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件营销版.ppt_第1页
国际贸易课件营销版.ppt_第2页
国际贸易课件营销版.ppt_第3页
国际贸易课件营销版.ppt_第4页
国际贸易课件营销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 际 贸 易,有关国际贸易问题的新闻报道,国际贸易理论课的总体框架,基础篇,理论篇,政策篇,阐述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分析国际贸易在实践中的作用,介绍国际贸易的分类及有关概念。,主要叙述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演进进程及规律性,重点介绍各种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着重关税及非关税壁垒,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的政策手段,经济一体化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内容,第一章 导 论,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国际贸易课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掌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 重点掌握国际贸易的分类及有关概念 了解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掌握国际贸易的地位和作用,一、国际贸易的含义(international trade),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它是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即国际分工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依赖关系。,1、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局部和整体:如果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上,一国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就是对外贸易;而从国际角度来看,这种交换活动就是国际贸易。,2、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domestic trade),共性:都是商品和劳务的交换;都受价值规律的调节,通过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都得到了体现;经营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经济利润和经济效益,区别:,对外贸易,难度大,较复杂,风险大,语言不同 风俗习惯不同 政策措施不同 市场调查困难 争端解决困难,货币差别很大 商业习惯复杂 海关制度不同 国际汇兑复杂 运输保险复杂,信用风险大 商业风险大 汇兑风险大 运输风险大 价格风险大 政治风险大,二、国际贸易的分类:,1、按货物移动的方向,出口贸易(export trade):输出贸易,进口贸易(import trade):输入贸易,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通过贸易,直接过境,间接过境,基本概念:,复出口(reexport),复进口(reimport),净出口(net export),净进口(net import),2、划分进出口的标准:,总贸易(general trade):国境,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关境,总进口(general export),总出口(general import),专门进口(special export),专门出口(special import),特例:,国境关境:自由港、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国境关境:关税同盟等,3、商品的形态:,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 tangible trade),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intangible trade),区别:,有形贸易的进出口要经过海关手续,表现在海关统计表上;而无形贸易只能在国际收支表上显示,在海关统计表上不显示,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0类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1类为饮料及烟类;2类为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3类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类为动植物油脂及油脂;5类为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6类为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类为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为杂质品,9类为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服务贸易总协定: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4、有无第三方参与,直接贸易(direct trade),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5、贸易结算方式,现汇贸易(spot exchange trade),易货贸易(barter trade),6、交易手段,有证贸易(documentary trade),无证贸易(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三、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1、国际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额:以货币表示的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各国或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之和,又称国际贸易值,它能够反映某一时期的贸易总额,国际贸易量:以一定时期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额,即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的价格指数去除当时的进口额或出口额的办法,得出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额/价格指数,贸易量:X=100亿108%92.6,贸易量指数:90:92.6=100:Y,可见:2002年贸易量比2001年增长2.6亿美元,增长速度2.89%,Y=102.89,进出口贸易值指数,P1为计算期进出口商品物价,P0为基期进出口商品物价,Q1为计算期进出口商品数量,Q0为基期进出口数量,进出口贸易量指数,其中: 进出口价格指数,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一定时期各类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即各类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通常以比重表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定时期各类商品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即各类商品进出口贸易额与整个出口贸易额相比,以分额表示,3、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 100,5、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与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它用来表示各国或各个贸易集团在国际贸易总所占的地位。