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8月29日晋城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目 录第一篇认清形势抓住机遇 开创晋城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第二章“十二五”发展面临的环境第三章“十二五”目标和任务第二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第四章优化投资结构和投资环境第五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六章扩大消费需求第七章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第三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八章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第九章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十章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第十一章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第四篇以煤为基多元发展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第十二章积极延伸煤炭产业第十三章大力发展非煤产业第十四章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战略第十五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五篇重点发展旅游物流 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第十六章旅游业第十七章现代物流业第十八章商贸流通业第十九章其他服务业第六篇实施强县带动战略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二十章优化空间发展布局第二十一章提高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第二十二章实施强县带动战略第二十三章加快特色城镇化建设第二十四章健全和完善城镇管理体制第七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五章构建绿色生态体系第二十六章全力推进节能环保第二十七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八章推进清洁能源发展第八篇科教兴市人才强市 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智力支撑第二十九章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第三十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三十一章壮大人才队伍第九篇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第三十二章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第三十三章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第三十五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十篇创新文化体制机制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三十六章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第三十七章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第三十八章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十一篇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推动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第四十章深入推进改革第四十一章全力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第十二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大力实施开放引进战略第四十二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第四十三章深化区域合作第四十四章强化与中央企业合作第四十五章优化发展软环境第十三篇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四十六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四十七章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第四十八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四十九章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第五十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晋城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纲要主要阐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明确政府履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职责的工作纲领,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我市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第一篇认清形势抓住机遇 开创晋城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异常严峻的发展形势,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根据省政府关于“十一五”时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结果,晋城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第二,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从经济发展方面看,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32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30.5亿元,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14544元增加到2010年的32329元,年均增长12.2%。财政总收入由“十五”末的61.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3.2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由“十五”末的2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5.5亿元,年均增长2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十五”末的13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32.6亿元,年均增长27%。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得到加强,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煤炭资源整合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保留矿井129座,规划产能11230万吨/年,保留矿井总数和产能规模居全省各市地方煤矿之首。煤化工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市已建成尿素生产装置13套,形成351万吨尿素、111万吨甲醇、20万吨二甲醚、10万吨合成油的生产能力。建成阳电二期、国投晋城热电一期项目,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40万千瓦。冶铸产业通过加快上档升级改造,中高档铸件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福盛钢铁二期项目建成,年钢材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煤层气产业迅猛发展,全市已初步形成了集煤层气勘探开发、管输、液化、民用燃气、工业燃料、瓦斯发电、汽车加装煤层气等产业化体系,煤层气开发利用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加快,以物流、旅游、文化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取得长足进步。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特色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扶贫攻坚深得民心。2、从社会发展方面看,和谐晋城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十一五”以来,我市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计生等社会事业,积极实施教育均衡、医疗健康、创业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安居等五大惠民工程,农村公共事业“五个全覆盖”工程圆满完成,城乡居民得到了更多实惠。在科技方面,市、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使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连续十年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市”称号。在教育方面,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完善了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和市区中小学校建设,全市基础教育条件明显改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十五”末的72.3%提高到2010年的92.07%。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达标率达到67.5%。