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2.doc_第1页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2.doc_第2页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2.doc_第3页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2.doc_第4页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2二、阅读下文,完成第34题。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注牸牛:母牛。 夷吾;即管仲。 咎繇:人名,法官。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以臣名之名( ) (2)臣故畜牸牛畜( )(3)公诚愚矣诚( ) (4)管仲正衿再拜曰正( )解析 (1)命名(2)养(3)确实(或:真)(4)使正(或:整理好)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解析(1)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重点词:“使”“理”“安”,兼顾全句)(2)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重点词:“见”“暴”“与”,兼顾全句)三、阅读下文,完成第5-6题。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知杭州仁和县( ) (2)以谢平昔奖进(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 (4)所忧者气峻而骄( )解析 (1)掌管 (2)往常 (3)希望 (4)高傲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解析(1)到了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以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重点:略、课、补出省略)(2)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重点:患、达)四、阅读下文,完成第78题。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 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文章冠世( ) (2)不跻大位( )(3)盈其箱笥( ) (4)为时所排( )解析(1)居于首位 (2)晋升 (3)装满 (4)排挤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解析(1)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2)(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五、阅读下文,完成910题。太尉朱崖公,两出镇于浙右,前任罢日,游甘露寺,因访别于老僧院公曰:“弟子奉诏西行,祗别和尚。”老僧者熟于祗接,至于谈话,多空教所长,不甚对以他事。由是公怜而敬之。煮茗既终,将欲辞去。公曰:“昔有客遗筇竹杖一条,聊与师赠别。”亟令取之,须臾而至。其杖虽竹而方,所持向上,节眼须牙四面对出,天生可爱。且朱崖所宝之物,即可知也。别后不数岁,再领朱方,居三日,复因到院,问前时柱杖何在。曰:“至今宝之。”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矣!公嗟叹再弥日,自此不复目其僧矣。太尉多蓄古远之物,云是大宛国人所遗竹,唯此一茎而方者也。注:空教:佛教。筇:竹名。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前任罢日_(2)由是公怜而敬之_(3)亟令取之_(4)至今宝之_解析(1)终止、结束(2)喜爱(3)赶紧、立即(4)把看作珍宝(像珍宝一样收藏)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矣! (2)公嗟叹再弥日,自此不复目其僧矣。 解析 (1)朱崖公请(老僧)拿出(竹杖)来观看,结果发现老僧已把方竹杖削圆并涂上油漆了! (注意补出省略,“规圆”的翻译)(2)朱崖公反复感叹了一整天,从此不再去看望那个老僧了。2010年高考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体验大本营】【能力集训】(一)子产论为政郑子产有疾,谓于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崔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1)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2)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求,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选自陈蒲清古文观止左传)【注释】 汔(q):差不多,将近。式:助词,无实义。竞:急。求:缓。优优:温和宽厚的样子。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的子产在病中对大叔的一番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观点:推行宽政要更难一些。B郑国的盗贼很多,与大叔不忍心行猛政有关联,但在他调兵攻打之后,盗贼稍有了收敛。C孔子对子产的称赞与落泪,与子产将“宽(德政)”放在“猛(严政)”之上密切相关。D制止残暴的抢夺者,因为他们从不惧法度,这是用平和的政治来纠正偏差的做法。答案D解析参看第三段“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便知弄反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倡导的为政之道。答案为政者要宽严(既威猛严厉又宽大仁慈/阴阳调和,刚柔相济/宽猛相济)相辅而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参考译文】郑国的子产生了病,他对大叔说:“我死了以后,您肯定会执政。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方法来使民众服从,那次一等的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子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用宽和方法施政。郑回的盗贼很多,聚集在叫做崔苻的湖沼里。子太叔很后悔,说:“要是我早听他老人家的话,就不会到这种地步了。”于是,他派步兵去攻打崔符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孔子说:“好啊!施政宽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措施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百姓受到伤害就用宽和的方法。用宽和来调节严厉,用严厉来调节宽和,政事因此而和谐。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众辛苦又勤劳,企盼稍稍得安康;京城之中施仁政,四方诸侯能安抚。