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江县拉祜族基本情况调 查 报 告拉祜族,元江俗称为苦聪族或苦聪人,全县共有6个自然村,主要居住在咪哩乡甘岔村委会的漫砂田村民小组;东峨镇红旗村委会的高脊梁、大西蒿、那哈山三个村民小组;东峨镇大田房村委会的高寨村民小组;羊街乡党舵村委会的烧灰箐村民小组。据2007年统计全县共有拉祜族人口868人,人均产粮272公斤,人均纯收入1529元,还不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88元的一半,6个村寨共占有耕地1669亩,人均耕地不足2亩,属于少地的农村人口,贫困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一、各地拉祜族生产生活基本情况本县拉祜族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峨镇的红旗村委会,高脊梁、大西蒿、那哈山三个村民小组位于磨房河中游与挖窖河支流之间的半山腰山地上,东与新光村委会接壤,下半山是新平县漫线村委会的地界。这3个拉祜族村寨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但耕地坡度较大,稻田面积极少,以山地面积为主,主要以种植甘蔗和玉米为主,生产条件稍好,具备开展多种经营的潜力。据2004年统计,高脊梁村民小组有耕地280亩,人口170人,人均产粮327公斤,人均纯收入967元;大西蒿村民小组有耕地158亩,人口111人,人均产粮318公斤,人均纯收入896元;那哈山村民小组有耕地190亩,人口105人,人均产粮320公斤,人均纯收入1058元。3个村民小组拉祜族群众人均口粮能够达到自给,但与红旗村委会全村民人均纯收入2219元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相邻的汉族村民小组相比较,在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上还远远赶不上。到2006年,红旗村委会的3个拉祜族村民小组的生产生活有了可喜的发展,经济收入有了较大辐度的提高,在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当地群众适当做了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甘蔗种植面积,提高经济收入。当年高脊梁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达到1915元;大西蒿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达到1874元;但另外的那哈山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为1060元,变化不大,人均产粮仍为320公斤,这是那哈山村民没有很好的调整产业结构的结果。除那哈山村社外,其他高脊梁、大西蒿两个村民小组与红旗村委会全体村民人均纯收入2662元的距离已经相距不远了。东峨镇大田房村委会还有一个拉祜族聚居的村民小组高寨,与本村委会的哈尼族卡多支系多波村民小组和汉族村民小组金竹林相邻,该村拉祜族群众的民族语言、服饰已经保留不多了,被当地汉族同化的程度比较深,生产生活条件与相邻村寨差别不太大。2004年高寨村民小组村民159人,拥有耕地179亩,主要种植稻谷、甘蔗、水果为主,由于村寨地处东峨大沟附近,水利条件比较好,开展多种经营具有复天独厚的条件。当年人均产粮220公斤,人均纯收入1314元,但是,与大田房村委会全体村民人均产粮149公斤,人均纯收入1994元相比较,该村拉祜族群众口粮基本能自给,但经济收入还有很大的差距,仅仅能达到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二。最近几年来,大田房村委会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很大,在种好甘蔗,提高单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扩大冬早蔬菜的种植面积,打破了农民增收难的束缚,使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同在一个村委会的拉祜族村高寨村民小组的发展速度反而缓慢下来了。如该村民小组2006年人口为161人,人均产粮200公斤,人均纯收入1250元,反而比2004年下降了,与全村人均纯收入2440元相比较也仅能达到一半,仍然需要努力迎头追赶上其他汉族村民小组的发展程度。咪哩乡甘岔村委会的漫砂田村民小组是一个拉祜族聚居的村寨,该村位于清水河电站上方,与村委会的其他村社相距较远,村民几乎都是拉祜族,但原有的民族语言和服饰消失得比较多,反而汉族的词汇用得比较多。漫砂田拉祜族群众以种植甘蔗为主,原有的水田只留下少部分种稻谷作为口粮。2004年该村拥有耕地375计,人口142人,人均产粮250公斤,人均纯收入875元,与甘岔村委会全体村民人均纯收入1087元相比较,差距并不大,可以说是同处在一个发展的平台上。最近几年来,元江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注重培植烤烟生产成为又一个经济支柱产业,鼓励山区农民种植烤烟,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2006年漫砂田村民小组有人口136人,拥有耕地558亩,栽种烤烟187亩,人均产粮115公斤,人均纯收入1010元,与甘岔村委会全体村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相比,差距很小,但该村在交通极为便利的条件下,发展速度并不令人满意。我县另一个拉祜族聚居的村寨还有羊街乡党舵村委会的烧灰箐村民小组。该村位于羊街观音山背后,海拔高,气候冷凉,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但水源充足,基础设施较好,并与羊街乡种植烤烟产量和质量最好的哈尼族坡头村民小村相距不远。虽然耕地大部分坡度大,但是发展烤烟生产却是理想之地。