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试题附答案.doc_第1页
流行病学试题附答案.doc_第2页
流行病学试题附答案.doc_第3页
流行病学试题附答案.doc_第4页
流行病学试题附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研究某种药物对某病的治疗效果时,试验对象应该是: C A. 严重型病人 B. 男女人数必须相等 C. 患病人群中有代表性的样本 D. 非典型症状的病人 E. 非典型症状的病人典型症状的病人 2. ID是 E A. 累积发病率 B. 归因危险度 C. 关联强度 D. 标化比 E. 发病密度 3. 经过治疗后痊愈患者接受治疗患者的比例 E A. 复发率 B. 缓解率 C. 生存率 D. 转移率 E. 治愈率 4. 流行病学研究中所指的群体 C A. 全人类 B. 病人群体 C. 一定范围的群体 D. 妇女群体 E. 儿童 5. 下列哪一条是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 C A. 适用于常见病的病因研究 B. 可同时研究一种可疑因素与多种疾病的联系 C. 样本小,省人力、物力,获得结果快 D. 偏倚少,结果可靠 E. 适用于所有病的研究 6. 死亡指标指的是 D A. 死亡率 B. 病死率 C. 生存率 D. 以上都是 E. 罹患率 7. 临床试验中对照采用临床上公认的、效果肯定的标准疗法,此种对照属于 C A. 空白对照 B. 安慰剂对照 C. 标准对照 D. 自身对照 E. 差额对照 8. 长期趋势又被称为 B A. 长期遗传 B. 长期变异 C. 上升趋势 D. 下降趋势 E. 长期治疗 9. 流行病学中的群体是指 C A. 有典型症状的病人 B. 无症状的健康人 C. 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全人类 D. 传染病病人 E. 病原携带者 10. 哪一年我国建立了全国疾病监测点检测系统 B A. 1985 B. 1980 C. 1975 D. 1970 E. 1990 11.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的最佳选择是 A A. 新发病例 B. 自觉症状病例 C. 现患病例 D. 已经愈合的病例 E. 潜伏期病例 12. 对甲类传染病接触者所采取的措施是 B A. 留验 B. 医学观察 C. 应急接种 D. 隔离 E. 生物研究 13. 我国从1979年到2010年期间,卫生部组织开展了全国第几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A A. 5 B. 4 C. 6 D. 7 E. 3 14. 诊断试验的目的 C A. 区别无症状的早期病人 B. 区别病人及健康人 C. 区别病人与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的人 D. 区别青少年患者和老年人患者 E. 区别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15. 一位伤寒患者住在传染病房治疗,此时应采取: C A. 预防性消毒 B. 终末消毒 C. 随时消毒 D. 化学消毒 E. 物理消毒 16. 防止偏倚的方法 D A. 排除、对照 B. 对照、重复实验 C. 类实验、随机试验 D. 降低失访率、排除、提高实验对象临床依从性 E. 建立长期联系 17. 有对照(比较)组的研究,其共同的逻辑学基础是 A A. 求同法 B. 差异法 C. 同异并用法 D. 共变法 E. 差值法 18. 疾病的分布下列哪一项是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点的总的概括 D A. 发病水平 B. 死亡率 C. 患病水平 D. 健康状况 E. 出生率 19. 周期性的正确解释是 A A. 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B. 疾病突然升高的现象 C. 疾病发病率超过一般水平 D. 疾病发病率保持在一般水平 E. 以上都不是 20. 与队列研究相比,病例-对照研究能 D A. 估计疾病发生的频率 B. 估计相对危险度 C. 计算归因危险度 D. 节省人力物力与时间 E. 计算归因危险度 21. 属于内源性感染的是 A A. 自身感染 B. 医源性感染 C. 带入感染 D. 交叉感染 E. 真菌感染 22. 下列那项不符合病例对照的定义和内涵: C A. 选择患有某病和未患有某病的人群为研究对象 B. 调查病例组与对照组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危险因素的情况 C. 分析相对危险度、特异危险度和暴露人群等指标 D. 探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对某些因素暴露的差别 E. 概括和检验病因假说 23. 当诊断阀值为多少时,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特异度比较高,其灵敏度与空腹血糖为7.0mmol/L的诊断标准相当。 A A. 0.063 B. 0.062 C. 0.061 D. 0.06 E. 0.058 24. 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C A. 使用更少的样本以便节省人力和物力 B. 调查时根据人力和物力来确定样本量 C. 调查时应用适合的样本量 D. 根据研究者的意愿来确定样本量 E. 调查时样本含量越大越好 25. 拟调查某地人群高血压的现患率,可采用何种研究方法 D A. 病例对照研究 B. 队列研究 C. 实验研究 D. 现况研究 E. 理论研究 26. 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术语 E A. 扩散、暴发 B. 流行、蔓延 C. 蔓延、扩散 D. 扩散、散发 E. 散发、流行、暴发 27. 在抽样调查中,下列哪种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最大 D A. 单纯随机抽样 B. 系统抽样 C. 分层抽样 D. 整群抽样 E. 先分层再整群抽样 28. 