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docx_第1页
浅谈我国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docx_第2页
浅谈我国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docx_第3页
浅谈我国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我国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编辑。 浅谈我国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 摘要民事诉讼调解是我国司法制度独有的特色,并且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就目前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而言,却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为了发挥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对我国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进行完善。本文就我国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展开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民事诉讼调解制度调解原则 作者简介:潘强,宁波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9-036-02 一、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概述 (一)民事讼诉调解的含义 民事诉讼调解主要是指在法院审判员的主持下,由民事讼诉的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的争议问题,通过自愿、平等地协商方式,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在我国的民事讼诉审判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民事讼诉法也将调解作为一种主要的结案方式。 (二)民事讼诉调解制度的优越性 与审判制度相比,诉讼调解制度的优越性具体体现的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诉讼调解有利于彻底地解决当事人双方的纠纷。法院审判主要是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进行审判的,这种审判方式虽然能够在承担义务一方不履行义务时,加以强制执行,使另一方的权益得到保障,但是在运用审判的方式结案后,很有可能使双方当事人的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而通过民事诉讼调解进行结案,主要是尊重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并在平等协商、互利互让的基础上使诉讼双发达成协议、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其二,有利于实现实质上的正义。法院审判主要是将高度概括的法律规则适用于具体的社会关系,并以此来达到解决纠纷的目的。然而,因为目前无法穷尽所有的社会关系,一旦法院在审判过程中无相应规则适用,仅根据原则性的规定判决,势必导致不能体现实质上的正义。而诉讼调解从本质上讲是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的结果,在争执问题的过程中互谅互让,其最终结果更容易实现实质上的正义;其三,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经由法院审判解决纠纷的案件,双方当事人如果对判决不服,可提出上诉,对上诉结果不服,还可以通过申诉等方式为自己争取更有利的判决结果。而诉讼调解则能够有效地避免法院审判在这方面的不足,从而使诉讼效率得以提高。 二、我国民事诉讼调解的原则 (一)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是诉讼调解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是指调解程序的启动、进行和终结能否达成调解协议完全取决于诉讼双方当事人的自愿和合意,审判人员以及其他任何人都无权强迫当事人改变自己的真实意愿,该原则充分体现了尊重当事人对自己的实体权和程序权的自由处分精神。自愿包括实体上的自愿和程序上的自愿,实体上的自愿是指无论双方当事人达成何种内容的调解协议,都应是出自当事人自身真实意愿的表现;程序上的自愿是指调解从启动到终结的过程均应遵循当事人的意愿而决定。 (二)合法原则 合法原则是指诉讼双方当事人的调节过程和调解协议达成的内容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即程序和实体都要合法。由人民法院主持的调解活动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程序进行,同时,诉讼双方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合意达成调解协议的具体内容也应符合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的规定,当事人的处分不得损害归家、集体以及第三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事实清楚原则 事实清楚原则,又被称为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是指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在进行案件调解时,必须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严禁进行无原则的调解。在学术界中,支持该原则观点的一些学者将查明事实和分清是非认定为是调解的制度要求和成败关键,他们认为:只有查明事实,分清当事人双方的责任,才能确定案件的争点,并向当事人阐明案件应适用的法律规定,以此来促使诉讼双发当事人妥协或让步,从而达成一致协议。如果案件中事实不清、责任不明,法院则很难做好劝说工作,容易造成诉讼迟延,导致当事人诉讼成本增加。 三、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不足 (一)调解制度存在不规范性和随意性 调解制度的不规范性和随意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的民事调解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的规范。由于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并没有对调解的启动和过程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致使如何调解和采用何种方式调解基本都是由法官掌握,从而导致了调解程序虚置化。为了追求调解的效率,民事诉讼法较为重视调节的灵活性,却忽视了调解的程序化构建,使实践中的调解形式多样,甚至达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另外,大部分案件的调解方案都是由法官提出的,调解协议也是由法官控制的,这样很容易造成程序不公正和司法腐败的现象发生。 