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百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在这些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第六单元“购物”。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结合购物情境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通过大量“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三)统计与概率第八单元“统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进行交流。(四)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会”、“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本册教材力求体现整套教材的基本特点,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的发展;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死套题型地进行操练。下面具体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数与代数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本册中百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运算等内容的学习,除了保证学生在数数、读数、写数、比大小、加减运算等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外,特别重视学生数感的形成和发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的学习中,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1关于百以内数的认识(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第一单元的标题“生活中的数”,体现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材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的设计思路。本单元设计了“数铅笔”“数豆子”的活动,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将体会到物体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从中抽象出数的模型,体验数的实际意义。本单元在比较数的大小的学习中,设计了“动物餐厅”等情境,鼓励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百以内的数。教材鼓励学生运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如自己年级有几个班、每班有多少人,使学生进一步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学生在学习写数的过程中,教材关注使学生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如教材在表示抓一把豆子有多少粒的活动中,设计了“怎么拨、怎么写”的问题,鼓励学生表示出豆子的多少。为了方便地看出豆子的数目,学生将认识到使用较大的单位(十、百)的必要性。教材还设计了看谁数得快、你拨我写、将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值制。(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对数的大小进行比较是数感的重要方面。教材在“动物餐厅”的情境中,鼓励学生就21和18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交流,探索百以内的数比大小的规律。教材特别重视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如运用语言描述鸡85只、鸭42只、鹅34只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百以内数的范围内),如可以说鸡的只数比鸭的多得多,鸭的只数比鹅的多一些。教材还安排了“先估一估,再数一数”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和经验进行估计。2关于百以内数的加减法(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是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学习的首要目标。无论是对于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进位、退位加减法,还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学习,教材都安排了具体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以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教材在第三单元、第五单元中将加减法合起来安排,用主题图的形式引出加减法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加法和减法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学习的数学更加接近于实际,因为实际生活中同一情境往往会引出很多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技能是发展数感的重要方面。教材为此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估算的必要性。如在第74页的“套圈游戏”中,在未进行精确计算之前,先提出估计淘气是否能赢的要求,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估算,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同时,教材在加减法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估算活动,如第26页第4题,50元可以买哪两种玩具;第51页我们去春游,哪两个班坐一辆车最合适等,都鼓励学生养成运用估算来解决问题或预先估计运算结果的习惯。(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办法,我们应当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中,重视展示学生探索算法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例如,第46页买书的情境,教材不是一开始就呈现竖式,而是列举了4种方法,目的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材呈现的方法是学生可能出现的,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解决在这个世界中发生的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本身就提供着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本册教材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避免过去应用题人为分类、套公式等的弊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当加减运算问题从具体情境中自然提出时,学生既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例如,在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教材通过小兔请客、采松果、青蛙吃害虫等情境,鼓励学生从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部分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引入如何进行计算的内容。在计算的练习中,教材安排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这些问题现实、有趣、呈现方式多样,并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如教材第29页提供了中国在2001年北京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第一的资料。(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是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材为加减运算设计了形式丰富的练习。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呈现方式多样的实际问题外,教材还提供了富有童趣的多种活动和游戏,如神奇算式的找规律活动、火星探险的数学游戏、谁先到家的竞赛、森林医生的诊断错误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3关于元、角、分的认识本单元的标题为“购物”,突出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元、角、分,并用于解决购物中的实际问题,加强了这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购物活动,如通过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通过买衣服认识大面额人民币;通过商场购物学习合理使用人民币,学习计算购物的钱数、付钱的策略,以及怎样核对应找回的钱数等。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像等的基础上,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实际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环节。因此,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1关于“观察与测量”(1)在实际观察物体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观察物体的内容是培养空间观念的崭新素材。教材设计了大量观察物体的活动,鼓励学生实际观察身边的物体,逐步建立起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体会从不同方向去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如教材提供了观察小汽车的活动,它要求两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小汽车,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从而判断出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常用长度单位教材自始至终提供了大量的测量活动。如,教材开始时设计了学生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课桌的活动。学生在测量课桌有多长时,由于用的单位不同,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课桌大约有5枝铅笔长、6?