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基金编号_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研一般课题立项申 报 书 课 题 名 称 聚焦黎槎移民,关注乡村华侨 学 科 类 别 历史学 社会学 申请者课题组名称 黎槎村海外移民史研究课题组 所在院系、年级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本科09级 课题类别: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及学术论文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发明制作类作品 创作成果类作品华南师范大学制2010年12月4日华南师范大学学生科外科研一般课题立项申请表课题情况课题名称聚焦黎槎移民,关注乡村华侨课题类别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研究意义一:研究背景黎槎古村落位于高要市回龙镇北面的黎槎岗上,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南宋嘉定年间(1218年1224年)和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有苏姓、蔡姓两族人分别从南雄珠玑巷迁至黎槎村。黎槎村地处低洼,历遭淹浸,民众为防水浸,南宋时期,多把房屋建在山岗上。黎槎岗形似凤,故又名“凤岗”,且据说其原名为“周庄”,为周姓人开村所居。黎槎村房屋依山而建,环水而设,以周易中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排列,苏、蔡两姓族长见凤岗四周环水,一座紧挨一座的条形屋子像木筏一样浮在水面上,于是决定把村名“周庄”改为“黎槎”。“黎”即“众多”,“槎”即“用竹木编成的木筏”, “黎槎”则是指“众多的木筏”。十九世纪中叶,高要人开始旅居海外。鸦片战争失败后,广东承担将近70%的战争赔款,地方当局用捐输、派捐、包捐等名目向人民搜刮,加上经济衰退,连年灾荒,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并且还要不断征兵打战。然而,澳洲和当时国内相比,环境优美,福利待遇好,纸币价值高,被村民们称为“人间天堂”。据高要县志第三十五章第二节中澳洲悉尼市“要明洪福堂”有关史料记载,早在1850至1856年间,仅回龙镇就有300百多户,3000千多人到澳洲谋生,主要从事筑路、种胶、开矿等苦力工作。此后迁往澳洲的村民或是和工厂主签订合同,到澳洲从事生产工作;或是通过原先搬迁到澳洲的亲戚的帮助,举家迁往澳洲;或是和回乡探亲的海外移民喜结连理,然后和他(她)一起迁到澳洲,这是所谓的婚姻移民。上面所述的村民移民澳洲都必须由海关做担保,而且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证。而对于贫困村民而言,“收仓”,即“偷渡”,便成了他们的一种移民澳洲的方式。由船员将外移村民收藏船上藏柜内,偷渡到海外,上船即收费,如果途中有人死亡,即将尸体投入海中。这种方式虽然便宜,但是风险很高,很多人在途中病死甚至是被折磨死。黎槎村村民迁到澳洲的人数虽然多,但是除了逢年过节会回家拜祭祖先,走访亲戚,他们现在很少回乡。70年代,曾兴起华侨联谊会,由镇里举办,主要目的是号召华侨赞助捐款,但是后来越来越少的华人华侨回国参加。由于前一辈村民因地主、走资派的身份而被打击压迫,所以一些海外移民害怕大陆政策,因而不敢回乡;也有一些华人华侨回乡捐款赞助,但是因为贪污严重,所以他们的捐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因而对镇里举办的华侨联谊会越来越失望,失去了参加的兴趣。为此,我们以黎槎村为研究个案,深入探究村民外迁澳洲的过程,试图揭示村民既辛酸又引以为豪的“威水史”,我们希望通过对黎槎村海外移民的探索研究,反映黎槎村及其周边村落移民的大致情况及其特点并希望为当地华侨建设略尽绵力。二:研究意义(一)学术意义1、 目前,学术界对广东移民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但是对粤西山区乡村的海外移民情况的研究却比较少,一般只是在移民研究成果中做简单叙述或介绍,甚至只是粗略地概括一下。因此,我们课题小组成员希望能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对当地群众开展口述史研究,获得很多关于黎槎村村史特别是举村外迁澳大利亚这段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并结合肇庆图书馆、肇庆档案馆、高要档案馆、以及华师大图书馆、暨大图书馆、广东档案馆等机构关于黎槎村海外移民史的有关资料,还原黎槎村海外移民的历史事实,以期对乡村华侨史研究做一点点贡献。2、 有助于深化我们对19世纪以来粤西山区乡村海外移民史的认识和研究。(二)现实意义:1、根据我们的采访情况,我们发现黎槎村村民对当地的历史知之甚少,尤其是当地的年轻人和小孩。可见,整理还原黎槎村的村史,特别是对被本地人称为“威水史”的那段移民澳大利亚的过程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不仅可以增加当地村民对本村村史的了解,还可以使当地村民增强对黎槎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使当地村民自觉配合政府做好保护古村落的各方面工作,为维护其现状做出应有贡献。2、我们的研究成果可提供给当地教育机构做乡土教材之用,有利于对当地民众普及当地海外移民史的知识。