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国演义》的悲剧性.doc_第1页
浅论《三国演义》的悲剧性.doc_第2页
浅论《三国演义》的悲剧性.doc_第3页
浅论《三国演义》的悲剧性.doc_第4页
浅论《三国演义》的悲剧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三国演义的悲剧性以蜀汉主要人物为例作 者:冯 盼指导老师:周全田摘要:三国演义中蜀汉集团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刘备、关羽,各自演绎出人生的命运悲剧。追溯其悲剧之因,既有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也有人物自身的性格缺陷和弱点。这些人物的悲剧,又使整部作品笼罩着浓重的悲剧气氛。关键词:三国演义;悲剧;诸葛亮;刘备;关羽三国演义一度被称为“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1。 所谓悲剧,即将美好的事物毁坏了给人看。正如黑格尔所说,悲剧人物的灾祸如果, R& ) $ 4 k m% r要引起同情,他就必须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意蕴和美好品质,只有真实的内容意蕴才4 z, g5 P& l V1 5 u能打动高尚心灵的深处。如果说整部三国演义是一场历史沧桑的大悲剧,那么它则7 H& * & s3 r, o- W是由一个个英雄人物的悲剧人生贯穿而成的。在小说描写的将近百年的历史中,有多少志士谋臣为他们的理想,为他们所信奉的忠义而不辞辛苦,四处劳顿,甚至不惜生命。尤其是以刘备为首的蜀汉集团的英雄们更是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而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然而,由于他们自身的性格弱点和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致使他们所做的只是徒劳的奋斗和无谓的牺牲,而这些个人悲剧又进一步导致了蜀汉集团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深渊。而也正是由于这些悲剧人物的悲剧体验和人生实践,才使得整部小说充满着情感的冲动与理智的压抑,悲剧情绪显得异常真实而复杂。一、一代军师的悲剧命运(一)传统的愚忠观念造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诸多原因之中,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愚忠观念对诸葛亮思维与行动的强大约束力,似乎应当是最根本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的儒生大都非常重视以人伦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而君臣关系又是所有人伦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所以,诸葛亮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美德就是对君主的无限忠诚。这种忠诚在诸葛亮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刘备的力量很弱小,几乎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简直是一穷二白。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而才智过人的诸葛亮绝对不可能不懂得这个道理,可是,他为什么还要誓死追随刘备呢?我们认为,一是诸葛亮为报“三顾茅庐”之情,二是看中了刘备汉室宗亲的血统。而这两点又恰恰印证了他愚忠的落后传统观念。但是这些在诸葛亮本人看来却是他应该追求的美德,而正是这样一种无以复加的无形的枷锁让他失去了拯救自己的最后机会。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如果当时诸葛亮能够抛弃传统的君臣观念,在刘备死后果断地废掉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的话,那么他的北伐计划也许真的会成功。可是,尽管他很清楚刘禅不是个明君,但是骨子里的那种愚忠观念使他无法说服自己去做那种背弃伦理道德的事来。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诸葛亮并非完全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他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其实,对于诸葛亮的悲剧结局,三国演义早在他出场之前就给出了暗示。司马徽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后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2耐人寻味的是,当诸葛亮听说徐庶向刘备举荐了自己,“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3 可见,诸葛亮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扶汉兴刘的结局和自身的命运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甚至可以说,他和司马徽一样,对自己“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早有预料。既然如此,他自然有机会避开这条布满荆棘的危险道路,这对于智慧超群的诸葛亮来说,原本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然而,诸葛亮却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可以说,诸葛亮是自愿承担起演绎悲剧的重任的,而这个“自愿”背后却一直有着一个愚忠的传统观念在作怪。(二)人生目标的错误东汉末年,宦官当道,吏治腐败,军阀割据,战乱连年,民不聊生。天才的诸葛亮生于这乱世,这是他的悲哀。他哀叹自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 。