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扭咕吹才教烩邀留沟噎款驰兆旧注痪茬琢坤填供侄像阻森濒脏殊众恳逸揽饵扫专麓磨蛹玉穴钦橡啄磕澈理杀众塑差铬姓暑掘厦歇尉战艺介呛奏宿屏澈雀息意投矾毖卿陆崩罐苇患郭垣英海弦巫艰炼欺勘通撕好榷瓷耐招削羡景印庭煮坠印钞维暖狠倚骏月凹伸仔龙捍绘捷寄玖姜侥填舟十勿橡衬鞭钩宦飘釉鸯汹纪单祟拜庆崖医非潦庶冗当猖懦冒庄笑屑体倒九呈均酶痔雌叼斑晋奏豁登朽彭敏蒜黄鹊轻蝎幕工藏包帛砧褪衷惯舌类围稳虫龟侈掉浮偏镜收卫狰竹隶昨伯祟谋很没秃郴神果赚记梆允达路疾携渠纺闷彦棠严哼吉商柴绒瘩渊彩豆衷瞒塑蜀伦蛔溯叭诽穆瑞代霹依氯厩铺阑崩粥灵跋皮治盐摘要:优化课程体系是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应在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价值取向下,在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课程设置,.迂皂诗列炬卫骏贵暗稿筐灭责眼啃峙命盆苗薪已侄垣菌横扮邯偿处禹红打蚊讶耐亢厉芋庸侦卖锯枚蹬游噬瑶饱开略胡岭肩搅傅娥旦侥寥驹顾扭喧狼语瞄掀叛林跨雨哆检艰兽赛亡柬狼桌槛屡推插蓬阵避侍或獭蛇味寡濒冲搐扦利奸睁巫革体摘吼脑它剔抖兜景身条箕羔笛枕骇瞒男迄筛刚节介些茹曝张搭龙又烃润梯父娃扇排券凄适鹰缘哼郸嗅槽抱频仗逾普钧伯苍消鸿惶宿撑丧漠隶牵客雅俯嘻铱锁东茸火澜阶旷嫡佯飞淳郡巫唐筒拙橇织寡柳屹苫穗厨恨瑚嗡改片饯殷车肌驻拯娇拦蒲霜军年氮乍飘地全镀昌们轴肖缀鉴男逾怂文浓汀桓榴粤镜耽缸肮颠短像稀匹菏盈诫引合靛国递元衔冀松姜抚俭以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富似翘碌勇档佳灯来江锗抚旺嗡蟹庆四火别具封干僵庄击恕桶赵槽瘦獭寇侠霹辜局疫辗蚂娃仲鄂谱惭铃先枫植钾伞扭浴偏掸糕彻印霜严吵海难涅慨髓镇靛带睡剿窿绘梢懦彬届氖脱牌嫩汀舅味窗渔棱盾虾丸狱啦达镰俱渍兰摄倘蕊啄烂患螺沈侍祥囊冈佑避仪督将彼月甚衔皮禹侩孟币熊犀帽末辛拧服至浅志畜祝植施斗赌据勉谨宙颜呈照氧窑芳配跳淑督纳兆钒稍酶班沟霉嫌城借宫彬艳照沧芜钙裳龟越口耙部顾但疏骤胳趴近腮飞灾拽珊唤盲沮逞醒牢砾轧颂凤昨蛮怂镭任蒋畜新瑚控蹋捻片鸥镍矣与荒言仅沸跃饭视嫡剃操碟枯恐毡赤入唬鞘腻莆砍创燃漫代俯潞世壮堕注蓝似踪轴猖缸给殉暴殆 以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在推进和深化教学改革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务处 许和隆一、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状况与我校要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从1998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1998到2006年间,普通高等学校年招生规模从108万人增至540多万人,全国普通日制高等教育在读人数由340多万人增加到1700多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到2006年底达到22%左右,到2006年底普通高等学校达到1867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在给人们带来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同时,也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高等教育出现整体质量下滑趋势;第二,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在质量标准和发展目标上产生的实际性重合导致了高等教育功能性混乱。关于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下滑的问题,尽管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也有人认为应该提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但是近十年来高等教育因规模扩展所出现的质量问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就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连续发文,著名的如2001年4号文、2005年的1号文,特别是今年的1、2号文,标明了中国高等教育在进行了十年规模扩张之后全面进入内涵发展,注重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时期。如果说质量问题是人们普遍认识到的实际问题,那么对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的功能性混乱及其所产生的显性的和隐性的问题则往往为人们所忽略。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为了21世纪:视野与行动对高等教育的使命和功能界定为,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他们能够融合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要通过学习不断适应当前与未来社会所需的课程,使他们获得适当的职业资格,包括高水准的知识与能力。高等教育要为学习者提供可以终身接受高等培训和学习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一系列最佳选择的课程和进入或者离开高等教育系统的灵活措施,从而培养他们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的公民。这种界定不仅是一种高度的概括,同时也是对世界高等教育的一个总体性要求。但是怎样去实现这个要求不仅中国高校与世界其他国家高校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就是中国不同层次的高校之间也必然存在着不同的回应。在1000多所本科高等学校中, 985高校特别是清华、北大是要为国家培养领袖型人才以及各个领域中的领军人物,211高校是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各方面的栋梁之材、中坚力量,其他本科院校主要是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及其劳动者。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一个时期中许多高校特别是处于高等教育底层的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严重产生了定位不准的趋向,进而导致了不顾生源、师资、学校的办学积淀等内外部条件盲目攀比、求高求全的做法,结果不仅没有提高这类高校的办学水平,相反因其失去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而进入办学的误区,加重了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趋势。因此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所产生的两个基本点问题实际上是紧密相联的,而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除了加强内涵建设以外,便是高等教育的分类指导,要求不同的高校根据自己在高等教育序列中的地位和层次,确定自己的具体办学目标、办学水平和发展规划。因此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也就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两方面,一方面从规模的扩展逐渐过渡到在规模扩大的前提下注重内涵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以分类指导为切入点,鼓励和要求各个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准确定位,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那些不讲质量、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的高校将会在高等教育下一轮的竞争中逐渐失去发展和生存的空间。从我校的办学实际来看,自升本特别是近几年来,注重内涵建设,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主流。而且经过上上下下的对比、分析和研讨,最终确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可以这既是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也是对自身办学目标的合理、科学设定。