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育人新观念科学指导孩子的学习.doc_第1页
树立育人新观念科学指导孩子的学习.doc_第2页
树立育人新观念科学指导孩子的学习.doc_第3页
树立育人新观念科学指导孩子的学习.doc_第4页
树立育人新观念科学指导孩子的学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树立育人新观念,科学指导孩子的学习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庭的希望,是国家希望。如何教育好孩子,是我们每一个家长殚精竭虑,无时不在思考的问题。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但问题是,孩子总是和家长不合拍,特别是小学阶段孩子的家长,烦恼的事还真是多。作为家长,我们会处处感到孩子与自己生分了,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又好像是一个不很受欢迎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在这里,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对孩子最关心的是什么?确实,绝大多数的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家对孩子最多的谈话是:“作业做好了吗?快去做作业” ,“快去看书”。如果知道孩子在考试,那就是“今天考试成绩怎样,排第几名?”孩子的考试成绩是重要的。但它真的要让我们家长时刻关注这么重要吗?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商榷这个问题:一、对孩子今后的成长道路来说,什么最重要?“情商”的作用远大于智商!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智商。智商,通俗地理解为智力,是指数字、空间、逻辑、词汇、创造、记忆等能力。根据统计,绝大部分人口,属于普通智力,真正属于高智商或低智力的,所占人口的比例是很小很小的。因此,真正的“天才”与“愚钝”是极少数的。我们做家长的都想孩子的学习成绩冒尖,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却不知道如何让孩子的成绩冒尖,一味地唠叨、逼迫常常适得其反,在智商一定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找到适合孩子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最重要,这就涉及到情商训练的问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再就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愁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不去。只要孩子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即使是成绩不好,做家长的也不应该有太多的指责。就像长跑运动员,他已经很尽力了,你再要让他加速跑,这行吗?搞不好,孩子的身体反而被搞垮了。其实,我们很多家长也都知道,孩子成绩的好坏,,智力因素不是决定因素。真正起作用的是勤奋的态度、充分的自信、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那么一部分孩子,在很多人看来,他们记忆力强,反应敏捷,思维灵活,人很聪明,属于智商比较高的那一类。但他们在学习成绩上却显现不出优势,有的甚至还在一般以下。这是为什么?只要经过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孩子往往是那些上课不专心,作业马虎、拖拉、学习松懈,自制力较差的孩子。相反,那此在人们看来智力一般,但学习勤奋、认真的孩子,却常常能取得好成绩。所以,我们认为,在“智力”因素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决定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那么。什么是“情商”呢? “情商”是情绪智商的简称,是情绪智慧的高低。它包括:自我认识、情绪管理、自我激励、了解他人和社会交往。在评价情商高低时,一般可以分为:自信心、爱心、独立能力、意志力、竞争意识、目标性、乐观、诚实、交际与合作等等。很多人认为“情商”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或是一种品质。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情商”有先天遗传的成分,但和智商相比,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请各位想一想,无论是“自信心、爱心”还是“意志力、诚实”等等的行为,哪些不是经过后天的培养才形成的呢?譬如,在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问题上,很多家长都会在无意中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主动帮你洗碗,不小心打破了碗时,你也许会说:我是说不要你洗,你偏要洗,现在打破碗了是不是;当孩子帮你搞卫生的时候,你可能会嫌他这里没搞干净,那里没整理好;孩子在做作业时,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你不是指导他自己去找出错误,加以订正,而是指责他: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会做错,真笨!家长们想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那里还有什么自信可言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可以发现:相当多的智商高的人,他们学业优秀,反应灵敏且博闻强记,可在事业上却远不如一些智商比他们低得多的人那么辉煌。我们也更多地发现,在智商相近的人群中,有的讨人喜欢,有的却惹人讨厌,甚至找不到称心配偶;而面对挫折,有的游刃有余,有的却一筹莫展。