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研究报告.doc_第1页
装备制造业研究报告.doc_第2页
装备制造业研究报告.doc_第3页
装备制造业研究报告.doc_第4页
装备制造业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业研究报告装备制造业研究报告 目 录前 言 1第一章 装备制造业研究1一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界定1二 世界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三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瓶颈7四 我国装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8第二章 机床行业研究.11一 世界机床行业状况及发展趋势11二 中国机床行业状况及发展趋势13三 我国机床业的发展机遇18四 我国主要机床企业分析19第三章 造船工业研究21一 世界造船市场现状21二 世界造船业前景展望23三 中国造船市场现状与发展瓶颈24四 中国主要造船企业简介26前 言在消费的升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世界工厂”这三大动力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一轮景气周期。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中长期经济周期的扩张期,宏观经济的显著结构性变化特征是市场导向下的重工业化进程。重工业化进程指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由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向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推进的阶段。主要的重工业部门有钢铁工业、装备制造业、有色冶金工业、金属材料工业和化学工业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摇篮,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也是重工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为了适应我国目前进入到工业化中期的实际需求,党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重要的国策。随着这一国策的推出,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难得一遇的发展契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包括重工业设备制造业,电力设备制造业等。本报告对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和范围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世界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一章 装备制造业研究一、装备制造业的概念界定(一)概念界定制造业的范围很宽。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来划分,制造业可以分为一般消费品制造业、耐用消费品制造业、资本品制造业、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业。目前国内对装备制造业的定义及其范围没有统一的界定。装备制造业主要指资本品制造业。日本把装备工业定位为生产现场机械的产业,包括工厂自动化设备和工业机械制造业。按我国的现行统计口径划分,装备制造业分为以下八大类: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从纵向来看,装备制造业是包括机械工业、材料、电子和零配件等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体,包括机床、航空、汽车、造船、发电设备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及其零部件工业。装备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二)行业特点装备制造业的特点主要是:范围广,门类多,技术含量高,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大。装备工业被称为整个工业的“母机”,它不但是制造业的基础,也是其他产业的基础,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装备工业是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要的重要手段和产业载体,具有高技术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装备工业的发展水平反映出国家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特别是一些技术难度大、成套性强,需跨行业配套制造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因此,根据国际统计,一些现代机器设备制造业被列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工业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装备工业不仅涉及到机械加工业,还涉及到材料、电子和机械零配件加工等配套行业。装备工业的发展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装备工业可以为各行业提供现代化设备。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到国防使用的武器装备,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装备工业。因此,装备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许多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成熟阶段都把装备工业作为主导产业。二、世界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现状: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在向以服务业为重心的后工业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方向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但是,其载体仍是制造业,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美国、日本、德国的制造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和最先进的,包括这三大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均以制造业作为立国强国之本,以装备工业主要支柱,采取对策,重塑制造业以迎接世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更加激烈的竞争。