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病防控》PPT课件.ppt_第1页
《蚕病防控》PPT课件.ppt_第2页
《蚕病防控》PPT课件.ppt_第3页
《蚕病防控》PPT课件.ppt_第4页
《蚕病防控》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蚕病防控专题,刘吉平 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 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2010-3-21,主 要 参 考 书 目,2010-3-21,蚕 病 学,绪 言 第一章 概 论 第二章 病毒病 第三章 细菌病 第四章 真菌病 第五章 原生动物病 第六章 节肢动物病 第七章 中毒症 第八章 消 毒 第九章 综合防治,2010-3-21,绪 言,一、我国蚕病学的发展过程 解放初期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及以后 二、蚕病研究的近况 三、蚕病科学的发展方向 四、 蚕病防治现状,2010-3-21,一、我国蚕病学的发展过程 解放初期,农村养蚕各种病害十分猖獗,微粒子病成灾。 开展了各种病原对理化因子和消毒剂的稳定性,发现新鲜石灰浆在防治脓病方面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并制定了相应的消毒防病规程。 1956年,开始重点研究质型多角体病。 1958年,开始大规模推广全年多次养蚕,空头病和软化病爆发。 1959年,发现非包含体病毒引起的蚕病。建立三级制种四级繁育和微粒子病检疫制度。,2010-3-21,1960年代 开展了病毒感染、生理状态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和蚕病爆发的关系,为蚕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灭蚕蝇”的发明和推广应用,为蝇蛆病防治作出重要贡献。 开始研究各种养蚕用消毒剂和防病药物。 与桑树品种和养成、蚕品种培育和繁殖、养蚕方法等技术的改良相适应的以消毒防病为主体蚕病防治技术体系初步建立。,2010-3-21,1970年代 漂白粉、防病一号、毒消散等蚕药的研制成功,以及在养蚕生产上的大量推广,为蚕病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对真菌病、细菌病和软化病的病原微生物学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较大规模的国际交流开始,在家蚕病原微生物学、致病机理、家蚕抵抗性和流行病等方面开始较为系统的研究。 家蚕微粒子病的集团母蛾检验技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2010-3-21,1980年代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消特灵等蚕用兽药的推广,为养蚕防病提供重要保障。 出现氟化物污染对养蚕业的严重危害,从蚕品种抗性、氟化物检测,以及各种防氟技术应运而生。由此对养蚕布局等也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蚕种繁育形式和养蚕方式的改变,家蚕微粒子病在局部蚕区爆发,开始了对家蚕微粒子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抗菌肽和家蚕有关抗性物质的研究得到关注。 脓核病病毒等病原的分子生物学和超微结构学等研究得于开展。 各种蚕病的快速检验技术研究。,2010-3-21,1990年代及以后 开展了大规模的微粒子病流行病学调查,形成了“三控一严”(控制桑园虫害、控制环境污染、控制胚胎传染、严格管理 )、桑叶叶面消毒和成品卵检验技术等防微措施。 部分蚕区出现严重的农药和工业污染物对养蚕的危害,开展了农药和工业污染物对家蚕毒性等的研究。 省力化养蚕的要求日趋明显,适合于这些模式的防病技术体系研究得到关注。 开始全面重视基础研究,部分研究成果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010-3-21,二、蚕病研究的近况,1995-2008蚕业科学发表论文,2010-3-21,微粒子病,2010-3-21,病毒病,2010-3-21,细菌病,2010-3-21,1995-2008蚕桑通报发表论文,2010-3-21,1995-2008中国蚕业发表论文,2010-3-21,从病害的种类而言,微粒子病的实际发生率并非第一,但因其危害的严重性而受到高度的关注。 