常以进出口额占世界进出口额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的分布或国别构成,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国(地区)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常以他们在该国(地区)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4、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当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时,其差额称为贸易顺差或贸易黑字;反之成为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四、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1、国际贸易的产生 条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2、国际贸易的发展,(1)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商品主要是王室和奴隶主阶级所追求的奢侈品,如宝石、装饰品、各种纺织品和香料,此外还有奴隶。国家主要之中在腓尼基、埃及、希腊、罗马、印度及中国,(2)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商品依然是奢侈品,如金银、丝绸、宝石、香料、象牙等。国际贸易中心主要集中在地中海东部和阿拉伯地区。我国著名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也是中国对外贸易辉煌的篇章,(3)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从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来看,该时期的一个显著变化是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下降,其他西欧国家、北美、拉美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增加。而此时的中国已沦为帝国主义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五、国际贸易的地位和作用,1、是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2、是各国间进行技术交流的重要途径,3、是各国增加财政收入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4、是各国进行政治、外交斗争的重要工具,第二章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国际分工的含义 了解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掌握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各种因素 了解世界市场的发展与形成 掌握世界市场的含义 掌握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了解国际价值的形成 掌握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因素 了解和掌握国际价格的分类,导入案例:,例如:福特在7个地区设计它的汽车(美国2个,英、德、意、日、澳各1个),在30个地区拥有制造厂(北美3个,南美3个,亚洲7个,欧洲17个),其员工来自国外的人数比来自美国的还要多,什么是一辆真正的“美国”汽车?,福特汽车生产网络,加拿大 玻璃、收音机,法国 交流发电机、气缸盖、主气缸、制动器、车身底板被覆、坐垫等,联合王国 汽化器、离合器、排气装置、油泵、方向盘等,比利时 轮胎、制动器、内部装饰,荷兰 油漆、五金器材,挪威 排汽机法兰盘、轮胎,芬兰 软管钳、气缸罗拴、排汽下管、五金器材,德国 锁、活塞、排汽器、发火装置、转换器、离合器等,日本 起动机、交流发电机、挡风玻璃洗涤泵等,瑞士 车身底板被覆、速度表、齿轮,意大利 气缸盖、玻璃灯等,西班牙 散热器、空气过滤器、电池、镜子等,美国 EGR阀、车轮螺帽等,一、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1、概念:,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的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2、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特点: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占主导地位,(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特点:,机器大生产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二战),特点:,亚非拉国家变为畸形地片面地发展单一作物的国家,分工的中心国家从英国扩大到一组发达国家,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后至今),特点:,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产业内部分工逐步增强,企业或公司从自制产品到外购零部件到服务外包,发达国际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内容在变化,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型分工发展,世界服务分工逐步形成,国际分工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国际分工的类型:,a.按照参与国际分工的经济发展水平,垂直型国际分工(vertic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水平型国际分工(horizontal division of labour),混合型国际分工(mixe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b.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对密度,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c.按照国际分工发展的深度,产业之间;产业内部;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以及生产零部件,3、影响因素:,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各国生产力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4)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5)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6)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4、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a.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b.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c.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d.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e.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二、世界市场,1、含义,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服务和科技交换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地区)商品流通的总和,各国国内市场是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2、形成与发展,3、世界市场的构成,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东南欧和独联体、发展中国家,信息网络,订约人:公司、企业主联合会、国家机关和机构,标的对象:货物、服务和要素,商品市场,商品销售渠道,运输网络,4、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基本特征:,a.世界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国家增多;工业制成品比重增大;无形贸易地位加强,b.世界市场日趋复杂化 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存;区域性与全球性并存;商品过剩与商品不足并存,c.世界市场日趋统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东西方经济体制接轨;电子商务促使世界经济连成一片,5、世界市场的新成员,传播和咨询市场;环境市场;基本建设市场;人寿保险市场,三、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1、国际价值的形成,与国别价值的区别:,本质: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量:国别价值是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国际价值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表现形式:国别价值是以该国货币表示 国际价值以世界货币或黄金表示,2、影响商品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因素:,a.