美国著名学者早在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及对策夺回生产优势报告中曾精辟地概括制造业的重要性:“一个国家要想生活好,必须生产好”、“失去制造就失去未来”。日本政府于1999年3月公布并于同年6月颁布实施了制造基础技术振兴基本法,其意义既深远又耐人寻味。近年来,日本政界、产业界及学术界的高层人士对振兴制造基础技术有深刻的共识。著名学者唐津一著书忘记了“制造”的国家将会灭亡,还有学者提出“以制造救日本”的口号,提出了加强制造业、振兴制造基础技术以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的观点。美国是当今世界上装备制造业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把制造业始终当作“经济实力的脊梁”。其制造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度一直保持在20以上,并从而拉动其他产业30,拉高经济增长率40。近10年来,美国经济高速的增长,主要是靠制造业迅速发展拉动的。1992-1996年,机械、电器、汽车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1.4、21.9和9.6,远远超过了服务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为1.7和2.6),微电子、电脑、通讯、航空航天、医药等制造业的发展就更快了。日本、德国等经济强国也都采取措施把制造业作为必须加强的基础产业。(二)世界装备工业的发展趋势 现今,以装备工业为支柱的世界制造业,正朝着广义的“大制造业”的方向发展,其涉及的概念和领域正逐渐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和整合。近年来,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引人注目,其特征在装备工业表现得更为突出,装备工业的这些趋势也集中代表了制造业的明显特征。 1、全球化 由于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世界制造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导致了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化战略已是指导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 全球化的特征与形式 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与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跨国公司,特别是装备工业跨国公司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发挥,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的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制造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国外生产厂商按其要求生产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与销售及提供售后服务。 二是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制造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如波音747飞机,含有约450万个零部件,来自近10个国家,1000多家大企业,15000多家小企业。制造业的全球化,使装备工业的资源配置由一国范围扩大到全球范围,生产、营销、资本运作、服务以及研究开发均推向全球化,导致世界装备工业在全球范围的重新分布和组合,即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重组。企业通过国际互联网、局域网和内部网,与世界上其它合作伙伴组建动态联盟,从一个无国界的大市场中实现异地设计、异地制造和远程销售。随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管理、企业结构与地区、社会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均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研究与开发全球化世界上许多制造业跨国公司或著名企业均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加强研究开发合作,这是研究开发全球化的一大特点。美国的民间企业在其它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据美国NSF的科学与工程指标)共182个,涉及装备工业的有116个,在日本设有43个机构;其它国家的民间企业在美国共设有715个研究开发机构,其中涉及装备工业的共423个,其中属于日本企业的有210个。2、集群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装备工业的集群化趋势不断发展,即同种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制造企业在地方(地区)有机地集聚在一起,通过不断创新而赢得竞争优势。在产业集群化中,具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地理集中的企业、有关机构(大学、商会等)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英国共有154个集群,分布在18个地区,覆盖很宽广的部门和技术范围。英国北部的集群倾向于汽车、金属加工等制造业。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德国的索林根的刀具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韦热拉的光学仪器群等,都是世界上较为典型的产业集群。 3、信息化当前,装备工业正向全面信息化方向迈进,其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并向制造智能化方向发展。电子商务和IT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装备工业的生产、消费、流通方式,并在贸易领域引起了巨大变化,加速了装备工业的全球化进程。就产品制造而言,制造网络化在迅速发展,网络技术将设计、生产、销售乃至服务一体化,网络化制造贯穿于从订单开始、经营活动组织的组建、产品的技术开发、设计、制造加工、销售、售后服务等产品全寿命周期。就产业而言,网络正在改造着装备工业的产业结构与组织结构,一些产业中纵向一体化的趋势正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契约分包的合作方式。网络化的制造、销售、采购、售后服务以及承揽订货等方式,成为企业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工业发达国家的装备工业出现了一批运营网络市场的专业企业,从事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产品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市场运营。