这是施政宽和。不能放纵欺诈者,管束心存不良者;制止残暴的抢夺者,他们竟然从不惧法度。这是用严厉的方法来纠正偏差。安抚远方的人、亲善近邻,用此来安定我王室。这是用平和的政治来安定国家。又说:既不急躁也不慢,既不刚猛也不柔,施政温和又宽厚,百种福禄全聚。这是宽和达到了顶点。”等到子产去世,孔子得到了消息,流著眼泪说:“他是古代传下来的有仁爱的人。”(二)游三游洞记/刘大櫆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涔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徙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注:薪采者行歌:樵夫们唱着歌。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知退:白行简的字。欧阳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炙:烤,这里是“领略”的意思。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三游洞突出了扣击时发出的种种乐声,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将三游洞衬托得格外深邃幽静,如此妙境,令人陶醉。B对三游洞得名由来的交待对阐发本文主旨有着重要作用。作者认为三游洞是因白乐天(居易)等三人共游此洞,不忍离去,于是游览了三次而得名。C作者以白乐天、元微之等人作比,不难体会作者内心深沉的悲凉和不平,但作者并不直抒愤懑,而是点到为止,委婉含蓄,体现了其“文贵远,远必含蓄”的文学主张。D作者善于将自己人生的不幸推及开去,与山川风物紧密相连,本文尤其注重突出三游洞的“美好不外见”的特点,在感叹山川之不幸中寄予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答案C解析三游洞是因白乐天等三人共游此洞而得名,而非三次游览。文章首段作者不厌其详地叙述游洞前的旅游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衬托出了游者不畏艰难寻幽访胜的浓厚兴致,表现了三游洞位置的“荒遐僻陋”,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答出两点即可)参考译文: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从陆地走二十里,靠近江的北岸,(这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狭窄,不能行走,于是下了车,登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有很大水声,于是再次下船登陆,顺着狭窄的小路曲折地向上攀登,一直登上山的顶峰。然后又用绳子拴着从高处滑了下来,(只见)下面的土地渐渐平坦,有一块大石头覆盖压着挡住了道路。于是弯着腰低着头,经过巨石下面出来。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二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中间的室像正屋,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石头像乳房下垂着,敲击它,它发出的声音像钟声一样清脆。左室外面有一块小石头突出直立,(形状)方方正正,敲击它声音像磬声。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击它就发出“逄逄”的鼓声。背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帮助它使它更响亮了。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的。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寻,量词,八尺为一寻)的翠绿的山壁,山壁下面还有小路,樵夫们唱着歌,歌声缕缕而不断绝。以前唐时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剌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稹)恰好从通州将要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留恋不舍,不忍离别,于是一起来这洞来游玩,“三游洞”因为他们三人而得名。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谪到这里,相继来此洞游玩,有的还写了诗文来纪载这件事。(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谁排斥过我呢?谁使我贬到这里的呢?陪同我一起来游玩的,是本地学使陈公的儿子叫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能一起来, 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他来了,那又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呢?像乐天、微之这类人,就是世俗所说的伟人,能够在那一时代名声显赫,所以凡是他们足迹到过的地方,都有用来传到后世的,而这个地方也能够凭借人而很显耀。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去去来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虽然这样,但山川的美丽景致,如果使它们处在大的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地方,那么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不过放置在荒凉偏僻的地方, 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在外面,人们也无法来亲自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新题速递】(一)谕诚/贾谊汤见设网者四面张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网,令之人循绪。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请受其犯命者。”士民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而况我乎!”于是下亲其上。楚昭王当房而立,愀然有寒色,曰:“寡人朝饥,时酒二觛,重裘而立,犹憯然有寒气,将奈我元元之百姓何?”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徒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当房之德也。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眥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乃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履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战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文王昼卧,梦人登城而呼已曰:“我东北陬之槁骨也,速以王礼葬我。”