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浅谈金融业发展.doc_第1页
众专家浅谈金融业发展.doc_第2页
众专家浅谈金融业发展.doc_第3页
众专家浅谈金融业发展.doc_第4页
众专家浅谈金融业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十五中国金融业发展研究之一 )(2680字)2十五中国金融业发展研究之二 )(5712字)5十五金融业发展研究之三(5105字)11全球金融形势发展综述 (10273字)16国际金融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判断(6242字)272001年世界金融展望(2282字)34二十一世纪国际金融监管发展趋势展望 (4979字)37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 (6435字)42国际金融监管发展趋势(4016字)49透视全球金融业并购重组浪潮 (3151字)54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若干重要问题 (14960字)572000年国际金融热点评析(3549字)7421世纪全球金融服务业的变革趋势 (2914字)77中国金融产业特征分析 (3199字)8021世纪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5980字)84中国金融业发展综述91对当前中国金融形势的判断 (6578字)94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模式的选择 (6966字)1012000年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热点分析(6126字)109宏观中国金融与证券(4784字)116对中国金融形势及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10037字)121金融控股公司叫板中国金融分业 (5867字)132当前中国的金融创新与发展 (8181字)138当前中国金融发展面临的五大问题 (3714字)147中国金融格局变化的基本预测(5078字)151中国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3581字)156中国银券合作迈步金融分业 (1849字)160中国金融分业经营现状及其原因 (4983字)162中国国内的金融业将要进行战略调整 (2880字)168国际金融界合业经营浪潮及其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7108字)171渐进的中国金融混业经营面临的障碍 (2942字)179中国金融业应对国际混业经营潮流的对策 (6761字)182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问题分析 (5469字)189观察:金融业应实行分业管理条件下混业经营195中国金融体系面临革命性变化(5070字)198中国非国有金融机构发展前景与对策 (8639字)203WTO与中国金融体系健全 (3978字)213为迎接WTO中国金融业面临的两大重任 (6744)217当前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3187字)224对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融资收缩新特征的分析 228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233信用经济影响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239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变革 246中国资本市场步入市场化进程 252对中国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劣绩股重组问题的分析 263对中国几个金融问题的看法 269中国信托业的整顿及其发展分析 2831999年各家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纵览287十五中国金融业发展研究之一(2000年文献)(2680字)宏观经济管理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在迎接世纪到来之际,金融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新阶段。鉴于“十五”期间极有可能与我国加入的过渡期相叠合,因此,“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既是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迎接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金融业比较脆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不良贷款比重较高,亏损严重,而上述表象背后存在着深刻的体制原因。“十五”期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需要重点研究、解决好以下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搞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垄断地位逐步丧失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如何转变经营机制,建立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做到内控有效、激励充分,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特别是适应在开放条件下与外资银行的竞争。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的一级法人制,虽然有利于提高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但由于在内部治理结构中存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对称”问题,加之贷款权限不恰当上收,造成经营重心实际上移,相当比例的基层银行蜕变为吸存揽储机构,导致作为商业银行第一线的基层机构与属地经济过度脱节。如何消除总、分行和一级法人体制对“块块”活力的过分制约,下移经营重心、充分调动分、支行积极性,是“十五”期间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二是如何保持国家对金融的控制力。金融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对金融政策工具的必要控制力,我国将陷入新一轮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周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适应市场变化,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金融调控。