卫生事业成效明显,全市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由“十五”末的57.4%提高到97.1%;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由“十五”末的3.36人提高到4.11人;每千人拥有病床数由“十五”末的2.53张提高到3.66张。人口计生工作成效显著,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全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制定出台了包括公路交通、自然灾害、生产安全等在内的突发公共事件救援预案,应急应对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晋城建设扎实推进,连续五年获得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市,2009年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3、从生态环境方面看,发展保护的协调性有了新改善。“十一五”以来,围绕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造林绿化、蓝天碧水等工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007年,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五年间,白马寺山生态综合整治、城市防护林带、市两河治理一期、丹河人工湿地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市区常年运营的燃煤锅炉全部实现煤改气清洁能源改造,市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54天。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5.6%,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下降3.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年均下降2.5%,实现了“十一五”的约束性目标。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明显进展,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十一五”期间,累计淘汰落后钢铁产能449.5万吨、落后水泥产能116.9万吨、落后电石产能21.2万吨。循环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的高平市及晋煤集团、兰花集团、兴高焦化、巴公化工工业园区等项目顺利推进。全市煤矸石、矿井瓦斯、焦炉尾气、固体废弃物等综合利用工作取得显著进展。4、从人民生活方面看,收入居住保障得到了新提高。“十一五”时期,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中心城市框架拉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特色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化率达到51.04%,较“十五”末提高9.75个百分点。在收入方面,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五”末的8911元提高到2010年的17353元,年均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五”末的3593元提高到2010年的5899元,年均增长10.4%。反映在居住条件方面,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2.5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4.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2.04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7平方米。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教育、旅游、医疗保健等消费比重逐步扩大,住房消费、汽车消费、通讯消费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由“十五”末的57%提高到91%,年均提高6.8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46%。5、从改革开放方面看,发展的动力活力有了新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国有经济结构布局明显优化。兰花集团、天泽煤化工集团等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借助资源整合和资本优势快速扩张,位居同行业领先地位;凤凰织品公司、森鹅服装公司等一批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通过改制步入发展快车道;晋城钢铁有限公司、阳城制丝公司等一批国有劣势企业,通过实施关闭破产稳步有序退出市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启动实施了“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探索出家庭承包、联户经营、股份合作、大户承包和有偿转让等林改模式。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先后入驻我市,富基新材料公司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成功挂牌。政府机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事业单位、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等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转移支付、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高平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唯一试点县市。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参加中博会、厦洽会、港洽会、能源博览会、农博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8.9%。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富士康、华润、雨润、中石化、中石油、豪德等项目落户晋城。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努力接轨中原城市群,在基础设施、现代物流、旅游服务、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不足,最突出的问题是新兴产业和大项目、好项目储备不足,最紧要的问题是干部队伍对大发展的思想准备不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亟待破解。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不协调,传统产业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不协调,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协调,节能减排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协调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加以解决。第二章“十二五”发展面临的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市站在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起点,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国家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我市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国务院将山西省列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机遇,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一五”时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和不断完善的软硬发展环境,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市上下形成了创先争优、奋力赶超、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同时,我市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矛盾: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总量翻番的矛盾突出。经济主要依靠煤炭,新兴产业不足,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要实现“十二五”经济总量翻番还必须依靠煤炭这个支柱产业,资源型产业对其它非资源产业的“挤出效应”,使得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剧,发展的空间严重受限。国家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设两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晋城国土面积小,环境容量小,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三是区域竞争的压力。近年来,省内各市和周边地市都在抢抓机遇,竞相发展,对我市形成“不进或慢进就是倒退”的压力。四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都比较突出,民生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仍是我市可以大有作为、乘势而上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扎实工作,把经济增长的动力转移到科技进步、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把社会建设的方向转移到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的轨道上,实现经济社会的互促共进、良性互动。