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语法4-被动句.ppt_第1页
通论-语法4-被动句.ppt_第2页
通论-语法4-被动句.ppt_第3页
通论-语法4-被动句.ppt_第4页
通论-语法4-被动句.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被动句,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意念上的被动句 被动句式,1.意念上的被动句,也称“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句中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作被动形式标记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和主动句在句法结构上没有区别。例如: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庄子胠箧) 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史记萧相国世家)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2.被动句式,也称“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的被动性质的被动句。句中有某些助动词、助词或介词等作为被动句的标志,并构成多种句子形式。,1)“于(於)”字句 在动词后加上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即施动者。句式: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思考: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 去掉“于”,变为主动句,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于”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于”字表示被动外,还可以引进处所、时间等,如: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经过历史考察,知“败于齐”“辱于楚”中“于”表被动;而“西丧地于秦七百里”意思为“西面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非被动。,2) “为”字句 在动词前加介词“为”引出行为主动者,放在动词前,句式为:“为+主动者+动词”。有时省去主动者,句式为“为+动词”。例如: 战而不克,为诸侯笑。(左传襄公十年)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阳侯列传) 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传成公二年) 若不趋降汉,今为虏矣。(汉书高帝纪),战国末“为”字被动句式中出现了“所”字,在前两种句式的动词前加上“所”,构成句式:“为+主动者+所+动词”和“为+所+动词”。例如: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赵军为秦所坑于长平之下。(论衡辨崇)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为所”结构的被动句一直保留在现代汉语里。 如: 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鲁迅儒术) 某些作品,只为少 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 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义复杂,易产生歧义: 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 民不为己用,可有两种解释:老百姓不被我任用;老百姓不为我出力。 单从本句看,两种理解都可说得过去,但下一句“不为己死”不能理解成被动句,只能理解成“不为我去死”,因此“民不为己用”也不能理解成被动句,句中两“为”都应读wi,不作wi。 “为”字像“于”字一样,本身没有表被动的意思,只身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并且还有些别的用途,可能产生歧义,因此表被动的“为”字句,后来被“为所”式和“被”字取代。,3) “见”字句 在动词前加助动词“见”。句式:“见十动词”和“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说难)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史张仪列传)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前一句用不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表被动的助动词“为”,后一句用“见”表被动。“为戮”和“见疑”对举,说明“见”在句中的作用同“为”是一致的。它也是一个助动词。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句,前两句是一个表原因的分句,这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联合复句,联合复句的两个分句又是表转折关系的复句,一共包括四个分句,分成两层,“是以见放”是表结果的分句,主语“我”承前省略了,这是一个被动句,用助词“见”帮助表示被动。 用“见”字的被动句,同“为”字句、“於”字句不同,它始终只能作助动词,帮助表被动,而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因而后来被别的被动句取代。,从汉魏六朝起,“见”字用在动词前面,也有不表被动的,有指代第一人称的作用,可理解为“我”或“自己”,句中主语是施事者,而是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此时句子不是被动句。例如: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后汉吕布传) 争名于朝廷者,则冠盖相趋;遁迹于丘园者,则林泉见托。(王勃:宴李处士宅序) 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见背”等于说相弃,不是说“慈父被背弃”,而是说“慈父弃置自己去世了。”这是表示死的委婉语,这种“见”字句虽然是由被动句发展而来的,但是在这里已不再表示被动。 “相趋”与“见托”对举,更说明“见”不表被动。 现代汉语中还有“见笑”、“见怪”、“见爱”、“见称”、“见惠”、“见教”、“见访”、“见告”、“见谅”、“见示”、“见责”等都保存了“见”的这种用法,都不表示被动。,4)“被字句”。 “被”直接加在动词前。句式为“被+动词”,始见于战国后期。助词“被”由动词虚化而来,初有“遭受”义。例如:被:寝衣(被盖) 遭受 被动 覆盖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冯諼) 动词性强,带名词性宾语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子五蠹) 廉:正直。带动词性宾语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表被动明显,但仅放在动词前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完全被动句,引进主动者,“被”字原是动词,是遭受、蒙受义,两句的“被”字,动词性还比较强,“被侵”是遭受侵犯,“被辱”是遭受侮辱,“被攻”是遭受攻击,“被”字可以分析为谓语动词,“侵、辱、攻”可以认为是动词作宾语,可以不看成是被动句, 因为有“见疑”同“被辱”并举,“被”的作用与“见”相同,“被”字的被动意义就明显一些。 的“被”字意思虚化得多,已经变成纯粹的表被动的助动词。,“被”字用来表示被动,从战国末期萌芽,汉代开始用得多了,但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是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直到汉末才开始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被”作介词,引进行为为主动者“尚书”。魏晋以后,“被”字句用得越来越多,在口语里逐渐完全取代了其它几种被动句,就是在仿古的文言作品里,也常常使用“被”字句。,5)复合被动句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 刚勇之士被天下人称赞,却不能因此使自己活下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