3、我们还可以将研究成果提供给当地旅游开发局,为其提供真实可靠的史料,并通过对开发旅游局提出开发建议和意见,从而提高中国三十六个古村落之一黎槎村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4、通过对黎槎村海外移民情况的研究,可以增强黎槎村外迁澳大利亚的村民对故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鼓励他们投资建设家乡,对家乡的建设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5、黎槎村祖先是宋末以后为了生存从南雄珠玑巷迁入本地的,通过几百年多的发展,同样是迫于生存原因,黎槎村的村民选择外迁澳大利亚以图发展,可见,通过挖掘这段历史,就可以使这种为了生存与发展,不畏艰辛劳苦、不怕死、敢闯敢拼的广东人特有的精神得到弘扬与发展。6、肇庆市是一个文化古城,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是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因此,研究肇庆市古村落黎槎对于深入挖掘和丰富岭南文化,加强肇庆文化古城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既有现实意义也有社会意义。三、参考文献著作:1、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2、高要县志,高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3、隆基闸碑文,民国二十七年戊子四月初八日,宋隆基闸总局同人谨 立。4、肇庆华侨志,肇庆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编印,19875、肇庆地名志,司徒尚纪主编;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26、广东古村落,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合编;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8.17、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陈达;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8、南洋华侨史话,巫乐华;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9、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张秋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0、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十九卷,华侨华人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11、南洋华侨,王云五、李圣五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12、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庄国土;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论文:1、文化景观文化资源与文化遗产兼论肇庆古村落景观的文化意义王明星,李颖怡;肇庆学院学报,第29卷,第4期。2、聚落研究以蚬岗村与黎槎村为例 周彝馨 李晓峰。第十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技术方案一、调研目的1、以肇庆市高要镇黎槎村为个案研究,以小见大,试图探索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乡村地区海外移民的情况;2、进一步了解黎槎村移民情况以及其移民对本地区的贡献;3、 通过研究,透析海外移民的原因及其对迁出地的经济、文化、人们思想的影响;4、把研究视角放在黎槎村及其周边村落,研究乡村的海外移民情况,由此希望能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点材料;5、在粤西肇庆,华侨对当地的贡献和影响还不是特别突出,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的成果能引起黎槎村移民澳洲的村民对家乡的关注,加强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同时也加强了当地人对古村落黎槎村的认识和认同,从而让他们能自觉保护古村落这种精神文明遗产;6、我们希望最后调查的成果能给当地政府、村委会、村民及旅游开发局对黎槎村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些意见和建议;二、调研时间 开始时间:2010年6月中旬;完成时间:2011年11月初三、调查地点 主要在肇庆市高要县回龙镇黎槎村。说明:黎槎古村位于高要市回龙镇肇江公路旁,为明代古村落,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整个古村呈大围屋形状,古屋、村道分布走向状似八卦圆形,周边是圆形的护村池塘与环村大道,仅有南北两个出口与外界陆路相通,又具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据蔡老师介绍,黎槎村是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陆续外迁澳大利亚,高潮是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这种移民澳大利亚的现象在粤西山区乡村地区是一种很罕见的现象,因此,黎槎村就被称为“华侨村”。四、调研内容1.关于黎槎村村史发展概况;2.黎槎村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外迁澳大利亚的历史,重点在于原因、过程、高潮及影响。3在澳大利亚的黎槎村村民的生活现状、对家乡建设的设想。4、当地政府、旅游局对黎槎村保护与开发的规划。5、黎槎村一起周边村落海外移民的概况及特点。 五、调研手段 对现有资料的收集。