长、3把尺子长等。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他们体会到为了方便应用与交流必须统一测量单位,由此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并设计了“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或1米”的活动,鼓励学生理解有关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这部分内容安排了许多估测的活动,如1米大约有多高,估计淘气和机灵狗有多高等,使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技能,这对于发展学生对测量单位的理解以及数感很有好处。2关于“有趣的图形”(1)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教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从常见的物体出发,设计了下面的操作活动:把一块底面是三角形的积木在沙滩上按一下,出现一个三角形;把小圆印章盖在纸上就是圆;把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底面画下来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学生对于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经验,进一步,教材安排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联系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些图形。(2)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是他们的经验和活动,他们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深入理解是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而获得的。为此,教材安排了四个“动手做”,设计了钉子板上围图、折纸、分解图形、拼图、设计图案等大量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空间,促进他们空间观念的不断发展。(三)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重通过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这部分内容,教材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等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如为了更好地组织比赛,需要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教材还通过“小调查”“说一说”等栏目,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并在此过程中,学习阅读和完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四)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你学到了什么,我的成长足迹和一些练习题目。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由于学生年龄小,所以采取看图说一说的形式,给学生一些提示。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说一说学到了什么知识,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我的成长足迹”这个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记录学生成长的理念,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种方式。教材中提出了若干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这些资料放入自己的成长记录中,并适时更换,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三、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一)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数学学习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语言是否完整,教师可以延缓评价,要多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注意的是不宜用统一的、程式化的语言来训练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数学。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对学生过早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实践活动“小小运动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一个童话故事,在讲故事的进程中自然引入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运动会,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三)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例如第50页探索如何计算19+18时,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的方法,并在小组内开展交流。在小组交流中,教师应指导每个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并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让一些同学再谈一谈别人的方法对自己的帮助。这样的安排,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并逐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四)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立了“问题银行”等栏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有的问题当时不能解决,可以放在“问题银行”以后解决。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墨梅 - 墨梅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二)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百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在这些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第六单元“购物”。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结合购物情境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通过大量“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三)统计与概率第八单元“统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进行交流。(四)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会”、“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二、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本册教材力求体现整套教材的基本特点,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的发展;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死套题型地进行操练。下面具体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数与代数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本册中百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运算等内容的学习,除了保证学生在数数、读数、写数、比大小、加减运算等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外,特别重视学生数感的形成和发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的学习中,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1关于百以内数的认识(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第一单元的标题“生活中的数”,体现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材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的设计思路。本单元设计了“数铅笔”“数豆子”的活动,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将体会到物体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从中抽象出数的模型,体验数的实际意义。本单元在比较数的大小的学习中,设计了“动物餐厅”等情境,鼓励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百以内的数。教材鼓励学生运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如自己年级有几个班、每班有多少人,使学生进一步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学生在学习写数的过程中,教材关注使学生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如教材在表示抓一把豆子有多少粒的活动中,设计了“怎么拨、怎么写”的问题,鼓励学生表示出豆子的多少。为了方便地看出豆子的数目,学生将认识到使用较大的单位(十、百)的必要性。教材还设计了看谁数得快、你拨我写、将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值制。(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对数的大小进行比较是数感的重要方面。教材在“动物餐厅”的情境中,鼓励学生就21和18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交流,探索百以内的数比大小的规律。教材特别重视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如运用语言描述鸡85只、鸭42只、鹅34只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百以内数的范围内),如可以说鸡的只数比鸭的多得多,鸭的只数比鹅的多一些。教材还安排了“先估一估,再数一数”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和经验进行估计。