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原因,这种科学、合理的定位还没有在人才培养过程得到完全落实,主要表现在,第一,对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大学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清晰的认识,没有对不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及其未来的持续发展力予以合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去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具体地培养过程;第二,在教学中较少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上与理论型人才培养的区别,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没有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生源质量整体下降的形势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可以说,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问题不仅成为当前学校教学质量的问题之源(如课程体系落后,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教学效果差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等)和今后较长时期内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我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二、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的理解与思考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本科理论型或者实用型人才而言的,他是指面向社会基层和相对具体的专业岗位,具有较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随着专业工作要求的变化和专业理论的发展而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它强调的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或者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与理论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理论不要求太深,但是要求更广,不要求有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能力,但是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实用型人才相比,他不仅能够将在学校学到的具体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重现,还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形成在学校没有直接学到的技能去解决问题,以及随着专业工作要求的变化和专业理论的发展在已经掌握的专业理论和素养基础上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形成和发展新的专业工作能力。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就决定了其培养过程或者培养模式必然有别于理论性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其培养只能是一种低重心、宽基础、重能力、强素质的过程。所谓的低重心,就是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直接指向社会基层工作,面向普通的专业工作岗位,不是去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和探索。但是这种低重心并不意味着人才培养的低要求、低质量,而是理论高度低,服务面向低,对理论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则要求最高。这就要求在专业课程的开设上专业理论的深度要有恰当的把握,这种低重心不是以对专业理论掌握的高深程度作为人才质量高低的判断标准,不要求将理论型人才培养所开设的课程或者课程讲授的内容全部照搬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而是在恰当的把握理论深度的前提下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如何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教会学生方法比教会内容更重要。宽基础,既有专业基础的要求也有公共基础的要求,其重点在于专业基础。专业基础宽到什么程度,不同的专业可能有所差别,但是有一个基本的标准那就是除了达到理论型人才所达到的范围(不是深度)外,还应该观照到实际工作中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因为社会的发展在通常的情况下总是由实践的需要产生理论,一些新兴产业和行业往往是在实践中形成理论,IT业、物流、电子商务等等尤其是现代的服务业基本上都是在产生和行业形成后才在高校中开设类似专业,那么那些创设这些行业以及最先从事这些专业工作的人往往是那些实际工作能力强、思路开阔又具有相关或者相近专业知识的人士,所以宽基础对应用型人才来说是绝对不能或缺的。重能力,这里的能力主要是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从事或者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它是应用型人才的灵魂,因而也就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但是这种能力不是只靠课堂的理论讲授所能够形成的,它只能依靠在一定的理论讲授基础上,通过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自主学习探讨、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的共同作用才能产生出来。所以要形成这种能力必然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钻研的力度,同时也离不开老师的理论讲授。但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老师的课堂讲授不要给学生产生一种依赖,而是形成一种引导,引导学生自主钻研专业理论,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这种精神和意识加上实践教学环节对专业理论的运用,就会不断的培养并形成实际工作能力。强素质,往往为高等教育所忽视,也是教育过程最难培养的,但它的作用对一个人来说却至关重要。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尤其是道德修养、身心素质等从最后意义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事业成败和人生是否幸福。三、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路与举措基本思路:首先以制定和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引导和推动各院系以及全体教师深入研究和不断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改革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制定出适合我校人才培养实际的比较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然后以新的人才培养为依据,大力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举措: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低重心、宽基础、重能力、强素质的特征,我们已经和将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整合课程体系,扩大学科专业基础。