因农药或工业污染引起的中毒是目前养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病毒病,尤其是核型多角体病成为农村养蚕最为严重的传染性蚕病。 微粒子病因其自身的复杂性和产业重要性,以及生物学中的特殊意义而引起广泛关注。 病毒病虽有不少篇幅,但其中多数为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相关的内容。 在分子水平的研究不断增加。,2010-3-21,三、蚕病科学的发展方向 在对病原分子生物学和家蚕抗性分子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互作关系(分子互作和感染基因组学等)的研究,以及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转基因、RNA干涉、miRNA和免疫分子等)的家蚕抗性改良研究。 基于省力化养蚕技术和病原微生物污染控制技术的家蚕病害防治技术研究(不同蚕区、不同生产形式和不同生产条件,及其流行规律;消毒药剂和抗生素等) 非传染性蚕病的研究。,2010-3-21,四、 蚕病防治现状,环境污染对养蚕生产的威胁日趋严重? 家蚕微粒子病依然是蚕种制造的威胁! 核型多角体病流行较为广泛。 蚕病防治需要新思维和新技术。,2010-3-21,第一章 概 论,第一节 蚕病的种类 第二节 蚕病的发生 第三节 蚕体的防御功能 第四节 蚕病的流行,2010-3-21,第一节 蚕病的种类,蚕病的概念 传染性蚕病与非传染性蚕病 寄生性蚕病与非寄生性蚕病 蚕病的种类,蚕偏离正常的生理状况,病原寄生 发病 病蚕 传染健蚕,致病因素 发病 病蚕 不传染健蚕,病原微生物或节肢动物等寄生而导致蚕儿发病。,指中毒症、蛰伤症、生理障碍等。,2010-3-21,蚕 病 的 种 类(一),传染性蚕病,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微粒子病,血液型脓病(NPV),中肠型脓病(CPV),浓核病(DNV),卒倒病,败血病,肠道病,黑胸败血病,灵菌败血病,青头败血病,白僵病,绿僵病,曲霉病,2010-3-21,蚕 病 的 种 类(二),非传染性蚕病,节肢动物病,蜇伤症,中毒症,生理性病害,蝇蛆病,壁虱病,农药中毒,氟化物中毒,工厂三废中毒,2010-3-21,第二节 蚕病的发生,一 致病因素 1 生物因素 (1)引起蚕病的生物因素 寄生性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 原生动物。 加害动物:节肢动物、蚂蚁、青蛙、老鼠等。 生物因素对蚕具有病原性。 (2)生物因素致病作用的特点 具有特定的侵染途径。 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毒力。 有特定的寄生部位和排除途径。,指某种微生物对寄主能引起疾病。,2010-3-21,毒力:指某种微生物侵入和损害寄主组织的能力。,致死中量(LD50): 指杀死50%供试蚕儿的病原微生物的量或毒物量。,50% lethal dose,50% effective dose,半数发病剂量(ED50): 引起50%供试蚕儿发病的病原微生物量。,尚有半致死浓度(LC50)与半数致死时间(LT50)。 测定方法参考相关教材。,2010-3-21,2 化学因素,(1)引起蚕病的化学因素 有害物质污染桑叶、蚕室、蚕具:农药、工厂“三废”、煤烟等。 有害物质直接作用于蚕体:农药、烟草等。 几种毒物的LD50如下:,2010-3-21,(2)化学因素作用的特点,与毒物的化学性质、进入蚕体的方式和剂量有关。,食下、呼吸与接触,蚕体对某些化学因素具一定抵抗力。 长期接触某种化学因素可产生抗药性。,2010-3-21,3 物理因素,(1)引起蚕病的物理因素 机械创伤:养蚕操作粗放(收蚁、给桑、扩座、除沙、采茧、蚕头过密、鉴蛹等)。 射线损伤:直射阳光等。 (2)物理因素作用的特点 具有触发性;无特异性;无潜伏期。 4 饲料因素 桑叶质量差:桑品种、肥培管理、采运贮、病虫害等。,2010-3-21,5 环境因素,饲养环境 饲养温湿度、光线、气流等控制不当,不能满足蚕的生理要求,削弱抗病力,导致发病。 适宜条件 小蚕高温多湿,大蚕通风换气,避免阳光直射。,2010-3-21,6 体质因素,即蚕体的生理因素,与蚕品种、蚕种质量及饲养管理水平有关。 蚕的抗性:包括抗逆性与抗病性。抗病性又分为感染抵抗性、发病抵抗性和诱发抵抗性。,即强健性,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家蚕通过限制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部位或侵染过程而阻止寄生关系成立的抵抗力。,家蚕对已侵入其细胞和组织的病原微生物,通过其特有的生化过程和生理机能抑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发育和增殖的能力。