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浩在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doc_第1页
陆浩在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doc_第2页
陆浩在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doc_第3页
陆浩在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doc_第4页
陆浩在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陆浩在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2010-11-03同志们: 这次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听取和审议省委常委会工作报告,讨论和审议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就十二五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研讨,共同谋划我省未来五年发展大计,不断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举办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这是省委近年来形成的一个好传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方法。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把研讨班同省委全委会合起来,每次确定一个主题进行研讨,把总结经验同谋划发展结合起来,把研讨重大问题同作出重大决策结合起来。这样做,有利于统一思想、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领导干部形成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良好风气,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领导能力。现在回过头来看,历次研讨班和全委会上提出的重大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都比较符合实际,做到了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统一。2007年提出的集中力量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2008年提出的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实施增产50亿斤粮食计划、新增500万亩梯田和200万户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去年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等重要决策,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这一做法,并不断探索完善。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推动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问题。希望大家畅所欲言,群策群力,提出更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把这次会议开好,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贡献。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着重讲三个问题。 一、省委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以来的一年里,省委常委会按照七次全委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抢抓难得历史机遇,战胜各种风险挑战,聚精会神抓发展,全力以赴抓落实,全省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第一,抓中心任务,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认识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准确把握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全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1-9月,全省完成生产总值2806亿元,同比增长11%;大口径财政收入508.21亿元,增长16.76%;一般预算收入241.58亿元,增长18.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44.87元,增长9.93%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68.8元,增长14.2%,继续保持了经济回升向好的良好局面。 一是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会上,我们确定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一区域发展战略,是对以往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深化,是对省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的完善和发展,是推动我省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一年来,省委常委会多次进行研究部署,启动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实施重点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区域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规划正在加紧编制,兰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区建设开始起步,铁路货运枢纽开工建设,中心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服务功能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进度加快,引进了一批战略投资者,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52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00兆瓦,风电装备制造业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亿元。同时,各市州区域功能和定位进一步明晰,组团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进一步明确,全省上下形成了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鼓励各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二是中央支持西部地区和我省发展的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今年是我省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支持藏区发展、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进一步支持我省加快发展的意见等重大政策措施。围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我们及时召开会议,对中央政策进行认真研究、梳理和细化,制定出台贯彻意见和实施方案。同时明确责任、分解任务,要求省直各部门加强同国家有关部委的衔接沟通,力争将重大项目全部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截至目前,就落实国办29号文件精神、支持甘肃加快发展问题,省政府同9个部委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3个部委和单位出台了支持甘肃发展的意见,大部分项目已经纳入国家或部委十二五规划总盘子,为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是三农工作不断加强。我们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实施四个1000万亩工程和促农增收六大行动,完善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确保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落实中央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7.1亿元,完成35个农田道路、水利渠系等配套工程项目,整治土地32万亩,新增耕地7.1万亩,新增梯田面积129万亩。落实惠农补贴7.27亿元,省级财政整合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重点技术推广资金7亿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48万亩、高效节水技术226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410.6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0万亩、苹果430万亩、蔬菜650万亩,49个牛羊大县已经成为全省畜牧业发展快、活力强、潜力大的区域。粮食总产预计可达956.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截至9月底,完成农民技术和创业培训50万人次,全省共输转劳务495.1万人,增长8.4%;创劳务收入339.5亿元,增长11.37%,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幅明显提高。 四是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注重强化协调服务,坚持有保有压,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规模、质量和水平。全力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切实保障企业煤电油运需求,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能源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先进装备制造、中药材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迅速发展。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开工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完成工业投资880.9亿元,同比增长30.45%。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组建融资平台。1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60.7亿元,增长17.5%;实现利润总额144.8亿元,同比增长31.41%,呈现出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势头。 