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第三章“十二五”目标和任务第一节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为契机,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特色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突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不断增强产业集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城乡统筹发展能力,建设全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努力把晋城建成山西乃至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最有竞争实力,最富人文魅力,“方便、温馨、开放、现代”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市“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定位是:突出一个主题: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争先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加快两大转型:即坚持低碳、清洁、循环、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构建多元化产业支撑格局,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实现经济和城市两大版块全面转型。明确三个定位:即在区位发展上,按照“6688”的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在城市发展上,建设富有太行山水灵气,彰显江南园林特色的生态、自然、现代、宜居城市;实施南下战略,接轨中原经济区和城市群,建设集物流、商贸、旅游于一体的重要门户城市。实施三大战略:即以“四梁八柱”为主攻方向的产业集群战略,以“一区六园”为载体的园区集聚战略,以县域经济和大县城建设为抓手的强县带动战略。力争五个跨越:一是由煤炭大市向工业强市跨越;二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三是由内陆小城向国内外有一定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开放型区域中心城市跨越;四是由发展不够均衡向全面协调可持续跨越;五是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第二节主要目标按照建设全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和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预期性指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5年,确保实现经济总量翻番,达到15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到2015年确保实现总量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2)约束性指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五年下降1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五年下降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第三节主要任务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构建多元产业支撑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转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加强产学研联合,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注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施“四位一体”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公共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努力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和充满活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有利于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市场体系。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建成一批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水利、交通、能源、信息等重大项目,继续加强城建、环保、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建设,实施一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骨干项目,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第二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努力实现扩内需、保增长与调结构、促转型的结合,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改善投资环境,规范投资管理,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第四章优化投资结构和投资环境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确保续建、在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统筹基础设施与产业开发,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统筹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向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倾斜。继续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民间、信贷资金投入,确保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育更多最终需求。严格执行项目投资、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法规、政策,坚决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进一步规范核准制、备案制,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建立集中审批和网上审批平台,优化审批流程,推行并联审批、联合审批。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按照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流程图的要求,形成固定资产投资分级管理流程体系和运行机制。根据“十二五”确定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修订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和产业指导目录,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和带动作用。科学编制和有效执行年度投资计划,完善项目咨询评估制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逐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促进转型跨越发展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提高投资效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五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按照优结构、提效益、均定向的原则,规划先行,配套建设。加快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水资源综合利用网,高速信息网,努力实现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一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区域中心城市、门户城市、宜居城市”的城市定位,突出区域发展观念,构建区域交通网络,融入太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以及京津唐、渤海湾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到2015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总量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等级和质量明显提升;交通枢纽和客运场布局更加合理,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更加顺畅;运输装备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运输结构更加合理,运输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第二节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坚持实施兴水战略,以保障转型跨越发展用水需求为目标,以蓄水保水、高效利用沁河丹河水、涵养地下水、搞好节约用水为方略,以构建我市“井”字型供水大水网为主线,以实施新水源工程、农田灌溉、饮水保障、河流整治、病险水库加固、淤地坝建设、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为重点,新建一批蓄、引、提水工程,扎实推进固县河供水、杜河调水、沁河与丹河河道整治、小水库加固、小塘坝改造等强农工程,全面落实灌溉末级渠系配套补贴、农村供水水价补贴等惠农政策。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和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实施重点水土保持工程,突出抓好小流域治理和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尽快启动重点水源地保护工程。