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情商”在起作用。科学家的调查统计显示,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情商” 所起的作用,在很多时候会大大超过“智商”所起的作用,有时还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家长都知道这个道理,但为什么还是知其不可为而偏为之呢?原因在于,大家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好一点的中学,考上重点大学,最后能找一个好工作。这没错,谁不想让孩子今后的生活过得舒心呢?问题是,由于我们过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孩子的自信心、意志力、独立能力、交际与合作等等习惯(“情商“因素)的培养,加上教育方法上的问题,致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进而导致厌学,甚至发展到人格的错位。细心的家长或许发现,在孩子开始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与自己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而自己与孩子的沟通也越来越困难。这种现象一旦出现,家长就要重视查找其中的原因了,如果孩子出现说谎等现象的时候,问题已经比较大了。所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是我们家庭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二、如何训练孩子的情商?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亲子关系质量,使孩子愿意沟通,喜欢交流。孩子为什么不愿与父母沟通交流呢?如果我说这完全是我们家长自己造成的,家长们一定会感到很冤枉吧,有的甚至会在私下骂我,但思考一下开头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就足以说明这是事实。大家都知道,现在孩子学习的压力是很大的。一个正在生长发育的孩子,学校里一天的学习也够辛苦了,回到家里想有稍微的放松,是正常的。可脚还没进房门,就被家长逼着去看书做作业,他能乐意吗?其实,我认为让孩子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娱乐一会,放松一下是很有益处的,家长只要在必要的时候提醒一下就行了。可我们的家长为什么会这么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呢?原因在于:1、不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急于求成。孩子从婴幼儿到儿童少年,他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语言、智力、心理等的发展,意志对行为的控制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我们的家长却要把几十年来所积累的经验、阅历,让孩子在幼年就能全盘接受,一味地按自己的思路去要求孩子,恨不得让孩子立即变为一个比自己还强的人!可以说:家长是在要让孩子去实现他自己的梦想。2、攀比心理(或者叫作虚荣心理)。家长最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去与别的孩子比较。总认为自己的孩子还不如别人,或者是怕被别的孩子赶上、超过。邻居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自己的孩子就相形见拙,继而在孩子面前时不时地唠叨,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其实,父母无法决定孩子的一生,子女的一生大多是由他(她)自己决定的。我们应该懂得,孩子成绩、表现优异是良好的亲子关系的附带结果,父母们不该花太多时间去追求孩子的成绩,而忽略更根本的亲子关系质量。3、只求孩子成绩好,不去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孩子考得好了,怕他保不住;孩子考得不怎么好,怕他从此一蹶不振,担心得要命。家长们能否准确的回答:自己的孩子最近在做什么?扪心自问一下,绝大多数的家长是不知道的。所以,建议家长们要去了解孩子,不要一味地去向孩子要成绩。前面讲“智商”、“ 情商”与事业成功的关系,就是想告诉大家,在关注“智商”的同时,更要关注“情商”的培养。反过来“情商”培养好了,就会大大地促进孩子“智商”潜能的发挥。我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不用“交流”的方式去了解、帮助孩子,而要用各种自以为是的手段,去逼迫孩子,与孩子建立起一种不尴不尬的关系呢?你不去理解孩子,又怎么让孩子去亲近你呢?我曾今对两所学校的514名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问卷中的几个问题:问题一:当你遇到高兴、忧伤的事时,最想告诉的人是谁?(单项选择)同学朋友,同龄亲戚:244人,占46.4%;父母:75人,占34%;爷爷、奶奶、外公、外婆:83人,16.1%。问题二:你愿意与父母进行交流吗?(单项选择)回答:“是”的占64.4%,“不是” 的占35.4%。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父母并不全是孩子第一个想倾诉的对象。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最为关切,视为骨肉的孩子,为什么不愿对自己说心理话呢? 35.4%不是个小数字,而且随着孩子年龄,阅历的增长,这一比例还会增加的。这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需要引起家长们的思考。问题三:你愿意与父母说话、交流的原因是什么?(多项选择)父母随我,什么都会依我:11.7%;对我的成绩好坏无所谓:0.9%;父母自己的知识很丰富,我佩服:7.3%;把我当大人,认真听我说话,接受我的意见:27.8%;尊老爱幼,家庭和睦:31.7%;通情达理,以理服人,说话算数:33.8%;关心学习,考不好时,不是指责,而是鼓励:66.5%。