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特征突出,东西部经济、金融的差异性很大。因此,既要注意金融调控的统一性,又要考虑金融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十五”期间,要研究金融总量调控与结构调节相结合的调控机制,避免以往金融调控“一刀切”带来的种种弊端。三是如何保持国有资本的控制作用。随着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歧视性市场准入壁垒的消除,社会各类资本,包括外国资本大规模进入我国金融业并迅速壮大已成为大势所趋势。面对这种挑战,如何保持国有资本对银行业的控制力、巩固国有金融的主导地位成为重要课题。四是如何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存贷款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票据发行贴现再贴现市场、股票市场、国债发行与交易市场、企业债券发行与交易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证券基金市场等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但票据交易市场、黄金市场还没有建立,外汇市场现行构架和运行规则也远远不适应加入的需要,投资基金市场过于单一和狭窄。此外,金融市场中的市场主体培育、长期资金市场与短期资金市场的沟通机制以及资本市场与债权市场的衔接等方面也存在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十五”期间,要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金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并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五是如何建立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运行机制。年通过发行亿元特种国债,使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基本达到了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比例要求,但随着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继续出现了下降趋势,面对加入的挑战,如何建立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正常补充机制必须提到议事日程。六是如何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与国际金融接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应对加入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彻底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模式的调整。年我国整顿金融秩序以来,由于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和风险防范,虽然基本上终结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式经营、外延扩张和“寻租式”放贷机制,但支撑商业银行走内涵式经营和集约式扩张道路的政策条件并不充分,相应的监督体制框架也不适应、不完善。要研究“十五”期间如何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转变,包括综合经营、中间业务发展等。另一方面,要研究在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怎样全方位、多层次与现代国际金融惯例逐步接轨,通过鼓励金融创新,不断开发新的资金运用品种,以改善资产结构,拓展发展空间。七是如何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引导金融业全面走向市场的核心环节,是大幅度提高金融调控有效性所必须突破的屏障,也是加入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实行贷款规模控制和限额管理的情况下,规模配置的多少和配置的方向,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信贷资金投放总量并引导着信贷资金的流向。年月取消贷款规模管理后,利率浮动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利率尚未市场化,即资金价格高低还不能引导资金配置的流向和流量。“十五”期间,利率市场化要迈出实质性步伐,要研究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本外币利率市场化进程。八是如何提高中小金融业抵御风险能力。由于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方面的地域性限制,而且处于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加入后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格局中,在夹缝中求生存,业务拓展难度很大,历史沉积下来大量的不良资产也没有享受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那种剥离处置的待遇。总体上看,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抗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因此,要注意研究解决“十五”期间提高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九是如何解决受信主体(包括企业和居民)信用度问题。其一,全国缺乏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信用度的评定跨区域失效,给授信主体带来重复评级和授信成本上升问题;其二,授信主体信用透明度低下,对不同的授信主体带来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形成银行信用风险或商业信用风险;其三,以上两方面问题造成了授受信主体之间的关系通常锁定在特定地域范围之内,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授受信主体相互之间自由选择、授信主体之间在全国统一的、而不是封闭与分割的市场上彼此竞争的要求。十是如何顺利实现国有上市公司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过渡。国有企业上市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形式,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实行的是增量发行上市,而非存量发行上市,直接导致了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股比重过高,无法真正建立起股份企业的经营机制和治理机构,其他中小股东无力对董事会的经营决策真正形成影响,“内部人”控制,依然是国有上市公司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十五”期间必须解决国有上市公司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渡问题。