中部盆地发达地区要以节水、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统一管理与合理配置为重点,在充分挖掘本地区水资源潜力的基础上,安排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周边山区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重点;沁河流域要合理开发地表水,加快建设控制性骨干调蓄工程和小泉小水利用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水利发展改革步伐,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十二五”末,在全市建立起以张峰水库供水工程为龙头、覆盖全市城乡的八大供水网络,建立稳定可靠、结构合理、配置高效的“井”字型大水网,使全市供水能力从4.87亿立方米增加到6.97亿立方米,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转型发展的用水需求;全市新增实灌面积19.37万亩,达到80万亩,实现农业人口人均半亩水浇地目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稳步解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主要河流重点河段河道治理基本完成,防洪保安能力明显增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全市地下水位实现止降回升,建立起地表水清洁、地下水丰沛可持续利用的水生态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到50立方米以下;全市新建24座小型水库,新建淤地坝50座;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第六章扩大消费需求实施“以商促工,工贸联动”战略,扩大消费总量。加大市县两级大型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国际商贸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等,完善商业空间布局,把我市流通设施水平和消费总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扶优扶强,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和支持大型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托管等方式,下决心培育一批大型流通集团;积极推进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通过现代化流通引领现代化消费、推动现代化生产;加强城乡市场体系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等,促进城乡居民便利消费。拓宽消费领域,扩大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健身、体育、休闲、信息和中介咨询,培育不同消费群体,不仅满足本市广大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而且要把我们的消费市场扩大到全国各地,乃至国际市场。第七章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外贸进出口要服从和服务于全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定位,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量的跨越发展,提高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挥现有比较优势,在外贸规模增长上实现跨越。充分利用我市煤、气、化、铸造、纺织产业优势,开发区富士康高科技大项目优势,六大工业园区聚集优势,承东启西面向中原的区位优势,重点推进机电产品、铸造产品、纺织服装、化工产品、玻璃制品五个出口基地建设。加快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上实现跨越。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外贸主体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大力发展民营进出口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加大先进工业装备进出口商品规模,推动我市实现高标准工业化。加强外贸服务体系建设,在外贸促进和外贸公开竞争方面实现跨越。继续为企业推介各种平台,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建设海外营销网络,加快“走出去”带动出口,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完善外贸发展政策,在创优环境建设上实现新跨越。重视外经贸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环境。第三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第八章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按照“稳定粮食、做强畜牧,发展特色,加工转化”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实行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做大规模,提升品质,注重品牌,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按照现代农业的理念,创新生产方式和经营形式,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种植业、畜牧业、蚕桑业等专业示范园区和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等相结合的综合示范园,引领全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抓好粮食生产、稳定播种面积、确保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畜牧、蚕桑、蔬菜、中药材、干鲜果、小杂粮等六大特色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带。制定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推进规划,以工程项目为抓手,集聚多种生产要素,建设特色种植板块和特色养殖板块。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抓好高平市和泽州县两个瘦肉型基地建设,全面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到2015年,全市优质生猪出栏力争达到300万头。扩大肉羊、肉牛、奶牛等草食动物生产,加快鸡、兔等特色养殖业发展。开展蜜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逐步建设优质无公害蜂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畜产品认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乡防疫检疫体系,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程。完善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提高畜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50%。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创新农业发展机制,推进“农旅一体”创意农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经营规模大、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更多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扶持各类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全市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2300个以上。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大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企业,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农产品流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市场供给。大力发展农产品联销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新型业态,以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为重点,以“放心粮油工程”、“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流通环境,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第九章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以公益性服务体系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农业公司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扶持 “示范社”为抓手,在提高质量、拓宽领域、完善机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种养业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市场信息和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创新农业服务形式,建设一批集研发、推广和商贸流通于一体的农科公司、农贸公司,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服务体系,确保粮食供给和质量安全。第十章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启动实施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坚持开发式扶贫,切实推进扶贫纵深化。