面对这些数据,家长们有什么感想呢?再看下面的一个问题.问题四:你不愿与父母说话、交流的原因是什么?(多项选择)父母经常吵架,自己都管不好,没什么好说的:7.1%;无论我做什么,父母都不管,他们关心的不是我:7.1%;要我认真学习,而自己说话不算数,还赌博,打牌:11.5%;絮絮叨叨,唠叨完后又都依我,无聊:17.6%;我有错了,又打又骂;我对了,也不听,还常说我没没出息:19.2%;除了学习,我没选择其它活动的自由:22%;他们不了解我,我说了他们也不明白,说不到一块:41.2%。通过对上面这些问题和数据的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的原因了。那怎样让孩子愿意交流呢?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现在社会的多元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繁荣,使年轻一代获得信息的途径太丰富了,六年级的孩子知道的并不比普通的父母少多少。家长以前所学的,不少已经落伍了,也不适应现在的孩子了。没有知识的更新,父母的权威地位就会被颠覆,如果再固守自己的权威,除了拉大与孩子心灵之间的距离之外没有其它效果了。家长要认同孩子的成长,要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当你突然对孩子说些他感兴趣的新的知识,做些出乎孩子意料的事时,他一定会非常兴奋地与你交流,长此下去,孩子就变得乐意与你说话,你的话他不但听了,还会因此更加勤奋地去学习新的知识,而我们自己也在不知不觉地增长不少的见识。第二,坚持原则,以身作则。对待孩子同样需要有原则,别以为孩子小不懂事,要知道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一旦画上了颜色,就很难再还原成白色了。所以,我们家长不可以放弃原则,任孩子的所作所为。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有些事是可以原谅的。如涉及到孩子的习惯与品行的养成方面的,就要坚决地加以阻止,但不可强行阻止。教育方法正确,孩子就乐意接受。对孩子需要做到“言传身教”。年树林,百年树人,教育是大事,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做出一定的牺牲,以身示教。为人处世要严谨,一丝不苟,“言必行,行必果”。第三,多些亲近,和睦家庭。家庭的亲近,是我们在家庭教育很少提及的。以前,我们强调的是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从调查情况来看,家庭成员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尊长爱幼,对亲子之间的正常交流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作为家长,要正确处理父母、夫妻、兄弟之间的关系,即便有事,也宜“化干戈为玉帛”,不然,孩子会讨厌家长行为的。第四,平等相待,了解孩子。要想与孩子融洽的相处,保持经常的交流,作为成人,我们必须放下头脑中严重的“长幼观念”。我常常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不听话,可是让他说说孩子是怎样的不听话,家长又说不上。说不上,怎么知道一定是孩子不听话呢?其实不是孩子不听话,他不但听了,说不定还听得很认真,因为家长是以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见识,自己的经验,以说教的方式去与孩子交流的,而孩子又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判断是否要按你说的去做,当他觉得你的说法不符合他的事实,他就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让孩子听话的关键是要了解孩子,平等以待,要以孩子的心理去感觉他的行为,以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只要家长了解了孩子想法,就不怕孩子不听你。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千万不要把道理强加给他,更不可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去承认错误。家长应该尽量减少语言对孩子的不良刺激,允许孩子表明自己的看法,给孩子改正的机会。若是一味坚守长幼观念,坚持以为父母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脑子想的是如何在孩子面前树立起自己的长辈尊严,如何使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又丝毫不去考虑孩子是否愿意接受,不给孩子任何反驳的权利,那最终的结果将会是:孩子以为父母的训话就是“圣旨”,不可违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了任何的自主权,天天遵命行事,性格变的孤僻,胆小怕事,没主见;或者,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也许他没有反抗,甚至还连连认错,但心理不服,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不论你说什么,他根本不在乎。这样,原本善意的规劝,,却因家长这种自以为是的陈旧观念而变成强制命令,从而与孩子之间产生不可逾越的隔阂代沟。第五,要求适当,理解孩子。现在的家长,普遍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一娘生九子,子子不相同”。何况一个班的几十个人不是同一个“娘”生的,对五、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成绩是不可能“一刀齐”的。很多学习成绩中等或学有困难的孩子家长,他们不是根据学习情况帮助孩子,总是怪他不用功。这与孩子没有丝毫帮助的,还会对亲子沟通带来障碍。我们做家长的,应该蹲下身子,了解孩子的实际,不要期望过高。其实,孩子自己也在努力,也想学好,可苦于没有努力的方向。