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源流及特质.ppt_第1页
传统文化的源流及特质.ppt_第2页
传统文化的源流及特质.ppt_第3页
传统文化的源流及特质.ppt_第4页
传统文化的源流及特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的 发展概况与精神特质,什么是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应当属于文化。 文化可以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类。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和一般动物、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独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部分。 狭义文化不包括物质文化的部分,仅仅指精神文化,即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产生于过去,影响到现在,并将留存于未来的历史文化,是业已积淀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潜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特质的文化。,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所以自有了人的出现,便有了文化开始之源。 原始的文化开始出现,主要表现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个方面,如三星堆遗址文化,这些原始文化,某些方面至今仍令人费解。,诸子百家的兴起,每当国家处于乱世时,文化反而是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发展的景象。中国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典型。 “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来的文化学概念。他认为人类文化是多源头的,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辉煌的文化:中国出现了孔、老、孟、庄等一系列哲学家,巴勒斯坦拥有一批希伯来的先知,希腊则产生了亚里斯多德、柏拉图等一批哲人。这一时代就是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现在世界上的许多文化学者都接受了这一概念及“轴心时代”的学说,这一时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盛况,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以尊“天道”尚“自然”的道家、以强化法令刑律为主的法家、以“兼爱”“非攻”为主张的墨家等,各家代表皆是一代宗师,各成一家之言,呈现中国文化史上最蔚为壮观的局面;这一时代,哲人们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了纵横八极的议论,其涉及的领域之广泛、论述之精彩、精神之深邃,至今仍令我们有一种“仰之弥高”之感;这一时代,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气势恢宏、凌踞百代,当之无愧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是使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推动力。,统一的帝国和 文化的一统,秦“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的文化改革一气呵成,其政治的磅礴气势,使其文化也散发宏阔之精神。但思想上却是实行专制,“焚书坑儒”,使中国文化遭受第一次浩劫,开了历史上君主思想专制的恶例。,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汉代政治上的统一,促使思想上的统一,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齐放的状态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取代而成为主流文化,文化也实现“大一统”,从此儒家文化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文化,统治中国人民思想近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君权神授”,“王者天所予也”,“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他把天地阴阳的自然法则和自然界的五行搬到社会生活中,他的名言是“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所谓“道”即是“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就是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的意思,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现在董仲舒伦理思想中的“神权、君权(后扩延为政权)、父权(后扩延为族权)、夫权”,是束缚中国人民的四条极大的精神绳索,特别是“三纲”与神权的结合,形成一套统治人民的精神枷锁,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历史的发展起着不良的影响。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儒家的礼学发展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礼教,儒学从此神秘化、庸俗化,溶进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秩序、加强专制主义、镇压人民反抗的御用工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的推行,使儒家思想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想的主流,由于儒家的推崇,诗、书、礼、 易、春秋被正式尊为“五经”。东汉时,又增加了孝经和论语,成为七经。 西汉王朝在朝廷立五经博士,并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由于五经都是先秦典籍,要读懂它们就得有人传授,有人注释,于是,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就成为专门学问。这就是从汉代一直到清代的官方哲学经学。 在我国文化史上,两汉经学是与先秦诸子学、魏晋玄学、两宋程朱理学相提并论的文化形态。,乱世中的文化 多元走向,魏晋南北朝,频繁战乱,社会动荡,可谓又一个乱世。其间的文化统一的局面被打破,文化走向多元化的格局。这一时期,随着东汉王朝的崩溃,儒学企图包罗万象的理论不免黯然失色。于是,玄学应运而生。 玄学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它贵尚玄远,其特点是稍略于具体事相,而究心于抽象的原理。它把形而上的哲理放在高位,论事辩理,不带俗气,别有风骨。它是魏晋时代的一个重要流派,对魏晋时期文化思潮有深刻的影响。 儒学着眼于构建王道秩序与名教(用名分等级来教化百姓)秩序,玄学把探求理想人格当做自己的中心课题;儒学热衷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玄学却注重思辩深邃的本体论(世界万物的有无、一多、动静、本末等)。,玄学作为一种本体论哲学, 现实意蕴就是对魏晋人极力追求的理想人格,进行理论上的建构。 在魏晋士人的推动下(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老庄哲学中轻人事、重自然的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推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这样一来,就把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带给了中国士人。 由于魏晋玄风的影响,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和开阔,由于其对自然的爱好与崇尚,使后世的书画创作具有了超凡脱俗、自乐逍遥的风格,同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影响极大。,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 的兰亭序,笔势开放俊朗,结构十分严谨。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顾恺之 的洛神赋图,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线条优美,人物栩栩如生,是我国艺术宝库里极宝贵的遗产 。,我国本土化的宗教道教也在这个时期得以诞生、发展和壮大,同时,另一支异国宗教佛教也在此时进入中国文化系统,由此形成“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教、佛教)相互对撞、相互融合的多元激荡的格局,加上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引发胡汉文化大规模冲突,使中国文化呈现多样性、丰富性,使中国文化的机体不断强健,胸襟不断宽大,兼容并包。