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各国商品出口量在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a)如果各国的商品出口量在该商品总出口量中所占分额相等,则单个商品的价值量由各国商品的国内价值量的平均值所决定的。,(b)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其出口的商品量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出口量在总出口量中所占份额相近的情况下,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主要由出口国具有中等条件的国内价值量决定。,(c)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其出口商品量在该商品的世界市场交易总额中占有较大的分额,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占有较少的分额,则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主要受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国内价值所调节,且高于中等生产条件国家的商品的国内价值量,(d)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其出口商品量在该商品的世界市场交易总额中占有较大的分额,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国家占有较少的分额,则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主要由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国内价值所调节,且低于中等生产条件国家的商品的国内价值量,3、国际贸易商品价格,(1)含义,国际贸易商品价格是国际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国际商品交换的依据,(2)种类, 根据成交地点与研究的需要,实际成交价格,交易所价格、拍卖价格、开标价格、卖主与买主达成的价格,参考价格,外贸统计价格,出口价值除以出口数量,常用报刊物价指数,伦敦金融时报商品价格指数,路透社英国商品价格指数,纽约道琼斯商品指数,根据商品交易中的竞争状况,世界“自由市场”价格,世界“封闭市场”价格,区域性经济集团内价格,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美国谷物交易所的小麦价格、玉米的英国到岸价格、大米的曼谷离岸价格、咖啡的纽约港交货价格等36种初级产品价格,调拨价格、垄断价格,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共同价格,(3)国际贸易商品价格的作用, 产生贸易利益,调节国际分工,促进商品生产和销售,各国经贸决策的依据,第三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体系 了解各种传统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理解和掌握各种理论的基本观点 了解和掌握各种国际贸易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学会运用各种国际贸易理论解释国际贸易中的现实问题,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体系,重商主义,自由贸易论,保护贸易论,古典学派,现代学派,当代学派,一、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说,1、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2、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货币是一国财富的根本、富强的象征,是一国财富的唯一形式,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积累财富,一国获取货币财富的途径除了开采金银矿藏外,就是要发展对外贸易,增加财富的国际贸易政策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来促进本国商品输出,限制外国商品输入,以便达到多卖少买,从而实现贸易顺差,3、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早期的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代表人物:海尔斯(John Hales);斯坦福德(William Stafford),主张:反对进口,鼓励出口,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由于强调金属货币余额,因此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晚期的重商主义(16世纪中叶17世纪),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 Mun),主张: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由于强调贸易差额甚于货币差额,因此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4、重商主义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进步性: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第一次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分析,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累。,局限性: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只把货币当作财富而没有把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所得的财富包含在内。17世纪成为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二、绝对优势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提出人物:,1、绝对优势论的提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提出背景, 英国产业革命的开始, 重商主义的阻碍,2、绝对优势论的基本观点,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每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交换本国必需但自己生产又处于绝 对不利地位的产品,从而使本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3、绝对优势论的进一步说明,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专业化分工与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分配,4、绝对优势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进步性: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也首次论证了国际贸易不是一种“零和游戏”,而是一种“双赢博弈”的思想,局限性: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而只是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即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能够获利,思考:假设世界上打字最快的打字员恰好是个律师。