其核心问题是通过减持国有股,对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进行调整。十五中国金融业发展研究之二(2000年文献)(5712字)宏观经济管理20001208“十五”金融发展、改革开放涉及很多重大关系的构筑。一是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关系。从发达国家金融发展道路看,金融业的“脱媒”化趋势愈来愈显著,直接融资迅速发展。在全社会资金配置格局中,我国目前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发展规模偏小,其结构也不尽合理,其中,资本工具仅限于发行上市股票,而没有统一、规范的针对非上市企业的资本工具。从国际惯例上看,股份制企业不都上市,绝大多数企业是非上市企业,要正确处理企业上市和非上市的资本支持关系。换个角度看,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现状也反映出银行储蓄存款比重过高,而其他有价证券偏低。目前,居民对非银行储蓄类的金融资产偏好上升,但相应供应不足,预示着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二是产业资本与虚拟资本的关系。由于目前我国股票发行市场准入制度还存在一些体制性弊端,导致了现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企业发行上市股票往往成为圈钱的手段和工具。按招募说明书实施的实业投资,其数额通常不及上市所募集资金的,大量资金被用于炒作、拉抬自家股票、认购国债、证券公司的增资扩股(券商用于自营业务,进入二级市场炒股)以及支付陈欠债务、存放银行或拆借等。因此,通过股票一级市场获得的大量融资从产业领域游离出去,或进入二级市场,或闲置、空转,造成股票二级市场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实质经济的基础。“十五”期间,需要研究调整、校正产业资本与虚拟资本配置失衡的状况,使股票市场真正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三是内资与外资的关系。加入,将加速我国融入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将进一步在宽领域、多层次上展开。因此,在“十五”期间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中,涉及的内资与外资关系是多重和复杂的,主要包括:()汇率管理体制。随着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资本流入流出规模出现迅速扩大趋势,“十五”期间需要继续完善现行外汇管理体制,适当增强灵活性;()本外币利率协调关系。美联储自年月日以来,已将联邦基金隔夜拆借利率上调了次,共计个基本点,目前为。美国连续加息,带动欧洲银行加息和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的上升。而我国自年以来连续次降息,加之开征利息所得税,使目前国内人民币存款收益率大幅度下降,本外币利差扩大,加大了外资进入我国的机会成本和资金外流的可能,造成了外资流入下降,外商对人民币资金需求攀升,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也形成了本外币置换的套汇风潮;()外汇储备经营运用问题。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小,但是基本采取了比较保守的经营原则,由于大部分储备用于认购美国国债,出现了美国以较低成本从中国融入大量资金,而我国又以较高成本从美国市场上发债融入较少资金的奇怪现象。“十五”期间,需要研究处理好消除对外汇的畸形需求(如本外币利差扩大形成的套汇需求),保持外汇储备正常增长态势,并实现包括国家外汇储备和民间外汇资源积极、合理的运用;()利用外资结构调整和工具创新问题。我国利用外资主导形式是外商直接投资和借用外债,股、海外上市规模十分有限,以投资基金作为工具的间接投资基本处于空白和起步阶段。“十五”期间,要大力引进以间接投资方式进入我国的外资,并通过投资基金等资本工具在国际市场上积极、主动引进外资;()内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关系。加入,中资金融机构将与众多外资跨国金融机构展开激烈竞争,内资金融机构不仅经营机制亟待完善,而且实力较弱,历史包袱较重,如何避免外资金融机构吞并民族金融业,并在巩固内资金融机构现有地位基础上实现良性发展,是“十五”的重大研究课题;()金融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加入,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将进入我国,而在全球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也将实施“走出去”战略。我们认为,金融业必须先行“走出去”,因为国际金融市场和国外资金资源是“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重要组成。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总体上看,资本盈余有限,对外进行资本输出能力不足,金融业先行走出去,通过聚集和运用国外资金资源,既有利于金融业的自身发展,也可有力支撑我国其他产业有效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四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年清理整顿金融秩序以来,基本结束了地方行政干预金融的时代,地方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资金来源被有效切断,各种乱收费、乱集资和乱摊派等问题也逐步受到遏制。虽然堵邪门成效显著,但该开的正门并没有如期开通,除有限几个企业可以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和少量企业发行规模较小的企业债券外,地方新建项目、在建项目几乎没有可使用的规范筹资工具、手段和渠道。这与近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回落不无关系。近年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通过将国债资金一部分转借地方的方式,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但是,限于国债资金使用的特定领域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持续性和政策力度,开通地方正常的建设项目资本金筹集渠道显得十分必要,这对于那些捉襟见肘、“吃饭财政”的地方而言犹为迫切。但是,为了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死灰复燃,在一定时期内,地方筹集建设项目资本金的市场准入,应考虑由中央政府来统一掌握和控制。