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2003年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情况总结.doc_第1页
绵阳市2003年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情况总结.doc_第2页
绵阳市2003年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情况总结.doc_第3页
绵阳市2003年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情况总结.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绵阳市2003年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情况总结绵阳市植保植检站摘要 2003年绵阳市小麦播种面积163.9万亩,条锈病发生面积115.8万亩,防治面积182.7万亩次,防治后挽回小麦产量损失29230吨,实际损失产量8110吨,分别占小麦总产量443879吨的6.6%、1.83%。具有发生时间早、发病面积大、发病品种多、后期扩展蔓延快、危害程度低于去年的特点。采取选育抗锈小麦品种、合理品种布局、药剂拌种、抓住防治适期施用对路农药等综合防治措施,达到综合治理小麦条锈病的目的。关键词 条锈病 发生 防治 1.发生实况。 绵阳市2003年小麦播种面积163.9万亩,条锈病发病面积115.8万亩次,发病面积比70.7%,比历史上大发生年2002年的135万亩、73.4%,少19.2万亩,低2.7个百分点;防治面积182.7万亩次;防治后挽回小麦产量损失29230吨,占挽回小麦病虫产量损失的50.4%;防治后实际产量损失8110吨,占小麦病虫实际产量损失的55.6%。2.发生特点。 具有发病早、发病品种多、春前扩展蔓延慢、发病面积小,后期扩展蔓延快、发病面积大,危害程度低于去年的特点。2.1 发生时间早 。 2003年小麦条锈病始发病期为2002年11月11日,在梓潼县发现病害,比大发生的去年提早11天,比前年提早26天,同时比条锈病大发生的1999年提早12天,是我市1978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早的一年。2.2 发病品种多。 生产上主推小麦品种绵农4号、绵阳26号、绵阳28号、绵阳29号等绵阳和绵农系列品种,无一幸免发病。2.3 春前扩展蔓延慢、发病面积小,后期扩展蔓延快、发病面积大 2003年绵阳市小麦条锈病呈早发态势 。2002年11月11日,梓潼县植保站在东石乡查到条锈病,品种为绵农4号,3个中心病团共6个发病点,其中最大一个中心病团面积1.5平方米,病团病株率63%,病叶率34.9%,病指22.4,其发病程度已经与去年12月上旬相似。虽然菌源量大,但因今年全市加大了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技术的推广力度,如30万亩绵阳31号、无芒1、2号等抗病品种的推广,小麦间套作技术、药剂拌种、春节前药剂防治措施的落实等,有效地控制了小麦条锈病在春前的扩散蔓延,春前发病面积18万亩,比去年同期减少42万亩。加上持续的冬干、春旱,截止2002年3月20日统计,全市发病面积60万亩,发病面积比37.5%,分别比上年同期的105万亩、57.1%低45万亩,19.6个百分点;4月中旬伴随气温回落正常,雨日雨量增多,条锈病菌侵染程度加重,扩展蔓延加快,小麦收获时发病115.8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5.6%,只比上年同期的135万亩、73.4%,少19.2万亩,低7.8个百分点。2.4 危害程度低于去年。今年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特点,最终导致的小麦损失为8110吨,只为去年损失数40500吨的20%。3.发生原因3.1 大面积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绵阳市常年小麦种植面积的90%以上都是绵阳系列小麦品种,至今近二十年。以后,绵阳系列小麦品种又在川西北、甘肃省陇南、陕西省南部等地推广,形成条锈病菌越夏区与越冬区连续多年大面积推广同一抗锈质源品种的不良格局,给条锈菌新小种的定向选择和流行创造了条件。根据四川省植保站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表明,自1996年(是绵阳系列小麦品种推广应用近二十年以来第一个条锈病流行年份)以后,对绵阳系列小麦品种有极强致病力的Hybrid46和水源11两大新小种类群持续上升为优势种群,2002年其总频率达86.0%,最终使绵阳系列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3.2 菌源量充足。调查研究表明:小麦条锈病菌在绵阳既能越夏,更能越冬,绵阳又与川西北、陇南为主的小麦条锈菌越夏基地毗邻,使得近几年绵阳成为四川省盆地发病最早(11月中下旬)、面积最大(100万亩左右)的地方。具备了绵阳本地流行和向外地传播菌源的大量菌源。3.3 后期气候适宜。前冬(11月-12月)降水充沛;后冬(1月2月)全市各地气温持续偏高,降水稀少,12月全市降水总量仅2-7毫米,绝大部分地区偏少89成,致使冬干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发生;春季(3月4月)降水量持续偏少,气温偏高,前期冬干后又出现春旱,4月中旬伴随降水天气过程,气温开始回落正常,雨日雨量增多,条锈病菌侵染程度加重,扩展蔓延加快。4.防治工作4.1加强疫情监测、信息传递。针对今年小麦条锈病发病时间早、发病面积大的特点,市县农业局一方面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加强监测,另一方面迅速向部、省、市有关部门专题汇报。全市植保部门共同努力,通过深入田间调查,在掌握条锈病发生动态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资料和气象资料综合分析,各地做出了较准确的预测,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科学可行的防治预案和措施,较为园满地完成了今年小麦条锈病的疫情监测工作。同时,结合绵阳市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综合治理试验站项目的实施,今年初,市植保站为市内5个县配备了计算机,9个县配备了打印机,使全市9个县(市、区)植保站在利用网络交流、了解条锈病发生、防治信息上具备了硬件设施,并在今年省、市、县之间的信息交流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全市10个市县植保站基本上做到了测报调查规范化、疫情信息传递网络化、病虫预报准确及时和预报可视化。4.2 加大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由于上年我市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大,危害损失重,今年小麦播种前,我们加大了对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性、严重危害性和关键防治技术的宣传力度,全市10个市县植保植检站举办科技赶场、培训班和会议30个(次),印发防治技术宣传资料4万份,在各级电视台发布15期电视预报,向上级专题汇报8次,并以30期植保情报、农业简报等形式,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动态、适期防治措施发送到全市200多个乡镇农技部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主动预防意识和防治技术水平,同时把所有内容均挂在绵阳市农业信息网站上供各级党政部门、各级领导、各乡镇农技部门决策参考。4.3 加大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技术的推广力度。今年通过更换推广绵阳30、31号,绵农5号,无芒1、2号等抗病品种30万亩,小麦套作大麦、蔬菜、胡豆35万亩,药剂拌种处理种子135万亩,春前药剂防治面积22万亩次,有效地控制了小麦条锈病的扩散蔓延。 4.4 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对小麦条锈病疫情,市农业局主管局长和分管局长亲临最早发现小麦条锈病的梓潼县现场调查研究,部署落实防治工作。要求各县(市、区)必须加强对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的宣传组织领导,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并通过发布植保情报、开技术培训会、防治现场会、落实防治工作责任制等措施,积极开展防治工作。4.5 加强农药市场检查。 市、县、区农业局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年初对全市农药批发市场和主要乡镇的农药销售网点进行了上岗人员培训和市场检查,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和未经登记农药的行为。今年14月,仅绵阳市农业局就开展农药市场检查10次,立案查处违法违规经营农资案件42件,查封假劣农药300公斤,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4.6 防治效果。全市举办科技下乡,以会代训等培训方式30期,共培训18万人次,发放病虫情报等技术宣传资料4万余份。全市共出动机动喷雾器1000多台,手动械10万多部,防治小麦条锈病182.7万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