大力完善基础设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要整合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空心村”和煤矿资源整合后的闲置土地。继续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和农田节水改造。继续完善和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建设巩固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小麦、玉米、薯类三大农作物综合机械化为重点,深化农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农机发展模式,建设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力争到2015年,在全市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气象事业,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一流气象站。抓好助农惠农气象信息服务、防灾减灾体系、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初步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晋城气象现代化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供排水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引导和支持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适用宜居住房。加强农村垃圾处理,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因地制宜发展秸秆沼气、煤层气、小水电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快构造便捷实用的县城交通网,突出抓好县乡公路建设和改造。实施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深入开展生态建设双创建活动,控制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促进农村义务教育、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文化体育事业服务体系、农民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现农村文化体育广场全覆盖,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切实推进扶贫纵深化。要把偏远山区贫困农村发展纳入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盘子”中统筹考虑,集中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继续从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对全市偏远山区、革命老区给予政策倾斜,致力形成多措并举、强力推进的长效机制。通过片区规划、产业开发,基本消除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发展滞后村;通过撤小村并大村、移民新村建设、技能培训转移等途径,基本消除50人以下的山庄窝铺,使偏远山区特困群体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第十一章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保障农民权益,千方百计开辟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健全落实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探索建立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反周期补贴机制。引导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因地制宜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加强就业信息引导,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坚持就地转移、异地输出和返乡创业并举,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并重,加大力度推进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同工同酬。增加县域内城镇的非农就业机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扩大农民就业,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继续抓好陵川、沁水以生态治理为主题的以工代赈工作,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的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承包权,确保农民分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按照有关规定,提高征地补偿标准,逐步实现农村集体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第四篇以煤为基多元发展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以推进工业新型化为目标,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通过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多元、产业集聚四条路径,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提高资源加工深度,提高非煤产业比重,实现煤与非煤并重,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建立结构合理、多级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第十二章积极延伸煤炭产业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以推进整合升级和兼并重组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集聚,用先进适用技术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延伸煤炭产业链,实现煤炭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能大型化、生产集约化、利用清洁化、发展高端化。第一节煤炭工业做大做优煤炭企业。继续推进和完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认真落实晋城市矿区总体规划,坚持以煤为基,抓好大型骨干矿井的建设。实施安全稳煤、集约兴煤、生态立煤、人才强煤战略,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为目标,大力提升煤炭产业装备水平和资源利用水平,努力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有效遏制较大安全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努力实现煤炭企业的安全、高效、绿色发展。抓好玉溪、东大、沟底、里必、郑庄、樊庄、龙湾、金海、车寨、胡底等大型骨干矿井的核准和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适度调控煤炭生产规模,实现产销基本平衡。集约发展煤炭产业。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战略,完成对整合重组矿井的技术改造工作,彻底关闭淘汰矿井,整合利用矿井存量土地资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煤炭企业法人结构,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提升煤炭企业管理水平。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支持晋城煤业集团、晋城煤销集团、晋城煤炭进出口公司做大做强,加强企地合作,助推晋煤集团发展成为亿吨规模的大型综合煤炭企业,支持兰花集团、天泰集团、阳泰集团、沁和能源、科兴集团等企业建设超千万吨规模的大型煤炭企业。鼓励煤炭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实施一体化经营、多元化发展。提高煤炭产业现代化水平。实现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提高煤炭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积极组织煤炭科技的推广工作,成立研发机构,鼓励国有重点煤矿采用世界先进技术装备,建成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矿井。兼并重组后的煤矿要制定采掘工业和装备技术一体化解决方案,加速淘汰落后装备技术和产能,推进全市煤矿实现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发展。优先建设特大型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严禁新建120万吨/年以下矿井,淘汰生产能力在45万吨/年以下矿井。到2015年,力争我市煤炭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5%,综合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推进煤炭产业循环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按照全循环、抓高端、多联产的理念,以企业清洁化生产、产业一体化组织、区域全局化循环为途径,努力构建完善的、具有晋城特色的煤炭产业循环发展体系。推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和矿井水重复利用率,推进煤矸石、粉煤灰、煤层气等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15年,全市煤炭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所有煤炭企业主要污染源治理达到国家标准,以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到85%,矿井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力争原煤洗选加工率达到80%,矿井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70%。