五是政府信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关系。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健全信用制度提出了要求。“十五”期间,需要调整现有社会信用结构。从政府信用角度看,政府信用总量已相当庞大,但信用主体完全集中在中央政府,要研究打破单一由中央政府发行国债的格局,允许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建设债券,以筹措债务型建设资金,如市政建设债券;从银行信用角度看,应继续保持在社会信用总量中的主导地位,以信用规模平稳扩张为基础,求得信用质量的提高;从企业信用角度看,现行企业信用发展十分滞缓,“十五”期间需跃上一个新台阶。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将为需求拉动型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同样需要跨越式发展。六是债务资金与资本投入的关系。年开始实施的债转股计划,有力地缓解了一些国有企业过度负债形成的恶性循环压力,对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都大有裨益。但是,债转股的规模不大,影响有限,要从根本上调整我国高负债经济现状,还有赖于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十五”期间要实行“两条腿”走路,在继续发展股票市场、通过股票市场聚集资本的同时,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市场,培育和壮大针对非上市企业股权投资的机构投资者,使众多中小企业或创业企业补充资本,使之保持合理负债水平,进而也有利于拉动信贷的良性投入。七是政府融资与民间融资的关系。年以来,在亚洲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景气度下降及通货紧缩趋势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持续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中央政府大量融资举债来刺激经济和减少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这在民间融资和投资需求清淡甚至出现萎缩的情况下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随着国民经济上行周期的到来和“十五”期间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目前我国经济开始好转的迹象分析,为避免产生“挤出效应”,“十五”期间,中央政府融资宜保持在适度规模内,大力鼓励和启动民间投融资,建立规范化市场,提供制度性工具,实行较为宽松、便利的市场准入政策。八是区域间资金流动关系。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银行体系的存贷款运行是以“贷差”为显著特征的。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在年首先出现增量存差,到年开始实现余额存差,此后每年都持续出现增量存差。到年月底,余额存差已高达万亿元,表明金融机构资金自我平衡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从资金资源角度看,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逐步形成资金分布密集区域,主要表现在占有了全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大量存差。目前,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金融机构仍没有摆脱贷差的运行格局,也就是说,西部区域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十五”期间,必须处理好区域间资金流动与配置的关系,动员引导东部资金资源合理流向中西部,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九是二元经济发展格局下城乡金融发展关系。总体上看,我国二元经济特征十分显著,建国以来,一直呈现工业加速积累和农业积累较为缓慢的格局。所谓工农业“剪刀差”虽然在一些年份缩小过,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过。其结果就是城乡金融资源占比严重失衡,城市垄断了绝大部分资金资源,农村资金分布呈现极其分散和稀缺状态。问题在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十分脆弱,城乡资金流动缺乏有效机制和渠道。“九五”中后期,除农业银行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机构从广大农村全面撤并收缩,农村信用社的包袱沉重,在享受不到国有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的特殊政策情况下,经营举步维艰,农村合作基金会亦被关闭。“十五”期间,要处理好城乡金融发展关系,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在农村金融市场建立起有效竞争机制,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为实施城镇化战略提供金融支持,进而弱化城乡之间发展的“马太效应”。十是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业务及机构的关系。“九五”中后期,我国一些非银行金融业务,如信托、融资租赁等处于整顿、萎缩状态,相应地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大量被关闭。由于市场定位不准,非银行金融业务及其机构在“九五”期间裹足不前。加入,金融业对外开放进程将大大推进,发达国家丰富多彩的金融工具会迅速引入国内,在银行业务发展创新突飞猛进的同时,必将迎来非银行金融业务大发展的新阶段。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看,非银行金融业务发展拥有巨大潜力和空间。目前,我国应对入世的目光大都瞄准在迎接银行业的挑战上面。实际上,外资金融机构对我国非银行业务市场的渗透、抢占和竞争并不亚于银行业。主要原因:一是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几乎没有像样的中资竞争对手,容易形成突破并站稳脚跟;三是非银行业务的拓展与银行业务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四是目前我国关于非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也相对薄弱。“十五”期间,要把握好发展非银行金融业务的机遇,在加快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同时,力争避免在非银行业务阵地上全面失守,并要有所作为。十一是金融传统运作方式和金融新兴运作模式的关系。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开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金融行为,在网上大规模发展金融业务的竞争时代已经来临,势必对金融业的传统运作方式带来巨大冲击。