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业银行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模式及监管研究债权资产是指在法律性质上,具有资产属性的各种债权;是各种经济法律主体在货币财产和其他财产的融通过程中形成的,享有增值性收益债权的财产。 摘要:在去杠杆化、结构性改革和避免大规模刺激计划的经济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通过新型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来面对愈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更加严格的监管政策。商业银行从事非标资产业务的模式有很多,本文主要讨论当前该业务在银行间市场中的主要形式直接购买和买入返售非标资产业务的规模及发展规律。研究显示,商业银行非标资产业务除了增加流动性和信用风险外,还存在货币空转问题,且较强的业务替代性和刚性交易量也使监管变得愈加困难。鉴于此,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增加业务透明度、促进资产证券化、促进金融机构合作、加强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等手段防止风险过度积聚引发银行系统性危机。 关键词:商业银行;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银行监管;银行间市场 一、引言 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简称非标资产)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券、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类融资等。从内涵上看,非标资产基本涵盖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模式,其中的信贷资产和承兑汇票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银行监管的核心。目前,除传统正规方式外,商业银行进行非标资产业务(尤其是信贷资产和承兑汇票)主要有两种渠道银行理财及银行间市场,而且以这两种方式交易的非标资产规模迅速膨胀。银监会于2013年将非标资产重新定义和界定则是对当前商业银行持续金融创新导致监管环境复杂的结果。本文分析商业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非标资产业务的形式、规模以及风险,并以此得出结论,为银行监管提供借鉴。 二、银行间市场发展及资金融通情况 (1)我国银行间市场的定位 自1984年我国建立银行间市场以来,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银行间市场已经成为金融机构之间解决流动性不足而进行短期融资的场所,并且交易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前银行间市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完全以信用为基础的资金融通市场,二是以金融工具为标的的交易市场。前者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后者则主要由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及相关衍生品市场组成。同业拆借期限较短,一般不会超过一年,最常见的是隔夜拆借。在以金融工具为标的的市场中,票据与债券回购一直是商业银行频繁使用的资金融通方式。正回购方作为债务人将交易计入卖出回购,逆回购方作为债权人将交易计入买入返售。在银行间市场中,传统的回购对象不仅包括票据和债券,还包括贷款,而且在2012年之前债券是银行回购的主要金融工具。但从2012年开始,很多银行为了规避监管,在具体操作中又幻化出多种交易手段,这一点在票据的使用上尤为明显。 (2)银行间市场资金融通情况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各国监管部门以及国际监管机构都加强了本国银行业监管及跨区域银行监管合作的力度。新的法规和措施仍然围绕银行监管的两大传统领域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展开,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资本充足率管理方面,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通过巴塞尔协议III。根据新协议,国务院规定我国将执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新标准:系统重要性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0、5%。在流动性监管方面,我国银监会对当前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2013年公布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标准,制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存贷比、流动性比例及流动性覆盖率三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除此之外,2013年7月5日,国务院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简称金十条)。其中在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方面,要求银行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以及两高一剩行业等当前重点金融风险领域的贷款规模。 总的来说,风险监管对商业银行高杠杆经营模式进行了各种限定。但从商业银行角度,这些监管恰恰成为其进行创新,绕道监管的激励。创新手段之一便是通过银行间市场发展非标资产业务,将受到多重监管的贷款业务转化成监管相对宽松的银行间市场业务。这直接导致了银行间市场交易异常活跃,交易量大增的局面。作为金融机构资金融通的传统手段,同业拆借交易量自2010年起便出现波动上涨趋势(如图1所示),2009年全年同业拆借交易总量为19、35万亿元,仅在2015年上半年交易量已高达24、48万亿元。回购市场交易量呈稳步上涨趋势(如图2所示),2009年全年回购交易成交额为67、7万亿元,2015年上半年回购交易成交额已高达164、68万亿元。 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的巨变反映出商业银行在资金来源以及资金使用方式上本质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银行正采用灵活的手段,利用银行间市场的短期交易将非标资产进行表内转移,而创新背后则隐含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三、商业银行非标资产业务运营模式以银行间市场为平台 (1)商业银行银行间市场非标资产交易情况 商业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非标资产业务有直接购买和买入返售两种运作模式。直接购买非标资产是指银行通过同业资金,购买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附有受益权的金融资产,从而达到间接发放贷款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资产不计入贷款,而是转化为投资项,使用最多的是应收款项投资。这种运作方式出现较早,2012年前最初被几家上市商业银行采用,而在2012年该模式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广泛使用的银行间市场非标资产业务手段。如图3所示,自2009年以来,上市商业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中的非标资产持续增加。其中虽然经历两次波动,但交易量短时间内反弹强烈。与2009年全年的1233亿元非标资产存量相比,上市商业银行2015年上半年通过该业务转移的资产已高达61199亿元。 买入返售非标资产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回购交易,将选定或已形成贷款的融资项目转化为短期同业资产,主要包括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和买入返售票据。商业银行大规模使用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始于2012年。