但“乱世出英雄”,又正是乱世,给了他施展才能一展宏图的机会,这又是他的幸运。在刘备三顾茅庐的盛情之下,诸葛亮出山了。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到了极致,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为之奋斗,但最终只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性结局。当我们从历史痕迹中寻找他悲剧的根源时,才发现,原来这一切主要都是他自己造成的。诸葛亮曾自吟“不求闻达于诸侯”,他难道真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吗?非也。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5,这话泄露了他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管仲是“春秋五霸”中齐桓公的相国,他协助齐桓公完成了霸业,而乐毅则是战国时燕昭王的亚卿,他率积弱的燕军连破强大的齐国七十余城,为古代善于用兵的名将。可以说,管仲与乐毅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与军事上两个杰出的代表。诸葛亮自比管、乐,就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抱负。诸葛亮的这种自比正是造成他的人生悲剧的关键所在。为什么这么说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群起,都想壮大自己,最后一统天下。在当时,刘备所领导的蜀汉力量很弱小,按照常理来说,跟随这样的主公取得成功的机会也非常小。可是,智勇双全的诸葛亮怎么就选择了刘备作为效忠的对象,并且要为此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这里面有一个传统的文化观念在作怪,那就是“正统”。试想,如果诸葛亮当初选择实力强大的曹操的话,那么三国那段历史可能要重新改写了。难道诸葛亮当真不知道曹操是当时最有机会完成大一统的人吗?非也。他可以说是当时的“智绝”,这点他应该是看得最清楚的。而管仲、乐毅为什么可以成功呢?道理很简单,个人的聪明才智加上选择对了真正能够帮助自己实现个人目标的君主。相反地,诸葛亮却由于种种原因,错误的做出了跟随蜀汉集团的决定,结果造成了自己抱负不能实现,就是个人能力再强,也无力回天,注定了他以失败告终的人生悲剧。二、固守着所谓的义和自身的性格弱点造成刘备的悲剧结局(一)刘备所信奉的义的狭隘性作品中的刘备,从一出场似乎就被作者写成了仁义的化身,而且刘备也确实时时处处践行着自己的仁义理想。可是,一味的信奉着这样一种信条也加速了蜀国走向灭亡的步伐。蜀国是三个国家中势力最弱小的一个,同时也是最先覆灭的一个,但是从开始的“桃园结义”到最后的彻底败亡,它被赋予的期望却最大,民众也最为拥护。蜀军弃樊城欲取襄阳之时,刘备不忍心抛下百姓,让有愿意追随者同去。不想两县之民齐声大哭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6百姓扶老携幼,官民一起渡河,两岸哭声不绝。刘备见到百姓遭受苦难,将责任归咎于自己,欲投江而死。从这个实例就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礼遇贤臣,爱民如子,遇事不独断专行,总是先征询谋士的意见,因而才有那么多的忠臣义士为之死节。可有的时候,在情感和理智之间,再贤明的人也会失去抉择的标准,从而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场合作出错误的选择,刘备也不例外。关羽被害,他要起倾国之兵为二弟报仇雪恨。先是赵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7这样的劝谏可以说情真意切,完全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可刘备对此竟置之不顾,说:“孙权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仇,啖其肉而灭其族,方雪朕恨!”8足以见刘备对孙权的仇恨,也可看出他是如何看重与关羽之间的情意。如果说是因为赵云的地位不高,刘备才不愿听取他的建议的话,那么作为军师的诸葛亮,他在蜀国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诸葛亮得知刘备要发落劝谏的秦宓,就立即上书替秦宓求情,令人想不到的是刘备竟将表掷于地上。君主不听金石之言,最终酿成悲剧结局。刘备是明君,他把复兴汉室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彝陵之战后他悔恨成疾,自知命在旦夕。白帝城托孤时,刘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检讨到:“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9他徘徊于手足之情和国家大义之间,最后选择了前者,这是非常艰难的抉择,也正因为这种抉择的难以两全,才会产生无法弥补的遗憾。用情感压抑理智,“历史往往是悲剧的,以情和义为出发点,却换来了悲剧的结果。”10同时这种抉择恰恰又符合刘备重情重义的性格特征,因而使悲剧情绪深沉而浓郁。(二)刘备自身的性格缺陷也许,在大多数读者的心中,蜀主刘备一直都是一个正面性格占主要方面的人物。确实,在书中没有提到太多刘备性格方面不好的地方,多数有关刘备章节的部分都写到了他性格很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贤能的君主。可是,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具有“拥刘反曹”的倾向,所以才把他塑造成几乎没有污点的“完人”。而我们如果仔细寻找的话,也还是照样可以找到一些刘备性格方面促使他失败的一些蛛丝马迹的。这些为数不多的例子就足以证明刘备身上确实存在致命的弱点,而这些弱点又进一步导致他失败的悲剧命运。在三国演义中,蜀主刘备似乎一遇到重大事情要决断的时候,都会先想到他的军师诸葛亮,这种爱征求谋士意见的习惯和做法确实很值得赞扬。然而,我们如果再仔细想想的话,也许就会发现这个刘备其实在好多时候是很容易动怒的,这也恰恰也是他草莽本性的真实流露。在刘备的所有的“怒”中,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与曹操在战场上遭遇,形势不利于刘备,理应撤退,但刘备大怒,不肯退让,无人敢谏言。