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锻炼一小时有效性的综合研究.doc_第1页
每天锻炼一小时有效性的综合研究.doc_第2页
每天锻炼一小时有效性的综合研究.doc_第3页
每天锻炼一小时有效性的综合研究.doc_第4页
每天锻炼一小时有效性的综合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有效性的综合研究结题报告广州市番禺区钟村第二小学 黄杰联 511495摘 要】针对我国近十年来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近几年来我校也发现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人数比例不断增加,且坚持体育锻炼的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人数越来越小和体能素质也随着年级的增长,提升的幅度逐渐减少。如果不采取措施,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可能会继续下滑。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针对全校583名学生进行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有效性对策研究,发现采用以运动处方为手段,改革现行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为关键,改变大课间操的组织形式为重点的综合锻炼方案,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来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从而达到促进小学生的体质健康,为今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抓好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每天 锻炼一小时 有效性 研究1前言: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不断的加强,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的提高,对提升全民族健康素质和推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近十年来,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的增加,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加上不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育子观,依然制约着青小年的健康成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依然严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过重。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力求通过对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的整体优化,构建出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儿童心理、生理特点的课间活动模式,因而我校进行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有效性的综合研究的研究与实践,力求通过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研究、探索出让学生逐步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推动其它方面素质的发展,进一步落实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研究的目的2.1通过“每天锻炼一小时”,改进和推行良好的行为习惯。2.2通过“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锻炼的能力。2.3通过“每天锻炼一小时”,增强学生自信心、意志力。2.4研讨如何开展 “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科学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人人享有体育乐趣,身心协调发展,真正使我校每个学生每天享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逐步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5让学生明白 “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性,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3.研究对象和方法3.1研究对象全校学生583人。3.2研究方法3.2.1问卷调查研究法: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健康及学生每天喜欢参与的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为课题提供依据。了解学生对 “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性的理解,为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3.2.2实验对比法:实验目的:激发体育运动的兴趣,调动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达到增强体能素质。实验时间: 2007年9月2009年6月,在体育课、大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时间进行。实验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根据实验对象体能素质的个体差异,用运动处方的形式指导课外体育锻炼,改善教学班的组织形式,采用动态分组分层次教学,调整教学内容,改变大课间的组织形式等教学实验。采用实验前后对照的体育教学模式。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实验前后的对比;对学生参加“每天锻炼一小时”实验前后的对比;对某一特定“实效性”进行实验对比。确定和检验课题的实验效果。3.2.3经验总结法:搜集如何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科学方法,吸取第一线有经验教师的经验,收集民间的、学生自创的锻炼项目和方法,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科学研究的规范要求将其总结和概括分类,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3.2.4实践研究法:对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实效性采用实践研究法,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基本设想和实践计划,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提高。4. 结果与分析4.1研究结果全校学生第一次测试与第二次测试各项指标对照表(一)次数测试时间测试人数总分等级身高体重等级肺活量体重等级优良合不合正常营养不良偏低超重肥胖优良合不合107/9583152203301826927222244115567628208/1258310131515710301162142230411012112次数测试时间测试人数台阶测试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优良合不合优良合不合优良合不合107/95834491157121211205462411536282208/125834060732133225200255016731350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全校学生经过1年多的实验,体能素质5项指标都明显高出于实验前,5项指标都呈非常显著差异,说明学生经过实验后,体能明显得到了提高,由此可见实验有成效。全校学生第二次测试与第三次测试各项指标对照表(二)次数测试时间测试人数总分等级身高体重等级肺活量体重等级优良合不合正常营养不良偏低超重肥胖优良合不合208/1258310131515710301162142230411012112309/55831133051678315142092025165541次数测试时间测试人数台阶测试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优良合不合优良合不合优良合不合208/125834060732133225200255016731350309/55837726702142213211176917730928从表1、表2中,我们不难发现,全校学生经过1年多的实验,体能素质5项指标都明显高出于实验前,特别是肺活量的提高,由实验前15个达到优秀,经过1年的实验,达到优秀的有41人,在经过第二年的实验达到165人。立定跳远实验前良好的学生全校583人只有139人良好,良好率23,经过2年的实验,在第三次测试中良好的学生达到246人,良好率达42,是两倍的增长。其它3项指标都呈非常显著差异,说明学生经过实验后,体能明显得到了提高,由此可见实验是有成效。说明我们采用以运动处方为手段,改革现行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为关键,改变大课间操的组织形式为重点的综合锻炼方案能明显地提高了全校学生的体能素质。