2013年中期出现的钱荒事件以及2014年年底央行及银监会对银行间市场的一系列监管,使该业务逐渐被其他业务模式取代。买入返售票据在很多商业银行的非标资产业务中占重要地位。该业务大规模发展始于2010年,2013年上半年交易量高达28112亿元,是2009年的3倍。同样源于钱荒事件和监管,商业银行对该类交易不断进行调整,使资产存量出现剧烈波动,但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见图3)。 (2)直接购买附有受益权的非标资产 商业银行通过同业拆借资金购买其他商业银行、信托机构、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主要是理财产品、信托受益权或资产管理计划),可以将本行贷款转变为投资项目。运行模式如图4所示: 银行A首先选定贷款项目,但直接放贷会受到贷款投向、资本金以及流动性等各方面制约,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其他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过桥公司,通过购买其发行的各种附有受益权的非标金融资产,达到间接放款的目的。在此过程中,银行A购买的非标资产并不计入客户贷款及垫款,而是转化为投资项目。各家银行的转移科目并不相同,主要是在应收款项类投资项下种类繁多的二级科目,如受益权转让计划、资金信托及资产管理计划、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等。投资类别选取上,商业银行偏重于信托受益权及资产管理计划。除应收款项类投资外,个别银行还计入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3)买入返售非标资产 1、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 最先开始进行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的是兴业银行。2010年该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达14亿元。银行大规模进行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是2012年下半年。运作模式如图5所示: 银行A有一贷款项目,但因贷款资金紧张或受贷款投向等方面的监管限制,无法直接进行投资。为了维护客户关系,首先银行A委托信托公司成立信托受益权并对其进行担保,同时由银行B认购(计入投资项目,规避监管)。由于该受益权是长期投资,对银行B来说会占用资金,因此银行B通过与银行C进行短期回购交易将资金进行回笼。在回购到期时,银行B与银行C进行结算,同时寻找另一家银行D接盘。如此反复进行,直至受益权到期。在此过程中,银行B以及信托公司起过桥作用,收取过桥费。 2、买入返售票据 票据常用于贸易结算。当企业贸易背景得到银行认可后,支付20100%的保证金,银行便为票据签署付款承诺,即为银行承兑汇票。当银行签署承兑汇票时,该业务属于表外业务,并不计入贷款规模。但当持票人在票据到期前向银行办理贴现,就要视同贷款计入表内的客户贷款和垫款,并接受各项监管。为规避监管,银行A采用卖断+买入返售的做法,即银行A将已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卖断给银行B。由于该交易会占用银行B的资金,因此两家银行会进行附带买断条款的票据回购交易,即银行A先将已卖出的票据进行买入返售,将贷款进行转化。当票据快到期时,两家银行在办理回购结算的同时,银行A对其进行买断。 商业银行频繁使用票据的买入返售,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表现为银行间市场交易量暴涨,这在中小商业银行中表现尤为明显。很多城市商业银行也将其作为资产扩充的手段。如苏州银行2009年银行间市场交易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8%,2013年年末则高达30.8%,相应的资产规模增加了近5倍。2014年,买入返售资产大量减少,而应收款项类投资剧烈反弹,资产规模已扩张到2009年的6倍。北部湾银行2009年银行间市场交易资产占比22.4%,2012年达到39.4%,直到2013年才恢复正常水平,此时资产规模已经是2009年的4.5倍。城市商业银行之所以频繁使用银行间交易,是因为大部分银行都有上市计划,而通过正常渠道达到银行上市资产规模要求比较困难。鉴于此,很多城市商业银行利用银行间资金流转使资产负债表对应项目账面价值快速累积,非常便捷的达到上市要求。如采用票据对敲,A银行买入B银行的票据,B银行承诺在一定期限后回购。与此同时,B银行买入A银行相同金额的票据,A银行承诺相同期限后回购,交易后两家银行资产规模都得到提升。 四、银行间市场非标资产业务风险及效率分析 (1)增加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非标资产业务的后果之一是会增加整个系统的流动性不足。银行间市场业务一般来说是短期交易,而非标资产业务没有二级市场,其中的信托受益权是长期投资,因此存在将筹措的短期资金投资于缺乏流动性的长期金融工具的现象。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需要银行在流动性负债到期前不断地募集资金支持长期项目。从表面上看似乎增加了资金的流动,却导致整个系统对短期资金的饥渴,增加了流动性风险。除了银行间市场的非标资产业务以外,理财、券商定向资管形成的大量表外业务随时都需要资金衔接,一旦出现整体流动性紧张,就会出现恐慌情绪,银行间市场利率也会飙升,加剧资金短缺。同时,大量短期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频繁循环,使同业之间相互牵扯密切,一个环节生变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加剧风险的积累和演化。如2013年6月发生在银行间市场的钱荒事件,即为流动性风险过度积聚的结果。 (2)增加银行系统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是高杠杆经营行业,负债对所有者权益的比重高达十几倍。鉴于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各个国家的监管机构都认定商业银行是高危行业,并对各项风险进行监管,而监管的重中之重为信用风险。为了降低商业银行杠杆比率,防止由于过度放贷致使储户存款得不到保障,巴塞尔委员会自1988年起即开始对商业银行资本金以及资产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作协议委托合同样本
- 2025至2031年中国有机玻璃化妆品座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数据采集与清洗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代码安全机制与实现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城市规划原理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人力资源经理工作成果展示》课件
- 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
- 2025智能家居安防系统安装合同书
- 2025至2030年中国车载式LED电子显示屏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美式沾塑钢丝钳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春季中小学升旗仪式安排表(附:1-20周讲话稿)
- 专项突破03四则运算实际问题(应用题)(8大考点)(学生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 加油站的法规法律合规管理
-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专业技术及售后服务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中国男式印花T-恤衫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孝感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
- 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专题三 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中国精神
- 《光明乳业公司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及优化建议(10000字论文)》
- 剪映专业版教学课件
- 邀请招标文件模板
- 加工模具保密协议(2024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