,家蚕在不良理化因子等冲击后,对病原感染和发病的抵抗力。,抗逆性:热带系统、中系日系欧系。 抗病性:蚕品种多化二化一化。 发育阶段大蚕小蚕;盛食将眠起蚕。 性别 雄蚕雌蚕。,2010-3-21,2007年小蚕共育户的病蚕,(图片来自廖征宏),2010-3-21,二 致病因素的相互关系,蚕的发病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环境因素,饲料因素,体质因素,加害动物,病 原,农药毒物,机械损伤 物理刺激,(温光气) 不良环境,叶质差,品种差异,蚕种带毒,污染蚕室 蚕具桑叶,蚕体质下降 抗病力降低,直接致死,抗病力差 体质下降,中毒而死,传 染 病,直接致死,容易感染,容易中毒,个体发病,群体发病,个体发病,易发传染病,2010-3-21,综上所述得出几点结论:,1 致病因素广为分布(尤其是生物因素)。 病原微生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 2 蚕病的发生是多种致病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必有一种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 致病因素相互交替相互制约。 4 群体饲养,个体差异,局部发病造成蔓延。,2010-3-21,三 蚕病的发病经过,(一)病症、病变与病程 1 病症、病变、病程的概念。 2 有典型病症病变的蚕病种类 有典型病症与典型病变的蚕病。 3 病原微生物感染蚕后的病程。,蚕感病后出现的肉眼可见的典型症状。,指组织器官的病症。,从蚕感染到出现病症或死亡的时间。据此,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2010-3-21,常见传染性蚕病的病程,发病因素 蚕 龄 发病或死亡时间 病 程 血液型脓病 13 34天 亚急性 45 46天 亚急性 中肠型脓病 1 47天 慢性 23 610天 慢性 45 812天 慢性 浓核病 一般712天 慢性 细菌性败血病 1天 急性 细菌性中毒症 数十分钟至数小时 急性 细菌性肠道病 慢性 白僵病 12 23天 亚急性 绿僵病 710天 慢性 曲霉病 1 1天 急性 23 24天 亚急性 微粒子病 12 312天 慢性 45 7天蛹或蛾 慢性,2010-3-21,(二) 蚕病发生的经过,蚕病发生的经过:病原侵入 引起蚕体一系列反应 出现典型病症病变的过程。 依病情发展,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 潜伏期 2 发病期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 原发性感染与继发性感染; 3 转归期 痊愈;维持病态;死亡;,病原侵入蚕体,但未出现任何病症。,病原寄生后,出现典型病症并产生生理功能的显著变化时。,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由两种不同的病原引起的两种传染病在蚕体内同时发生。,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先行感染后又被另一种病原微生物传染,前者称原发性感染,后者为继发性感染。,即蚕病的结局。,2010-3-21,第三节 蚕体的防御功能,昆虫缺乏免疫淋巴系统,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然而,昆虫却是地球上最为繁荣的一类生物。 WHY? 昆虫经4亿年进化所形成的许多独特生存机制,尤其是抵抗病原体侵染的活体防御机制起到了主要作用。 对活体防御机制的研究,是蚕病防治的基础。,2010-3-21,昆虫的活体防御机制: 体壁、消化管、体液三部分。,一 体壁的防御机能 1 有效屏障;(表皮层) 2 蜡质层防御真菌侵染;(脂肪酸) 3 可治愈性感染;(蜕皮) 4 体壁中酚氧化酶系统;(产生黑色素) 5 真菌蛋白酶抑制剂;,2010-3-21,二 消化管的防御机能,1 内膜与围食膜 前后肠内膜内表面蜡质层内膜。 中肠内表面存在围食膜。 问题:为什么起蚕、将眠蚕抗病力差? 2 消化管较短,分子量10800,由10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是抑制消化管内细菌增殖的重要物质。,食物的排出时间: 1龄2hr,2龄2.5hr,34龄3-3.5hr,5龄5hr,3 强碱性消化液 4 抗菌物质:非特异性(CA、CHA、PTA、D-DAPA、Cu2+等);特异性(AEP 抗肠球菌蛋白 Anti-Enterocecci Protein)。,2010-3-21,5 消化液中的抗病毒物质RFP,红色荧光蛋白质(RFP)对病毒有灭活作用。 