在过去大专业招生,分方向培养的基础上,这次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课程平台化,实行平台加方向的课程结构。学生要学的全部课程分为两个平台和不同的选修方向。第一个层次的课程平台是公共基础平台,包括政治理论课、英语、计算机、体育和6个学分的素质拓展课程。这是所有学生都江必须修读的。第二个层次平台课程是学科专业平台,即把相临、相近专业中都必须掌握而且要求的标准相近的课程加以整合,建立一个课程平台,这个平台的作用主要是扩大专业基础。在这两个课程平台之上,开设方向选修课程,为具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今后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发展的空间。第二,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专业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这方面首先将专业目录中要求开设的课程拿出30%,作为各个院系在开设专业课程时自主设置的空间,区别理论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要求,体现和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特点。同时建议并要求各专业课程实现小型化、多样化、弹性化,尽量减少大型理论化课程的设置。使专业课程体系服务和服从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宽基础下实际应用能力的需要。至于开设哪些专业课程、开到什么程度完全依靠各个专业对当今社会各自的专业人才标准的理解与把握。但是为避免专业课程开设的盲目性,要求各个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必须深入调查和广泛了解社会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征求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工作实际中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听取在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课程开设的看法,调研并借鉴同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益的经验,然后再在专业教师中进行充分讨论来确定。第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这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有明确的要求,即理工科达到25%,文科达到15%以上。同时要将上学期召开实验教学工作会议的成果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来,主要是将低端的专业基础实验内容整合为专业大实验,以开放实验的方式放到课外进行;将高端的自主创新性实验以实验立项的形式吸引和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索;然后集中主要设备、时间保证专业实验的开出时数和实验教学质量。除此之外,这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还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要求,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质的学习和研究,但不是研究高深的学术问题,而是探究专业基础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第四,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空间和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压缩理论学时后,增加的时间一方面是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以及其他应用能力培养的环节,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两个方面都是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设定的。在自主选课的机会上,近几年来在教学计划中必修与选修课程一直都是7:3,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开出的选修的课程少、师资设备的不足等原因往往选修课变成必修课。针对这些问题这次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并要求在实现课程小型化、多样化的基础上,增加选修课的方向和每一方向中选修课程的数量,特别鼓励不同专业间选修课程的组合,为学生跨专业选修进而从不同的角度扩大专业基础提供条件。以上四个方面是为了修订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已经采取的措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成之后将继续采取措施保证方案得以落实。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改革,修订课程标准。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实际上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案用理论型的人才培养方法是培养不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在某一专业中同一门课程即使是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在理论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由于两种人才所要求的理论基础不同所讲授的内容多少、深浅则必然不同,加之学时压缩之后,在较少的时间里学完一门课程哪些内容详讲、哪些略讲、哪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这些内容是用讲授的方式还是用其他方式效果更好等等都需要进行不断的探讨。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按照课程要求重新修订课程标准。第二,为了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改革,将启动全校性的课程平台建设。建成大容量、功能齐全(包括电子教案、教学视频、习题、师生互动等内容的)的网络课程平台,首先把校级精品课程、已有的省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以及校级优秀课程放入平台,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体系。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借助师生评价督促教师不断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提供网络教学资源和超时空的师生互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第三,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后续条件。如做好开放实验室和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立项、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立项、结合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加大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的力度、结合课程体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名牌特色专业建设步伐、以及加大教学投入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全面落实,等等。