他应该自己打字还是雇佣一个秘书?,三、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1、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提出人物:,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817,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提出背景, 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 谷物法的存在,2、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假定前提,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自由贸易,不存在各种限制贸易的措施,劳动可以在国内自由流动,但在两国间不能自由流动,每种产品在国内生产成本都是固定的,没有运输费用,不存在技术进步,贸易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每单位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投入维持不变,3、比较优势论的内容,如果一国与另一国相比,在商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本国集中生产那些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而另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上都处于绝对优势,但只要本国集中生产那些绝对优势最大的产品,即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同样不仅会增加社会财富,而且交易双方都可以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4、比较优势论的进一步说明,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单位) (人/年),国 家,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单位) (人/年),例外:假如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的绝对优势与另一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发生互惠贸易,5、比较优势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进步性:,比较优势更全面、更深刻,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创造了理论依据,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局限性:, 研究的假设是静止的,不变的,对于诸如引起劳动成本差异的原因、互利贸易的范围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等问题,没有涉及到,仅用劳动成本的差异来解释比较利益是不完整的,6、比较优势论的现代经济分析,(1)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机会成本,再生产1单位的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生产量,机会成本不变,机会成本递增, 相对商品价格,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价格之比,注:根据机会成本理论,机会成本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而商品的机会成本又等于其相对价格,所以两国相对商品的价格差异反映了它们的比较优势, 生产可能性曲线,它表示一国所有生产要素都被充分有效利用情况下所能生产的两种可供选择的产品的不同组合,(2)成本不变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成本不变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O,Y,X,A,B,Y1,Y2,Y3,X1,X2,X3,X对Y的机会成本,Y1Y2,X1X2,Y2Y3,X2X3, 成本不变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模型,美国和英国小麦、玉米的生产可能组合,英国,美国,小麦,玉米,小麦,玉米,300 240 180 120 0,0 40 80 120 200,100 80 60 40 0,0 40 80 120 200,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英、美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玉米,玉米,小麦,小麦,美国,英国,0,0,200,160,120,80,40,200,160,120,80,40,60,120,180,240,300,20,60,100,用生产可能曲线表示的英、美两国贸易所得,玉米,美国,0,200,160,120,80,40,60,120,180,240,300,小麦,A,C,B,玉米,小麦,英国,0,200,160,120,80,40,20,60,100,C/,B/,A/,美、英两国最终消费组合点C和C/都在原来生产可能曲线的上方,说明两国通过贸易,消费了比贸易前更多的商品,即双方的福利条件提高了,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模型,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曲线,O,X,X1,Y,X2,X3,X4,X5,Y5,Y4,Y3,Y2,Y1,每增加X产品产量OX1X1X2X2X3X3X4X4X5,减少Y产品产量AY1Y1Y2Y2Y3Y3Y4Y4Y5,所以 AY1 Y1Y2 Y2Y3 Y3Y4 Y4Y5,OX1 X1X2 X2X3 X3X4 X4X5, 社会无差异曲线,给予整个社会相同满足水平的两种商品消费的不同组合,Y,X,O,CIC1,CIC2,CIC3, 孤立均衡,Y,X,O,CIC1,CIC2,CIC3,E,N,A,M,F,E点既是生产者满意的价格,也是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价格。即在国内均衡的情况下,生产者的边际转换率(MRT)消费的边际替代率(MRS)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PX/PY),孤立均衡指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均衡。,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模型,Y,X,O,A国,Y,O,B国,PA,A,CIC1,PA,CIC1 ,CIC2,E,B,PB,A,PB,CIC2 ,B ,E,注:两国的生产专业化持续到两国的商品相对价格相等时,国际分工会停止,两国贸易在这一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X,一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从交换中获得的利益从专业化生产中获得的利益,Y,X,o,CIC1,PW,A,CIC2,T,E,CIC3,四、相互需求论(Reciprocal Demand Theory),1、相互需求论的提出,代表: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政治经济学原理,2、相互需求论的内容,(1)比较成本决定互惠贸易的范围,两国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贸易双方才都可以获利,(2)贸易条件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3)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国际需求方程式: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强,则贸易条件对该国不利,该国的贸易所得愈少;反之,愈大,贸易条件(the terms of trade),1. 定义:,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该国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值,反映了一国在对外商品交换上的数量关系,2. 形式:, 商品贸易条件或净贸易条件,NPX/PY100, 收入贸易条件,I(PX/PM)QX, 单因素贸易条件,S(PX/PM)ZX, 双因素贸易条件,D(PX/PM)(ZX/ZM) 100,例1:,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50年为基期是100,1980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那么这个国家1980年的净贸易条件为多少?,N=(95/110)100=86.36,例2:,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50年为基期是100,1980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同时该国的出口量指数从1950年的100提高到1980年的120。在这种情况下该国1980的收入贸易条件为多少?,I=(95/110)120=103.64,例3:,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50年为基期是100,1980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同时该国的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从1950年的100提高到1980年的130。