4、服务化 今天的制造业所考虑的,包括从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直到产品的报废、解体或回收的全过程,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体现了全方位地为顾客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精神。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不断发展,制造业正在并将被改造成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业”和“信息业”。近年来,制造业的网络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充分显示了装备工业服务化的趋势。“快速交货”已超乎质量与价格之上,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第一要素。这一点,也显示了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向。国际上知名的大企业均在积极地开展与产品相关的全寿命周期内的服务,并积极推进网络销售、网络承揽订货、网络售后服务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通过它建立的e-GM公司(从事电子商务的专门机构),不仅进行网上销售,而且负责推进全公司的网络化。通用汽车公司与美国最大的网络企业AOL合作,加强向客户的信息服务。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设有自己的网站,开展全公司销售网点的联网,开展网上服务和信息支援。随着装备工业服务化趋势的发展,许多企业的销售额中服务(指全球服务,下同)的比重在不断提高,服务对公司毛利润率、营业利润率的提高起的作用不断增强。 根据国外装备工业发展的经验,在用户产业的需求进入“多样化”阶段以后,装备工业就要从“硬件(生产)”为中心的素质中脱身出来,向以“软件(服务)”为中心的,具有综合工程能力(产品+服务)的产业转变。例如日本经过大力倡导和培植装备工业的工程服务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产业机械工业基本上完成了这样的转变,工程产业创造的产值已经相当于产业机械工业总产值的80%。专业或兼业的工程企业几乎涉装备工业各个行业,形成了工业中的服务产业群。工程服务加强了装备工业企业与用户的结合,延伸了服务的内涵。 在与用户结合方面,国外装备制造企业主动熟悉用户产业各种零部件的制造工艺,深入理解用户提出的各项要求,主动有针对性地开发用户所需要的新工艺装备。在国际市场上,不仅提供设备,而且为用户提供工艺服务,工艺和装备的开发与用户产品的开发同步进行。装备制造企业为用户提供工艺设计和实验报告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其间,工程公司在装备工业与用户之间起纽带作用。美欧日的工程公司以与用户的良好合作关系,从事生产工艺研究和成套工程设计。 国际通行的更多的合作方式是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保障下的合作。例如装备制造企业与用户企业之间建立的长期供求的关系,或动态重组、动态联盟关系。国外许多装备制造厂商,紧紧地追随在用户厂商周围,为用户厂商提供长期的工艺服务。可以说是用户在哪里有项目,他们就追随到哪里。他们通过长期合同充当用户的总工艺装备师的角色,负责为用户研制和生产“量体裁衣”的产品。 在对用户的服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下游部门的服务范围正在拓宽和延伸,并把服务视为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服务的内涵和外延经过不断的变化,现在已经伴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甚至衍生到金融、网络等新的服务品种。在产品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迅速缩小的形势下,国外装备企业越来越依靠服务来扩大经营的增值空间,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不仅对自己的用户,而且为竞争对手的用户提供服务,服务作为该公司的独立的领域,所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其海外工程承包总额的70%。 “用户满意度”的内涵,也随着网络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大和延伸,目前已经发展到,在“质量”方面,是全寿命周期的质量,即:产品的设计制造质量+售后服务质量;在“成本”方面,是全寿命周期的成本,即:产品设计制造成本+购买后的运行成本+维护成本+报废后的处理成本,在“交货期”方面,是快速响应,即:研制快速+生产快速+工程服务快速。三、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瓶颈建国以来,我国装备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装备工业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一批重要产品(如小型拖拉机、发电设备、通讯设备和PC机及其元器件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装备工业已拥有相当规模,成为我国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基础。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速是17.6%,几十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并研发制造出了激光照排、数字程控交换机、卫星及运载工具、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装备。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制造”产品出现在全球市场,中国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9年版),1998年装备工业国有大中型企业4040个,其中大中型三资企业1132个。但是,我国装备工业几十年来的发展,始终没有摆脱技术引进型模仿创新的模式,装备工业一直在“引进落后引进”的怪圈中徘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一)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低有资料表明,中国3万多家装备制造企业还没有一家跻身世界500强,装备制造业的总规模也只相当于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也偏低,其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美、日低10多个百分点;中国20个工人创造的价值仅相当于美日等国家1个工人创造的价值。 (二)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在生产能力方面,中国装备制造产品“过剩”与“短缺”并存。据悉,中国主要机械产品中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不足5%,中低档装备产品因出现结构性过剩而积压严重;同时,许多市场急需的装备产品又大量短缺,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三)产品水平低、技术结构落后目前,我国工业总体装备水平比世界发达国家落后2030年,大多数装备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还处于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在制造技术方面,我国装备工业整体制造水平仍处于机械化为主的阶段,设计手段落后,工艺装备水平低,而发达国家已进入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的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生产阶段。从产品结构看,长期存在中低档、一般性的趋同,产品水平低、高技术产品少。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专有技术,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独特的竞争力。而技术要求高的重大成套设备和高技术产品又缺乏研究开发与制造能力,根本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四)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由于我国装备工业50年来一直采用了技术引进型模仿创新的发展模式,必然造成重要的产品和工艺技术来源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我国装备工业虽然能够提供经济建设所需的一些重大装备和产品,但技术仍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指以合法的手段、合理的方式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设备,下同),机械制造业中57%的产品产业化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完成的。我国装备工业的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中心,即使有也水平低,行业自身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很弱,发电设备、轿车、仪器仪表、数控系统等主要产品的更新换代离不开从国外引进技术。由于长期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加之国内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弱,技术改造又往往强调技术装备的更新,而忽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规模化,致使装备工业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五)许多重大装备尚不具备研究开发与制造能力 我国装备工业的整体素质和产业技术水平不高,集中体现于重大技术成套装备严重满足不了国民经济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许多重大技术装备,我国尚不具备研究开发与制造能力,不得不主要依靠进口。有数据表明:我国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制造、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而且,越是重要、高档、技术附加值越高的装备,进口就越多,自给率就越低。四、我国装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最大的工业产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装备制造业是机械电子制造业中去除消费类产品(约占机械电子制造业增加值20%)而生产的投资类产品(约占机械电子工业增加值的80%),包括八大类185个小类产品。它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装备的总称,是我国工业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也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的第一大产业(详见表一至表四)。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而居世界第四位。表一 2000年中国工业指标统计范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表二 1999年装备制造业指标(全社会数) 单位:亿元.万人统计范围:全社会数资料来源: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表三 1999年装备制造业指标(规模以上企业数) 单位:亿元.万人工业总产值(90年价)工业总产值(当年价)工业增加值(当年价)资产合计产品销售收 入利 润总 额应 交增值税全部从业人员19023.2017767.394471.6725994.2716511.29569.67592.161366.25统计范围:全部国有企业及销售额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资料来源: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表四 1999年装备制造业构成 单位:%统计范围:全部国有及销售额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资料来源: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二)高就业、节省能(资)源、高附加值产业 装备工业虽为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工业,但它不同于流程工业,它是组装式工业,同时具有劳动密集性质,有较大的就业容量,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2000年装备工业每万元固定资产原价可吸纳0.078人,而工业平均吸纳0.052人,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工业吸纳0.046人,冶金工业吸纳0.037人,石油加工和炼焦工业吸纳0.018人。装备工业不仅直接吸纳大量劳动力,同时装备工业前后关联度较高,对装备工业投入也可带动其它工业的发展,增加相关工业的就业人数。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资源日趋紧张,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的情况下,各国都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省能源和省资源的高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价值型产业。