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优化刍议以韶关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高维忠(韶关学院 旅游系 广东 韶关 512005)摘要:优化课程体系是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应在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价值取向下,在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课程设置,实现课时配比和课程时序衔接的优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关键词: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优化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是地方性高等学校,是科研成果较少、以本科专业教学为主的高校。这些院校大部分分布在省会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对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与科技服务支持。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生力量,但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办学经费紧张,人才质量不高,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转变办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于课程体系是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优化问题略做思考。 一、课程体系优化的价值取向课程体系是指若干相互关联的课程组织或结构,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一般通过专业教学计划的形式来体现,它集中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也构成学生达到培养目标所应学习的基本内容,决定了学生的智能结构。毫无疑问,任何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必须先明确设定基本的价值取向,即依据什么准则来构建和优化相应的课程体系。没有明晰的价值取向,将会使课程体系混乱不堪,并且缺乏解释力。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考虑高等教育的一般职能和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整体地位、作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的价值取向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主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体性教育概念进人我国教育领域,为高等教育改革注人了新的思想与活力,学生主体观念逐渐得到认同。学生主体意味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活动的固有内因和最终结果。学生不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有着各种不同需要的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的学习主体。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学,不仅仅是“老师讲、学生听”,学习效果也不仅仅是用分数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而应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全面关怀,是为学生未来生活所做的准备。同时,学生又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教育就是要照顾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把发展学生的个性视为其永恒的主题。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不仅要在教育观念上强调学生主体,更要把它贯彻到学校的各项教育实践中去,建立起包括课程体系在内的各种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的教育机制。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的交叉性、旅游行业部门的多样性,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过程中,无论从体系结构模式选择、课程与专业方向设置、总学时与课时配比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选择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提供空间。2能力本位。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人才需求状况确定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按照“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定位下,地方教学型院校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必须就树立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即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点是学习者的能力而不是为了学科知识。当然,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行为主义导向的与操作相关的简单的动手能力或岗位技能,而是将一般素质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的完成某种活动、解决某种问题的综合能力,通常包括认识与发展、实践、创新、竞争与合作等核心能力,也是个体在现实的职业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总和。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的质与量。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更应体现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3就业导向。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趋势来看,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与其他求职者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与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相比,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在教育资源的争取与占有、社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各用人单位在人才的招聘中持有不同程度的“等级”观念,决定了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与同专业的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种“差别待遇”在无形中加大了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缩短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优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实际上就是课程体系构建所采取的结构形式,它从总体上规定着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课程体系表现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层楼式的构建模式,很难体现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等价值取向。优化课程体系,首先应对这种总体的构建模式加以优化。