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总论和脊髓.pptx_第1页
神经系统总论和脊髓.pptx_第2页
神经系统总论和脊髓.pptx_第3页
神经系统总论和脊髓.pptx_第4页
神经系统总论和脊髓.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东南大学医学院解剖组织胚胎学系 吕海芹 Email:, Tel:神经系统区分,活动方式,神经系统组成,常用术语,神经系统总论,神经系统的功能,基 本 要 求,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系统的区分。 灰质、皮质、神经核、神经节的概念。 白质、髓质、纤维束、神经的概念。 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 网状结构的概念。,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由脑和脊髓,以及附于脑和脊髓并分布于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构成,一、神经系统区分,中枢神经系统 脑 brain 脊髓 spinal cord,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12对 脊神经 spinal nerves: 31对 内脏神经 visceral nerves: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周围神经, 构造 胞体 突起(树突+轴突) 神经纤维: 轴突+髓鞘+神经膜,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1. 神经元(神经细胞), 分类: 根据功能: 感觉神经元(传入) 运动神经元(传出) 联络神经元(中间) 根据形态: 单极神经元(假单极)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根据神经递质: 胆碱能N元 单胺能N元 氨基酸能N元 肽能N元, 数量多(1050倍) 支持、营养; 保护、修复, 信息传递。,2. 神经胶质(胶质细胞),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弧 reflex arc: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适宜的反应,称为反射 reflex。,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活动。,反射和反射弧,四、神经系统的功能,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适应不断变换的环境,维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统一。 人类神经系统不仅适应环境,还能主观改造世界以维持自身和种系的生存和发展。,五、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神经外膜:包绕在每条神经外面的结缔组织。 神经束膜:结缔组织伸入束内将神经分为若干小束,并包围之。 神经内膜:包在每根神经纤维外面的结缔组织。,是分布在脑表面的灰质,如大、小脑皮质,灰质gray matter,在中枢部,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聚集的部位,因其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上色泽灰暗,故名灰质。,皮质cortex,除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在中枢部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神经核 nucleus,中枢部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髓鞘含有类脂质,色泽亮白而得名,白质white matter,髓质medulla,位于大脑和小脑皮质深面的白质,中枢部,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纤维束 fasciculus tract,周围部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 感 觉 神 经 节 内脏运动神经节,神经节 ganglion,神经纤维在周围部聚集而成粗细不等的神经,臂丛神经,神经nerves,在某些中枢部,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其间散布有大小不一的神经元胞体,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第十四章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基 本 要 求,1 脊髓 spinal cord,脊髓的位置,上下端的对应水平和分节。 脊髓的外形特征(颈和腰骶膨大)、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灰质、白质配布的形式及各部名称。 脊髓灰质前角、后角、中间带的主要核团及功能性质。 脊髓白质中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 皮质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 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一、位置和外形,位于椎管内 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下端(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脊髓何处定末端, 成人腰一小儿三; 终池底部对骶二, 终丝尾骨背侧攀。,(一)位置:,两个膨大: 颈膨大(C5节T1节) 腰骶膨大(L2节S3节),前正中裂 1 后正中沟 1 前外侧沟 2 后外侧沟 2 后中间沟 2(颈髓和胸髓上部),8条沟:,(二)外形,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脊神经 (31对) 前根 (运动) 后根 (感觉),柱状两膨大, 下部是圆锥 沟内前后根, 向下成马尾。,(三)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概念:每对脊神经相连的哪一段脊髓。 分部: 颈髓8节,胸髓12节,腰髓5节 骶髓5节, 尾髓1节。