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特点研究.docx_第1页
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特点研究.docx_第2页
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特点研究.docx_第3页
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特点研究.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特点研究 摘要:研究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变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特点是探讨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的有序转移的恰当切入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还直接关系到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和宏观经济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途径;就业 一、四川省已经具备刘易斯模型所说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矛盾导致农村劳动力绝对过剩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1996年年末到2005年年末,四川省农业人口数从6837.3万人到6628.39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83.23%到76.70%,其变化比例并不十分显著。与此同时,四川省的耕地资源却在不断减少。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2004年末四川省耕地面积居全国第7位、西部地区第3位、西南地区第2位,占四川省土地总面积的12.25%。耕地绝对数量大,但人均耕地仅0.07hm2,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26.2%,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所确定的人均耕地为0.08hm2的警戒线,人均耕地仅居全国第22位,分别居西部地区和西南地区最后,人口与耕地矛盾日益尖锐。 (二)农业科技进步导致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 随着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农业生产逐步由人力转向机械化生产,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四川省2000年机耕面积以达93.1x104hm2,占耕地面积的21.42%,是1952年的234.25倍;2000年灌溉面积达246.9x104hm2,占耕地面积的56.8%,是1952年的4.58倍;2000年化肥实用量达216.6x103t,是1952年的541.5倍。可见,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已极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导致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 从产业结构看,2005年四川省GDP达到7385.1亿元,人均GDP达到906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79.5亿元,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4.136.539.4调整为2005年的20.241.638.2,到2008年进一步调整为18.9246.3034.78。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75.90%提高到2005年的79.80%和2008年的81.08%。显然,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 2006年末,四川就业人员总数达到4715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有2306.9万人,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有946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有1462.1万人,就业结构为48.920.131.0。显然,四川省就业“一、三、二”的结构与GDP结构形成明显的“非均衡的结构偏差”。在GDP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变动明显滞后。 (四)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导致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 调查资料显示,3个月以内的劳动力主要流向商业、运输以及就近的建筑业等部门;3-6个月的劳动力主要流向周边的非正规工业部门;而能够远距离流向正规工业部门的劳动力,由于受到用工制度、交通费用等限制,多局限于半年以上的长期劳动力。同时,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会造成临时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和长期转移 农村劳动力的相对不足,二者最多可相差8倍之多,这严重地限制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力。 二、吸引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较少,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从2000年到2005年的5年间,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0年增加24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增加899元,两者间增加值比为2.771。从2000年到2007年的7年间,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0年增加52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增加1643元,两者间增加值比进一步扩大为3.171。考虑到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不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补贴,而农民收入中有40%左右是实物性收入等因素,则城乡间收入差距会更大,城乡间收入差距会强烈吸引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 (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托达罗迁移模型说明,只要存在相对较高收入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就会对收入较低、就业不足的劳动力产生持续的引力(拉力)效应。2007年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47元。从2007中国各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可知,四川省在31个省份和直辖市中,仅排在第23位,城镇人均收入仅为排在第1位上海市的46.98%。显然,经济发达地区对四川省乃至西部农村劳动力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三)农业比较效益下降 农业与非农业的比较利益差异是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内在动力。农业是弱质产业,既要承担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风险。农业与非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越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也就越大。近年来,受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以及乡镇企业转型的影响,农民家庭收入增长乏力,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普遍下降,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逐年下滑。从表1可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已成为支撑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且重要因素。显然,外出打工对四川省乃至西部农村劳动力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三、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特点分析 (一)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 到2002年以后,四川省每年转移和输出务工人员1000多万人。据四川省农调队统计,2003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达1389.8万人,2004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达到1516.7万人,2005年达到近2000万人,占四川3700多万农村劳动力的5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劳务收入已经成为四川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2006年末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3197万人,占全国劳动力资源6%;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285万人,占全国外出劳动力的9.7%。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4.0%,在县外市(地区)内从业的劳动力占8.2%,在市(地区)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3.4%,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64.3%。显然,四川省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主要集中在省外,并且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为首选地区。 (二)转移的目的地主要为我国东部地区 在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及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是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数据显示,2004年四川农村劳动力转向省外的占49.1%,比2003年上升了1.4个百分点。从转移到大、中、小城市来分,转向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的比重较大,转移到大中城市的比例几乎占到了70%。从转移到东、中、西部来分,以东部为主,但转向中、西部的速度正在加快。显然,东部地区仍是四川乃至西部劳动力的重点流入区域。当然,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东企西移”、“外资西进”,西部地区劳务需求逐步增大,这也已成为四川劳动力转移的又一特征。 (三)转移的行业有所集中,建筑业从业比例相对较高 据抽样调查推算,2004年四川省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2243.9万人,比1990年减少858.8万人,减少27.7%。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882.3万人,比1990年增加642万人,增长2.7倍。其中从事工业508.5万人,比1990年增长2.6倍,从事建筑业373.8万人,比1990年增长3.1倍。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633.7万人,比1990年增长1.6倍。显然,四川省农村劳动力主要转向第二产业,其次是转向第三产业。从所从事的行业看,外出务工人员的行业分布仍有所集中,其中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建筑行业的劳动力占24.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这是由于相对于其他行业,建筑业所需要的技能水平较低的缘故,这个现象也反映出四川省外出劳动力的整体技能水平较低。 (四)转移的人员结构不断变化,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四川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的2006年转移的人员结构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从性别上看,男劳动力的比例(61.7%)远高于女劳动力的比例(38.3%);从年龄结构上看,21-40岁占全部转移劳动力的70%;从文化程度上看,以小学文化程度(23.9%)和初中文化程度(67.9%)为主,反映出外出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以文化程度为例,2004年全国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为13.31人,四川仅有8.27人;若再与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等人口、劳务输出大省相比,四川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也是较低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五)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以自发转移为主 由于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农民依靠自己寻找门路和依靠亲戚朋友介绍外出务工,依靠自己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寻求就业机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择业风险。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组织形式仍以血缘、人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投靠亲友和以老带新式流动,带有较为明显的连锁迁移特性,无法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有效的配置。2004年成都市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中,主要由亲属介绍务工占了外出人员的60.5%,其次是由中介组织介绍务工,占了18.1%,由政府(单位)组织介绍的只占2.6%。 (六)转移外出从兼业性和季节性向常年性转变 2004年四川省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有70%左右是常年性的。那些兼业性和季节性的务工人员主要是在乡外县内的一些短期性或规模较小的工程项目中务工,往往是干完一个工程后再去寻找另外的工程。同时,随着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环境的逐步宽松、外出务工人员对城市经济生活的逐步适应,以及愈来愈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寻求到了较为固定的就业岗位,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不少务工人员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测算,2004年四川农村举家外出务工的农户接近200万户,占乡村总户数的10%左右。 四、结论 受利益的驱动影响,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迁移实际上流动的目标性和方向都非常的清晰。即从农村到城市,从低收入地区到发达地区,从内地到沿海。因此,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迁移存在逐步趋于理性的特点。 同时,四川省转移就业的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