装备工业作为技术密集工业,万元产值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在重工业中是最低的。2000年我国装备工业万元工业产值消耗能源0.12T(标煤),工业平均为1.05T,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工业为5.65T,冶金工业为7.06T,石油加工和炼焦工业为9.81T。 装备工业是技术密集产业,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随着装备工业不断吸纳高新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在装备工业中的普及应用,技术装备日趋软件化,先进的装备工业将有更多的产业及其产业进入高技术产业范畴。 (三)事关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国家整体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的竞争力。而装备工业不仅对制造业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同时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 一是装备工业是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是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为各产业部门提供大量的先进装备; 二是装备工业不仅有助于优化各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有助于提高各产业部门的自身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同时还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装备工业既是高新技术的生成和产业化的基础,又是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媒介和桥梁。无论是计算机、通讯设备、航空航天设备,还是海洋工程、生物制药等的研制和产业化,都需要装备工业为其提供先进的生产装备和测控仪器。第二章 机床行业研究机床工具行业是机械行业的基础设备,是先进制造技术的载体和装备工业的基本生产手段。机床工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国防尖端建设的基础工业和战略性产业。一、国外机床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国际机床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大致总结如下:美国和德国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汽车业、航空业规模空前,在日本机床业崛起之前,已经是国际机床业的先驱者;日本机床业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它以二战后重建本国制造业为契机,逐步超过美国、德国,成为国际机床第一强国;韩国和台湾机床业的加速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机床业的加速发展是这两者成为亚洲龙的前兆,而且两者机床业的发展方向是高科技的数控机床,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一)日本机床业日本机床业自五十年代起步以来,发展迅速,成长很快。1970年即发展成为世界四大机床生产国之一,仅次于德国、美国和前苏联。年则跃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机床生产国。从那时以来,连续年,日本的机床生产总值和出口总值都稳居全球第一。为什么日本机床业如此发展迅速,经久不衰?据有关专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善于吸收和运用别国成果,加快了发展的速度。2、注重不断开拓创新,致力研发世界最新技术,使机床生产长期处于领先地位。3、注重发展对外贸易,不断加大海外投资,有力地增强了在全球机床市场的竞争力。(二)德国、美国机床业与韩国、台湾机床业的比较从各国企业规模上来看:德国、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机床企业的规模都很大,如德国机床工业去年产量增长10,达100亿欧元,创历史最高记录,连续第7年增长,占世界市场的份额高达21.3,缩小了与排名第一的日本(22.4)的差距,名列第二。而相反,韩国和台湾机床企业的规模就比较小,特别是台湾企业。如2002年台湾机床产值在全球的排名从过去的第六名跌至第八名,落到韩国和中国大陆之后。2002年产值为15.8亿美元。台湾厂商的规模较小,平均年营业额400万美元,德国5700万美元,韩国1400万美元,日本5900万美元。规模太小,运营成本就难以降低。2000年,在全球十大机床生产国家和地区中日本、德国、美国和意大利的产值占60%。从对外出口情况来看,由于德国、美国等国家国内机床消费较大,对外出口的普通机床数量不多,数控机床等高附加值的产品相对多一些;而相比之下,韩国、台湾机床消费较小,主要是机床出口。特别是在对中国的机床出口中,韩国和台湾的机床数目较多。台湾地区的机床企业如,台湾泷泽、台湾丽伟、台湾力得卫、程泰、福硕与高锋机床组装大厂几乎都以设计新、价格公道为目标。高效益低成本成为机床业市场的主流。在20世纪90年代,台湾当局更加重视发展和扩大机床工业出口,致力于发展量大面广的廉价实用NC机床,并结合国际形势,变化地加强NC机床对美、欧、亚市场之出口。2000年台湾地区机床出口额达到12亿美元,居世界第六,在日本(67.8亿美元)、德国(38.9亿美元)、瑞士(19.6亿美元)、意大利(17.6亿美元)、美国(12.5亿美元)之后。台湾NC机床以其廉价实用为特色,出口到美国、德车、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二)国际机床业的发展趋势1、从技术角度来看,国际机床业的发展趋势:一是,超高速和超高精度加工技术。高速和超高速加工技术的关键是提高机床的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线性(磁悬浮)电机的使用是提高速度和精度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是,复合、多功能、多轴化控制是发展的趋势。随着信息终端日趋朝着小型化和轻量化的方先发展,对其零部件的加工要求越来越高。在零部件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数量减少的同时,加工的形状却日益复杂。多轴化控制的机床适合加工形状复杂的工件。另一方面,产品周期的缩短也要求加工机床能够随时调整和适应新的变化,满足各种各样产品的加工需求。三是,通讯技术的应用。信息通信技术的引进使得现代机床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操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对机床的程序进行远程修改、对运转状况进行监视并积累有关数据。通过网络对远程的设备进行维修和检查、提供售后服务等。2、国际机床业的资源流动趋势:机床业的资源由发达国家向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流动,国际机床业的重心向中国转移。