研究探索边角地带废弃煤资源和已无法开采的废弃矿埋藏的资源利用。大力扶持资源整合矿井选煤厂建设。第二节电力工业立足省内外用电市场,充分依托我市煤、水、区位、电力通道等优势,大力发展电力产业,进一步提高电网的运行能力,以满足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到2015年,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800万千瓦,其中:瓦斯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0万千瓦。优化电源结构。一是鼓励煤电联营,实现煤电一体化开发。抓住国家启动晋东南湖北荆门100万特高压第二回建设的契机,全力推进沁水电厂、郑庄电厂等大型坑口电站的核准和建设,继续推动晋城江苏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为高平电厂、阳电三期等大型电厂的上马创造条件。新建火电项目要重点发展高参数、大容量机组,采用超临界、超超临界、空冷等先进技术,提高发电效率,降低煤耗、水耗。加大除尘、脱硫、脱硝等技术的推广力度,减少污染排放,推进电力产业低碳清洁发展。二是在主城区和各县(市)鼓励发展热电联供项目,重点抓好阳城晋煤煤矸石热电、国投晋城热电厂二期、沁水热电联供等项目建设。三是积极鼓励高瓦斯矿井建设瓦斯发电站,重点抓好中电明秀、山西和瑞、玉溪、东大、沟底、里必、胡底、郑庄、龙湾等瓦斯发电项目和王台、成庄瓦斯电厂扩容项目的建设。四是大力发展煤矸石、煤泥、中煤、城市生活垃圾等低热值燃料发电项目,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五是在有条件的地区科学合理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加强电网建设。配合国家加快特高压站布点和外送电通道建设,实现大功率、远距离、低损耗的输电。建成晋城、阳城北和晋城东三座500千伏站,优化和加强220千伏电网,完善和改造110千伏和35千伏电网,加快老旧设备改造,提高供电可靠性。到2015年,努力建成网架坚强、结构合理、适应性强、完善可靠、调度灵活、运行安全、技术指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智能化电网。第三节煤化工产业抓住市场机遇,充分发挥优势,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优化原料结构、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方式,实现传统煤化工的上档升级,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按照基地化、园区化、集约化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现有企业为基础,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煤化工基地,实现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的转变。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化肥行业,要合理控制尿素产能。逐步提高现有尿素生产装备技术水平,降低能源消耗,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利用先进、适用的煤气化技术改造现有生产设备,逐步淘汰18万吨/年以下固定床合成氨装置。支持现有尿素生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复合肥、缓释肥、专用肥等附加值较高的品种。通过添加各种化肥添加剂,发展增效尿素等高品质化肥产品。焦化行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不断完善和推广无烟煤配煤炼焦技术,支持兴高能源、三甲焦化等骨干企业按照国家焦化行业准入条件的要求进行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根据资源、环境容量条件,围绕“节能、环保、安全”的总体要求,规范整合,提升工艺,在规定区域适度发展二硫化碳、电石、甲酸钠、碳酸钙等化工产品。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鼓励和大力支持企业开展高端技术研发,加快推进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向商业化运作阶段发展。在现有合成氨、甲醇生产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延伸发展精细化工,重点发展已内酰胺、三聚氰胺、脲醛胶、聚甲醛、有机硅单体等精细化工产品和烯烃衍生产品。到2015年,各类精细煤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年。合理布局煤化工产业。立足水资源、环境容量和现有产业基础,以推动产业重心西移为导向,改造提升丹河产业带,重点发展沁河产业带,进一步整合巴公装备制造、高平煤焦化、北留周村煤电化工业园区,在已有化肥产能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以合成氨、尿素、甲醇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产品;新建芹池现代煤化工业园和沁水新能源工业园,重点建设煤制烯烃等大型煤化工项目。鼓励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对现有煤化工企业进行整合。推进煤炭企业和煤化工企业的联合,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加快煤化工先进技术引进。积极推进适用于晋城无烟煤先进煤气化技术与煤质适应性试验示范,为大规模煤气化的发展积累技术工艺参数。依托大企业集团引进开发大型煤气化装置,引进国内外先进的MTO或MTP合成烯烃技术建设大型烯烃项目。第四节煤层气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才技术优势,高起点规划煤层气产业,进一步加快煤层气保护、开发、利用、转化和加工步伐,有序推进煤层气产业的安全、健康、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市地面煤层气年抽采能力达到60亿立方米,煤层气年液化能力达到9亿立方米,煤层气管输能力达到40亿立方米,城乡煤层气普及率达到60%,煤层气加气站普及到全市主要集镇及交通干道,形成煤层气加气网络,在符合产业政策、具备条件的工商企业用户中全面推广使用煤层气,矿井抽排瓦斯利用率达到70%以上。到“十二五”末将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层气抽采、集输和利用基地。借助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在晋城市建立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先行先试区。一是创新煤层气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先采气,后采煤,采煤采气一体化”政策的贯彻落实,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煤炭与煤层气开发的有机结合和有序衔接,达到两种资源最优化、最合理的开发,实现煤炭产业和煤层气产业的协调发展,建立采煤采气协调发展的示范区。二是建立煤层气开发补偿基金,实现国家、地方和群众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逐渐解决因煤层气开采引起的社会、环保、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监管等问题,以调动地方发展煤层气的积极性,促进煤层气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建设产、学、研、检一体化的国家煤层气质检中心,为煤层气开采、储存、运输、使用各个环节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撑。第十三章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围绕转型发展整合生产要素,促进非煤产业扩规上档、提速增效。以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建材建筑业、纺织和食品业为主导,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力争到2015年,使新兴产业占据半壁江山。第一节装备制造业立足我市冶炼铸造业的产业基础,围绕淘汰落后和整合提升,加快冶金产业集约化发展,努力形成铸造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内燃机及机械配套件,实现由晋城铸造向晋城制造的转变,建设中部地区以专业化配套为特色的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冶金。进一步整合重组冶炼资源,逐步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炼铁高炉、转炉和电炉。重点发展优质炼钢生铁和铸造生铁及各类建筑用棒、线、型材等系列钢材产品。晋城钢铁集团要主动出击与大型钢铁企业实行联合重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企业依托白云石等资源基础,引进先进技术和战略投资者,积极发展镁合金深加工。铸造。以泫氏铸业、春晨兴汇等企业为龙头,以淘汰落后产能为抓手,整合带动周边中小铸管及管件企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大口径城市地下供水和排水球墨铸管及配套管件。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以泽州南村为中心,高平三甲、陵川礼义为重点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球墨铸管及管件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市铸管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实现由铸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基础零部件和机械配套件。依托清慧、金工、福川、路宝、汉通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汽车发动机气缸、变速箱体、轮毂、制动鼓为主的汽车配件产业。依托盛固精工、兴达铸造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压缩机铸件、内燃机、制冷压缩机、工程机械铸件等高档合金机械零部件产业。加快推进现有企业整合重组、上档升级、延伸拓展,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的联合配套,促进我市基础零部件和机械配套件产业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