实验流行病学的主要类型 A A.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实验 B. 临床试验、病例试验 C. 动物活体实验 D. 对照组实验 E. 现场试验、动物实验 29. 传染性疾病经空气传播的方式 D A. 尘埃传播、生物性传播 B. 飞沫传播、虫媒传播 C. 医源性传播、上行传播 D. 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尘埃传播 E. 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 30. 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研究是什么实验: A A. 临床试验 B. 人群试验 C. 现场试验 D. 社区干预试验 E. 随机试验 31. 按疾病监测范围分疾病监测分为 C A. 疾病监测、传染病监测 B. 传染病监测、流行病监测 C. 疾病监测、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其他卫生问题监测 D. 非传染性疾病监测、其他卫生问题监测 E. 行为危险因素监测、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32. 入院率偏倚是属于: D A. 信息偏倚 B. 混杂偏倚 C. 选择偏倚 D. 奈曼偏倚 E. 发表偏倚 33. 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新病例的优点是 C A. 样本量少 B. 保密问题少 C. 可以缩小回忆偏倚 D. 费用较低 E. 成本较低 34. 流行病学研究对象的主个患次是 B A. 癖人,非病人,一般人群 B. B. 疾病,伤害,健康 C. 传染病,攫佳擒,伤害 D. 身体,精神,社会 丑病原体 E. 身体,精神,传染病,攫佳擒,伤害 35. 统计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A A. 随机、对照、重复 B. 随机、重复、盲法 C. 随机、对照、盲法 D. 盲法、对照、重复 E. 随机、配对、盲法 36. 影响筛检试验阳性预测值的是 B A. 发病率 B. 患病率 C. 罹患率 D. 死亡率 E. 治愈率 37.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对照的要求是 C A. 未患某病的人 B. 病例来源的人群中未患某病,其他特征与病例组相同 C. 病例来源的人群中未患所研究的疾病,某些可能影响患病的因素与病例组具有可比性的人 D. 未患某病,其他特征与病例组相同 E. 未患某病,与病例组具有同质的人 38. 现况调查对象的选择原则是 D A. 从人群中选择有某病与无某病者 B. 从人群中选择暴露与非暴露某因素者 C. 从医院和人群中随机抽样选择患某病者 D. 从人群中随机抽样选择部分人群 E. 直接选择某地区所有人群 39. 队列研究的目的包括 C A. 描述疾病的分布 B. 检验病因假设 C. 顺其自然,没有特定目的 D. 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E. 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40. 下列疾病病因的判断标准,哪一条欠妥: E A. 联系的强度大 B. 可重复性与特异性 C. 因素与疾病分布一致 D. 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E. 实验证据只供参考 41. 一次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为:对照组暴露阳性而病例组暴露阴性是40对,病例组和对照暴露组均阳性是20对,对照组暴露阴性而病例组暴露阳性是10对,病例组和对照组暴露阴性是60对。它的OR值是 D A. 0.25 B. 2 C. 4 D. 0.5 E. 6 42. 流行病学的定义可概括为 C A. 研究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科学 B. 研究非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科学 C. 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D. 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科学 E. 以上都不是 43. 个例调查的用途包括 E A. 发现新的疾病或提供病因线索 B. 分析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特征 C. 评价某种治疗、预防措施的效果 D. 探讨疾病和治疗的机制 E. 对病例的调查和总结疾病分布特征 44. 定基比与环比指标是 C A. 相对比 B. 平均数 C. 构成比 D. 绝对数 E. 率 45. 流行病学研究中偏倚的种类包括 A A. 选择偏倚、回忆偏倚、混杂偏倚 B.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测量偏倚 C. 失访偏倚、选择偏倚、混杂偏倚 D.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E. 信息偏倚、选择偏倚、混杂偏倚 46. 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 C A. 传染病 B. 健康问题 C. 疾病和健康状况(包括疾病、伤害、健康) D. 传染病和地方病 E. 职业病 47. 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是: E A. 相互排斥 B. 相互矛盾 C. 没有关系 D. 相互独立 E. 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48. 疾病在不同种族或民族的分布如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A A. 卫生条件和生活习惯不同 B. 经济发达程度 C. 居住水平 D. 遗传因素 E. 