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阶段性测试5.doc_第1页
文言文阅读阶段性测试5.doc_第2页
文言文阅读阶段性测试5.doc_第3页
文言文阅读阶段性测试5.doc_第4页
文言文阅读阶段性测试5.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性测试五文言文阅读(一)一、(山东济南市质量调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隽不疑,字曼倩,勃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躧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言语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诏狱。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汉书隽不疑传)注直指使者:汉代官职,平时穿绣衣,负责监察官员,调动军队,可以诛杀各地官员。军兴:指战时的法令制度。櫑(li)具剑:古代长剑。躧(x)履:趿拉着鞋。旐(zho):技旗的一种。襜褕(chny):直裾禅衣(古短便装)。蒯聩(kuiku):卫灵公太子。辄:蒯聩之子。蒯聩得罪卫灵公后,出奔,辄立位后拒绝他返卫。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治春秋,为郡文学治:研究B收捕,皆伏其辜 辜:罪过C诣北阙,自谓卫太子 诣:到去D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 距:离开【答案】D【解析】通“拒”,抗拒,拒绝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C【解析】表目的的连词。A.才,副词;竟然,副词B.但是,表转折的连词;并且便并列的连词D.暂且,副词;而且,表递进关系的连词3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隽不疑“非庸人”的一组是()治春秋,为郡文学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A BC D【答案】C【解析】指暴胜之的穿戴与行为说刘泽想谋反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隽不疑特意穿戴整齐,腰带佩剑,就是想灭震动渤海郡的暴胜之的威风。可是,暴胜之非常欣赏他,认为他不是平庸之辈,且恭敬地接纳了他的意见。B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勾结郡国豪杰,欲谋反。隽不疑发觉其阴谋,悉数收捕。隽不疑被提拔为京兆尹,京城官吏百姓都敬重他。C隽不疑巡查郡县,都要认真平反冤狱,而且得到母亲的支持。隽不疑处理案件严厉而不凶残,与他母亲对他严格要求有关。D天子和大将军霍光非常赞赏隽不疑对卫太子事件的处理,认为公卿大臣应当像他那样用经术明确大义,从此隽不疑在朝廷更有声望。【答案】A【解析】“想灭震动渤海郡的暴胜之的威风”原文无此意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译文:_(2)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译文:_(3)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译文:_【答案】(1)有时没有放出的,他的母亲就生气,因此而不吃饭。(2)卫太子冒犯了先帝,逃跑而不接受死刑,现在却自己来到这里,这是罪人啊。(3)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女儿嫁给他,隽不疑坚决推辞,不肯承受(或接受)。【参考译文】隽不疑,字曼倩,是渤海郡人。研究春秋,做渤海郡的文学官,一举一动一定以讲求礼仪,在整个渤海郡闻名。汉武帝末年,渤海郡盗贼蜂拥而起,暴胜之做直指使者,身穿绣衣,手持斧仗仪节,追捕反叛的盗贼,并督促渤海郡赋税,向东一直到渤海边,如果有不服从命令的人,都以军法论处,威势震动渤海郡。暴胜之一向听说隽不疑贤能,到了渤海郡,就派遣差役邀请隽不疑,和他相见。隽不疑戴进贤帽,带櫑具剑,佩玉环,穿宽衣,绕长带,盛服到暴胜之门上拜见。守门的差役想让他解下腰上配剑,隽不疑说:“剑是有品德人的武装兵器,是用来保卫自身的,不能解下,请你们退下。”差役禀报暴胜之。暴胜之开门迎接隽不疑,远远看到隽不疑相貌非常尊贵庄严,穿戴十分伟岸,暴胜之快步起身迎接。到厅堂坐定,隽不疑以手按地恭敬地说:“我居住在海边,听说您暴公子的威名已经很久了,现在才有幸见到。