家长要求过高,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失去成功的希望。如果我们能对孩子多一份理解,帮助他找到符合实际的努力的方向,确定一个适合孩子发展的目标,“跳一跳,摘桃子”,这就是孩子的希望。第六,给点时间,与孩子聊聊,玩玩。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都很快,家长的也都在忙自己的活,目的是多挣点钱,希望能使孩子今后活得惬意点。家长一天到晚忙里忙外,有的在一天之中只有早上孩子上学时才得以见面,见了面,家长也只匆匆忙忙地交代几句,就分开了。长期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互不了解,变得没话可说了。十一二岁的孩子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候,父母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这是很危险的!所以,无论我们有多忙,都要抽点时间陪陪孩子,与孩子一起看会儿电视;聊一聊新闻;做一会儿家务;一起观察一下小动物等等。很多人认为与孩子一起是浪费时间,不如自己做点事,赚点钱,让孩子多点儿功夫学习。其实,陪孩子聊聊,玩玩,不但可以放松一下自己,调节一下精神,增加与孩子的亲近感,享受家庭的快乐,也可以在聊、玩的过程中,教给孩子知识与社会经验,还能从孩子那里获得信任与知识。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在一个星期中,难道我们真忙得连抽出三,四十分钟的时间也没有吗?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作为家长,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树立起新的育人观念,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孩子的学习。三、怎样促进“智商”、“情商”相互作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正确指导孩子的学习。第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习惯有哪些?自觉地看书,姿势正确地写字;准确、迅速、按时完成作业;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不怕困难,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自觉学习,平时没事时找本书翻翻等等,都属于学习的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要反复训练,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一个习惯需要经过多次的重复才有可能形成;而改变已有的习惯,需要重复数十次,甚至上百次,孩子好习惯的形成,都是在家长、老师等的指导、督促与管理下,经过多次正确行为的重复后才完成的。就以让孩子按时完成回家作业来说吧,很多孩子非常自觉,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好作业,然后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习惯多好,孩子做作业用不着父母去催,家长该省多少心思。当我们回头去分析一下这个现象,就不难发现,这个习惯就是在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养成的,确切地说,是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养成的。相反,孩子先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再去做回家作业的,他们往往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的质量比较差。孩子在老师那里就过不了检查关,家长也免不了落个“教子不力”的“罪名”。但要让孩子改变这个习惯,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家长就得“费心思,费精力,费时间”,更重要的是,要付出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习惯;如半途而废,,则会使孩子的不良习惯更难改变。所以,好的学习习惯,就像存在银行里的一大笔钱,孩子一生光是花利息都花不完。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其它方面的习惯培养,对孩子进行有目的的训练,督促,管理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则更重要。父母是孩子的样板,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家长自身的学习习惯与生活等方面的习惯,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我曾做一个小调查,大家可以看一下结果,家长经常喜欢在晚上与人去“小赌”一下,甚至请人到自己家里来“小赌”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男孩,到了五年级,有92.3%的孩子喜欢玩赌博的游戏,还有76.8%的是用钱来赌输赢的;相反,家长基本不赌的,喜欢赌输赢游戏的孩子仅49.4%,用钱赌输赢的只有23.6%。面对这个比例,我们做家长的会想些什么呢?我想,我们没有一个家长会让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去参与赌博吧!我之所以要强调父母对孩子的习惯形成的影响,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习惯,与父母本身的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该还记得,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时,考上最多的是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因为家庭,父母的习惯影响使这些孩子没有放弃学习。