据估计,欧洲年银行网上交易高达亿美元,而美国在今后-年内银行全部实现网上结算,其网上业务将增长。我国加入后,外资银行将逐步享受国民待遇,办理外币和人民币业务不再有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资金雄厚,在网上有较成熟的经验,可通过网上银行,跨越营业网点及地域方面的限制,迅速扩大市场,国内银行所具有的地域分布、营业网点普及等优势将逐步弱化,由此会对国内银行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目前,在网络金融服务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法规、安全的认证体系及现代化的支付系统等,无论是信息技术、信贷资产质量管理还是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必须通过资源整合优化的战略,充分依靠我国的制度优势,加强国内各商业银行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合作,努力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总之,国内金融机构不仅要在金融业务品种方面注意创新,而且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网上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进行金融运作方式的创新和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对网上银行发展、安全体系、风险与防范以及监管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加快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推动网络金融服务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十二是个人理财、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对公、模块化业务的关系。改革开放多年来,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截至今年月末,居民储蓄存款已超过万亿元人民币,外币储蓄存款超过亿美元,居民金融资产超过万亿元人民币。毫无疑问,“十五”期间,随着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个人理财与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势必迅速上升。在全面推进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方式创新的同时,需要推出更多地针对私人理财的金融工具,这既是金融机构争夺优质客户、扩张市场份额的有力工具,也是完善和扩大金融市场的必然选择。从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对私人金融服务领域和个性化金融服务方面的差异看,外国金融机构一般都比较注重开发私人理财工具,在金融个性化服务和特色服务方面起步早,优势明显。而国内金融机构,一是对私人金融服务领域关注不多、研究不够;二是拘泥于传统模块式业务领域,对个性化金融业务开发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金融监管水平和技术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私人金融服务市场的建设和相应在工具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使用。在“十五”期间,要鼓励国内金融机构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加强对个人理财市场的开发,大力开展个性化金融服务。十三是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关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买方市场的出现,大量的政策性金融行为性质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或是政策性弱化,或是已转为商业性。目前,开始出现了政策性金融机构介入纯商业性金融业务领域,与商业银行分羹竞争的现象。这就涉及政策性金融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是继续发展壮大,还是逐步转型,或是收缩业务。考虑到政策性金融口径的变动因素,在“十五”期间,金融发展中要注意研究政策性金融发展思路。十四是金融改革开放与金融安全的关系。从我国加入的选择看,金融扩大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而金融业也必然遵循一条开放式、高透明的路线发展。与此同时,金融管制时代即将结束,金融改革深化和自由、宽松的浪潮及网络经济的推进将对现行金融体系、金融结构、金融机制,特别是金融监管构架,包括体制、技术和能力造成强大冲击。未来发展趋势表明,金融安全课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我国而言,金融安全主要有国内金融业的稳固(避免破产、倒闭及被外资并购控制)、开放式金融市场的稳定等内容。十五金融业发展研究之三(5105字)宏观经济管理20010108一、关于“十五”期间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取向:建议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金融运行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在“十五”前期,以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消除通货紧缩趋势为主要调控目标。主要考虑:一是“九五”末期零售物价尚未走出下降通道,通货紧缩趋势没有完全消除;二是消费物价虽然转降为升,但升幅不大;三是物价变动趋势一定程度的转变,主要受提价和成本推动影响;四是我国即将加入,随着关税的削减和进口商品的增多,国内部分需求的转移,会对物价上行产生抑制作用。“十五”中后期着重促进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协调,维护人民币币值对内(防止通货紧缩和严重通货膨胀)对外(主要是防止过度贬值倾向)的基本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主要考虑:“九五”前期货币政策取向主要是防止通货膨胀,而“九五”后期则主要是抑制通货紧缩趋势,汲取“九五”金融调控经验教训,避免“十五”时期货币供应“冷热不均”,在货币调控方面采取供给与需求管理相结合方式,既要避免货币供给不足,又要防止信用膨胀和货币需求过热。(二)关于中介目标的选择。从“十五”前期看,各层次货币供应量1、2和0仍是不可替代的,区别于“八五”和“九五”前期,近年出现了1增幅超过2增幅的现象,且由于判断“十五”期间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银行储蓄继续呈现分流态势,进而形成2构成中储蓄存款的比值下降这一发展趋势,使得2不可能再维持“八五”和“九五”前期那么高的增幅。