叶绿素酶 叶绿素a + 中肠细胞蛋白质 RFP 碱性 光,Red Fluorescent Protein:1969年向井提出;1976年林屋精制。分子量为37000。1981年内田发现n-RFP,分子量28000,使NPV失活。,6 消化管内正常合理的微生物区系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问题。,2010-3-21,三 体液的防御机制,1 吞噬作用 家蚕中起吞噬作用的是颗粒细胞;其过程为:小型病原体侵入血液识别吸附吞入溶酶体酶将病原体清除。,家蚕血细胞的类型? 在昆虫中起吞噬作用的一般是浆细胞。,2 包围作用(包囊作用) 许多血细胞(颗粒细胞、浆细胞)将病原体包围而形成囊状体,杀死病原体或起阻碍作用。,2010-3-21,3 酚氧化酶系统 正常情况下,昆虫血液中的酚氧化酶系统(PO)以其非活化的前驱体(proPO)存在,当病原侵入后,PO被激活。,其过程:,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 真菌胞壁-1,3-葡聚糖,+,识别Pr,结合,丝氨酸型蛋白酶活化,proPO,PO + 500u 肽,酪氨酸、多巴等形成黑色素,促进吞噬、包围作用,2010-3-21,4 防御性物质(抗菌物质),蚕体,诱导因素,抗菌物质,病原、非感染性的物理或化学因素,抗菌蛋白,凝集素,溶菌酶,蛋白酶抑制物,1980年,Hultmark等从惜古比天蛾(Hyalophora cecropia)蛹中分离出抗菌蛋白,称为天蚕素(cecropia)。 作用:对人、畜、昆虫、植物的重要病原细菌及某些病毒、原虫、癌细胞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诱导产生抗菌蛋白的主要成分是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1)抗菌蛋白,2010-3-21,昆虫抗菌蛋白种类,天蚕素(Cecropin)抗菌蛋白。,防卫素(Defensin)类抗菌蛋白。,樗蚕素(Attacima)类抗菌蛋白。,富含脯氨酸类抗菌蛋白。,天蚕素A、B、C、D;鳞翅肽;杀菌肽;麻蝇毒素I等。为分子量约4000的耐热碱性肽类。,从绿蝇、麻蝇幼虫及意大利蜂蜂王浆中分离得到。为分子量约4000的富含半胱氨酸耐热蛋白。,从惜古比天蛾蛹体、麻蝇及绿蝇幼虫体内分离得到。,从家蚕幼虫、意大利蜂成虫、果蝇幼虫中分离得到。,2010-3-21,(2) 凝聚素(Lectin),病原侵染,诱导凝聚素活性,侵入体内的细菌、原生动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凝聚。,激活血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和包围作用。,体壁损伤,加快伤口处血液凝固而堵塞伤口,以防病原侵入。,2010-3-21,(3) 溶菌酶(Lysozyme),(4) 蛋白酶抑制物(Proteinase inhibitor) 是阻碍蛋白酶活性的一类蛋白质。从家蚕血液中精制的强活性F型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白僵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伸长。,一类催化N-乙酰氨基葡萄糖或N-乙酰胞壁酸中的-1,4-糖苷键的水解酶,可将血细胞吞噬或包围的病原体分解。,2010-3-21,第四节 蚕病的流行,一 蚕病的感染,感染(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蚕体并在其中繁殖和寄生,产生特异性刺激,引起蚕体一系列保护反应,并不一定出现病症。,(一) 病原 (二) 传染途径 (三) 病源体的定位、扩展及排出,(一) 病 原 1 病原体的来源,病蚕或患病昆虫的尸体。 病蚕或患病昆虫的排出物、分泌物或渗出物:粪便、血液、消化液、蛾尿、鳞毛等。 病蚕(蛹、蛾)或患病昆虫的蜕出物:卵壳、蜕、鳞毛、茧等。 病蛾所产的卵。,2010-3-21,病原体的存在,2010-3-21,2 病原体的分布 空间分布:蚕室、蚕具、桑园及周围环境。 时间分布:同批蚕小蚕期少,上蔟达到高峰;全年中春蚕期少,夏秋期增加。,3 病原的生命力 多角体、芽孢、分生孢子;包被 裸露,(二) 传染途径 接触传染;创伤传染;食下传染;胚种传染。,病原体进入蚕体的途径,病原直接侵入蚕体内寄生,病原从伤口侵入蚕体寄生,病原微生物污染桑叶或卵壳,食下进入消而化管引起感染发病,病原体寄生母蛾及其体内的卵,通过卵而传到次代,2010-3-21,各种蚕病的传染(感染)途径,2010-3-21,(三) 病原体的定位、扩展及排出,病原体,侵入蚕体,特定部位寄生繁殖,体内传播,局部或全身病症,特定途径排出,1 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