在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引起了世界制造业的注目。不少国外著名机床制造厂商纷纷在我国建立办事处、服务中心或独资建厂(如DMG在上海建厂)。利用这一形势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也加紧了与国外企业的合资合作,继北京第一机床厂与日本大隈株式会社合资组建北京北一大隈机床有限责任公司之后,宁江机床集团公司与日本西铁城株式会社就数控纵切车床签署了合作协议,上海机床工具(集团)公司与捷克T-ZPS签署了合作生产立式加工中心的协议,上海砂轮厂与美国3M公司合资成立上海研磨产品有限公司等。此外,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公司、秦川机械发展有限公司等也与国外企业签订了不同形式的合资合作协议。二、我国机床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一)我国机床业的历史我国机床行业的运行经历了较大的周期性起伏变化:19941998年机床行业产销持续滑坡,市场容量减少到原来的75%。 1995年机床行业首次出现了全行业亏损,并一直持续了5 年。1999 年下半年,在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下,机床行业产销不断下滑的局面得到初步遏制,2000年机床行业终于出现了转机,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5 亿元,销售收入175 亿元,分别较99 年增长20.4%和21.1%。 机床行业实现了全行业扭亏。随后的两年,机床行业开始在复苏中逐渐步入景气,周期产值和销售收入均呈现两位数的增长。2002年中国机床行业的产值达到250.6 亿元,较上年增长14.8; 完成利润18.3 亿元较上年增长5.8%。(二)当前我国机床业的形势和特点1、从行业整体分析:我国机床工具行业正经历着自1992年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从1992年开始的恢复性增长算起,工业总产值已连续4年呈两位数增长。2003 年,机床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1-5月机床行业产值达到137.5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1.5; 行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5.7 和35.6。其中,金切机床的产量达到11.4 万台,实现销售收入83.6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39.4 和7.8。 预计2003年全国机床工具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长15%左右,产值将达840亿元至850亿元。金属加工机床制造业工业总产值预计增长15%至16%,产值将达290 亿元。根据美国METAL WORKING INSIDERSREPORT(Gardner Publications出版)刊出2000年世界机床的统计资料,中国在2000年的产值排名已升至全球第五,仅次于日本、德国、美国、意大利,已经超越了瑞士。根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于1999年的试算方式,中国机床在2020年的生产规模可能与日本并驾齐驱。2002年,中国首次超过德国和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床消费国。2、从产品结构分析: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在经历着一个历史上最好的变革时期。2001年,我国生产数控机床18500多台,比2000年的14000台增长32.31%,高精度机床和大型机床业分别增长了42%和31.18%,而1992年数控机床只有4200多台。10年间,我国数控机床增长了4倍。从数控机床的品种看,普及型数控机床所占比例从1992年10%增长到2001年的37%。这个结构的变化说明了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3、从组织结构看,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的企业所有制构成了很明显的变化。按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2年,在机床行业重点联系中,金切机床119个企业已有60%以上企业转制为公司或股份公司;原机床工具局下属18个机床重点骨干企业,除个别外,也都转制为了公司或股份公司。另一方面,机床行业中,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02年,在500万元规模以上的2200家机床企业中,民营企业有521家,约占25%。由于看好中国长期的市场机会和发展潜力,一批国外著名的机床制造商纷纷在国内投资设厂。据统计,金切机床制造业的三资企业数量在2002年已增至55个,较上年增长31%。从所有制构成的变化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形势好转是有保障条件的,包括国有企业内部的改革引起的体制、机制的变化,是这一条件的主要因素。 4、从机床行业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分布情况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到了行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六成以上。据统计,200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为159.4亿元,企业占全行业企业的63.6%,实现销售收入143.9亿元,占全行业企业的63.8%。但在完成利润方面,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明显强于国有企业。2002年,三资企业在机床行业的产值和收入占比仅21.4%和14.1%,但实现利润占比却达到36.1%;民营企业的产值和收入占比为15.0%和22.1%,完成利润占比为19.5%。5、行业企业承接成套项目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2002年行业企业通过招投标等方式承接了多项较大的成套项目,如沈阳机床集团公司承接的陕西重汽公司车桥厂27台数控机床项目,一汽底盘厂的16台数控立车项目;重庆机床工具集团公司承接的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厂27台数控齿轮机床项目;济南二机床集团公司承接的上汽奇瑞汽车公司的5条23台大型机械压力机生产项目;大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承接的保定汽车厂缸体、缸盖成套加工设备等上述项目多已完成并交付使用。行业企业的成套供应能力正在不断提升。7、我国机床制造企业迈出并购境外高水平机床制造厂的新步伐:2002年8月,大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收购了美国英格索尔公司下属的专用机床厂,开创了中国机床制造企业收购国外高水平机床制造厂之先河。大连机床集团将利用其先进的机床制造技术、海外市场营销的优势,进一步提升集团的产品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我国机床消费不断攀升的动因1、国家技改贴息政策是启动机床等装备制造业领域投资增长的引擎。