因此,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重点应该从2转向1及其结构。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十五”中后期,应该逐步向市场利率为主、货币供应量为辅的中介目标体系过渡。所谓市场利率应该主要体现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市场利率三种利率上面,中央银行主要关注上述三类利率水平,并通过调控基准利率水平加以引导。(三)关于货币供应量增长水平与结构。从“十五”前期来看,货币供应量仍是金融调控重要的中介目标。因此,在难以对货币供应量增长水平与结构的变动区间作出明确判断的情况下,试图发现影响其增长水平的主要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到年末,货币化指标2与的比率为,已超过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有的学者根据我国货币化程度较高的特点,判断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水平应该回落,目前货币增长率已经不低。我们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货币资金基本用于支持企业生产、流通、固定资产投资和支付职工工资,而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直接融资,特别是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在货币供应总量中,货币资金还被大量用于清偿债务、金融交易和拆放(尽管非金融企业是不被允许拆放资金业务的)。其中,用于金融交易的货币,如证券、保险业的存款统计在“同业存放”科目,按目前的统计口径,广义货币2并没有包括进去。除了对券商可给予股票质押贷款外,我国目前货币结构中缺乏对大规模金融交易的特定供应渠道,意味着可能由于金融交易需求形成的分流效应造成广义货币2总量中原本仅考虑对应生产、流通的媒介货币不足。因此,证券、保险市场越发展,广义货币2总量中更需要追加一部分用于满足金融交易需求的货币;第二,由于中国经济仍然没有脱离粗放、外延增长方式,特别是资金分布结构失衡,在金融市场不完善、效率较低以及资金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转移流动不畅的情况下,存量资金周转缓慢,虽然存量货币规模庞大,货币化指标2与的比率较高,但货币流量规模不大,客观上仍需要维持较高的货币增长平台。此外,“十五”货币供应总量水平还要具体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年以来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至今尚未解除,为弥补由于通货紧缩趋势形成的货币供应缺口,摆脱通货紧缩趋势,应适当加大货币供应量;二是“九五”后期美欧相继加息,国际市场利率出现上升趋势,可能会引发我国资金外流,国内资金供应需适当增加;三是我国加入后,利用外资可能趋于回升,相应需加大配套人民币资金供应;四是储蓄分流的格局仍将继续,直接影响2增幅的回升;五是经济、金融按照“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发展,货币供给将遵循集约、内涵增长方式;六是直接融资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供给结构形成影响,如2构成中储蓄存款比值趋于下降,“九五”后期形成的1增幅超过2增幅的趋势将持续;七是“九五”期间清算的货币短缺,应加大货币供给结构的调整力度;八是近年来严格整治金融秩序,体外货币供给大规模缩减,宜注意“开正门”,适当加大货币供应总量;九是各类资产市场的发展,如邮品市场、文物和纪念品市场、国债和股票市场等,增大了对货币的吸纳空间,这些市场所形成的“铺底性”货币需求均需要追加货币供应。二、关于“十五”期间金融调控工具的选择“九五”期间,利率杠杆运用频率相当高,存款准备金比率进行过两次较大幅度的下调,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也初见成效。“十五”期间,中央银行调控工具的运用应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公开市场业务,进一步发挥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形成的基础货币吞吐量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二是金融业务政策指引,包括信贷政策。三是利率杠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主要工具之一,应该从当前主要运用存贷款利率向调控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过渡。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可以有以下四种选择: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率。“九五”以前,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寻租式的粗放经营造成了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张,加之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高达,相当一部分存款资金被集中在中央银行,因而再贷款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重要的资金来源,再贷款利率水平的高低对其资金成本有较大影响。在“九五”中后期开始,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自我平衡状况大大改善,开始大量归还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基本摆脱了依靠向中央银行大量借款的运营格局,再贷款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影响随之下降。截止年月底,虽然再贷款余额仍高达万亿元,但政策性贷款占大头,超过,而属于政策性划转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再贷款超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仅占,其再贷款余额继续下降。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但考虑到我国票据市场尚不发达,贴现、再贴现规模有限。截止到年月底,中央银行再贴现余额仅为亿元,再贴现利率在“十五”期间还难以形成有效的基准利率。有价证券回购利率。随着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有价证券回购利率水平的变动对金融机构买卖有价证券的行为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就近两年而言,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尽管从流量上看已初具规模,但存量规模仍然较小。