在这种情况下该国1980的单项因素贸易条件为多少?,S=(95/110)130=112.27,例4:,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50年为基期是100,1980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同时该国的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从1950年的100提高到1980年的130;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提高到105。在这种情况下该国1980的双项因素贸易条件为多少?,D=(95/110)(130/105)100=106.93,由古典贸易理论进入新古典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即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和造成生产成本差异的唯一要素。,以俄林等为代表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又称现代贸易理论。其特征有两个:(1)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2)分析时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法。,五、要素禀赋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1、要素禀赋论的提出,Bertil Ohlin ,1899-1979,Eil Heckscher,1879-1952,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基本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书中对其老师的思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由于其贡献,俄林与詹姆斯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2、与要素禀赋论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也当作生产要素。,租金、工资、利息,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商品生产中所需的各种要素的投入比例。如果某种要素在某种特定的产品中投入的比例最大,则称该商品为该要素密集型产品。,若生产Y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K/L)Y,生产X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K/L)X,且有: (K/L)Y (K/L)X 则Y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度,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要素丰裕度: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比例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同类价格,判断一国要素禀赋有两种方法: (1)物质定义法 (2)价格定义法,要素禀赋的物质定义法,若一国拥有的资本数量为TK,劳动数量为TL,则其要素禀赋为(TK/TL) 若TK乙/TL乙TK甲/TL甲,则乙国是资本丰富,甲国是劳动力丰富的国家。,要素禀赋的价格定义法,如果一国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率)为w,资本的价格(即利率)r,则其要素禀赋可以用劳动的相对价格来表示,即:w/r; 若甲国的要素禀赋为(w/r)甲,乙国的要素禀赋为(w/r)乙 ,且有: (w/r)甲TK甲/TL甲,而同时(w/r)甲 (w/r)乙时,以价格定义为准。,3、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假设,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假定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规模不变,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的专业化分工,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在两国中,两种商品和两种生产要素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在一国内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则不行,假定没有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其他阻碍自由贸易的障碍,4、要素禀赋论的内容,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简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优势,因而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丰裕的国家则相反。,5、要素禀赋论的理论分析,要素供给比例不同是主要决定要素价格比例不同的因素,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决定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商品相对价格,生产技术,生产要素供给,7、要素禀赋论的经济分析,B,A国将出口X到B国,并从B国进口Y,其最终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上的点E;B国则相反,B国将出口Y到A国,并从A国进口X,其最终消费组合为与C点重合的E点。由于E点和E点在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上,因此,贸易后两国的福利水平都得到了提高。,B,A,EE,Y,X,X,Y,(PX/PY)A,B,A,A国商品X的相对价格,B国商品X的相对价格,贸易后商品的国际均衡相对价格,G,F,(PX/PY)B,(PX/PY)*,A,8、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芝加哥大学学士(1935) 哈佛大学硕士(1936) 哈佛大学博士(1941),Paul A. Samuelson, 1915,1947年第一届克拉克奖获得者197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当今世界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已再版17次,是继穆勒政治经济学(1848)、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之后的第三部经典教科书。,9、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国际贸易会使出口商品的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提高,而使进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降低,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因此,国际贸易是要素国际流动的替代物。,10、要素禀赋论的意义,1、它把各国之间相对要素的差异或要素禀赋独立出来,作为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或决定因素。,2、说明了国际贸易的流向,即从该要素丰富的国家输出到该要素稀缺的国家。,3、 同样适于国内贸易 ,特别象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更应该注意发挥不同区域的地区优势。,六、里昂惕夫之谜,1、里昂惕夫之谜的出现,(1)提出人物,列昂惕夫(Wassily Leonitief,1906-1999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投入产出经济学创始人。 1973年诺奖的主。