社会因素 49. 连续传播造成的流行或爆发的特点是 A A. 病例分批出现,可以划分成代 B. 发病曲线突然升高,很快下降 C. 有一个流行高峰 D. 全部病例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 E. 流行曲线一般不留拖尾现象 50. 流行病学三角模式的三角是指 C A. 必要病因、充分病因、辅助病因 B. 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 C. 病因、宿主、环境 D. 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E. 传染过程、流行过程、发病过程 51. 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例数与同期观察人数的比值是: A A. 患病率 B. 感染率 C. 罹患率 D. 发病率 E. 续发率 52. 疾病监测采用的方法属于 A A. 分析性研究 B. 实验性研究 C. 理论性研究 D. 描述性研究 E. 范围性研究 53. 队列研究最大的优点是 C A. 发生偏倚的机会多 B. 较直接地验证病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C. 控制混杂因子的作用易实现 D. 研究的结果常能代表全人群 E. 对较多的人进行较长时间的随访 54. 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正确的是: A A. 由果推因 B. 由因推果 C. 时间上是前瞻性的 D. 随机分组 E. 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 55. 到2009年4月,我国规定报告的传染病有39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6种,那么丙类有多少种。 C A. 9 B. 10 C. 11 D. 12 E. 6 56. 在以医院为基础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时,最易出现偏倚的是: A A. 选择偏倚 B. 观察偏倚 C. 混杂偏倚 D. 信息偏倚 E. 上述都不是 57. 抽样凋查的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B A. 准确性原则 B. 随机性原则 C. 可靠性原则 D. 灵活性原则 E. 大范围原则 58. 在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中,如果对照组的男性显著多于病例组则会有可能造成 C A. 选择偏倚 B. 失访偏倚 C. 混杂偏倚 D. 测量偏倚 E. 信息偏倚 59. 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用途是: B A. 进行统计学检验 B. 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及确定预防方法 C. 研究疾病的发生概率 D. 研究疾病的临床表现 E. 研究疾病的死亡情况 60. 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D A. 描述性研究总是设立对照组 B. 生态学研究以个体为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 C. 描述性研究最大的优点是直接验证病因假设 D. 现患研究可描述疾病的分布特点,其结果可提供某病的病因线索 E. 抽样调查通常要求进行随机分组 61. 三早预防是指 B A. 一级预防 B. 二级预防 C. 三级预防 D. 四级预防 E. 五级预防 62. 评价人群疫苗接种效果最关键的指标是 D A. 安全性 B. 种后反应率 C. 临床表现 D. 保护率 E. 实用性 63.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下列哪项属于理论性研究 D A. 观察法 B. 临床试验法 C. 病例询问法 D.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 E. 干预试验法 64. 计划免疫规定儿童应接种的“四苗”指得是 B A. 卡介苗、甲肝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 B. 卡介苗、麻疹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 C. 卡介苗、百白破、乙脑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D. 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E. 乙肝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脑疫苗 65. 总人群发病率中归于暴露的部分是什么: A A. 人群归因危险度 B.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C.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D. 归因危险度 E. 相对危险度 66. 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 E A. 恢复期 B. 临床症状期 C. 潜伏期 D. 感染期 E. 传染期 67.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最大得区别是 D A. 年龄不同 B. 性别不同 C. 目标不同 D. 干预措施不同 E. 职业不同 68. 衡量疾病危险程度的指标是 B A. 时点患病率 B. 发病率 C. 带入率 D. 流行率 E. 续发率 69. 描述一个人群中某种疾病的频率指标,最常用的三个指标为 B A. 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 B. 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