五是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我们坚持以项目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续建和新开工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截至8月底,共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116.03亿元,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今年全省确定重点建设项目48项,9月底已完成投资644.7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8.96%。引洮供水一期、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盐环定扬黄续建等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兰渝、西平、天平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兰州铁路枢纽建设进度加快。宝天高速过境段、武都至罐子沟等高速公路进展顺利,天水至定西、康家崖至临夏、金昌至永昌高速公路年内可建成通车,西峰至雷家角、成县至武都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张掖、金昌机场建设进展顺利,庆阳机场改扩建工程和夏河机场已开工建设。750千伏永登-瓜州输变电工程年内完工。在项目建设的带动下,19月,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33.55亿元,增长37.1% ,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第二,抓民生保障,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一年来,我们大力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14件民生实事的落实,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我们把促进就业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任务,颁布实施甘肃省就业促进条例,加大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继续招录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及兽医站工作。以农村两后生为重点,实施14万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出台相关政策,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4.8亿元,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截至9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4.2万人,同比增长5.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2万人,超额完成预定任务,全省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我们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继续提高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全省城市低保标准继续提高10,全省农村低保标准由728元提高到850元。实施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制度,发展残疾人事业、老龄事业、慈善事业,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第一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10个试点县的参保率达到92%,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启动了藏区和第二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村干部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加快城乡危旧房改造工程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截至9月底,全省实施廉租住房保障家庭13.7万户、39.8万人,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已实施6.4万户、574.5万平方米。 我们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全力以赴开展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灾。8月8日凌晨发生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灾害发生后,我们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连夜协调调集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医疗卫生队赶赴灾区救援,省委省政府及时成立抢险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抢险救灾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下,经过全省上下艰苦卓绝的努力,灾区受伤人员全部得到救治,白龙江堰塞湖险情彻底清除,灾区道路、供电、供水、通讯全面恢复,受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置,舟曲抢险救灾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抢灾救灾工作已逐步转入恢复重建阶段。目前,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审批,灾后重建各项前期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全省地震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灾区农村居民住房维修和重建任务已于去年底全部完成,基层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已基本建成,水利、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有序推进,产业重建、结构调整等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我们高度重视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和体育事业。进一步加大两基攻坚力度,年内将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扩大,推动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平均录取率达到61.5%,舟曲县参加高考学生全部录取到各个不同批次的院校。实施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办学条件继续改善。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120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群众看病更加方便。实施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农家书屋覆盖全省三分之二的行政村,支持文艺精品创作,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成功举办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第三,抓第一责任,社会大局继续保持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我们从党政一把手抓起,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各种不稳定事件,着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保持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一是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中央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意见下发后,省委及时制定实施意见及分工方案,着力推进贯彻落实。我们认真开展重大矛盾纠纷积案化解年活动,采取挂牌督办、领导包案、上下联动的方式,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化解重大矛盾纠纷和疑难复杂案件,妥善解决了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化解制度,使90%以上的矛盾纠纷都能在乡镇(街道)以下得到及时解决。采取督查督办、定期通报、责任追究等方式,清理化解涉法涉诉信访积案。注重对各级领导干部预测预判、现场指挥、依法处置、舆论引导能力的培训,一些群体性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置。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加强政策指导和制度机制建设,社会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有序开展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和工作机制改革,为公正廉洁执法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是认真落实平安建设的各项措施。我们坚持实施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军警民巡逻队伍和专职群防队伍组建力度,预防、控制、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开展社会治安重点整治行动,对重点地区和重要部位进行排查整治,解决了一批突出治安问题,有效扭转了一些地方社会治安混乱的状况。坚持把平安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专项治理、宣传教育三项行动,安全生产不断加强。 三是不断深化藏区维稳工作。我们始终把维护藏区社会稳定摆在突出位置,在去年年底藏区维稳工作转入常态化后,继续加强重点管控以及社会面防范力度,妥善处置了学生非法游行事件,保持了社会大局的稳定。召开省委藏区工作会议,对推动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安排部署,省财政拿出1亿元设立藏区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完善省内对口帮扶工作机制,为藏区的改革发展、和谐稳定创造了条件。 四是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我们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把新闻舆论的主基调始终放在增强信心、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上,围绕全省中心工作,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声有色的宣传活动,统一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特别是在舟曲抢险救灾过程中,及时准确地报道灾情和救灾工作进展情况,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大力培育和弘扬甘肃精神,积极宣传各种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精神动力。