,(2)谜的出现,1953年在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利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数据来检验H-O模型,其结果引发了持续一代人富有成效的争论,2、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劳动者技能的差异,人力资本的差异,贸易壁垒的存在,自然资源因素被忽视,要素密集型逆转的发生,第四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各种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理解和掌握各种理论的基本观点 了解和掌握各种国际贸易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学会运用各种国际贸易理论解释国际贸易中的现实问题,产生的背景:,国际分工由原来的产业间、垂直型分工转化为产业内、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也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化,并且产业内贸易更多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接受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需要新的贸易理论解释新的现象。,一、规模经济理论(规模收益递增),1、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1953年出生在纽约市 1974年在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 197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1983年与赫尔普曼合著出版了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被理论界普遍认为是产业组织应用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序曲。,2、基本定义,(1)规模报酬递增,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情况。例如所有的投入增长一倍,产出将增加一倍以上。,(2)规模经济分类,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3、规模经济分析,Y,X,B,QY1,QY2,QX1,QX2,A,I,B,E,II,4、基本观点,该理论将完全竞争假设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条件扩大为垄断竞争假设和规模收益递增假设。 该理论说明,即使两国在要素禀赋和技术条件上相近,也可以实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从而对H-O定理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规模经济是现今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规模收益推动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具有不确定性。 垄断竞争模型的基本思想是贸易能够扩大市场规模,从而使规模经济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之间产生一种良性循环。,二、偏好相似论(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1、代表人物,林德尔(Linder):1961 贸易和转移收支,2、适应范围,要素禀赋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间贸易,偏好相似论,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3、基本观点,(1)产品出口是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国内需求是企业家决定生产、刺激新产品发明、有利于新产品的研制和改良的重要因素,(2)产品流向、贸易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3)一国需求偏好取决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4、意义,从需求的角度阐述了部门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对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进行了解释 是对比较利益论和要素禀赋定理的补充。,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占其总贸易的份额(2000年),数据来源:根据IMF贸易方向统计季报(2002年3月)计算。,三、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1、含义,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简写为IIT)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因此,产业内贸易又称“双向贸易” (Two-way Trade)或“贸易重叠”(Trade Overlap) 。,2、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企业内部规模收益的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产品异质性的种类,水平异质性,产品特征组合方式的差异。在一组产品中,所有的产品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质性特征,垂直异质性,指在一组产品中各个产品具备的核心特征在绝对数量上的差异,可理解为产品质量上的差异,技术异质性,一组产品中每种产品的一种或几种核心特征在技术上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是由于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技术不同造成,3、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不同,4、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产业内贸易指数(T)(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T=1- ( |X-M|)/(X+M) (0T 1),X=0,M0,或X 0,M=0时,T=0,不存在产业内贸易,当X=M时,T=1,完全的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指数=1-产业内贸易指数,影响贸易指数大小的因素:,某种部门的产品特性;产业部门的成熟度; 产业部门的划分,数据来源:转自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P16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中国产业内贸易走势图,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代表人物,弗农, 1966, 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雷蒙德弗农 (Raymond Vernon)是二战以后在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方面一位最多产的作者。他的著作反映了他多方面的职业生涯,包括将近20年在政府部门供职,短时期从商,担任过3年“纽约市区研究”中心的主任,以及从1959年开始与哈佛大学有成果的合作,先是在商学院,在那里他是国际商业的教学和研究骨干,后来是在约翰F肯尼迪(John FKennedy)管理学院,在那里直到退休他一直是克拉伦斯狄龙(Clarence Dillon)国际问题讲座教授。,2、理论前提,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传递受到限制,生产函数可变,且会产生规模经济,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产品具有不同的要素密集度,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需求和消费结构有差异,3、产品的发展阶段,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让与期,4、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的地位,“一个研究和发展要素丰富,并在发明和创新上占优势的国家和厂商,可以在新产品创制后的一段时间内,在贸易上占优势,成为这种新产品的出口国,但在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若干时间后,新产品就会被仿制。由于摹仿国具有廉价的劳动要素以及相对丰富的原料资源,贸易的比较利益开始由创新国转移到摹仿国。创新国的出口优势逐渐消失,创新国反而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5、结论,6、意义,(1)该理论说明,同一产品,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上,各国间的贸易显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来自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不同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相对优势。