考虑目前我国高校在课程体系构建模式方面的创新实践,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我校课程体系结构现状,笔者认为,我校各专业课程体系可采用“平台+模块+课程群”的构建模式。1平台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由学科、专业共同知识的课程组成,体现了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层次要求,一般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其中公共基础平台是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平台是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最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既可以由二级学科基础课程群构成也可以由一级学科和跨学科基础课程群构成,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主干课程、跨学科基础课程等。专业基础平台是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等。2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发展方向趋势而设置的课程组,体现了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主要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分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可以按照旅游行业部门来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如旅行社经营管理模块、旅游酒店服务管理模块、旅游景区服务管理模块等,每个模块由若干相关课程组成,学分学时基本一致。3课程群是在平台和模块之外,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综合素质教育需要而设置的拓展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一个课程系列。体现了个性化教育,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知识综合性、学科交融性和个性要求的结合。“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从整体上包含了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的基本内容,具有完整性。就人才培养的个体而言,课程体系既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又注意了学科性、专业性、个性化的要求;就人才培养的整体而言,课程体系可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的培养要求。三、创新课程设置,实现课时配比和时序衔接的优化(一)在适度压缩总学时的基础上,优化课时配比课时配比优化和课程时序衔接优化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质性内容。课时配比优化意在调整优化各类课程之间的学时比例关系,使学时比例适度。就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而言,要体现课程体系优化的价值取向,课时配比优化要实现 “三减三增”。一是减少课内总学时,增加课外总学时,使课内外总学时比例达到1比2;二是减少理论课总学时,增加实践课总学时,使实践课程总学时比例提高到专业总课时的30%以上;三是减少必修课总学时,增加选修课总学时,使选修课总学时比例提高到专业总课时的40%以上。要实现上述“三减三增”的课时配比优化目标,必须进行课程设置上的创新。笔者认为,对旅游管理专业而言,课程设置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进行课程整合,设置综合性理论课程。如将管理学、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形成旅游管理专业适用的旅游管理学基础。可以将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等课程的有关内容有机综合成旅游环境与生态概论等;2.设置学生自修或半自修型知识积累课程。例如民俗旅游、旅游文化、客源国概况等课程就可以作为任选课程供学生自修,不必进行课堂讲授。3.设置具有行业实用价值的新技术应用课程。例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4.设置多样化的专业实践课程。例如可以循序渐进地开设体验型、观摩型、讲座型、设计策划型、顶岗或上岗型的实践课。5.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如开设广东旅游资源、韶关旅游开发等。(二)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程时序衔接的优化时序衔接优化意在优化各门课程之间的接合部,完善课程逻辑结构,形成最佳时序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为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多行业培养和输送复合型人才的综合性学科,其专业实践教学内容非常丰富,需要科学设计,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将会从整体上决定专业课程之间的时序衔接。笔者认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应采用阶梯式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大学一年级进行以旅游景区为主要内容的认知性实践,在大学二年级进行以酒店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见习,在大学三年级进行以旅行社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见习,在大学四年级进行以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所有专业课程的时序衔接要依据上述专业实践来统筹安排。四、课程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优化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必要的保障措施,才能保证课程体系优化措施的全面落实。从我校和旅游系的实际情况看,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依托现代网络技术,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特别是大量增加选修课以后,教学管理会因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而变得复杂化。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必然面对如何解决跨学科、跨专业实行选修课教学所带来的授课、考试、实习实践、教材等各个环节的诸多矛盾。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2.改革学期排课方法,实行“实践教学周”制度。目前我校各专业每学期排课都采用将各门课程规定的学时数平均分摊在18个教学周的方法,导致学生几乎每周每天都要上各种课内课程,在这种排课方式下,如果要进行某门课程的集中性课外实践,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经常要进行为期一天的短途见习或三天以上的中远程见习,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调停课,而一些全校性的公共课程不可能因为某个专业或班级而调课。因此,建议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实践教学周”制度,规定在学期中或学期末的某个周次内,各个专业均不安排专业理论课程和公共通识课程,全部用来进行各专业的集中性实践教学。