面对紧急的军情,刘备不但无法做到客观冷静的处理问题,反而大怒不止,意气用事。他的这一性格弱点,最终导致了他的彻底失败。刘备的易怒性格给他本人以及蜀汉政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和悲剧性结局,恐怕是这个草莽英雄所意料不到的。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而他乃是蜀汉政权的决策者,试想,这样一位冲动武断的主公怎么能带领属下真正的建功立业呢?所以,正是刘备这一性格缺陷,使其一生多处于颠沛流离,坎坷艰难的创业途中,而少有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气度和激情。三、义绝和性格缺陷把关羽这个英雄送上了穷途末路三国演义众多名将之中,关羽,可谓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他,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可以说是驰骋沙场的赫赫英雄。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人物却演绎出悲剧性的人生。他,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不仅使自己陷入被困被杀的悲惨境地,也导致刘备、张飞死于非命,致使蜀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一)重小义而不顾大义在作品中,关羽堪称“义绝”的典范。从桃园三结义那时候开始,我们似乎就看出了他重义的一个侧面,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义”,才使得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如此的高大。但是,也是因为这个义,让他自己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深渊,成就了他的性格悲剧,也把他推向了命运悲剧的轨道。可是,我们也从某些事里看到了他的这个“义”的狭隘性,具体来说就是在“大义”和“小义”的抉择上,往往因小失大。在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军屡经挫折,惊吓,到了华容道上,已经饥饿不堪,马也全都十分困乏,“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者踉跄勉强而走” 11,又兼时值隆冬严寒,下雨积水,道路泥泞,真正苦不堪言。就连曹操身后也只有的“三百余骑”都弄得“并无表甲袍铠整齐者”,众将也都精竭力衰,“人纵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 12总之,曹操全军早已士无斗志,更无战斗力可言了。这时华容道上的伏兵就具有歼灭残军收拾战场的意味了。而在这条山僻路窄的华容道上确实埋伏着一支有着立意决战的精兵猛将的队伍。他们以逸待劳,在这场不战而胜的对峙中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要擒住曹操简直是易如反掌。但偏偏奉守华容道的大将就是当年曾投降曹操又颇受其“新恩”的关羽。在义和忠之间,他还是选择了义,而这乃是他出于个人的小义去考虑的,正是这个选择断送了他的“大义”。(二)骄而自矜的悲剧性格别林斯基强调悲剧的必然性。他说:“偶然的事件,例如一个人出其不意的死亡,或者其它未能预料到的与作品主要思想没有直接关系情况下,都不能在悲剧中占有地位。”13也就是说,悲剧不是由什么偶然因素构成的,它是一种必然。一出悲剧之悲就在于有价值的东西最终被毁灭。作为一个悲剧性人物,关羽人生悲剧的价值就在于他自己的毁灭。而且这种毁灭在很大程度上又恰恰是由于关羽自己性格上的弱点造成的。诚然,关羽是一个绝伦超群的名将。但也因为如此,关羽是骄傲的,并且这种骄傲情绪随着胜利在不断地滋长着。诸葛亮可以说早就看出了关羽的这个性格上的缺陷,他用“刚而自矜”四个字来概括他一点也不为过。在镇守荆州的过程中,对外,关羽本应坚持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八字战略方针,为联吴抗曹做出努力。但是在行动上,正是由于关羽的刚而自矜使得他总是有意无意地与刘备、诸葛亮的战略决策相悖。他怒斥诸葛谨,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的辱骂断然拒绝了孙权的求亲。在战斗中,关羽又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的情绪籍此膨胀。轻视陆逊,放松警惕,终于使他落入了吕蒙的圈套,荆州这个咽喉要地就这样拱手让人了。对内,关羽的骄傲早在欲与马超分高下,不与黄忠为伍的行动上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他的刚而自矜又使得他很难和部下搞好团结,缺乏容人容物雅量的关羽在危急时刻对部下的严惩与痛恨之色,使得身受重任的傅士仁、糜芳二人临阵倒戈,而此时吕蒙所施的收买人心的安抚之策,又使得关羽军中人心涣散,士丧斗志,纷纷脱逃。关羽由此陷入了腹背受敌,内外夹击的尴尬之境,最终只能选择走麦城这条出路。而就是在此时,他依然自大。面对王甫的劝谏,他固执己见,我行我素,选择走小路,而惨遭杀害。然而,关羽悲剧性的一生并未在此画上句号,他的死又导致为之复仇的刘备、张飞的悲剧结局。结果是仇未报,身先死,蜀汉事业也在根大程度上趋于崩溃。总之,关羽以他悲剧性的性格谱写了他悲剧性的一生,在义绝和自大之中把自我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从以上分析之中,我们就可以初步窥见以刘备为首的蜀汉集团覆灭的一些原因,正是由于蜀汉这些关键人物无法逃避和改变的个人悲剧,最终酿成了这个政治集团的倾覆。而这在我们今天看来,不能不说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剧。参 考 文 献 1 熊笃.三国演义的悲剧发微J.明清小说研究,2003(02). 2367891112 罗贯中.三国演义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204;202;225;443;443;466;274;274页.45 陈寿.三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112页-134页.10 鲁小俊.三国演义与民俗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