表3 全校学生对体育兴趣、锻炼习惯对照表调查内容 实验前 实验后 人 数 比例% 人 数 比例% 感兴趣 133 22.8% 403 78.3%你对体育课感兴趣吗 一 般 150 25.7% 174 13.4% 不感兴趣 300 51.5% 6 8.3% 积 极 142 25.0% 405 75.0%你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 比较积极 140 25.0% 172 15.0% 不积极 301 50.0% 6 10.0% 愿意 235 25.0% 420 66.7%你希望自己参加校运会吗 不愿意 300 58.3% 153 25.0% 随便 48 16.7% 10 8.3% 30分钟 312 41.7% 8 11.7%您每天锻炼的时间有多长? 40分钟 250 23.3% 108 70.0% 1小时 62 35.0% 467 18.3%对全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83份,回收问卷583份。从表3统计看,实验前,实验组的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只有26.7%,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态度只有25%, 58.3%的学生不愿意参加校运会,41.7%的学对学校体育比赛感到害怕,每天坚持锻炼的只有6.7%。实验后,实验组的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度、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态度、每天坚持锻炼的习惯分别增加了51.6%、50.0%和40.0%,不愿意参加校运会和害怕学校体育比赛的比率分别下降了33.3%和30.0%,由此可见,本研究能激发体质弱势群体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能调动参与锻炼积极性,这是增强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能的关键所在。4.2实验分析在当前的学校体育教育中,有一部份学生由于身体残疾、遗传病因、身体肥胖或瘦小、智力低下、主动参与意识差等因素,导致他们对上体育课和参与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态度较为消极,并把参与当作一种负担和压力;每学期的体育成绩都为不及格或及格,我们且称这部分的学生为体育弱势群体。本文研究的体质弱势群体是指体重不正常(过轻、偏轻、超重、肥胖)的学生在学习方面相对处在不利地位的群体。调查中发现这帮群体的学生由于身体过于瘦小或过于肥胖,给他们在体育课的学习和体育活动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常常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在各种体育比赛中不能为班组争光出力而感到自卑;在运动技能上的差别更为明显,尤其是学习效果上的差别,如某个动作做得好与坏、学得快与慢,就会立即展现在老师和同学的面前,若在练习中再出现一些尴尬局面,就使这些学生逐步产生恐惧体育、逃避体育和厌倦体育的个性心理倾向,正是由于这些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使得大多数学生一般都不喜欢或不乐意去上体育课和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在内容的选择上过于大众化、组织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兴趣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长期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导致参加锻炼和练习的次数太少,身体素质与体育能力自然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针对这种现象,本研究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来激发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增强体能素质:3.2.1改革大课间的组织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做到三个落实,一是思想认识落实,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合作意识、个性发展的最佳途径,是学校体育与教育教学的交汇点,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和成果的窗口;二是组织时间落实,我校的体育锻炼活动时间是分开两个时间段:1、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大课间活动(包括集体活动和分组活动),时间30分钟;2、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的自主活动(4:305:10),时间40分钟;三是活动内容落实,其形式主要分为三个板块:集体活动:主要内容是部颁广播体操、自编操、健康舞和2分钟跳绳,以全校为单位的集体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团体意识。分组活动:以班、小组或自由组合为活动单位,学校按照调查问卷的结果选定了十二个活动内容,采用“转盘式”进行每天轮换,旨在体验团队、竞争和协作精神。钟村第二小学大课间活动项目安排表 班级 星期一二三四五一年1班踢毽子羽毛球弹弹球健身车健身器械一年2班跳长短绳踢毽子羽毛球弹弹球健身车二年1班篮球跳长短绳踢毽子羽毛球弹弹球二年2班大脚板篮球跳长短绳踢毽子羽毛球三年1班推铁环大脚板篮球跳长短绳踢毽子三年2班足球推铁环大脚板篮球跳长短绳四年1班板羽球足球推铁环大脚板篮球四年2班呼啦圈板羽球足球推铁环大脚板五年1班健身器械呼啦圈板羽球足球推铁环五年2班健身车健身器械呼啦圈板羽球足球六年1班弹弹球健身车健身器械呼啦圈板羽球六年2班羽毛球弹弹球健身车健身器械呼啦圈自主活动:以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发展为目的的各种活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既快乐健康又兼顾兴趣特长。在自主活动的安排上进行如下分类:A有体验游戏活动(如:合作跑、弹弹球、健身车、滑板车、运球接力等);B有球类活动(如:软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乒乓球等);C各种传统体育活动(跳绳、踢毽子、大脚板、呼啦圈、滚铁环、陀螺等);D快乐体育乐园(爬梯、肋木、单双杠、荡桥、梅花桩、太空漫步机、跑步器等十多种功能组合活动器材)。(5)加强理论研讨,总结成败经验,不断修正改进。要求实验组老师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课题研究方向和内容开展健康管理和健康跟踪干预。数据整理存档,定期写出书面总结报告。通过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和40分钟的课外自主文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人人享有体育乐趣,身心协调发展,真正使我校每个学生每天享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逐步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2.2 动态分组分层次教学根据实验对象体能素质的个体差异,在体育课教学中,改善体育课教学班的组织形式,由按常规的进行分组活动,到按学生体能素质情况分组分层次活动,各组各层次可视学生的练习情况随时进行调整,或学生自我选择,并按要求完成各自的目标任务。4.2.3 精选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爱好,精选教材内容,将球类、游戏和发展身体素质练习以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重点教材进行教学。5.结论与建议5.1 通过以上分析与比较,我校通过采用以运动处方的形式指导课外体育锻炼,改善教学班的组织形式,采用分组分层次教学,调整教学内容,改变大课间的组织形式等教学实验,能激发体质弱势群体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锻炼的积极性,收到了增强学生体能素质的实效,效果十分显著。5.2深化了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较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使师生关系由从属关系向合作关系转化,较大地提高了体育课堂综合效益。同时,通过每天锻炼一小时,强化了体育锻炼、增强了学生体质,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了情操,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学生如果不采取新的对策和措施,只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只会造成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越来越多,身体素质会迅速下降,体能更差。5.3运动处方,就是针对目标人群或个体,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以外方的形式设计的运动或练习方案,它的科学意义在于根据练习者的具体情况设计练习目标,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可控的练习,使运动练习的积极效果最大化,所以能在较短的期限内,有效提高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能素质。5.4认真落实各项学校体育工作,抓好体育课堂教学,更新观念,确实树立“健康第一”教育思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积极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通过体育锻炼习惯去构建健康行为习惯的方式,从而增强学生体质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