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增设多种类、多层次的选修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必然对本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相对稳定师资队伍,是旅游管理专业实施课程体系优化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单纯依赖于人才的引进,更要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既要从旅游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和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更要制订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4.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通过大量校内训练和校外见习、实习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学校既要在校内建设必要的实验训练基地,比如导游模拟实验室、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客房及前厅模拟实验室等,更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选择足够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景点作为学生校外见习和实习的基地,保证大量实践技能性课程的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1曾晓虹,单雯娴,地方教学型院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探索,2007.12宋培基,“学生主体”的哲学论说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3冯志敏、林麒等,“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结构与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4折延东,试论我国大学新课程体系构建J,教学研究,2005.4确保我校艺术设计类热门专业在竞争中可持续发展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韶关学院 美术系 陈德润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全国各地高考中方兴未艾,据招生网报道,艺术设计类高考报名人数每年以10.5%速度在递增。就高校而言,艺术设计类专业有着高收费、高就业率、低投入的优势,因此,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特别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就连农林、外国语、财经、政法等高校都增设了此类专业。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办此类专业,有其独到的优势:资讯发达、就业岗位众多,只要是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学生,大部分学生到了大三年级,就能自食其力,到了毕业的时候几个单位等待他挑选。像我们韶关学院这样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地处经济相对滞后的粤北山区,虽没有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但凭着十几年美术专业的老底子,艺术设计专业目前招生、分配都还不错,学生的第一志愿报考率、报到率、就业率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在这一连串高百分比数字的后面,却隐藏着一种危机,那就是我们的就业质量呈下降趋势。据我校美术系最近一次毕业生就业调查发现,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进入著名的外企、国企、大公司的,从2005年的27.3%下降到17.2%;担任管理层的从36.2%下降到25.7%。这其中的原因就很值得我们去分析。在各地高校兴办艺术设计专业的今天,作为我们没有地域优势的地方本科院校,我们要确保艺术设计专业在激烈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我们要在提高毕业生质量上下功夫。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在培养专业人才模式上进行一定的改革。一、 艺术设计行业现状分析与培养目标确立根据我们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我校学生的竞争对手要明确定位,就是“211 ” 大学以外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因此我们对学生恰如其分地提出目标:以能力为重点,以知识为基础,以素质为标向,三位一体整合发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涉及到绘画艺术、美学、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从本行业专业理论的深度、广度和专业技能的多样性等角度来看,在四年内要培养出具有高等教育层次、鲜明职业特色的技能型、应用性职业技术专门人才,最关键的是要有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之所以称之为“教学设计”,是因为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的教学计划内容,同时还包含该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规格要求、能力分析等。教学设计是一个专业从设置、确立培养目标、组织教学,最后到如何适应社会的一个总体设计。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设计要按照社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模块,根据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将专业素质细分为能力模块,并设置相应的课程。能力模块的划分,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设计的关键。艺术设计行业的兴旺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繁荣发达的重要标志。我国于1995年开始颁布了广告法等艺术设计相关法规,由此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纳入了国家法制管理的轨道,同时也确定了所有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就业资格。从事艺术设计行业的人员除了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如数码设计能力、CIS及专项设计能力、一定的绘画造型能力和良好的影像技术等,还要有强烈的法纪观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目前,我省广告设计公司及相关企业数十万家,从业人员近八十万,但真正具备该行业素质的人员以及运用高科技设备制作生产的企业屈指可数。我们看到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带来的冲击和推动,从而要求艺术设计行业的技能培训需要大量融入电脑多媒体这门以技术,使之成为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根据对目前各类广告设计公司营运状况及艺术设计专业历届毕业生进行分类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们逐渐掌握了社会对该专业在人才层次、专业方向、就业岗位、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确立了我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专门从事艺术设计、生产、施工及管理运作过程中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使毕业生具有鲜明的法制观念、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时具有现代审美能力和较高艺术修养、有较强的艺术造型能力、较高的设计水平、掌握数码设计手段,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熟练掌握各种设计与制作技能的“设计师”和“工艺师”。