截止年月底,反映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的“证券买卖”余额仅有亿元。有价证券回购利率作为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尚不成熟。金融机构超额储备利率。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两次下调,商业银行超额储备大量增加。截至年月底,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已超过亿元,其利率水平的高低,对商业银行资产及不同成本的资金来源选择产生重要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利率水平,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与收益的变动,如选择使用拆入资金还是动用超额储备资金,是考虑吸收存款资金还是出售有价证券回流资金等。我们倾向于在“十五”期间能够确立金融机构超额储备利率为我国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并成为利率调控的重点。三、“十五”期间金融业务政策取向(一)信贷政策:大力调整信贷结构。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求拉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银行贷款不但要保持对投资、生产和流通的支持力度,更要注意支持各类最终消费需求,逐步提高各类消费信贷占信贷总量的比重;二是提高用于支持存量资源重组的贷款比重。从国民经济全局看,对企业资产存量的调整和存量资产潜力的发掘是十分经济和富有效率的,其最大优点是对不合理重复建设进行归并,避免现有存量资源的闲置浪费,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构调整是“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结构调整可通过增量优化和存量重组两种方式实现,目前银行贷款基本是通过支持增量优化来促进结构调整的。当前企业购并遇到相当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购并资金,一大批强势企业难以运用购并手段“吞噬”那些“大而全”、“小而全”不合理重复建设形成的劣势企业。建议商业银行积极支持强势企业进行购并资金需要,通过市场化购并实现企业资产存量调整和社会存量资源的流动、重组和优化配置。三是提高对第三产业信贷投放比重。(二)实行宽松的业务市场准入制度,鼓励金融创新。无论是资本工具、保险工具还是债务工具,一切有利于拓展金融业务领域的,都应在遵循鼓励、规范和控制风险的原则下予以准入。特别是消费信贷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对私金融业务、个性化金融业务等领域,金融监管部门应组织金融机构开展规划、研究和试点,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其中,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尽快设立股票的创业板市场,为中小创业企业,特别是科技类创业企业通过创业板市场的融资发展壮大,从而建立相对宽松的股票融资市场的准入制度。就商业银行“十五”金融创新而言,一项重要内容是资金的“非债权”运用方式。“九五”中后期以来,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居高不下,表明一部分资金资源被银行集中后存放在中央银行,处于“空转”和闲置状态,从社会资金配置角度看,这是没有效益的。银行备付率水平进一步攀升,特别是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百分之十几的超额储备率,意味着商业银行出现相当程度的“资金积压”。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欠发达,资本工具十分短缺,而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债务与资本配置比例失衡(企业过度负债)情况下,目前仍然作为配置社会资金主体的商业银行,其资金运用限于信贷或认购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债权方式,使得银行资金运用只能被动地依附于社会资本投资。近两年,在民间投资不活跃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向商业银行发行国债进行投资拉动,使得商业银行配套投入相当规模的信贷资金,但是商业银行在配合民间投资或积极启动民间投资方面的巨大潜力却无从发挥。“十五”迫切需要进一步拓宽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渠道,在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研究商业银行资金非债权运用方式,创新金融工具,在支持社会资本投资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三)进一步增加货币有效供给。“九五”后期,部分重点国有企业开始实施债转股工程,但在我国以银行为主的资金配置方式下,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出高负债特征,加之近年来信用秩序的混乱和大批债务链条的断裂得不到修补,导致货币供应总量中一部分货币被迫行使“延期支付职能”而不是即期媒介职能,即清偿原有陈欠债务,往往造成“媒介货币”不足。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温费雪在年大萧条时期提出了“债务挤压萧条理论”。费雪认为,美国的大萧条是经济中的过度负债造成的。由于负债过度,大量资金被用于支付利息;由于得不到资金,经济收缩,物价下降,一旦形成恶性循环,经济将出现普遍衰退。目前,我国企业借新还旧、举债付息情况比较严重:一是近年来在企业间相互拖欠有增无减的同时,企业对银行的拖欠包括本金和利息大量增加。到年月末,仅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就高达万亿元。二是随着商业银行压缩不良贷款比重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货币供应量一部分以“借新还旧”、“借贷还息”方式回流银行体系,不经过产业循环而形成“空转”,导致货币对实质经济支撑减弱。在当前货币供应总量中,最主要问题是用于缓解纷繁杂乱债务链条的“清算货币”仍处于短缺状态,清算货币不足,对用于媒介生产和流通的货币周转速度的加快形成制约。“十五”期间,必须解决清欠这一老大难问题。除了需要继续整顿结算秩序、打击赖账经济行为和加快票据市场发展外,应考虑建立特定渠道投放一定数量的清算货币,用于支持因债务链条困扰而陷入休眠状态的那部分经济的复苏,巩固国民经济整体复苏的基础。(四)调整政策性金融发展思路。适应市场经济活动比重快速上升的发展状况,政策性金融一是不能比照商业性金融走持续增长和扩张的发展道路,二是不能介入商业性金融领域。“十五”开始,进一步严格界定政策性金融业务,除依据现行政策性业务框架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政策性金融投入外,可以考虑在支持企业创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政策性金融的独特作用,而对于一般性传统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发展,建议要进入适当稳定期,注意挖掘存量资源,多收多贷,少收少贷,控制政策性金融风险。