,(2)一国的比较优势不是永远固定不变,而是动态转移的,对发展中国家:抓住产业转移机会;引进适用的技术,对发达国家:通过转让技术弥补开发费用的损失;节约社会资源,思考:,日本在20世纪70-80年代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台湾地区,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台湾地区又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大陆来,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类现象,结合重叠需求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为什么美国始终是世界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第五章 保护贸易理论及其发展,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各种保护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理解和掌握各种理论的基本观点 了解和掌握各种保护贸易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学会运用各种国际贸易理论解释国际贸易中的现实问题,一、保护关税论,1、保护关税论的提出,(1)代表人物,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7-1804),独立战争期间,任华盛顿秘书 1781-1782 纽约邮船报发表6篇文章,主张建立中央政府 1787 参与制宪会议,主张三权分立 1789-1795 任财政部长 1791 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主张发展制造业,(2)提出背景,2、内容及措施,国家应加强干预,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以支持国内制造业的建立和发展。具体措施:,向私营企业发放贷款,扶植私营工业发展,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本国急需的原料,给各类工业发放奖金,并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工业品质量,改良机器及其他先进生产设备输出,吸引国外资金;鼓励移民迁入,3、意义:,(1)对美国政府的内外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和 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为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3)标志自由贸易学派与保护贸易学派基本形成,二、保护幼稚工业论,1、保护幼稚工业论的提出,(1)代表人物,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1806 符滕堡王国任职 1815 开始反封建专制 1817 任图宾根大学教授 1821 因起草反封建文件被监禁 1822-1824 流亡法国、瑞士、英国 1824 被驱逐出德国 1825 侨居美国 1832 以公使的身份重新回到德国,(2)提出背景,2、幼稚工业论的理论基础与依据,理论基础: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财富是生产力的结果,理论依据:经济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3、保护幼稚工业论的主要观点,保护的对象和时间,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外国竞争者的幼稚工业,保护的期限是30年,保护的手段,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应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使其幼稚工业经过保护能够成熟,最终达到与国外竞争者匹敌的目的,对幼稚工业品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同时免征或轻征与被保护的幼稚工业相联系的复杂机器设备的进口税,4、保护幼稚工业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进步性:,代表了后起国家的经济利益,对后起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并以此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为德国工业资产阶级发展本国工业提供了理论支持,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局限性:,保护对象的选择问题,保护手段的选择问题,概念性的错误问题,诸如生产力的概念理解等,视频案例,思考:试结合上述视频及有关理论谈谈你对中国汽车行业走出国门的看法。,三、对外贸易乘数论,1、对外贸易乘数论的代表人物,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2、对外贸易乘数论的思想基础,基础:凯恩斯的乘数理论,鼓吹贸易顺差,贸易是解决经济萧条、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途径, 增加本国产品的有效需求增加货币供给,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有效需求增加,3、对外贸易乘数论的内容,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只有当贸易出超或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的就业量,提高一国国民收入量。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大于贸易顺差的增加量,并为后者的若干倍。,4、对外贸易乘数论的理解,5、对外贸易乘数论的评述,保护了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维护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垄断地位,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掩饰了发达国家危机和失业的真正原因,忽视了外贸的溢漏问题,国民收入关系表达式:YC+I+G+XM (1),消费取决于收入:CC0+aY (2),假定:II0 (3),GG0 (4),出口由对方进口国收入决定,通常与本国收入无关,而进口则取决于本国收入,故:,XX0 (5),MM0+bY (6),把(2)(3)(4)(5)(6)代入(1)式得,Y,C0+I0+G0+X0-M0,1ab,(7),出口乘数为:,dY,dX0,1,1ab,第六章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的演变 了解和掌握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的定义及观点 掌握进口替代战略的定义、基本观点及理论依据 掌握出口导向战略的定义、类型及基本内容 了解和掌握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模式的选择 学会运用各种战略思想解释国际经济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自由贸易型战略,混合型战略,一、初级产品出口战略,1、含义,出口食品和农矿原料,进口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战略是初级外向型战略,2、优点,改善对现有要素的使用,扩大要素禀赋,连锁影响,3、缺点,需求增长缓慢,贸易条件恶化,出口收入波动,连锁影响微弱,二、进口替代战略(Import Substitution),1、含义,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工业,替代制成品的出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减少贸易逆差,改善国际收支状况,2、发展阶段,发展加工业、一般消费品,发展耐用消费品、中间产品,发展重化工业产品、资本品,保护措施,保护关税 限制非必需品进口 本币升值 给予进口替代工业优惠,3、理论依据,实行工业化,普雷维什,工业化的动力,钱纳里、赫希哲,平衡国际收支,解决就业,4、意义,(1)有利于扶植、培育发展中国家的幼稚产业,(3)有利于促进培养本国的管理技术人员,获得工业化的动态利益,(4)可以吸引外资,加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2)是一国工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5、局限性,(1)保护政策下成长起来的国内企业缺乏效率,(2)进口替代的发展会遇到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