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 第四,抓根本保证,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我们着眼于为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采取得力措施,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一是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我们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圆满完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项任务,并及时召开会议,全面总结学习实践活动经验,对建立长效机制、落实整改任务等后续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启动后,我们科学确定目标,认真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狠抓工作落实。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同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结合起来,同保证重点工作、重大任务落实结合起来,对查摆出的问题进行回头看,对整改事项全面梳理,对尚未落实的事项通过各种方式检查督办,巩固和扩大了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二是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我们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根据工作需要和班子实际,对部分市、省直部门和县市区的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了调整,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不断增强。研究制定规范和监督党政领导干部用权行为办法,坚持开展干部任用条例贯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和述职制度,全面推行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了272名乡镇公务员,建立了80后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库。确定省内6所高校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探索实行培训项目制管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全面推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制度,完善群众举报网络,干部管理和监督的制度体系日益健全。加强人才工作,人才队伍的规模和素质进一步提高。 三是不断巩固和发展团结和谐的政治局面。我们支持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制定和修订了10件地方性法规,清理和废止了一批法规和法规性决议决定,认真履行监督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和执法检查,充分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人大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及时批转和认真采纳省政协关于扶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制定我省十二五规划等专题调研报告,专门听取省政协关于农村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的汇报。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对事关全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积极开展工作,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保持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四是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我们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分析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研究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继续坚持选调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重视基层干部待遇保障,连续提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村干部补助标准。成立非公企业党工委,在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基础建设年活动。启动村级组织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法试点,实施第二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下功夫整顿软弱涣散的组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五是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我们以解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党性党纪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在省直机关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促进领导机关和干部队伍作风进一步转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证了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全省各地各部门的贯彻落实。今年前9个月,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9457件(次),立案424件;立案查处地厅级干部1人;党纪政纪处分596人,其中县处级干部53人,刑事处理157人,挽回经济损失2687万元。 二、“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积极争取中央的帮助和支持,经过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完善。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途径,是统筹各方工作、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和审视省情,不断加深对甘肃发展规律的认识,下功夫完善和拓展发展思路。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们对甘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我省总体上仍然处在一个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保障、加快发展的阶段,据此确定了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全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人力资源开发三大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这个思路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2008年以来,我们结合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和区域发展的规律,科学分析我省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在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这个重点,力求通过拓宽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增强服务功能和产业带动能力,加快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发展,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和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区域经济组团,从整体上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一发展战略,符合甘肃实际,得到了全省上下的普遍认同,在国办意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体现。同时,我们还对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以及社会事业的发展思路进行了创新和完善,使全省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是大规模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严重制约着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针对这一现实,过去五年,我们以重大项目为龙头,集中财力物力大规模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建成了一批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生态及城乡公用设施骨干项目,投入力度之大、开工项目之多、建设成就之显着,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我们把交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打通瓶颈,千方百计畅通运输。到目前,建成高速公路2042公里,是十五末的2.03倍,加上正在建设的,总里程可达到2620公里,新建改建县乡道路10万多公里。目前,通往毗邻省会的主干道全部实现高速化,大部分市州所在地与省会兰州全部实现高速连接,各市州所在地与各县之间基本通上了二级公路,近90%的乡镇通了油路,97.91%的建制村通了公路。全省铁路主干线基本完成电气化改造和复线建设,敦煌铁路建成通车,兰青铁路二线、兰渝铁路、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开工建设,兰州至西安客运专线即将开工建设,铁路运输能力大大提升;民航建设进度加快,实施了兰州、敦煌、嘉峪关、天水、庆阳机场的改扩建和复航,金昌、张掖、夏河机场开工,平凉、陇南机场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现在,全省基本形成了现代化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着力推进电力、通讯建设,五年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759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2745万千瓦,是十五末的2.78倍,建成国内首条75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对全省电网和农网进行了大面积改造。