文王曰:“诺。”觉,召吏视之,信有焉。文王曰:“速以人君礼葬之。”吏曰:“此无主矣,请以五大夫。”文王曰:“吾梦中已许之矣,奈何其倍之也?”士民闻之,曰:“我君不以梦之故而倍槁骨,况于生人乎!”于是,下信其上。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灭中行氏,豫让徙事智伯。及赵襄子破智伯,预让剂面而变容,吞炭而为哑,乞其妻所而妻费识。乃伏刺襄子,五起而弗中。襄子患之,食不甘味,一夕而五易卧,见不全身。人谓豫让曰:“子不死中行而反事其雠,何无耻之甚也!今必碎身麇躯以为智伯,何其与前异也!”豫让曰:“我事中行之君,与帷而衣之,与关而忱之。夫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及智伯分吾以衣服,啖吾以鼎实,举袂而为礼。夫国士遇我。我固国士为之报。”故曰“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非冗方也,故在主而已。【注释】循绪:循:依照,绪,功业。觛(dn):小酒杯。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叙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汤看见布网的人四处结网,认为那是桀一样的人,于是告诫诚布网者即使对待禽兽也不要残暴。汤的这一做法让老百姓相信汤对他们一定会广施仁德。B楚昭王因自己酒后寒冷就推已及人,想到老百姓的疾苦,他是贾谊心中理想的君主形象。而楚昭王后来的遭遇也说明了只要君主施德于民,就能得到民的拥戴。C楚昭王不愿遗弃一只鞋子在战场上,且从此之后,楚国便没有相互遗弃的习俗,这则故事说明了君主的行为对世风的影响之大。D周文王对待枯骨的事例并非说明周文王贪生怕死,盲目迷信,而是说明了君主待人以诚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B 不是楚昭王酒后寒冷,喝酒是为了御寒。此外,“他是贾谊心中理想的君主形象”说法也过于绝对。结合最后一段,说说豫让“徒事”智伯且杀赵襄子的原因是什么?这则故事表明了作者什么观点?答案赵襄子像对待一般人一样对待豫让,而智伯像对待国士一样对待他。(1分)说明君主待人以礼、待人以诚、予人以知遇之恩,能得到回报(报答)。(2分)(意思对即可)【译文】商汤看见布网的人四面结网并祷告说:“从天上降下来的,从地中生出来的,从四方到来的,都收入我网中。”汤卞:“嘻!全部网罗了。不是夏桀还有谁能这样呢?”于是就命令去掉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并且教人祷告说:“蜘蛛结网,而今人们向蜘蛛学习。愿意往左的往左,愿意往右的往右,愿意高飞的高飞,愿意下降的下降,我接爱那些自投罗网者。”士子和平民知道这种情况后说:“汤的恩德施于禽兽了,更何况对我们呢!”因此,百姓亲近他们的君王。楚昭王在厢房正中站立,愁容满面,好像显得很寒冷,说:“寡人早上肚饿,当时饮两小杯酒,穿上两层皮衣,还仍然痛苦地感到寒气袭人,我的庶民又会怎么样呢?”于是当天就拿出官府里的皮衣给受冻的人穿,取出仓库的粮食来救济饥饿的人。过了两年,吴王阖闾突然袭击郢都,楚昭王逃奔到隋。那些先前在立于厢房时受到赏赐的人,请求返回楚国与敌人以死相拼。结果,阖闾一晚上五次迁徒睡眠地点,不能占有楚国,率领军队离去。昭王亡国竟能回楚复位,是因为立于厢房时能够施德的缘故。过去楚昭王与吴人作战。楚军失败,昭王逃跑,鞋子断裂跑丢了。走了三十步,又回去捡回鞋子。等到了隋,手下人问道:“王怎么竟然吝惜一只鞋子呢?”昭王说:“楚国虽然贫穷,我难道会吝惜一只鞋子吗?只是想要同它一同返回楚回。”打这之后,楚国便没有互相遗弃的习俗。周文王白天睡觉,梦见有人登上城头呼喊自己,说:“我是东北角的枯骨,尽快以君王的丧礼来葬我。”文王说:“好吧!”醒了以后,招呼官吏去察看,那里确实有具枯骨。文王说:“赶快用国君的葬礼埋葬地。”官吏说:“这是身份不明的人,请用五大夫丧礼埋葬,”文王说:“我在梦中已经答应他了,怎么能改变呢?”士民听到这件事,说:“我们的国君不因为是梦中许诺而违背的枯骨的承诺,更何况对台戏于我们活在世上的人呢!”因此,百姓信赖他们的君王。豫让供职于中行君,智伯消灭了中行氏,豫让改为服事(或待奉,或意译为“供职于”)智伯。等到赵襄子打败智伯,豫让割面毁容,吞食火炭使自己不能说话,讨饭讨到妻子那里连妻子都不认识他。于是埋伏行刺赵襄子,多次未得成功。赵襄子对此十分担忧,食不甘味,一晚上多次变换住处,神情恍惚,听见都是形体不全的人。别人对豫让说:“你不为中行氏死节,反而侍奉他的仇人,是多么无耻呀!现在粉身碎骨也一定为智伯报仇,与以前的作为多么不一致啊!”豫让说:“我供职于(服事、侍奉)中行君,他给我帷帐当衣穿,给我门栓当枕头。他像待一般人那样待我,所以我就像待一般人那样对待他。等到服事(或侍奉)智伯时他拿衣服分给我穿,给我丰盛的食品吃,一举一动都很有礼节。他如同对待国士一样待我,我一定要象国士那样报答他。”所以说“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死,女为喜欢自己的人妆扮”,这并不是多余的话,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主上如何对下属罢了。(二)市隐斋记/元好问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日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予日:“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日: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贞 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注释】干没氏:指投机牟利的人。锥刀:小刀,比喻微末的小利。1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一位李姓朋友请他为娄公的“市隐斋”写“记”为发端,由此表明了自己对隐士的看法。B.作者认为,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处,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篙茅草之下才算隐居。C.古人之所以有大小隐的区别,是因为刚刚隐居的人道行不深,不能约束自己,只好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以免心乱,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去,这当然就是小隐,而能够隐居在朝市中的人则因为道行深,虽身处闹市,却能喧寂两忘,故为大隐。D.作者最后说起韩伯休的故事,是以韩伯休不求显达的淡泊心性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隐者,从而说明娄公本是要与世隔绝的,批评姓李的朋友替娄公求取书斋之记,违背了娄公本意。答案D解析从开头来看,求取书斋之记,是娄公本意,作者说“予意士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是作者委婉地批评娄公。.第三段中友人说:“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者,子何疑焉?”,作者到底对娄公有什么怀疑?他怀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怀疑娄公并非一个真正的隐士。怀疑的原因是:娄公既然作为一个隐于朝市的大隐者,就不该请托别人为自己的书斋写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