包括与调研主题相关的地方县志、村里面的实物、碑刻、前人研究著作,以及地方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馆藏资料。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网上收集有关课题内容的资料,以及该领域相关论文,以做参考。3. 野外实地调查法。按点调查,文字记录与图表、照片、视听记录相结合。4. 群众采访和专家访谈。5.利用春节和清明期间采访澳大利亚归乡华侨。六、研究成果形式调查图片、调查日志、资料汇编、论文、网络讨论群、博客、DV等。七、调查流程 (2010年6-7月)讨论并决定研究方向和地区,收集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做好与当地相关研究机构和地方群众的联系工作等等。 实地考察工作第一阶段(2010年8月)走访当地旅游局负责人、村民,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 第二阶段(2010年11月)进一步收集资料,包括当地档案馆、图书馆、文化局等,采访较了解当地情况的蔡老师;第三阶段(2011年2月)(计划在清明节期间)当地学者及归乡华侨采访,并进一步搜集当地资料;3.室内整理资料(2010年9月-2011年11月)整理、分析收集到的所有资料,包括著作研究、研究论文、地方县志、口述资料、照片和录音等;做好报告书撰写、进行资料汇编和论文撰写;课题可行性说明研究计划1、 本课题选题角度新颖独特。广东省是一个华侨高度聚集的的省份,华侨对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重大的贡献;学术界在华侨史研究方面硕果累累,但是这些研究更多的就把注意力放在侨情浓厚的潮汕及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对粤西地区,特别是山区海外移民的关注并不多。本课题选择研究的黎槎村是肇庆市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属于“国家三十六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被称为高要市的“华侨村”,在海外移民氛围不浓厚的粤西地区,在山区高要市,黎槎村竟几乎举村外迁澳大利亚。因此,本课题选择对古村落黎槎村的海外移民情况的研究并探讨海外移民对当地发展造成的现实影响,角度新颖独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2、本课题研究前期准备充分,研究规划合理可行。在课题研究开始前我们已经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已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各种资料,如走访学校和当地图书馆、档案馆,请教老师,还事先两次亲访黎槎村村民及当地相关机构等,掌握了相关资料,对黎槎村村史的大概情况和本课题的学术研究大背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把握。另外,我们与对黎槎村较了解的蔡老师和当地的一些同学保持联系,一直得到老师和有关华侨村民的支持,这使得我们的研究工作得以循序有效地安排和进行。3、本课题可以从移民澳大利亚的村民当中得到支持,并且当地村民态度友好,乐意为我们提供帮助。每当逢年节,特别是在黎槎村特有的最隆重节日大年初三“茶果节”,澳大利亚的不少华侨会回到村里拜祭祖先,走访亲戚,届时,我们可以借此机会亲访他们,从他们口述中获取更多的更真实的一手资料,这对我们的研究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并且,当地的村民,特别是退休老师蔡老师很热情地接待我们并给我们讲述黎槎村的历史,当地村民们也乐意为我们提供信息,有些甚至是亲历者,周围住宿和消费较低,这些无疑也会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很大的方便。4、两位资深指导老师的真诚支持和帮助。段雪玉老师和韩益民老师都长期关注民间古村落的历史和现状,在古村落研究方面经验丰富,擅长田野调查,曾多次指导过往届的科研课题研究,虽说韩老师没能成为我们的指导老师,但他在我们写申报书时给了很多宝贵意见,并参与修改,他希望以后可以跟他一起讨论这次调研情况,因此,能得到两位老师的指导和支持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了很多帮助。两位老师都非常热情谦虚,都不厌其烦地将自身多年的研究经验分享给我们,鼓励我们切实研究,这大大地增强了我们对这个研究课题的信心。5、研究团队目标一致,组合结构合理,有实干精神。我们团队有六个人,其中有一半是肇庆当地人,对家乡颇有感情,关注家乡的现状发展和历史,并且这一半的人的很多同学都在肇庆当地读书,这些同学也乐意为我们提供帮助,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另外一半同学一个来自潮汕地区,一个来自粤北地区,还有一个来自深圳,他们对黎槎村海外移民的兴趣颇浓,想通过这次研究更好地了解粤西,了解粤西山区的海外移民情况;并且,通过对比潮汕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移民情况,他们能更好地发现粤西山区地区海外移民的不同特点。我们这支队员团结肯干,在本界科研还没开始宣传之前我们就自动提前到黎槎村进行两次踩点,了解大概情况。我们始终抱着苦干的精神,希望做出实在的有意义的研究。同时,我们还得到了有科研经验的黄敬聪师兄的不少提示和帮助。