1999年下半年为拉动内需和支持工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中央政府推出了增发国债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重大决策。1999年至2002年,国家每年安排新增国债资金用于企业技改贴息累计资金达到355.4 亿元,项目2222 项涉及总投资为4633亿元,其中银行贷款2893 亿元。国债技改贴息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提高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国有企业对机床等普通及专用设备的更新速度。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迅猛增长进一步推动了机床消费的增加。1999 年至2002 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9855 亿元上升到43202 亿元,累计增长了44.7。其中国有及其它经济类型投资累计增长42.8, 集体经济累计增长40.8, 城乡居民个人投资累计增长58.3,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以后,随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进一步融合,更多的国内产品面临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压力,因此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均不惜资金投资购买更为先进的机床加工设备,推动了机床消费持续升温。3、汽车航空航天等下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有效地刺激了机床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的汽车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2002年,中国一举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汽车产量达到325.12 万辆,较2001 年增长38.49;销售完成324.81 万辆,较2001 年增长36.65;汽车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713.46亿元,同比增长34.01; 利润总额469.83 亿元,同比增长72.86。 汽车行业是机床设备的主要用户。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汽车行业对机床的需求量约占机床总需求量的近50%,因此,汽车业的飞速发展和产品的推陈出新极大地刺激了机床,尤其是数控机床和专用机床消费的增长。据统计,2002 年三大汽车制造厂和九个骨干厂共投入技术改造资金261 亿元,其中用于购置国产设备的金额为20 亿元约占8%;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改造资金投入73 亿元其中42亿元,与机床工具行业有关。航空航天、发电设备、船舶、冶金等大型和重型工业也是机床的主要消费者。航空航天业因涉及军工和国防许多高精尖加工设备,专用性强,存在进口障碍,国产机床在该领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02 年,对国内29 个重点机床企业粗略统计,航空航天业方面的需求占总合同金额的37%;除了促使机床消费量不断提高外,汽车以及航空航天等高技术含量的工业的加快发展,还引起了机床需求结构的明显变化,机床消费更趋精密化、高档化和成套化。(四)我国机床业与世界机床强国存在的差距机床专家恩宝贵先生最近撰文指出,近几年我国机床工业取得较大进步,但同时,工业发达国家机床工业技术也在发展。对我国机床工业既要肯定成绩,树立信心,也要认清差距,实施跨越式发展。我国机床业与世界机床强国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是消费大国,还不是制造强国 按2002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国产机床价值的市场占有率仅为32%。按2000年162家金切机床企业销售收入统计,非机床产品销售收入占25%,则市场消费额为421.5亿元人民币,合50.9亿美元,则是第一消费大国,还不是强国。 2、机床拥有量大,但水平低 我国金切机床拥有量中达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达国内先进水平的占9.1%,国内一般水平的占50.8%,国内落后水平的占38.6%,这种状况与国外企业先进机床占主体的情况截然相反。 3、产量构成依然落后 2001年我国生产金切机床19.21万台,其中数控金切机床产量17521台,产量数控化率为9.1%,产值数控化率约30%;而日本2000年生产金切机床90551台,数控金切机床产量53823台,产量数控化率为58%,产值数控化率为88.5%。我国2001年产加工中心522台,日本2000年产加工中心15371台,是我国的29倍。我国台湾地区2000年产加工中心13857台,是大陆的26倍。我国数控车床中70%是由单板机控制的经济型数控车床,电加工机床中80%以上是经济型的,而这两类数控机床占了我国数控机床产量的一半以上,全功能数控机床产量不过万台。 4、销售状元进不了世界20强 工业发达国家机床行业都有几家强势企业,而我国到2002年销售收入第一名的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18.6亿元人民币,还进不了世界机床行业销售额前20强,如果剔除非机床的销售收入那就相差更远。 5、产品水平低 国产数控车床到2000年可供品种700多种,接近数控机床品种的50%,其中占产量70%的是经济型数控车床。6、可靠性有待提高 国产数控系统MTBF可靠性大都超过1万小时,但国际上先进企业数控系统MTBF已达8万小时。国产数控车床、加工中心MTBF虽有少数厂达500小时,但国际上先进水平已达800小时。对国产加工中心刀库机械手、数控车床刀架,用户仍不放心,定位精度,特别是重复定位精度也有待提高。至于外观、漏油等老问题仍与工业发达国家产品有差距。三、我国机床业的发展机遇2002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产、销两旺。作为基础机械工业行业,机床业无疑正在受益于国民经济的高速成长。德国机床制造协会的资料显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2002年机床市场迅猛发展,中国超过德国和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床市场。从产能上分析,目前我国机床产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2002年产值达260亿元,近年来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幅。 我国机床产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数控机床的需求量更堪称世界之最,但目前国内的生产企业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仅2002年,数控机床的进口额就是出口额的10倍,市场空间极其广阔。