,北魏孝文帝改革 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通汉婚、改籍贯、迁都洛阳(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即今山西一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发展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中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传统文化的隆盛时代,隋朝和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两个朝代相继开疆拓土,建立起东临日本海、西至中亚西亚的隋唐大帝国,在空前壮阔的历史舞台上,中国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史诗般壮丽的隆盛时代,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是大国风范。仅其文化具有一种明朗、高亢、朝气蓬勃、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隋唐文化的气度恢宏,还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休戚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门阀世族世代盘踞高位,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隋唐两朝政权却推行全面压抑门阀世族的改革措施。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突破了门阀世胄的垄断,参与和掌握了各级政权。 登上中国文化舞台的庶族寒士,是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时代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自信和一泻千里的热情,唐代文化也因此具有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气质。,唐太宗不仅政治上实行开明统治,而且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并行的政策。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对待文化人,唐王朝也采取了较为宽容的姿态,诗人作诗很少有忌讳。比如:白居易以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蓝本而写作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对皇帝进行露骨的批评,这在其他朝代是难以看见的。 由此可见唐代文化开放的氛围。,唐代文化还广泛地吸收并容合外域文化。 南亚、中亚、西亚乃至西方世界的宗教、医术、音乐舞蹈、 建筑艺术,如八面来风,一拥而入,首都长安成为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隋唐文化对外域文化的大规模吸收,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可以称为卓越的范例。其在文学、书法、音乐、绘画、历法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是各种文化的集大成时代。,中国文学的首唱是诗,中国诗的巅峰在唐代。 清代编纂的全唐诗中,收录作品多达48900余首,是唐朝之前所有诗歌总和的2倍还要多,诗人2300余家。在难以数计的天才诗人中,既有李白、杜甫诗歌巨匠,也有薛涛、鱼玄机那样才思超群的女诗人。 他们的杰出创作,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红楼梦第回黛玉让香菱精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以这三人做底子学诗),与中国诗的历程几乎一致,中国的书法在唐代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李阳冰的篆书,张旭、怀素的狂草,以及颜真卿的行书,都成为后世的样本。 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则把楷书推至登峰造极的地步,而颜真卿和柳公权成为中国书法的旗帜。,唐代也是绘画的极盛时期。画圣吴道子改造传统线描写技巧,丰富了线条的美感因素,深刻地活化了线条的生命力。 在画科上,唐代绘画也是全面发展。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充满了生命活力。,精细雅致的趋向和 市井文化的兴起,与唐朝豪放、大开大阖的文化相反,宋代文化则以内倾、精细、雅致著称。这是由于宋代长期处于内忧外患、国力微弱所致。这一时代的文化,不论在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等方面都浸透着宋型文化这一特色风貌。,理 学 建 构,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理学的建构。理学家将理学发展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这对后世社会和人们的思想等方面影响巨大 。,两宋理学由五位理学大家创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创始人是周敦颐,集大成者是朱熹,在理论上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二程,后世多称“程朱理学”。,以朱熹为代表的两宋理学,其主要思想是天理论,认为自然界天地万物无不体现天理,“三纲五常”也是天理的体现,统治者制定的政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也是天理的体现。天理具备不为人的意志所左右的绝对权威和永恒性质,它的合理性不容置疑。违背礼义规范的行为都属于人欲,而做人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 从程朱理学的社会作用来看,明显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强化了“三纲五常”,严酷窒息了人们的思维自由,扼杀了人们的个性和独立性,强化了家长式的专制主义统治,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它重视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倡导“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功业意识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与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两宋以降,出现了许多讲气节操守的杰出人物,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岳飞,不畏强权的海瑞,刚正不阿的左光斗,誓死抗敌的史可法,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出理学思想的积极影响。,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唐朝的诗登峰造极,宋朝则以词著称。词起源于市井歌谣,由于文人的介入,而向雅化的方向发展。 词的特点是小而狭,巧而新,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意境空灵,情感幽怨,手法极为细腻,内容极为精致。 尽管宋代词坛还有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风,但词坛的主流始终是婉约阴柔,集中反映出两宋文人士大夫与唐人大不相同的心境和意绪。,宋词雅,宋画也雅。宋画强调融诗歌、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意趣。(李成画作) 甚至宋人赏玩的瓷器也没有唐代瓷器那种繁丽丰腴的色彩。 宋人的服饰也以简朴清秀为雅。,在宋代文人构筑的上层文化世界之外,还兴起了在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市民文化。 瓦舍就是固定的游艺场所。每个瓦舍里又划有许多个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设在瓦舍里的众多勾栏,不断地上演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节目,如杂剧、杂技、说书、皮影、傀儡、花鼓、舞剑、舞刀等。 一种与贵族口味和士人情调完全不同的市民文化,跻身于文化系统中,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市民文化的兴起,科 技 成 就 斐 然,宋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 古代四大发明中,除了造纸术以外,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都是宋朝的发明。 