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doc_第1页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doc_第2页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doc_第3页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doc_第4页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一、基本情况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轻者感觉胸闷,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胸痹”的名称,归纳病机为“阳微阴弦”,治疗上温通散寒方药有瓜蒌薤白白酒汤及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与现代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密切,从2016年1月到2016年6月,我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8例,完成8例,平均住院日16天。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耳穴埋豆,穴位贴敷,消炎止痛膏贴敷,大黄敷脐,艾灸,中药薰药,六一散护肤,拔罐,中药泡足以及康复指导及训练等。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8例病例中,痰浊闭阻证5例,气虚血瘀证1例,心血瘀阻证1例,心肾阻虚证1例。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耳穴埋豆3例,穴位贴敷8例。(二)应用情况分析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口服中药汤剂及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其次为穴位贴敷和耳针治疗,而口服中成药及针刺应用较少。分析其原因,主要为:1该病患者既往均已接受PCI等多种治疗,往往病情较重,而且住院时程短,无论医师或患者意愿都倾向选择起效较快的静脉制剂,所以中药静脉制剂在急重症中应用普遍;2患者临床症状多样,且中医医院就诊的此类患者老年人居多,合并症亦较多,中成药往往不能兼顾,所以除非患者拒绝,临床医生多选择中药汤剂,较少应用中成药;3穴位贴敷及耳针因操作简便、作用较针刺持久,痛苦较小,也有较高接受度和依从性;且接受培训的护士即可操作,患者亦可随时自我治疗,故临床可操作性较强;4方案中推荐的平衡针、腹针及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因科室医师未经过相关培训,相关经验不足,故均未实施;5纳入患者均实施了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按照相关指南推荐,如无禁忌症,均应规范应用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与抗凝、稳定斑块、逆转心肌重构等药物。三、疗效评价与分析(一)总体评价52例患者中,症状改善51例(98.1%),体征改善31例(59.6%),理化指标改善20例(38.4%);临床好转51例(98.1%),无变化1例(1.9%)。(二)疗效分析心绞痛发作时疼痛程度减轻6例,持续时间缩短5例,发作次数减少6例。(二)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主要症状病例数辨证施护方法实施人次百分比胸闷胸痛8体位护理675%活动675%情志护理563%心悸气短5活动360%情志护理 5100%便秘0饮水00%腹部按摩00%排便指导00%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病例数中医护理技术实施人次百分比胸闷胸痛8穴位贴敷8100%耳穴埋豆337%心悸气短5穴位贴敷360%耳穴埋豆20%病例1:患者,封某某,男,75岁,病历号2479261。冠心病,PCI术后,术后规范应用二级预防药物,术后1年复发心绞痛,表现为劳累后(如上楼、走过街天桥)、饱餐后外出或遇冷胸部紧缩感,牵及左肩背部,每天发作12次,持续2030分钟,含服速效救心丸方可缓解,外院就诊建议再行PCI术,患者拒绝,欲求中医治疗。诊察患者,胸痹遇劳则发,伴疲乏无力,气短懒言,背部畏寒,自汗,舌质淡暗,有瘀斑,边有齿痕,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脉沉细,证属气虚血瘀,胸阳不振,予党参15 g、案例1:患者 陈玉兰 女 81岁住院号:00157617因“胸闷气促3天”收住入院。患者精神软,气促貌,有房颤高血压病史,舌淡红苔白,脉弦,入科后进入本路径,根据诊疗方案采用中医特色治疗,以穴位贴敷,耳穴埋豆为主,治疗7天后患者胸闷气促症状缓解。案例2:患者黄守法 男 83岁 住院号:00158019 因反复胸痛10余年,再发气促3天入院,患者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烛腻或白滑,入科后进入本路径,根据诊疗方案采用中医特色治疗,以穴位贴敷,耳穴埋豆为主,治疗8天后患者胸痛气促症状缓解。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实用性强:3(37%);实用性较强:2人(25%);实用性一般:3人(37%);不适用:0人(0%)。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2方案中对各疾病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关键环节如:选穴、应用时间、观察要点等做了明确说明,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科学。3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护理人员中医理论知识不够扎实。 2医护沟通协调不充分,限制方案中部分特色护理疗法的开展。 3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护理效果评价是由责任护士的主观认识及感受来进行评价,造成评价标准不一致。4.数据收集不全影响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观察。对上诉问题的响应整改如下:1. 按照不同层次定期组织学习,强化护士中医基础知识,提高护士的辩证施护能力。2. 护理方案实施前主动与医生沟通,使医生了解方案而及时开响应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3. 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确保观察数据客观有效。4. 完善评价方案制定量化的评价标准,确保中医护理方案效果客观真实。通过开展辨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中医个体化健康指导,70%以上的患者认为中医护理配合治疗对改善中风恢复的主要不适症状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成功的冠脉血运重建术(PCI或CABG)后再发心绞痛是现代医学治疗的一个难点,随着冠脉血运重建术后时间的推移,心绞痛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见原因主要为(1)冠脉再狭窄的发生;(2)冠脉病变的恶化;(3)冠脉微血管病变;(4)桥血管吻合处的病变;(5)移植物的退行性病变等。对于PCI术后再狭窄、不包括靶血管病变的冠脉病变的进展引起的再发心绞痛,尽管部分患者可以再次通过对病变靶血管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解决临床心绞痛症状,但仍有相当的患者因经济原因或个人意愿拒绝接受再次PCI术;而对已经经历CABG术或多支血管PCI术治疗、或存在冠脉微血管病变、或移植桥血管病变的患者,目前现代医学尚无完善的治疗方案。通过我们的临床实践,对于这类病人恰恰可以应用中医诊疗方案予以治疗,中药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可明显减轻心绞痛症状,使发作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持续时间缩短,明显提高患者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我科穴位贴敷选用丹参、川芎、桂枝、瓜蒌,以活血为主,兼以桂枝温阳通脉止痛,瓜蒌化痰利气宽胸;耳穴选取心、神门、交感等穴位,局部刺激以使经络得通、气血得以运行;此两种方法操作简便,配合中药汤剂,相得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