大力开展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和电话通到行政村,通信网络覆盖全省,到去年底,全省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94.37万户,互联网上网用户达到103.01万户。加大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相继开工建设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工程、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功能区和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一期等工程,张掖、敦煌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取得重要进展,全省生态环境整体上得到改善。十一五时期,我们解决了61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131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大中小型灌区的节水改造。我们把城乡公用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城拓展,城市和镇建成区面积比2005年增加了23.6%。十一五这五年,全省可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万亿元,占改革开放30年固定资产投资总和的79.4%,其中交通、通讯、能源、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达2737.0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7.51%。所有这些,使全省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 三是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结构不断优化。壮大产业实力,特别是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是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过去五年,我们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积极探索符合甘肃实际的农业发展路子,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着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上,我们坚持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以推广和运用先进适用技术为先导,以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为重点,遵循规律安排生产,顺应天时调整结构,大力组织实施四个1000万亩工程,在河西和沿黄灌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在中部干旱半干旱区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马铃薯,在东南部发展优质林果业,同时整合资金扶持牛羊大县建设,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工业上,我们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工业体系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下大力气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筹集巨额资金对石化、冶金、建材、机械、煤炭等重点行业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骨干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技术明显进步,效益显着提升。兰州石化成为西部最大的炼化一体化企业,金川公司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占到全国的90%以上,酒钢公司钢铁产量达到1000万吨,全省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500万吨以上,有色金属产能达到172.6万吨,其他主要产品生产能力也都有大幅度增长。我们着力培育新兴特色优势产业,抓住机遇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扶持中药材加工、生物制药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这些产业已经成为全省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上,我们充分发挥大通道的优势,依托兰州、天水、张掖区域交通枢纽,在积极发展传统商贸流通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动房地产、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业收入实现三年翻番目标,全省第三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去年底,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373.87亿元。与此同时,我们把产业发展同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同培育区域增长极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千帆竞发、你追我赶的发展格局。各地优势产业发展迅猛、特色鲜明,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坚持推动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体制机制性障碍突出,是制约我省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去五年,我们坚持把自力更生与争取外部支持结合起来,抓住一切机会向中央汇报反映,加强同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衔接,争取到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同时也得到了国家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去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藏区和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同意对临夏州给予特殊政策加以扶持,国务院正式批准把我省列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支持我省加快发展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内,国家就一个省的发展出台这么多含金量很高的支持政策,是很不容易的,体现了中央对甘肃的特殊关怀,对我省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不可估量。我们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以实现产权多元化为目标,以引强入甘为重点,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引进战略投资者结合起来,主动与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中央企业开展合作,签署了多项战略合作协议。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以来,央企与我省签约的投资总额达到7787亿元。我们加强同全国各大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快建设政府融资平台,积极开辟利用金融资源的新途径,投融资渠道得到拓展,全国主要金融机构都提高了对我省的授信额度,去年还获准发行100亿元中期票据和6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通过成功举办兰洽会等一系列节会,吸引大批有实力的外地客商来甘投资。五年累计引进各类资金1744.91亿元,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着眼于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我们鼓励骨干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目前,金川公司、酒钢、白银公司等大企业在海外建立了原料基地。着眼于调动民间力量参与发展,我们认真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使民营经济成为推动甘肃发展的生力军。着眼于优化投资环境,我们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财政金融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加快发展的社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是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城乡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大力推动民生建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十一五”期间我们着力最多的领域之一。我们坚持反弹琵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城乡劳动力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高度重视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许多科研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之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大批文艺作品荣获国家大奖,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制定出台了多项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启动实施就业服务专项行动,采取政府购买的办法,每年开辟1.5万个工作岗位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参合率达到95.54%,比全国提前一年建立城乡低保制度,并连续四年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了保障覆盖面。