凡是做官的,如果太刚强就会受挫折;如果太柔和就会被罢免,应该用恩惠来推行威信,然后建立自己的功绩,远扬自己的威名,这样,就可以永远享受皇上的俸禄了。”暴胜之知道隽不疑并不是平庸的人,恭敬地采纳了他的告诫,深深地用礼仪接待他,询问当世实行的政策。暴胜之手下各个从事都是从州郡中选拔的优秀官吏,在旁边听了隽不疑的说法,没有不吃惊的。到了夜晚才离开。于是,暴胜之上书推荐隽不疑,皇上用公车征召他,官拜青州刺史。过了很长时间,汉武帝驾崩,汉昭帝登基。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勾结渤海郡有名望的人造反,想先杀了青州刺史。刚开始隽不疑就知道了,逮捕了他们,他们都低头供认自己的罪行。皇上提拔隽不疑做京兆尹,赏赐百万钱。京城官吏百姓都敬重他的威信。隽不疑每次到县里审查记录犯人的罪状回来,他的母亲总是问:“有可以平反的人吗?能让多少人活下来?”如果隽不疑说多数有平反的人,他的母亲就高兴,吃饭说话也与其他时候不一样;有时说没有能释放的,他的母亲就生气,因此而不吃饭。所以,隽不疑做官严厉却不残忍。始元五年,有一个男子乘坐黄牛车,树画有龙蛇的黄旗,穿黄袍短衣,头带黄帽,到北门,自称卫太子。公车差役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皇上下诏让公卿将军中二千石官职的人一起去辨认。长安官吏百姓几万人聚集观看。右将军在阙前列兵,用来防备意外的情况。丞相御史中二千石石的人都没有敢说话的。京兆尹隽不疑后到,命令跟随的差役拘捕。有人说:“是与不是不能确定,应该慢慢处理这件事。”隽不疑说:“各位怎么害怕卫太子呢!以前蒯聩逃命出奔,蒯辄拒不接纳蒯聩返回卫国,这是春秋上记载的。卫太子得罪先帝,逃跑而不受死刑,现在却自己来到这里,这是罪人啊。”于是,送进监狱。天子和大将军霍光听说后赞赏这件事,说:“公卿应当用经术明确大义。”因此,隽不疑的名声在朝廷上更受到敬重,在官位的人都自己认为比不上他。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女儿嫁给他,隽不疑坚决推辞,不肯承当,过了很长时间,因病辞官,死在家里。二、(河南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杀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杀人者。民有失财物逾十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搒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潮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曰:“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帅遂已。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知虔州,士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以母老,得知南康军。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吏将受之,良肱独曰:“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请付文思。”改知明州。朝廷方治汴渠,留提举汴河司。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良肱谓:“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弗听。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暍,藉荫以休。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伐之不便。”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执政虽怒,竟不为屈。改太常少卿、知润洲,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请老,提举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节选自宋史,有删改)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县逋米数千石 逋:拖欠B岁责里胥代输 输:运送C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 闻:闻名D不则货诸民,民且病 病:困苦【答案】B【解析】输:缴纳。