2由于我国的民事调解程序较为简单随意,导致了当事人在程序的运行过程中不享有选择权,基于此点原因,很难调动当事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因调解没有固定的期限及次数的限制,法官为了追求调解结案率而将案件久拖不决,一方当事人也会以调解为名随意拖延诉讼,而另一方当事人却无计可施。 3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诉讼调解需遵循事实清楚的原则。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却存在这样的现象,只要当事人双方根据自愿原则达成合意,并且不违背法律规定,即便没有事清责明,也应允许。调解和判决不同,判决是法院依法做出的,为了确保判决结果的公正,法院必须查明事实;而调解则是双方当事人互相让步的结果,如果非要事清责明,反倒不利于调解的顺利进行,况且部分当事人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及商业机密,也大多不愿事情责明。 (二)调审合一,使司法公正和审判效率大受影响 我国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一直以来都沿袭着调审合一的模式,即审判和调解可以动态转换、交互运行,案件在审理的过程中,调解程序的启动基本上是由法官随时主动地进行决定的。从法官的立场上讲,解决民事纠纷,调解始终是上策,而判决结案只是下策。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调解能够给法官带来以下几方面的益处:其一,能够提高法官的办案效率。调解能够使法官在相同的时间内办理更多的案件,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其二,通过调解法官可以轻易地回避法律行为是否有效、法律事实是否成立等较难解决的问题;其三,经过调解结束的案件,诉讼双方当事人不得就该案件再次提出上诉或另行起诉。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民事诉讼调解是一种风险性较小的案件处理方式。但是,由于民事诉讼法没有将调解和判决两个程序分离,而是将审判权和调解权集于法官或合议庭一身,致使这一规定弊大于利。尤其是在我国建立了错案追究制以后,部分法院都将职务晋升和工资待遇等与法官的错案率挂钩,致使法官在审理案件时,经常要面临可能出现判决错误的风险和压力,特别是在一些法律依据较为模糊或诉讼双方都证据充分的情形下,法官为了规避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往往会无视调解的自愿原则,并运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尽可能使当事人愿意接受调解,只有在调解确实无望的情况下,法官才会采取判决的方式进行结案。由于法官本真这种趋利避害的思想,不可避免的导致调解的扩张和判决的萎缩,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调解应有的本质,使人们很难相信法官是保持中立的,从而影响了司法的公正和审判效率。 (三)调解的适用范围过宽,损害了法律的权威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中规定:除如下案件以外均可以采用调解方式进行结案:特别程序案件、婚姻关系案件、公示催告案件、企业破产还债案件以及无效民事行为在内的其他民商案件等。然而,如果对应该给以否定制裁的案件,如无效民事行为中违反法律禁止性、限制性规定和损害公共秩序等案件,也同样适用的话,不仅会违背法律精神,而且还会使当事人以调解的合法形式掩盖了其非法的目的,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 编辑。 四、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诉讼调解制度 首先,需对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中有关调解制度的规定进行修改,以此来规范诉讼调解程序,减少调节行为的不规范性和随意性。规范的调解程序需包括以下内容: 1立案后,若案情简单且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可将案件交与专职法官或专门机构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或当事人明确表示不愿意调解的,此时,应由调解法官在规定期限内将该案件移交审判庭处理。 2需规定调解期限及调解次数。笔者建议,庭审前的调解期限可规定为30天,超过该期限还未调解成功的,须立即终止调解程序,并进入案件审判阶段;调解次数应限制在两次以内,经两次调解不成的,必须及时停止调解程序。如果一方当事人主动提出调解要求,而另一方当事人并未拒绝时,可不受次数的限制。其次,应考虑取消事实清楚原则,可根据当事人的处分权行使情况调解案件;最后,为确保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以及司法权威,应考虑取消当事人可反悔的规定。 (二)完善调审分离,使法官职能分工具体化 针对调审合一的弊端,我国应实行调审分离式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可将具体的诉讼程序分为庭前准备和庭审两个阶段进行,并将调解放在庭前准备中,同时,分别设立庭前和庭审法官,使法官的职能分工更为具体化。将调解权与审判权分离,能够使诉讼双方当事人的合意免受审判权的干涉,实现合意自由,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实现调解结果的公正,而且还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此外,法院还可设立专门的调节机构进行民事诉讼调解,当事人在提交诉状,并缴纳诉讼费时,该机构则对需要调解的案件进行排期,法官通知当事人进行接触,了解案件具体情况,然后进行调解。被告的答辩期即为庭前调解的时间,在此有一点需注意,进行调解的法官一定不能是最终的裁判法官。庭前调解的时限就是调解的最终期限,一旦转入庭审阶段,法院将不再组织调解。推行调解分离,并将法官的职能分工具体化,使适用调解的案件在开庭前先进入调解程序,无法进行调解或调解不成的案件则进入开庭审判程序,这样做有利于民事纠纷的迅速解决。 (三)完善民事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 首先,应限定法院调解适用的案件范围,建议采用列举的方式对不能进行调解的案件进行排除,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2)离婚案件;(3)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方权益的案件;(4)身份关系确认案件;(5)无效的民事行为案件;(6)需进行民事裁定的案件;(7)适用监督程序和公示催告程序审理的案件。 其次,应限定民事诉讼调解适用的程序范围。可以把调解限定在一审,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当事人重视一审判决,而且还能够避免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同时,也有助于维护调解程序的稳定性和判决的权威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作为一种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虽然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自身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应当采取积极地态度不断完善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使之在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