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报恩是对受恩者的道德要求.doc_第1页
知恩报恩是对受恩者的道德要求.doc_第2页
知恩报恩是对受恩者的道德要求.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恩义文化中的“受恩”与“施恩”知恩报恩是对受恩者的道德要求,“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则是对施恩者的道德要求,中国传统的恩义文化对于化解当前“施”、“受”矛盾,形成和谐的人伦关系,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最终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恩义文化中的“受恩”与“施恩”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敢说:“我从来没有受过他人的恩惠”。相反,在中国古人看来,一个人 生活在天地之间,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恩惠,例如父母养育恩、师长教诲恩、人群互助恩和国家卫护恩等。因此,“受人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恩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国人所信守和奉行。凡是对我们有恩惠的人,我们都要念念不忘 并且想方设法给予报答,这是做人应有的道德行为;反过来说,忘恩负义,受了他人的恩惠而不知报答,甚至以怨报德,做出违背道义之事,则是最受人唾弃的不道 德行为。在中国传统的“五伦”(即夫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和“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中,始终贯穿着的就是一种知 恩报恩的意识,而这种道德意识为传统社会形成一种和谐的人伦关系、淳化社会风气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知恩报恩只是中国传统恩义文化的一个方面,是对受恩者的道德要求。恩义文化中还有另 一方面的重要内容,即对施恩者的要求,那就是“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施恩者的纯正动机,在于帮助他人,解除他人的困难,而不希望接受恩惠的人将来有 所报答。如果帮助别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回报,就不是真心帮助;如果只帮助那些将来可以回报自己的人,心中希望别人将来以钱财、情感或名誉回报,却不 愿意对另一些陷入困境之中需要拯救的人提供帮助,那就完全是自私自利、见死不救的假仁假义。另外,帮助别人却附有许多条件,别人心里一定不舒服。如果附带 的条件太苛刻,那么不仅不会引发别人的感恩之心,反而还可能招致对立、矛盾和怨恨。因此,施恩者对受恩者不能存有轻视的心理,不要表现出骄慢和索取的态 度;要使接受恩惠的人,既得到物质的满足,又获得精神的安慰。此外,中国古人还认为“施比受更有福”,能够帮助别人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施恩者一定 要心生欢喜,外表才会表现出快乐,才不会伤害到受恩者的自尊心,或者给其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可见,中国传统恩义文化不仅仅包含了感恩的内容,而是对受恩与施恩的双方都有相应的道德要 求,从而体现了对平等人格的尊重。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我们社会中出现的赞助者和受赞助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对于赞助者(也是对 于任何人)而言,无论他人的行为道德与否,自己的行为必须符合道德。换言之,不要因为他人的过错,而抛弃了自己的美德。也只有“施”和“受”的双方都能遵 循相应的道德要求,并且在发生冲突时能够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种矛盾和对立最终才能够妥善解决。这就是中国古人一再强调的“各相责,天翻地覆; 各自责,天清地宁”的道理。中国传统的恩义文化建立在“人是社会性存在”的理性认识上,所以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早 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就提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说明,人类高于、贵于万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人 的社会性。而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如何保持其内部关系的和谐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助于社会中每个人的幸福。著名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的容量 大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所谓“最短的那块木板”,就是团队中最薄弱的环节。一个整体的实力,往往取决于这个整体克服了多 少薄弱环节。这说明,只有团结和帮助团队里力量最弱小的人,才能最终提高团体的整体实力。因此,要增强整个国家整体实力,增进社会大众的整体幸福,就必须 团结和帮助那些弱势群体中的人,对这些人给予真诚的帮助和爱心。所以,时至今日,倡导“施恩不求报”和“知恩报恩”的恩义文化对于形成和谐的人伦关系、形 成强大的社会合力、最终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仍然都具有现实意义。中国的恩义文化源远流长,但是为什么现在的很多中国人却不再懂得感恩了呢?答案很简单,那 就是因为人们不再懂得感恩父母。在中国传统社会,孝的教育之所以倍受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孝心培养起来的是一个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试 想,一个人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懂得报答,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还会有谁的恩德能够让他念念不忘、常常想着要去报答呢?因此,正如一些学者已经指出的, “感恩意识”的缺失从根本上讲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年轻人接受了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盲目崇拜和信仰所谓的“个性”和 “自由”,认为孝顺父母是封建糟粕的体现。殊不知,“百善孝为先”,人正是从孝亲尊师开始,树立起恩义、情义、道义等处事原则。如果一个人恩义、情义、道 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取而代之的就会是一种以利害或功利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所以,宋代的契嵩在孝论中讲: “圣人之善,以孝为端;为善而不先其端,无善也”。从孝心开始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是符合道德教育的规律的。如果我们忽视了孝心的培养,那么可以预料,在 不久的将来,不仅受恩者会对施恩者的施惠行为表示冷漠,甚至出现“忘恩负义”的行为,还会出现一些在当今西方国家早已被视为“正常”的现象:在良好的福利 制度之下,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受到了政府特别的照顾,但是他们却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反而认为这是政府或社会所应当做的,是自己理应享有的权 利。相反,如果重视从培养孝心开始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即使是一时失足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人也能 够生出感恩之心,并进而走上改过自新的道路。近日法制日报报道,海南省司法厅在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协助下,通过弟子规,把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引入 对服刑人员的教育中,使得很多从来对父母只有索取和责难的服刑人员学会了感恩,甚至还流下了忏悔的泪水,向父母道歉。那一则则动人心弦的感人故事表明,只 有从培养孝心开始,才能够引发出人的感恩意识,并且使道德教育真正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总之,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是人类的良知,它不仅关系到个人道德修养的高低,也影响到整个社 会的和谐。然而,“人不学,不知义”,只有依靠正确的教育和舆论引导才能把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