烧灰箐村民除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外,还通晓附近村寨的哈尼族语言,但民族服饰基本上消失了。2004年该村有村民176人,拥有耕地342亩,其中稻田67亩,种植烤烟327亩,人均产粮376公斤,人均纯收入1628元,与党舵村委会全村民人均1418元相比略高一些。烤灰箐的拉祜族以种植烤烟为主,粮食生产也自给有余,烤烟收入略高于附近的哈尼族村寨,但是与烤烟大户最多的同村坡头村民小组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2006年烧灰箐村民有172人,耕地346亩,其中稻田66亩,烤烟种植面积发展到560亩,人均产粮412公斤,人均纯收入为1306元,与党舵全村人均纯收入1690元相比略有下降,但不失为经济发展比较平稳的拉祜族村寨。二、加快拉祜族村寨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元江县的6个拉祜族村寨人口不足千人,除东峨镇红旗村委会的3个拉祜族村寨相对集中外,其他3个拉祜族村寨均属插花居住,相距甚远,并且分属于不同的乡镇。拉祜族群众与同属一个村委会居住的汉族和哈尼族而言,在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条件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方面仍然比较滞后,应特别给予本县的少小民族更多的关爱和政策倾斜。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这需要各级部门和领导形成共识,制定政策措施,狠抓典型试点,以科技扶贫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集思广益,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扶贫力度,使元江县属于少小民族的拉祜族群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改变面貌,赶上其他民族兄弟的发展步伐。“决不让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兄弟掉队”,这是我们民族工作者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粗线的意见和建议供上级决策部门参考。 一要从思想上确立没有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便没有全县的发展繁荣,没有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小康生活,便没有全县各族人民的小康生活的观念。没有认识上的统一就没有行动上的一致。有必要提醒我们的干部一定要树立无功就是过的思想,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要依靠上级部门的帮助,迅速改变当地的发展现状。拉祜族聚居的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不健全,要迅速改变目前的现状,仅仅依靠拉祜族群众的自身力量很难办到,要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也还有许多的困难。这就需要依靠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简言之,除了拉祜族群众自身的努力外,还必须得到国家机关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主要体现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照顾;从资金上给予帮助;从物资上给予扶持;从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和帮助。三要切实加强拉祜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不完善是造成拉祜族经济落后,社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加快经济发展,迅速提高拉祜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为创造好全面发展提供起步条件。在上级国家机关的帮助下,加强拉祜族村寨农田水利、交通、电力、通讯、文化、科技、卫生等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拉祜族村寨经济发展的后劲。四要求拉祜族群众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机关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大力扶持帮助下,充分调动全体拉祜族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使外力作用于内力,让内力发挥出潜在的能力。一定要教育拉祜族群众自觉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消除自卑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好自己美好的家园。五要加强对拉祜族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拉祜族村寨与自己周边的汉族、哈尼族在同等的生产条件下,经济发展总是比较缓慢,有时差距越拉越大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的素质落后,以致造成其他方面的发展落后。因此,在不远的将来要加快拉祜族村寨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根本也是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治穷必先治愚”,彻底转变他们陈腐的思想观念,开启民智,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