资本的人就更容易取得学业成功。另一代表人物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则十分强调语言的作用,他认为不同阶级的家庭在使孩子社会化并获得一种特殊文化身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编码不同,中上阶层倾向于使用精密型代码(elaborated code),工人阶级家庭倾向于使用封闭型代码或局限编码(restricted code),而学校是以精密型代码及其社会关系体系为基础的。尽管精密型代码并不具有特殊的价值体系,然而中产阶级的价值体系渗透于学习情境本身的结构中,故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变得更为容易。而对于工人阶级来说,学校的符号类型与这些儿童的符号类型之间则缺少连贯性,“要求这类儿童转而接受以完全不同的角色关系及意义体系为先决条件的、而对必需的背景毫无切身感受的精密型代码,也许为他们带来了使其手足无措并有潜在危害性的经验。”用文化资本理论来分析我们所考察的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虽然大部分是中性内容,表达城乡内容的插图和课文在绝对数量上的差异也不明显,但城乡孩子学习起来仍有难易之差。主要是因为城乡家庭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为孩子输送的文化资本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却用相同的内容甚至相同的考试来统一要求。事实上,城市的优越使得城市孩子知道得更多,不仅对占课本大多数的中性内容可能更熟悉一些,而且对典型化农村特征的内容也可能不陌生。关于自然的东西,城市孩子不仅可以从动物园、植物园、公园、博物馆、各种展览会(昆虫展、花卉展、机器人展、汽车展、航模展等)以及旅游中看到各种想看的东西,还可以从书本、光碟、家长、老师那里了解更详细、科学、准确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比如动物,农村孩子除了熟悉他们日常可见的动物如鸡、鸭、鱼、蝌蚪等以外,其它动物如孔雀、袋鼠、猩猩等,他们甚至从未见过;而城市孩子不仅常见的动物能见到,不常见的动物也能在动物园看到。关于人物,常常是一些远离农村生活的历史人物如周恩来、列宁、达芬奇、张衡、毛泽东、李白、茅盾、叶圣陶等,农村孩子对这些人物的熟悉程度显然不如城市孩子。关于古诗文,城市孩子更有农村孩子无可比拟的优势去更早更多地接触,很多的城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熟背很多古诗,少数家庭的孩子在少时也在家阅读过(或家长为其阅读过)一些古文或半古文的书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古文观止、三字经等,而农村孩子则几乎很少接触这些东西。更为关键的是,即使是反映典型农村生活的内容,其表达方式也是书面化、正规化的,对农村孩子来讲完全是一种外在的、陌生的符号系统,这就使得熟悉的东西也陌生化了,如一些动植物的学名(如蒲公英、苍耳、舟、蝌蚪),用诗歌尤其是古诗、古文描写的村景和农村生活(如古诗一去二三里、锄禾)。而且这一现象并不是语文课所独有的,它在自然、物理、化学等课程中也有明显表现,如有学者指出自然课的学习对农村孩子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将熟悉东西陌生化的过程:“即使对乡村学生身边的事物,自然课的学习也常常是一个将其陌生化的过程,比如植物、动物的学名就可能与他们从小熟悉的土名不符,课中所讲的植物内部外部构造可能是他们过去闻所未闻的。”所以如果考虑到早期教育和家庭文化资本的特点,不用说那些反映城市特征的教学内容,即使中性的内容,甚至典型的农村生活,农村孩子都有程度不同的陌生感。而城市孩子则由于早期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对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程度的熟悉与了解。根据文化资本与再生产理论,熟悉度不同,学习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再加上农村教育在师资、经费、办学条件等方面与城市的巨大差异,使得城乡孩子最终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不一样。这样,教育一方面在价值取向上培养农村孩子对城市生活的羡慕与憧憬,另一方面又由于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原因限制了农村孩子取得学业的成功,从而也阻滞了大部分农村孩子通过升学而走进城市的通道。其结果是,教育在为城市输送少量农村优秀人才的同时,也为农村留下了大量无奈、失望、既不热爱农村又无实用技能的学业失败者。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也因此而越拉越大。三、路径选择与建议改变现状,我们以为有一些可供选择的路径。路径之:加强农村的学前教育(幼儿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更早地到幼儿园或其他早期教育机构,学习和熟悉以后学校教育所要求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知识、文化与符号,以弥补其早期家庭教育的不足。路径之二:开展农村的成人教育,这种成人教育不限于扫盲教育和农村知识技能教育,还应包括文化修养的内容。只有更多的农村的成人具备了足够的文化修养,熟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