2关于百以内数的加减法(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是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学习的首要目标。无论是对于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进位、退位加减法,还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学习,教材都安排了具体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以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教材在第三单元、第五单元中将加减法合起来安排,用主题图的形式引出加减法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加法和减法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学习的数学更加接近于实际,因为实际生活中同一情境往往会引出很多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技能是发展数感的重要方面。教材为此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估算的必要性。如在第74页的“套圈游戏”中,在未进行精确计算之前,先提出估计淘气是否能赢的要求,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估算,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同时,教材在加减法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估算活动,如第26页第4题,50元可以买哪两种玩具;第51页我们去春游,哪两个班坐一辆车最合适等,都鼓励学生养成运用估算来解决问题或预先估计运算结果的习惯。(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办法,我们应当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中,重视展示学生探索算法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例如,第46页买书的情境,教材不是一开始就呈现竖式,而是列举了4种方法,目的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材呈现的方法是学生可能出现的,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解决在这个世界中发生的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本身就提供着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本册教材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避免过去应用题人为分类、套公式等的弊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当加减运算问题从具体情境中自然提出时,学生既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例如,在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教材通过小兔请客、采松果、青蛙吃害虫等情境,鼓励学生从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部分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引入如何进行计算的内容。在计算的练习中,教材安排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这些问题现实、有趣、呈现方式多样,并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如教材第29页提供了中国在2001年北京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第一的资料。(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是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材为加减运算设计了形式丰富的练习。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呈现方式多样的实际问题外,教材还提供了富有童趣的多种活动和游戏,如神奇算式的找规律活动、火星探险的数学游戏、谁先到家的竞赛、森林医生的诊断错误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3关于元、角、分的认识本单元的标题为“购物”,突出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元、角、分,并用于解决购物中的实际问题,加强了这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购物活动,如通过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通过买衣服认识大面额人民币;通过商场购物学习合理使用人民币,学习计算购物的钱数、付钱的策略,以及怎样核对应找回的钱数等。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像等的基础上,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实际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环节。因此,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1关于“观察与测量”(1)在实际观察物体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观察物体的内容是培养空间观念的崭新素材。教材设计了大量观察物体的活动,鼓励学生实际观察身边的物体,逐步建立起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体会从不同方向去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如教材提供了观察小汽车的活动,它要求两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小汽车,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从而判断出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常用长度单位教材自始至终提供了大量的测量活动。如,教材开始时设计了学生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课桌的活动。学生在测量课桌有多长时,由于用的单位不同,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课桌大约有5枝铅笔长、6?长、3把尺子长等。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他们体会到为了方便应用与交流必须统一测量单位,由此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并设计了“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或1米”的活动,鼓励学生理解有关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这部分内容安排了许多估测的活动,如1米大约有多高,估计淘气和机灵狗有多高等,使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技能,这对于发展学生对测量单位的理解以及数感很有好处。2关于“有趣的图形”(1)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教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从常见的物体出发,设计了下面的操作活动:把一块底面是三角形的积木在沙滩上按一下,出现一个三角形;把小圆印章盖在纸上就是圆;把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底面画下来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学生对于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经验,进一步,教材安排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联系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些图形。(2)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是他们的经验和活动,他们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深入理解是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而获得的。为此,教材安排了四个“动手做”,设计了钉子板上围图、折纸、分解图形、拼图、设计图案等大量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空间,促进他们空间观念的不断发展。(三)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重通过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这部分内容,教材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等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如为了更好地组织比赛,需要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教材还通过“小调查”“说一说”等栏目,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并在此过程中,学习阅读和完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四)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你学到了什么,我的成长足迹和一些练习题目。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由于学生年龄小,所以采取看图说一说的形式,给学生一些提示。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说一说学到了什么知识,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我的成长足迹”这个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记录学生成长的理念,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种方式。教材中提出了若干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这些资料放入自己的成长记录中,并适时更换,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三、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一)培养学生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