2009年底,全省农村享受低保人数达到260万人,城市享受低保人数达到80.9万人,两项保障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区别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围绕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就医、上学、行路、饮水、住房等实际问题,保证每年都能为群众办成一些覆盖面大、受益面广的实事,使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十一五”期间,全省城乡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980元增加到去年底的2980.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8086.82元增加到去年的11929.78元。 六是有效驾驭复杂局面,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十一五”时期,是我们遇到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最多的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迅速果断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紧依靠全省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顺利化解了低温冰雪灾害,成功组织了陇南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灾,以最快的速度开展应急抢险,以最快的速度安置群众生活,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灾区生活秩序,以最快的速度开展灾后重建,最大限度减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陇南地震灾区按时完成主要重建任务,舟曲灾后重建即将组织实施。我们妥善处置“314”甘南藏区不稳定事件和陇南“1117”群体性事件,果断平息事态,迅速恢复秩序,维护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认真实施党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迅速出台确保工业平稳较快增长的十条措施,使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我们完善维稳机制,严格落实信访领导责任制,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重点工作,综合施策,全面治理,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全省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我们着眼于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为加快发展鼓劲打气、营造氛围。我们突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查处大案要案,惩治犯罪,严肃党纪,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许。所有这些,都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为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这五年,是甘肃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着的时期,是产业发展最为迅猛、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深化认识、创新发展思路和举措的结果。总结十一五发展历程,有这样一些启示和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一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不断深化对省情认识中拓展发展思路。有了科学的发展思路,才能更好地动员和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少走弯路,实现加快发展的目标。二是必须坚持抓主要矛盾,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难题,在解决矛盾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着力破解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五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下功夫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六是必须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把进取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在复杂局面中开辟前进道路,在攻坚克难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这些经验和启示,是十一五的实践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下去,并发扬光大。 三、面对未来发展必须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的战略机遇期。抓住这关键的五年,从各方面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对甘肃未来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面对十二五发展,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但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期没有变、主要矛盾没有变、主要任务没有变、阶段性特征也没有变,仍然处在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保障、加快发展的阶段,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抢抓发展机遇,狠抓工作落实,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提交这次会议讨论审议的省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和重大举措,对十二五发展的各项任务进行了谋划和安排。建议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围绕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突出了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就是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加快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突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就是要加大力度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动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使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轨道上来。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动的工作思路,就是要着眼强化基础保障,立足发挥比较优势,以项目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不断改善生存发展条件;着力推动重点产业、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率先发展,带动各地、各行业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各展其长,共同发展。突出了坚持改革开放的要求,就是要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利用省内外、国内外各种资源的能力,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这些问题,请同志们根据会议的安排,紧密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进行认真思考,提出意见建议,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把建议修改完善好,使之真正成为制定我省十二五规划和指导今后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这里,我着重就未来发展需要把握的几个重点问题讲些意见,和大家一起研讨。 第一,关于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问题。这次会上,我们提出把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这是对全省十二五发展的总要求,是省委常委会经过反复研究提出来的,是贯彻中央建议精神、落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重大举措。我们提出跨越式发展,既包含经济发展的内容,更包括社会发展的内容。从量的方面看,就是经济增长速度至少要达到两位数以上。没有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就谈不上跨越。从质的方面看,就是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跨越一些重要门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之所以提出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一是基于我们对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十二五期间,我省面临的发展形势非常有利。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流,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国际形势总体对我们发展有利。从全国来看,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经济快速成长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度加大,国内需求日益增加,将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市场需求;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将有力地推动我省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办29号文件的全面落实,国家支持藏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都为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重大机遇。二是基于我们对现有发展基础的科学分析。十一五期间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改善了我省生存发展的条件,提升了我省产业实力,鼓舞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发展信心。