一、研究时间:2010年6月到2011年11月二、具体计划:(我们小组已经两次亲访黎槎村村民、高要政府、当地图书馆和档案馆、肇庆学院等,并且在6月份开始就查找相关资料,具体研究计划如下)1、准备阶段:2010年6-7月组建团队;讨论并决定研究课题的方向;确定研究地点及踩点时间;联系指导老师并请求两位指导老师的意见;开始规划第一次实地研究; 2、第一次实地考察:2010年8月(暑假期间) (1)到访高要黎槎村,参观古村落黎槎,亲身感受黎槎村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从黎槎村获取有用的相关第一手材料,拍照片及视频; (2)采访当地的村民,了解村民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状况;通过村民了解黎槎村的相关历史和故事、黎槎村的风俗习惯、黎槎村移民澳大利亚的大概情况,特别是当地退休老师蔡老师在这方面的内容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口述资料,我们一一做了笔记记录、录音、拍照。(3)向开发黎槎村的旅游局了解黎槎村的开发状况、开发规划;了解游客情况;3、第二次实地考察:2010年11月(1)再一次根据已经掌握的背景资料向当地村民采访黎槎村外迁澳大利亚的详细过程(包括原因、经过、高潮和影响);(2)到当地相关机构进行访问及收集资料,包括:肇庆学院图书馆、肇庆图书馆、肇庆文化局、肇庆档案馆、高要档案馆、高要图书馆、黎汉光图书馆、黎槎村村委会以及黎槎村周边的村落;(3)访问对黎槎村有相关研究的学者肇庆学院王明星教授;采访肇庆学院旅游学院在黎槎村开展过“三下乡”活动的小组成员:4、第三次实地考察:2011年2月(计划在清明期间)计划在黎槎村最重要的节日“茶果节”期间再一次回访黎槎村,在亲身感受黎槎村当地节日风俗的同时采访从澳大利亚回乡探亲的村民,向他们采访当时移民澳大利亚的详细情况、澳大利亚移民的现状、对黎槎村往后发展和开发的计划及贡献,并做好口述记录;交换联系方式方便以后研究过程中的电话访问;5、室内工作第一阶段:2010年9-11月(1)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包括:网络电子资料、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广东档案馆等搜集资料;(2)整理搜集到的文本资料及实地考察的口述资料、照片,统计相关数据;将录音和照片处理并保存;(3)建立课题研究Q群和博客,方便共同讨论和交流;(4)阅读往年课题研究的优秀报告,参考优秀的研究方式;6、室内工作第二阶段:2010年12月撰写初期报告书,征求指导老师意见并修改完善报告书;7、室内工作第三阶段:2011年3-7月继续搜集和整理资料,更深入和更详细地分析具体材料,把注意力重点放在黎槎村外迁澳大利亚的具体历史材料上,深入研究外迁到澳大利亚的具体过程及影响。8、第四次实地考察:2011年8月(暑假期间)重点访问当地相关研究学者,询问研究建议;试图得到当地村委会即市政府的支持;希望通过本村村民的帮助联系到澳大利亚的村民。9、最后阶段:2011年9-11月整理并回顾所有资料,撰写资料汇编及论文;征求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补充、完善报告书及论文;11月,报告书定稿并做好成果展示,包括博客、图册及光盘等。预期成果1、为当地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建议,将相关资料和图片编成小册子,希望能引发社会对古村落的发展与保护的关注。2、了解了黎槎村移民澳大利亚的经过和影响,获得记载村民外迁的原因、过程、高潮、外迁后的生活状况以及对迁出地黎槎的影响的更多资料。3、通过黎槎村村民的口述,查阅当地文化机构的档案资料以及采访研究古村落的专家学者,了解黎槎村民移民澳洲的辛酸奋斗史和澳洲移民对粤西地区发展的贡献(包括归侨在粤西地区投资实业,捐赠兴办学校,建设基础设施等)。从而使华侨移民不怕苦、不怕死、不怕累,为了生存和发展敢闯敢拼的精神在当地能再一次得到弘扬。4、我们小组成员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各自都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深刻的野外生活体验和锻炼,让我们初步接触田野调查法和口述史研究的方法;另外,在这个过程我们还会收获深厚的友谊和快乐,彼此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留下一段难忘而有意义的回忆。5、建立黎槎村移民博客及Q群。我们将把调研过程中的心得、走访记录,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包括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等)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和音像材料等通过博客等呈现给广大网友。这样,不仅让队员之间可以及时交流、展开讨论,还可以为网友提供这方面的材料,吸引网友特别是黎槎村的游客,加入我们的讨论,促进交流,扩大此次调研的影响力,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民双语夜校协议书
- 孕妇自主生产协议书
- 学生打架纠纷协议书
- 模具购销协议书范本
- 太平融资租赁协议书
- 经济酒店转让协议书
- 园区绿化发包协议书
- 字节研发设备协议书
- 轮胎补胎免责协议书
- 无效技术入股协议书
- 通过PDCA降低住院精神病人的逃跑率
- 药剂科主任岗位权责目录及廉政风险防控措施登记表
- 沼气工程安全培训讲学
- 中国现代史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课件- 历史中考一轮复习
- 幼儿园大班绘本《爱书的孩子》无声PPT
- DB3311T 132-2020 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规范
- (中职)门店运营实务教学ppt课件(完整版)
- 2022更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专)》终结性考试大作业答案任务一
- 罗伊护理个案模板
- 3.无人机在风电系统应用解决方案
- 幼儿绘本故事:小鲁的池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