,对应关系 (高度): C14节=同序数椎骨 C58节,T14节=同序数椎骨-1 T58节 = 同序数椎骨-2 T912节 = 同序数椎骨-3 L15节 = T1012高度 S15节及O1节 = L1高度,临床意义 脊髓病变,确定手术部位高度 (如: T10节平T7) 椎骨损伤,推算受累脊髓节段 (如: C5平C6节),颈节一至四相齐, 颈五胸四节高一; 下胸高三中高二, 腰节平胸十十一; 骶尾腰一胸十二, 定位诊断是依据。,二、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横切面上,可见正中有一中央管,其周围有呈“H”的灰质,灰质的外周为白质。,(一) 灰质 gray matter,前角 前角运动细胞。 细胞:躯体运动 细胞:调节肌张力 支配骨骼肌。,后角 胶状质,后角固有 核,胸核。 接受感觉。 (躯体内脏),中间带 中间外侧核(T1L3节):交感低级中枢。 骶副交感核(S24节): 副交感低级中枢。 中间内侧核:内脏感觉,Rexed分层(10层) 层(后角) 层(中间带) 、层(前角) 层(中央管周围),脊髓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前索 anterior funiculus 外侧索 lateral funiculus 后索 posterior funiculus,(二)白质 white matter,长上行纤维束:感觉 长下行纤维束:运动,固有束:节段内和节段间反射活动,三种纤维束,上行纤维束(感觉) 薄束和楔束 脊髓小脑束 脊髓丘脑束,下行纤维束(运动) 皮质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 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 网状脊髓束:控制近端肌肉运动。 顶盖脊髓束:兴奋对侧颈肌; 抑制同侧颈肌。 内侧纵束:协同眼球和头颈肌运动。,1.上行纤维束,(1)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 T5 以下 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 T4 以上 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如两点辨别觉) 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2)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起自脊髓灰质和IV-层,经白质前连合越边后在同节或上1-2节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当上行至脑干下部时,脊髓丘脑前束加入内侧丘系,而脊髓丘脑侧束纤维自成脊髓丘系继续上行,脊髓丘脑前束 anterior spinothalamic tract: 传导粗触觉,压觉 脊髓丘脑侧束 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 : 传导痛温觉 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1)脊髓小脑后束 pos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主要起自同侧板层的背核,仅见于L2以上脊髓节段 2)脊髓小脑前束 an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主要起自腰骶膨大节段板层-层的外侧部,大部分交叉至对侧上行,小部分不交叉 经小脑上脚进入小脑皮质 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3)脊髓小脑束,2 下行纤维束,(1)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1)皮质脊髓侧束lateral corticospinal tract: 交叉 2)皮质脊髓前束anterior corticospinal tract: 不交叉,作用:支配和躯干四肢骨骼肌。 来源:大脑皮质。,(2)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 (3)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 (4)网状脊髓束:躯干四肢近端肌的运动控制 (5)顶盖脊髓束: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 (6)内侧纵束:调节眼球运动与头部姿势,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内侧纵束,脊髓白质纤维束排列的位置关系,白质包外灰居中,灰质断面似蝶形; 前角运动后感觉,侧角交感在腰胸; 前侧后索传导束,联络颈节上下行; 后索薄楔内外位,深感精触较固定; 前侧索内上下全,冷热触压和运动。,三、脊髓功能,上、下行传导径路的中继站; 反射中枢。,单突触反射:一个传入神经元和一个传出神经元 节段内反射:只涉及一个脊髓节段的反射 节段间反射:跨节段的反射 躯体反射:骨骼肌的反射活动,有牵张反射、屈曲反射、浅反射等 内脏反射:刺激内脏引起内脏反应 躯体内脏反射:刺激躯体引起内脏反应 内脏躯体反射:刺激内脏引起躯体反应,(一)脊髓反射 spinal reflex,是指脊髓固有的反射,其反射弧为:感受器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及后根传入纤维脊髓固有束神经元及固有束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前根传出纤维效应器。,1.牵张反射 stretch reflex (包括深反射和肌张力反射),2、屈曲反射 flexor reflex,(二)脊髓损伤的一些表现,脊髓全横断损伤:脊髓休克 脊髓半横断:布朗-色夸综合征,中央灰质周围病变: 感觉分离 前角损伤:脊髓灰质炎,弛缓性瘫痪,后索损伤: 薄束下肢运动、位置和振动觉障碍 楔束上肢运动、位置和振动觉障碍 皮质脊髓侧束损伤 :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痉挛性瘫痪 白质前连合损伤: 双侧相应部位温痛觉丧失 脊髓丘脑束损伤:损伤对侧1-2节段以下皮肤温痛觉消失或减退,女孩,5岁,两个月前突然出现高热,三天后发现左下肢不能活动,以后体温虽然降至正常,但左下肢的运动仍未恢复,且肢体逐渐变细。经检查发现:左下肢完全瘫痪,肌张力减退,膝和跟腱腱反射消失,肌肉明显萎缩,无病理反射,深、浅感觉未发现异常。 请问: 1.该疾病是中枢神经受损,还是周围神经受损。 2.病变部位应在何处? 3.根据以上临床表现,该病的诊断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4.查阅相关文献,比较上、下神经元损伤后临床表现。,病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