全球金融形势发展综述(2000年文献)(10273字)经济研究参考20000616一、全球金融动荡得到缓解从年夏季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到年上半年拉美基本摆脱了金融动荡,这场震撼全球的金融风波前后大体延续了近两年的时间。但是由于亚洲、俄罗斯和拉美金融风波持续的时间有所不同,因而,它们基本摆脱金融动荡的实际情况也不一样。既然全球金融风波仅仅是缓解,说明问题依然不少。这就势必要求各国为之奋斗,以使全球金融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全球金融风波的缓解,是有客观事实为依据的。这可以从亚洲、拉美相关国家和俄罗斯相继走出金融动荡阴影中表现出来。(一)亚洲金融形势出现转机。亚洲金融危机在经历了年夏季至年的严重时刻之后,从年初以来,逐步趋于稳定,朝着好转的方向转变。年以来,亚洲金融形势的逐步趋于好转,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率普遍回升。从年第二季度开始,亚洲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在亚洲开发银行于年月中旬发布的最新亚洲发展展望更新报告中,对亚洲主要国家增长率做了重新修订,将亚洲年的增长率由早先的.调高至.,其中,年新加坡增长率为,年为;泰国从增到;马来西亚由增到.。另据英国报刊最新统计,年,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增长率为.,年预计将达到以上。在此期间,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众所周知,经济回升是金融形势出现好转的基础因素,它预示着亚洲业已走出了金融经济危机的阴影。.进出口形势好转。在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回升的同时,亚洲的进出口贸易形势也表现出好转的势头。在-年的连续年内,主要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外贸出口曾出现下滑趋势。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该地区已经抑制了出口下滑的态势,外贸出口形势有所好转。仅在年月,泰国的外贸出口额就比年同期增长了.,年月韩国出口创新高,比年同期大幅度增加了.。在此期间,亚洲其他国家的外贸出口也出现了明显地回升。特别是,由于全球电子产品贸易的上升,一向以出口电子产品为主的亚洲国家的出口形势必将越来越好。与此同时,亚洲国家的进口形势亦有较大改观。在经济形势趋于好转的形势下,可以预见到,亚洲国家来自区域内部和地区外部的商品进口将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外国资本流入已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外国资本流入,尤其是私人直接投资的增加,曾是亚洲金融形势好转的重要标志之一。.外汇储备稳步增长。亚洲金融形势好转的又一个直接表现。一些国家外汇储备的逐步上升,已大体接近或超过危机前的水平。.股市指数止跌回升。在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一些遭受危机打击沉重的国家,其股票市场指数曾急剧下降。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国家的股市又重新活跃了起来,突出表现为,股市指数出现上升。年下半年以后,亚洲股市普遍上扬。截止到年月,菲律宾股市上涨了.;马来西亚上涨了.;泰国上涨了.;韩国则上涨了.。(二)俄罗斯金融动荡得到控制。年月,俄罗斯出现金融动荡,使其本已衰退的经济雪上加霜。然而,经过俄罗斯政府的不懈努力,金融动荡得到了控制,主要体现在:.年和工业生产总值比年同期呈现增长态势。.国家财政状况执行良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卢布与美元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由逆差转为顺差。.金融市场开始恢复信誉。(三)拉美金融动荡没有深化。.经济下滑得到抑制,年经济将有回升。年月出现的巴西金融动荡蔓延到拉美其他国家后,使得拉美经济每况愈下。然而,经过各方面的一致奋斗,拉美最终于当年月抑制了金融动荡的继续恶化,从月份开始转入经济金融复苏。鉴于年前半年拉美经济下滑,预计整个年拉美经济增长为零。年将上升到。其中,年墨西哥经济可达.,巴西为.,秘鲁接近,其他拉美国家经济于年也将不同程度地得到恢复。.通货膨胀继续得到控制。抑制通货膨胀是金融形势好转的一个方面表现。在政府减少财政开支及鼓励出口等因素的影响下,近年来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继续得到较好的抑制。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久前提供的统计数字,从-年(预测)期间,拉美通货膨胀率将分别为.、.、.和.。从中可以看出,拉美通货膨胀将不断下降。在此期间,巴西通货膨胀将从.下降到.,阿根廷由.降到.,智利由.下降到.,墨西哥将从.降到.,委内瑞拉将由.急剧下降到.。.外债承受压力有所减轻。世纪年代,拉美外债曾居高不下,年代以后,经过国内外的一致努力,拉美债务形势有一定减轻,这可以从外债和偿还占其商品和服务出口的百分比的变化中看出来。从外债情况进行考察,年是拉美外债的高峰年,这一年外债占其商品和服务出口的百分比高达.,明显高于年的.和年的.。但是,年这个百分比却下降至.,年将进一步降到.。就外债还本付息而言,年因各种原因使得外债还本付息百分比由年的.升至.,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拉美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年这个百分比将下降到.。此数字既低于年,也低于年(.)。而外债和还本付息压力的减轻,将有助于拉美金融形势的逐步好转。.外资流入增加。当年初巴西和拉美发生金融风波时,外国资本纷纷从这些国家外逃,但是,待拉美国家经济形势一旦好转,外国投资又蜂拥而来,因为,拉美具有较好的投资环境,十分有利于跨国公司和外国投资者到这里投资。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初步统计,年,外国在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直接投资超过了亿美元,比年的亿美元增长了。这是拉美国家从年以来首次超过亚洲,年外国对亚洲的直接投资为亿美元。在拉美国家中,年巴西和阿根廷是外资的最大受益者。年巴西吸引外资高达亿美元,超过年的亿美元;同年,阿根廷吸收外资亿美元,而年的这个数字仅为亿美元。同时,年墨西哥、智利和秘鲁等国吸引的外资也有较大增长。二、动因与前景从近年来全球金融动荡缓解的经济背景看,主要包括下述一些方面:(一)扩展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给该地区开出的药方不外是大幅度减少政府财政支出;改革货币制度和政策;实行私有化;吸引外资和增加进口。但是,亚洲实施政策的后果却是,金融危机不仅没有得到抑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