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级干部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领导发展的能力显着增强,不但抓得好,而且会抓了。这些条件,也是以前所不具备的。三是基于我们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内在需要的把握。我省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只有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全省上下求发展、盼发展、快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我们应十分珍惜和爱护这种积极性,并加以正确的引导,科学地、理性地确定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总的看,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把跨越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中心任务,决不能含糊、决不能动摇。当然,这个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这一点也决不能含糊。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到速度、质量、效益同步的发展,而不是粗放的低效益的增长;也一定要努力做到实事求是,不能为了仅仅追求速度而层层加码,搞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否则,不仅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且也会失信于民,挫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这一点,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科学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坚持不懈地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和旅游业等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力争在突出特色中推进发展,在发挥优势中实现跨越。要坚持改革开放、锐意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非公经济的比重,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特别注重引进海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助推我省经济发展。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凝聚起全省各族人民的力量,脚踏实地、奋力拼搏,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只要我们做到了这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新的跨越。 第二,关于夯实发展基础问题。经过多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建设,我省基础设施和生态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历史欠账多、功能不配套和生态环境恶劣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仍然是制约我省发展的重要瓶颈和主要问题。十二五是国家重点投入西部开发建设的重要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制定好我省重要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通过建设一批铁路、公路、机场、电力、水利、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着力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公路实现全省主要出口和省会城市到市州所在地全部通高速,县县通二级公路,三分之一的县要有高速公路过境覆盖,乡村道路全部硬化;全省机场要达到12个以上。在生态环境和水利方面,祁连山、内陆河流域治理和甘南黄河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建设要取得重大突破,黄土高原和长江上游水土保持跨上新台阶,地质灾害防治上新水平;推进大型跨区域、跨流域骨干水利工程建设,较大幅度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 第三,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发展的主线,也是我们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推动十二五发展所必须把握的一个重大问题。我省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的资源性约束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我们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要逐步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都离不开转变发展方式。因此,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对我省来说更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 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明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从我省实际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是要从优化经济结构入手,把大力推动技术进步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突出抓好五个重点:一个是坚定不移地加快改造提升和壮大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我省经济的支柱,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改造提升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不但是现在和将来全省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更好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还可以为我们发展其他产业提供更大的回旋空间。同时也要看到,我省传统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节能减排的压力很大,这意味着,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按照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标准进行改造升级,在实行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不断接长产业链,实现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另一个是,着力培育新兴产业。从长远看,我省经济仅靠传统产业和少数骨干企业支撑的状况必须改变,必须培植更多的新的支柱产业,共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我们对资源认识的深化、资源开发手段的进步,加上传统产业提供的日益增加的能源原材料优势,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农副产品加工等新产业,不但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时机也已经成熟。必须要把培育新产业作为调整结构的重要方面,不失时机地抓紧抓好。第三个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看到,近年来,得益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善和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旅游、物流、金融、房地产、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迎来了高速增长期,发展势头强劲,这些产业具有物质消耗少、就业容量大、经济效益好、污染排放低的特点,不但它们自身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而且还能够有力地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方面,我们也具有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必须顺应历史趋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来以后,全省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也会得到很大改善,经济总量也会大大增加。第四个是,加强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关键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要把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与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着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通过各种扎实有效的措施,使科技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第五个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基础薄弱,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坚持抓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和完善符合甘肃特点和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多元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全省粮食总产上到200亿斤这个台阶后,主要任务就是巩固和提高的问题,是做大做强产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要继续实施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河西及沿黄灌区高效节水农业、优质林果业等四个一千万亩工程,提升草食畜牧业发展规模和层次,推动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壮大。要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积极建设各种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与科技发展支撑体系,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