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讨论有效性探究.doc_第1页
地理课堂讨论有效性探究.doc_第2页
地理课堂讨论有效性探究.doc_第3页
地理课堂讨论有效性探究.doc_第4页
地理课堂讨论有效性探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课堂讨论有效性探究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流、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提高能力、觉悟的一种方法。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方式,广受老师们的青睐。但是,我们平时在听课、上课中发现,讨论取得良好效果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大量无序、虚假、低效的讨论占据了课堂教学。这一方面助长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倾向,另一方面又遮盖了教学中理应暴露出的问题。所以,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亟待加强。鉴于此种现象,我们地理组就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现将我们的研究成果介绍如下:二、 研究成效和成果针对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这一课题,我们首先进行了问卷调查(后附问卷)。然后从中(不同班级问卷)随机抽取100份问卷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1、66%的同学愿意参与讨论, 24%的同学更愿意自学,其中,56%的同学不愿意参与讨论是因为问题设置的太难或简单,缺少吸引力。2、52%的同学希望在讨论中愿意担任普通成员而不是发言者。其中,45%的同学不愿意发言是因为没有在大家面前发言的习惯,45%的同学是因为感到自己准备不充分,不过,如果老师提前给他们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准备,有48%的同学是愿意准备的。40%的同学希望老师在讨论时适当引导,但不要提醒太多,更不能把观点强加给学生。3、5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地理知识面还行,能应付上课和考试,但23%的同学任务自己的知识面很窄。2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错,23%认为一般,48%认为要看什么样的场合。4、55%的发言学生希望老师评价时,能客观评价,对就是对,错就是错,25%的学生希望,不管回答的怎么样,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5、62%的学生认为平时的课堂讨论效果一般,形式化、低效。随后我们又找了26位(不同层次、不同班级)同学进行座谈,然后把问题进行了汇总,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实验。经过两个月的实验和探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要想提高地理课堂讨论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学生们对地理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其次,要时刻掌控好讨论的方向;最后,要有恰当、有效的讨论成果展示方式。具体做法如下:(一)、提高课堂讨论的积极性1、提高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要想提高课题讨论的积极性,就必须提高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比如,我们定期向学生开展一些如全球气候变化、地震等方面的地理知识讲座;举行地理知识竞赛,并给予物质奖励;开展怎样学好地理的主题班会等等,以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讨论的积极性。2、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 有的老师为了避免课堂失控,组织课堂讨论时统一步调,以教师为中心,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来确定;有些教师虽设计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时突然刹车,浅尝辄止,不敢深入;有些教师精心设计了讨论话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却是虚张声势,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中,即“用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这些讨论形式在而本质上仍是单向活动,是封闭、消极和被动的,学生找不到自由发挥的兴奋点,就会渐渐失去讨论的兴趣。这就需要老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和环节,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氛围,真正让学生大胆参与讨论、深入有效讨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3、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所付出的劳动和表达的观点应及时给予评价,注意要多表扬、鼓励。另外,评价既可让学生给,也可让老师给。并且要教给学生讨论、评价的方法。定期、定时展示一些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课堂讨论的收获,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4、拓宽地理知识面其实很多学生也想参与讨论,在师生面前表现一番,但是苦于平时地理知识欠缺,无话可说。这就需要平时多让学生积累地理知识,或在讨论前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以方便讨论的开展,既而提高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二)、掌控讨论方向1、精心挑选问题精心挑选问题是讨论有效的重要前提。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问题太难,超越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会使他们感到无从下手而产生观望态度;问题太浅,学生感到无味,没有思考的兴趣,会有厌倦情绪。我认为,好题目的标准是:(1)、能紧扣教学内容,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2)、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普遍关心又不易弄懂产生混淆的问题;(3)、有一定的诱发性、迷惑性,容易引起学生主动地思考。(4)、涉及几个讨论的问题时,各问题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更能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深入交流。2、明确角色分工明确角色分工是讨论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角色分工要根据小组成员的构成、座位的设计来设定。成员数过多过少都不利于讨论的开展,这与讨论的议题有很大的关系。成员的构成应该考虑学生间的相容性与互补性的特点。课堂内讨论小组的组建可以从同桌两人小组,发展到前后两桌四人小组,再到相邻课桌(可以改变“秧田型”的空间结构)六人小组、八人小组等。具体的小组规模可根据讨论议题、讨论时间而定。小组规模达四人以上,可作角色分工。角色包括以下几种:主持人、记录员、监督员、质疑者、检查者、发言人。3、确定讨论方式讨论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境,研究并灵活选用最为有效的讨论方式。例如:(1)任务分工式讨论。各个小组内再进行任务分工,在各自完成自己分得的任务后,再进行集体讨论,这样,使得责任明确,学生学习的机会更多。(2)滚雪球式讨论。先两个人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逐渐增加为三个人、四个人的讨论形式,使讨论的范围不断扩充。(3)书写式讨论。不一定上来就用语言交流,可以要求学生把想要发表的意见写下来,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避免了讨论时表面热闹,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状况。