未来几年,汽车、信息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将为机床业的雄起提供强劲的需求拉动。 汽车产业一直是机床工具行业的主要用户。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汽车业对机床的需求量约占机床总需求量的50%左右,我国的这一比例也呈逐年上升之势。三大汽车集团和9个骨干厂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投入技术改造资金261亿元,汽车零部件的技术改造投入也将近73亿元,其中与机床工具工业有关的就有42亿元,占12.57%。2002年以来,以轿车为代表的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作为上游行业的机床业将受到明显的需求拉动,成长可期。其次,信息产业是我国增长最快的先导产业,以新材料、新能源、自动化等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其发展需要大量高精、复合、智能、多轴控制、自动化高档机床,同样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再次,传统产业如机械、纺织、冶金等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实力,都在技改方面投入较大,新一轮技改热潮正在形成,这同样为机床工具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此外,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航空、航天等军工产业加速新品研发和批量生产能力,都需要采购大量的机床设备,而西部大开发、西气东送、西电东输、交通能源基础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重大项目的相继动工,也为机床工具行业提供了间接发展机遇。 巨大的需求缺口已经拉动了机床类上市公司业绩的整体提高。以沈阳机床(000410)为例,公司一季度季报显示,机床产量完成4921 台,同比增长212%;销售收入34685 万元,同比增加132%,良好的市场需求已经开始对公司业绩形成实质性的利好影响。 在看到光明前景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机床行业现存的不足和隐忧。整体来看,我国机床工业尤其是数控机床技术仍处于上个世纪90年代发展水平,无论在产品质量、技术水平还是在市场竞争能力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阶段性差距,因此大力发展以数控机床及配套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提升机床制造业的技术含量,是国内机床制造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强大的技术优势、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完善的市场网络将成为中国机床行业成长的希望所在,而机床业的顺风飞扬也承载着中国工业的希望。四、我国主要机床企业分析(一)沈阳机床沈阳机床集团总资产52亿,是国家520户重点企业。目前机床工业总产值和数控机床产销量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是我国数控机床研发、生产基地。集团下属企业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39亿,股份公司由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友谊机床厂、沈阳第三机床厂组成。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520户重点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之一。公司于1996年上市,总股本3.4亿元,其中国有股、流通股和法人股分别占54.42%、39.1%和5.87%。公司现有五个生产制造事业部、四个控股子公司。公司主导产品分别为数控机床、普通机床、专用机床、数控系统四大类,共300多个品种,1000余种规格。产品覆盖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年来,公司以实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技术改造项目为契机,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技术创新,仅仅围绕数控机床产业化目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机床销售收入连续三年以高于30的速度增长,其中数控机床销售收入连续三年以高于50%的速度增长;三年内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数控机床产值增长两倍;产值数控化率由九五初期的不足10%,提高到目前的50%左右;中高档数控机床已批量进入汽车、国防军工等重点行业的核心制造领域;为上海磁悬浮项目提供的轨道梁加工生产线表明沈阳机床已具备为国家重点项目提供成套技术装备的能力;目前机床产品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和数控机床产销量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二)大连机床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有五十多年发展历史的大型现代化机床生产企业,占地面积67.2万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2979台,资产总额211,324万元,现有职工5770人。目前拥有12个企业(含8个内资企业、4个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制造能力,工程技术人员930人,高级职称220人,工人技师150人,各种金切设备1020台,拥有DIX1510,CIX1310,五面体加工中心、瓦格利希轨磨、玛格磨齿床、三坐标测量机等一批精大关稀工艺装备。大连机床集团公司是全国组合机床的生产基地和排头兵,全国最大的车床生产厂,全国机床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大连十大企业集团之一。2000年9月,原国家及西部直属科研单位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整体进入大连机床集团公司,成为集团公司的科研开发中心和中试基地,使大连机床集团公司成为全国组合机床及自动化设备、科研开发、生产制造为一体的龙头企业。2000、2001年集团公司的产品产值、销售收入连续两年居全国机床行业第一位。(机床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80)。(三)国内上市机床公司比较分析在国内沪深两市,以机床主机为主要产品的上市公司共有四家,分别是沈阳机床、秦川发展、青海华鼎和交大科技,除沈阳机床外,其它三家公司均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另外,我国大连机床厂和济南第二机床厂近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