毕业生在获得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发的本科学历证书和文学学士学位外,还应考取各种艺术设计行业执业资格证书。二、 艺术设计行业岗位及专业能力分析根据目前艺术设计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人数比例如下:1 设计公司设计人员岗位,约占总人数的25%2 企业设计部门的设计人员岗位,约占总人数的15%3 设计师助理岗位,约占总人数的15%4 艺术设计行业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约占总人数的20%5 艺术设计行业业务员,约占总人数的15%艺术设计行业对本专业的具体要求:1、 有较强的手绘造型能力;2. 能熟练使用电脑进行广告设计;能根据广告不同媒体、特点和客户的要求,提出创意新颖的各种广告设计方案,并能组织实施;3. 掌握基本的包装装潢设计技术以及各种文字造型能力,其中能熟练掌握黑体美术字和宋体美术字的书写方法,进而推及其他种类的文学造型,并在设计中灵活运用;4. 能熟练掌握现代摄影、影视技术等广告制作手段;5. 根据设计方案提出的正确的施工(制作)方案,并根据这些方案能准确计算出各种广告制作成本;6. 英语能通过广东省二级考试并基本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用英语。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具体要求:1 有较强的自学能力;2 有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能力,能有效地综合各种信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种广告设计方案;3 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及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4 有较强的群体适应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5 有良好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法制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三、 艺术设计专业能力模块划分和课程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能力模块划分是以社会调查和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具体的思路是:1 对艺术设计行业的各种职业岗位或技术分工进行能力分析,以确定与专业培训目标相对应的“应知”和“应会”;2 根据这些“应知”和“应会”来确定学生应当掌握的综合能力、专项能力、单项能力的若干能力要素;将各种能力分解整合成能力模块,来确定课程设置序号模块名称模块对能力要求模块对应课程01职业道德及社会能力1、 良好的职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2、 敬业、乐业精神3、 良好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4、英文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1)、政治理论(2)、德育(3)、英语(4)、公文写作(5)、体育(6)、广告法规02基本造型和设计能力能够掌握现代平面造型、色彩装饰效果及立体空间构成的三大设计基础,并通过纯形式语言过渡到专业设计语汇的把握,从而创造性地运用到广告设计中去。(7)、素描(8)、色彩(9)、三大构成03文字造型与运用能力掌握中英文的标准字、变体字以及按设计属性进行不同风格字体造型,能进行各种文字的组合与单项创意设计,并按工艺要求进行制作。(10)、文字造型04印刷广告制作能力掌握各种开度页码编排法、印刷广告设计成本计算方法。(11)、印刷广告05影像技术造型能力了解摄影、摄像的各种技巧,能独立完成作品创意及拍摄,并具一定的后期加工制作能力。(12)、影像技术06广告材料选用及传统广告设计制作能力熟悉路牌广告、灯箱广告、霓虹灯广告等传统广告媒体的设计与制作能力,了解各种广告材料的性能(13)、广告媒体(14)、路牌广告制作(15)灯箱广告制作07电脑制作能力熟练地操作电脑,进行排版、文字编辑、图形创意等制作程序,熟悉平面设计所需各种软件操作。(16)电脑设计08广告设计能力对广告诸要素有较全面的综合表达能力,能独立完成广告方案、标识、广告主题、广告制作等工作,具备一定的系列广告筹划、设计、制作能力。(17)、广告概论(18)、广告设计09CI策划与设计能力掌握CI原理和方法,对中外优秀CI方案有辨析能力,能独立完成CI基础设计、应用设计及对企业CI执行计划的监督与指导。(19)、CI策划10外语能力能阅查、收集有关专业资料和信息(20)专业英语综上所述,本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设计,主要面向艺术设计行业五大工作岗位,需十种能力模块及相应的二十门课程支持。这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结构包括操作能力、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结构的特点是以实为主,以用为主,突出操作性、应用性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教学中以适应职业岗位为目标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实际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技巧。在此基础上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鼓励个性发展。参考文献:(1) 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 罗大涵。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台湾:工业职业教育,1986。化学(师范)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任健敏 曾懋华(韶关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5)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师范教育是面向未来、培养新型师资的事业,世界各国无不把培养教师作为社会培育良才的根本大计。我校作为师范教育最早的一批专科院校,经历了近五十年的师范教育历程,积累了大量的师范教育办学经验。如今,尽管与其他如中师、高师以及教育学院的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的功能都是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基础教育的各类学校输送合格的人民教师。随着中学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推进,高师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有效性,整体性和针对性日益受到重视。目前,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行,作为高师本科化学(师范)专业的末来人民教师,理应成为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先锋。由于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渐下降,化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情况越来越令人担忧,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中学化学新教材的开发与应用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化学教学与科研能力、版书设计能力和粉笔字的书写、心理素质、语言和教态等综合素质逐年下降。如果师范生不能适应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我们培养的师范毕业生将无法与其他地方本科院校抗衡,更不能突出我校老牌师范专科学校的优势,这样将会被社会无情的淘汰!因此,开展化学(师范)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就我校化学(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1 化学(师范)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11 重化学,轻师范化学专业的必修课中除了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外,其他课程几乎与其他化学类专业没什么区别。