(4)炉边谈话式讨论。创设自由漫谈式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在大致约定的讨论范围内自由交谈,可以没有明确的谈论话题,但有客观的目标指向,使学生能够自然地发表出最真实的想法。另外,讨论的方法还有案例式讨论、问答式讨论、智力拼图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形式,可以灵活采用,以达到讨论的最优效果。4、讨论时间的安排讨论时间依不同的问题而定,一般在515分钟为宜。但要注意以下两点:一、安排充足的讨论时间,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放开让学生去思维,不能在提出问题后象征性地留几分钟就迫不及待地收场。否则长此下去学生就会丧失热情不再主动思考。教师要安排讨论,就要留足时间,充分考虑可能遇见的各种情况。二、在讨论之前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讨论前的独立思考看起来好像浪费一点时间,其实很有必要,是值得的,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先独立理出思路,带着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可以为后面的讨论节省时间,提高讨论的效率,避免盲目的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5、讨论目标的确定讨论目标要事先给学生提出,即我们大概要讨论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有了目标朝向,会让学生讨论有动力,有效率。但是,老师还应充分考虑到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与目标不一致或最终并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现象。这时要认识到讨论目标的动态与开放性。如果教师只期待着学生能够产生一个教师预设下的讨论目标,那么,学生的任何超越和创新都可能被忽视甚至压制。这样,讨论的成效将大为降低。教师只有将学生的讨论置于自由开放的目标领域,才能让学生真正在讨论中有所生成,产生可贵的教学资源。6、提供讨论材料 常用的讨论材料有:视频、纸质或多媒体阅读材料、学案等。讨论时,学生手中如果占有充分的资料,会使学生有内容可讨论,弥补学生知识面狭窄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讨论的范围,不至出现乱说一气、离题万里的现象。现在很多学校流行的学案,就给师生提供了讨论的目标程序和载体,方便学生讨论的开展。同时,也适时提醒讨论问题的范围不脱离学习目标。并且,也会为后期进行讨论成果评价提供依据。7、老师的适当参与许多教师认为,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不宜过多地参与,一旦教师参与了,便容易主宰讨论过程,限制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这是有道理的,却也存在着问题。比如,很多时候,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包揽了发言的权利,有学生趁机偷懒、说闲话,或者出现讨论偏题、时间过长、争论不休等现象。所以,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任务,适当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老师要做讨论过程的组织者,和联络员,学习成果的欣赏者。教师通过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和学习的需要,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利弊,以便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改进讨论的方式方法,提高讨论的效果。在课堂讨论中,对于被动参与或不参与的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及时发现性格内向不擅长发言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集中到小组观点中,由代言人汇报时可以点明这是某某同学的观点,让胆小内向的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活动的一分子;对那些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教师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当出现错误、停滞或争执不休或忽视主题时,教师要适时介入,做简短阶段小结,引导下一步讨论方向等;对学生的总结汇报,教师应作点评或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要进行有效的梳理,把学生的思维统一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对于争议较大或较难的问题,要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给学生一个较清晰的轮廓,以利于知识在课后的延伸与重建,也是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行为导向。(三)、课堂讨论成果的展示1、发言学生的确定讨论时根据角色分工,一般会由小组推出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一定时间后,最好要进行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对于教师,应热切关注整个学习活动,对谁已经发言了,谁还没有发言要心中有数。另外,最好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回答,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使他们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当意见不一时,创建二次交流的平台,提高讨论质量。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这时教师不要急于下定论,应进行组间的二次交流,这对提高小组讨论质量有明显帮助。如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在讨论“江南丘陵的茶叶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 时,有两个小组出现了不同意见,一个坚持是气候,一个坚持是土壤。这时,老师先让这两个小组展开辩论,其他同学做评委,看哪个小组更能讲服对方及其他小组,最后请所有小组举手表决,此时老师再做最后总结。这样,通过组间的二次交流,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全面、更科学。3、借助道具展示成果当讨论成果无法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时,可以借助一定的道具来展示。如模型、板书、板画、小论文的形式来展现。如气压带和风带一课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节的难点,同学们很难理解。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就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借助地球仪和纸条制作出来,然后再选出制作最规范的一组上台展示,其中一名同学用地球仪向大家讲解,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形成过程示意图,就是一种比较恰当的成果展示方式。 三、 存在的问题及设想、反思1、学生知识面狭隘及对策。尽管现在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与渠道多了,但是接触的东西是表面的、肤浅的,也不懂得筛选,加上语言贫乏,缺乏逻辑性,合作学习的技能偏弱,导致在课堂讨论时因知识面狭隘造成讨论不能深入。对策一:讨论前进行知识铺垫。对策二:平时让学生多看新闻、报纸等,拓宽知识面。老师及时对时事热点问题结合地理学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还可以让学生定期给大家讲自己的所见所闻及见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主动求知、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平时这方面的训练,在进行课堂讨论时就游刃有余了。2、课堂讨论不充分受时间限制,经常出现小组成员尚未全部发表意见,讨论就被终止。小组长来不及将本组的不同意见加以整合,基本上只是向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