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医药学、冶金术、造船术、纺织术、制瓷术等方面都有令人目眩的成就。 在此前后的任何一个朝代,无论理论研究,还是科技的推广应用,都比宋代逊色。,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汇,契丹(辽)、党项(西夏)、女真(金)以及后来的蒙古势力(元)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文化上产生了双重效应。 一方面,因被动挨打和国破家亡而产生的忧患,渗透进宋代文化的各个层面。 一方面,辽、金、西夏都把儒学奉为正宗道统,全面汲取中原文化,创立了一个个可以与宋朝抗衡的文化天地。,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蒙古登上大汗宝座,采取儒学经典易经中的句子“大哉乾元”的意思,建国号为大元。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忽必烈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统治体系与文物制度的大幅度汉化。 程朱理学在宋朝没有得到官方的肯定,在元朝统治者的倡导下,成为名正言顺的官学,元朝皇庆二年(1313)恢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对后来的明清文化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征战中取得节节胜利的蒙古族,把中原文化作为大元帝国的正统文化。,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由于元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接触机会增多,所以其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外域文化不断进入中国,中国文化也由此传入国外,可谓世界与中国文化第一次大交融。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学的成果,制定了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授时历,其精确度,跟目前国际通行的公历完全相同。 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中国的火药和印刷术先后传入欧洲。中国的历法、数学、瓷器等,也通过不同途径,在世界广为传播。,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元代,汉族士人文化被游牧民族践踏得支离破碎,科举制度中止了七八十年。 于是,文人的仕途被堵塞,许多很有才华的读书人流落到市井,与瓦舍勾栏里不断演出的杂剧产生了亲缘关系。 他们无法走向仕途,就把才华用在杂剧的创作上,用他们的笔墨,来宣泄他们心中的苦闷,来抒发他们胸中的无限感慨,表达那个历史时代深沉的悲愤与抗争。 关汉卿的一系列作品, 便表现了13世纪中国人民郁闷与愤懑的情怀。,元杂剧不仅愤激地谴责黑暗,凝重地传递、倾吐内心的不平,而且以一种充满希望的热情,去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 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它不仅以完满的艺术结构,充满激情地展现出莺莺与张生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理想终成现实的结局,而且高呼出向正统文化观念挑战的宣言: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中国文化的衰落与开新,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由生长到全盛,再由全盛到衰落的历程。明清( 1840年以前 )两代就是处于这个历程的最后阶段。 明清两代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向衰落的同时,又在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型准备着条件。 明代与1840年以前的清代,是中国近3000年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晚期。在这几百年间,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缓慢而又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明清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反映在文化上就是空前的文化专制即文字狱的盛行。 明代君主设立了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把士人作为重点侦察对象。 清朝的文化专制比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顺治年间的庄廷龙明史稿案(70余人),康熙年间的戴名世南山集案(300余人),雍正年间的吕留良文选案(100余人),都是轰动全国的大案,令人闻之毛骨悚然。,当历史进入18世纪,西方各国已经先后挣脱封建制度的锁链,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都在迅猛发展。而我们,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仍然顽固地紧闭着与西方交流的大门,而且蛮横地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利用文字狱的极端手段,消除异端,禁锢思想,统制言论,维护封建统治,直接地、人为地造成整个社会的落后,拉大了与西方整整一个时代的差距,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地位的形成。,明清两代的统治者一方面制造文字狱,另一方面又推崇正宗,消灭异端。 明朝成为程朱理学的一统天下,士人们凡言不合朱子,率鸣鼓而攻之。 清高宗乾隆借编纂四库全书之机,全力翦除危及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异端学说,禁书19年,共禁毁书籍151000多部,销毁书版8万多块。 中国文化遭受又一次浩劫。,早期的启蒙思想,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促动了一批思想家在广阔的思想领域进行深入的思辨与探索,展开对理学的批判总结,促成了启蒙思潮的兴起,从而宣告了封建文化的没落和寻找并建立新的思想文化体系的开始。 中国早期启蒙思想,表现为明清之际以王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它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的藩篱,萌发民主性的光华。,发现个人存在的意义,强调了自我的价值 王艮百姓日用之学,认为“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才欲安排如何,便是人欲。”人的本性是自然,穿衣吃饭是自然需求,顺应自然要求,就是至道和快乐。从理论上提出“人同此欲”是“自然天则”的命题,一反“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欲与天理并非天生对立,人欲存于天理之中,以天理论证了人欲的合理性,实属惊世骇俗之论 。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黄宗羲反君主专制的初步民主思想: 1、非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振聋发聩。 2、抑尊,用加强官僚机构职能(宰相、议事堂)的办法,分散君权的独揽;用扩大地方权力的措施,减少中央集权之弊 ;提高士大夫议政意识,以学校为议政机关。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力辟宋明理学蹈虚空谈的弊端,树立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重实践的新学风 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天下唯器观”,“无其器(具体事物)则无其道”(事物的客观规律),治器必须遵道,即具体事物的运行与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也就从根本上驳斥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唯心主义谬论。,古典文化的大总结,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总结时期。 明清编纂了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典,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早、早大的百科全书。 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 四库全书是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 大型图书的编纂是古典文化成熟的象征。