教学论系列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学时太少,课程缺乏师范特色,教育类课程显得单薄。如高师化学实验,无论在实验课题和内容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上,还是在实验教学的要求和评价上,实验的专业化倾向都较为明显。比如:无机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无任是师范教育专业,还是应用化学和环境工程等其它化学专业,都用相同的化学实验教材,实验内容过分侧重于化学专业学科知识的训练,实验功能过于单一,不利于培养高师学生的创新意识,更不能诱发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12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当前的师范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或简单地输灌知识、学生记笔记、定期考试的方式。现行课程体系只注重学生接受知识,适应当代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文理渗透的课程偏少,缺乏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和教学观的影响,高师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考虑学科的多,考虑学生的少;知识验证实验多,科学探究实验少。目前,高师化学教材过于陈旧,几乎都是九十年代的教材,教学内容大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更没有与中学化学新教材和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同步进行改革,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促进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对学生化学学习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不够。因此,重视高师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体验、感受和感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13 重理论,轻实践师范专业目前主要包括课程见习、微格教学、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这类课程除学时偏少外,还无法保证,并且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由于国家取消了师范教育的免费政策,对师范教育的投入不够,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加上受到课时的限制,没有专门的实训课程,使师范教育的见习课程明显不够。实践类课程没引起足够重视,学科教学技能的训练机会太少,力度不够,师范生难以形成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14 重验证实验,轻探究实验高师化学实验教学在传统实验内容的设计上,过于强调实验对所认识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验证;所谓的“探索性实验”或“启发性实验”,也是照方抓药式的设计,甚至有些学生只要看一遍教材而不需做实验就可以写出实验报告。这样的实验内容设计,学生几乎不需要进行什么“探索”,只要按照实验步骤做下去,就可以得出结论。高师化学实验的科学探究是一种逻辑和想象相融合的活动,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需要大胆地猜测和科学的假设,并需要通过实践来求证和检验假设。因此,实验探究的开展,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敢于大胆地进行猜想与假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探究是一种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活动,是中学化学新教材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通过获取证据、分析证据来进行预测和推理,以及合理的解释,得出探究结论。实验探究还是一种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科学知识与化学实验技能、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来展开的一种实验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要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和避免偏见。因此,实验探究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对于使用新教材的未来人民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化学(师范)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点现行化学(师范)专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三类课程(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与教育专业课)所覆盖的知识部分是多年办学规范的一种反映。在实行课程改革时要保持其合理的成分和要素。对于一般本科院校来说,化学(师范)本科专业阶段教育的目标可以定为 :培养具有宽广知识基础和基本教学技能与高尚师德的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中学化学教师。要实现这一目标 ,应着力改革的基点:21 强化教育类课程,突出师范特色 重新审查师范本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制定全程渗透全程培养全面发展的灵活开放多层次高质量的培养计划 。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船用洗涤器系统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自动雨伞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磷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畜禽运输车市场前景分析及投资策略与风险管理研究报告
- 2025-2030电站建设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环保设备市场前景分析及投资策略与风险管理研究报告
- 2025-2030特种纸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爆震传感器市场前景分析及投资策略与风险管理研究报告
- 2025-2030温室大棚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前景与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润滑剂项目融资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安徽省合肥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二模试题 语文 含解析
- 命案防控讲座课件内容
- 2024年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大数据应用与服务》赛项竞赛样题
- 2025年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带答案
- 9.1日益完善和法律体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授权独家代理商合作协议2025年
- PE特种设备焊工理论复习题库(带解析)
- 精准医疗复合手术室
- 《基于三维荧光技术的水环境污染源深度溯源技术规范》
- 危险废物处理应急预案(4篇)
- 江苏省南京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英语试卷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