对于五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多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要一下子改变是不可能的,这对我们的耐心与毅力的考验。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针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家长首先就帮助他们提高认清坏习惯的危害,使他对自身的坏习惯产生抗拒力,然后再帮助他制订一个改正的计划,并在家长的帮助下加以认真的落实。当孩子刚有了好习惯的苗头,就要通过及时鼓励来强化。如果孩子的习惯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的,家长应在与孩子一起总结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督促,并鼓励孩子建立自信,鼓励他更自觉地去落实改正的计划。鼓励的方法很多,有语言、体态、神态、物质奖励等,还可以与老师沟通,通过老师来鼓励,这对五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有效的。但我们鼓励的是孩子的态度,是他所做出的努力,而不是他天生的优越条件。只要方法得当,我们不怕吝啬夸奖,更不要轻易使用惩罚。孩子犯了错误要批评,没有批评就等于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批评也要具体,不扣帽子,不下结论。“我看你一生也改不了啦!”、“ 我有你这么一个孩子真倒霉!” 这是成年人无能为力的表现。第二,树立孩子的自信。一般地说,学习困难的孩子,做任何事都怀疑自己,缺乏自信是他们的特点。帮助他们,关键是恢复他们的自信。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是非常投入而自信的。家长应了解孩子的这些特点,帮助他们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建立起自信,从而促进其它方面的学习。同时,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放手让孩子活动,让他们从自己身上而不仅仅是从别人的赞赏中获得自信。在竞争中,要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其自我肯定。孩子开始认识自己时,很在意别人、特别是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家长要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孩子确定的目标要适当,应考虑孩子的特点与能力,不能以主观的高标准要求孩子。否则,孩子屡遭挫败后会产生持续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容易丧失自信心。有些家长习惯于以自己孩子的弱点与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孩子要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让孩子切实了解自己的能力。孩子有不足,要鼓励他弥补,耐心帮助他分析达不到要求的原因和自身存在的有利条件,并在实践中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第三,给孩子自己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凡事先让孩子自己拿主义,我们给出多种建议,让孩子自己选择,即使他们注定不会成功,也决不可强行插手,因为失败的经历会给孩子以刻骨铭心的启迪,会帮助他积累生活的经验,从而吸取教训,为下一次的行为提供改进的依据,进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这也是一种知识,而且是很重要的知识。有这样一个案例,或许会给家长们一些启示: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因为班主任刚接他们班,不知道这孩子的视力不好,就把他排到比较靠后的位子上。晚上,他们父子找到校长,希望校长能给老师说一下。校长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去对老师说,并告诉他,可以在校长与他们老师在一起的时候去说,并悄悄告诉孩子的父亲,不要给孩子出主意。第二天,孩子看到校长与他们老师在一起,就去找他的老师说了。听了他的说明,老师很快同意给他换个位子,孩子很高兴,一蹦一跳地走了。后来他父亲告说,从此以后,孩子显得很自信,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去做。孩子仅有了这样的一次经历,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退一步说,如果孩子没有成功,作为家长就应该帮助他找出原因,继续让孩子自己去对老师说。家长可以在孩子不知道的情况下,先向老师作个说明,以取得老师的主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体验失败的痛苦与成功的快乐,去积累生活的经验。有时,孩子遇到难题时,会向家长求救,你家长怎么办?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应该装一点无能,引导让孩子换一个方法去再思考,不要轻易把解题方法告诉孩子,当孩子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成功解决了难题后,他该有多么的开心呢;万一孩子还是解决不了,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问老师,请老师帮助解决问题。对于孩子不应该处处由父母护着,应该让他们走向更广泛的生活天地,接触更多的人与事,经历更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生的财富。如果什么事都由家长来代替,就是成功了,孩子也体验不到成功后的喜悦,更不用说去总结教训,积累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