,流派纷呈的古典章回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曹雪芹红楼梦,明清两代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 当中国人陶醉于十全武功之时,欧亚大陆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 产业革命的发展催化了国际分工,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社会的中国在劫难逃,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一个蜕变与新生的历史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华民族在内外交困的境况下,对传统文化进行自我批判、救亡与启蒙并行的民族自救运动,一代青年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提倡新思想、新文化。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试图构建新的文化体系,将中国近代启蒙思潮推向了最高峰。,中国文化发展的几条规律: 一、文化的发展总是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制约的。 二、一个文化生命的发展一般也要经历产生、发展、壮大到衰退的历程,如果不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穷而思变,思进,革新,就会消失。 三、中国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形态,反映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就是每个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始终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贯穿其中,使中国文化得以延续,几千年绵绵不绝。,四、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同化力、包容性和稳定性,不论是外域文化,还是外来民族的文化,不论其在军事、政治上表现得多强大,但最终会被中原主流文化所同化。 五、悠远浩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的,是“自具特征,自成体系”的,且从未中断过,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六、中国文化对外国影响久远而且巨大,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基本精神,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社会的文化。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长江、黄河流域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封建的单一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所以中国文化是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的,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的社会关系,从而建立起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复合的综合型文化。除了主流儒家文化之外,还有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从印度传入的佛家文化等。各家各派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相互激荡和冲撞,但又互相融合和交流,它们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对华夏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虽然在汉代以后,儒家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正宗和主流,但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大量吸取了其它文化的符合自身发展和完善的东西。,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这主要是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完善和长期存在所决定的。中国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亲亲”、“孝悌”观念深入人心,根深蒂固,这种社会心理在理论上表现为伦理道德学说,并且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心。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重社会人际关系,重政治治理,追求道德觉悟,注重通过修身和道德修养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注重效法自然,力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强调万事以德为先的标准。在价值观念上,中国人一直是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的,“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反映在思维方法上,中国则是以道德作为判断的标准,注重整体直观的直觉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尽管中国在宋代的科技曾领先世界,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看,都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致造成中国近代科技和国力落后。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伦理型文化,有其积极的一面的,比如强调道德修养、道德约束,强调社会责任,“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其发挥调节社会功能的作用不可估量,今天倡导的“以德治国”便可看出其重要、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将伦理绝对化,过于限制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是对人们进行精神压迫的理论之源。,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进步的、优秀的思想和观念,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的最高指导原则,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力量,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追求崇高人格的重德精神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岳飞的“精忠报国” 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 邓小平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的时代性 古代的爱国 忠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忧民:“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 抵御外族侵略:“留取丹心照汗青” 近现代的爱国 从林则徐到康有为、梁启超,从孙中山到毛泽东,把对祖国的深切忧患之情付之于救亡图存的实际行动中 当代的爱国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学好本领,锐意创新,报效祖国,为国家的富强、民主和文明做出最大的贡献,追求崇高人格的重德精神,追求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 教育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实现人格的完善。 孔子:“杀身以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高尚情操的诗句 : 1.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屈原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 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 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 。 古代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 以弱胜强、百折不挠 、卧薪尝胆、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正发扬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