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余良肱执政为民的一组是()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A BC D【答案】A【解析】说的是余良肱为被诬陷之人仗义执言,并不表现其执政为民;的主语是执政大臣,而非余良肱。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良肱擅长断案。虽然被属县捉到的杀人疑凶已经认罪,但余良肱通过查验尸体和(行凶的)刀刃,怀疑另有真凶,于是要求亲自逮捕凶手,不久,果然捕获真凶。B余良肱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属官王陶常常因为耿直触犯府帅,府帅趁有人控告王陶的机会,想要挟私恨查办他,余良肱反对这样做,使得府帅不再追究。C余良肱体恤弱小。在任虔州知州期间,对于护送士大夫丧车经过虔州的弱子寡妇,他尽力救济,还拿出俸钱帮没有依靠的孤女出嫁。D余良肱敢于直言。在朝廷治理汴渠时,作为提举汴河司,他多次对执政大臣的主张提出异议,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最后只好采纳了他的建议。【答案】D【解析】执政大臣并没有采纳余良肱的建议。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译文:_(2)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译文:_【答案】(1)有人靠近府吏的耳朵说了几句话,余良肱暗中知道他就是盗贼,马上逮捕并审问他,搜获了全部赃物。(2)朝廷商议借在京百姓的钱,余良肱竭力反对这件事,正好大臣们也认为他言之有理,这项提议就被搁置。【参考译文】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进士及第,调任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捉到一个杀人疑犯,他自己已经认罪,余良肱检验尸体和(行凶的)刀刃,怀疑此人不是真正的凶手,说:“哪里有刀刃满一尺而伤口却不到一寸长的?”向官府说明情况并请求让他自己去抓捕凶手,不久,他果然捕获了真正的杀人凶手。百姓中有人丢失财物超过十万,官府逮捕了几十个平民,正逢天气炎热,拷打嚎叫的声音在外边也可听到;有人靠近府吏的耳朵说了几句话,余良肱暗中知道他就是盗贼,马上逮捕并审问他,搜获了全部赃物。余良肱改任大理寺丞,又出任湘阴知县。县里拖欠税米几千石,每年责令里胥代为缴纳,余良肱上书陈述这件事,于是皇帝减免了登记册上的这笔欠款。他又改任杭州通判,江中潮水容易泛滥,冲毁了官员和百姓的房屋,余良肱堆积二十里的石堤以阻挡潮水,潮水不再为害。当时王陶是属官,常常因为耿直冒犯府帅,府吏中有人控告王陶,府帅挟私恨想查办王陶,余良肱不同意,说:“假使王陶因为得罪您而离职,这是因为他耿直而不能被您容纳。”府帅于是不再追究。后来王陶在朝廷做官,果然以耿直闻名。后来(余良肱)任虔州知州,士大夫死在岭外的,丧车大多经过虔州,服丧的多是弱小的子女和守寡的妇女。余良肱尽力救济保护他们,没有依靠的孤女,他拿出俸钱来帮她们出嫁。后来因为母亲年老,余良肱求得南康军知军一职。服母丧,期满后,任三司使判官。正值陕西一带打仗,朝廷商议借在京百姓的钱,余良肱竭力反对这件事,正好大臣们也认为他言之有理,这项提议就被搁置。内府拿出锈蚀的货币给三司,三司的官吏将要接受,只有余良肱说:“如果发给各路军队,军人会怨恨;如果不发给军队,就要用它们来购买百姓的货物,百姓就会因此困苦。请求交付文思院(重铸)。”余良肱改任明州知州。朝廷正要治理汴渠,留余良肱任提举汴河司。汴水淤积,水流很慢,执政大臣持使河道变狭窄的意见。余良肱认为:“善于治水的人不和水争地。当冬天水干涸时,应当从京城东边疏通治理,并治理到京城的西边,经过三年,可以使水重新在河道中流淌。”执政大臣不听。执政大臣又提议砍伐汴河堤岸上的树木以使河道变得狭而深。余良肱说:“从泗州到京城一千多里地,从长江、淮河来的漕运兵卒接连不断,暑天行路都以热渴为苦,靠树荫来休息。再者那些树木的根盘缠交错在堤中,使堤岸坚固,砍伐它们不利于治水。”余良肱多次反对却不获许可,于是请求不参与治理汴河的事。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余良肱改任大常少卿、润州知州,又升任光禄卿、宣州知州,政绩为江东第一。余良肱请求告老还乡,掌管洪州玉隆观,去世,享年八十一岁。三、(江苏常州市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鲁悉达,字志通,扶风郡人也。祖斐,齐通直散骑常侍、安远将军、衡州刺史,阳塘侯。父益之,粱云麾将军,新蔡、义阳二郡太守。悉达幼以孝闻,起家为梁南平嗣王中兵参军。侯景之乱,悉达纠合乡人,保新蔡,力田蓄谷。时兵荒饥馑,京都及上川饿死者十八九,有得存者,皆携幼以归焉。悉达分给粮廪,其所济活者甚众,仍于新蔡置顿以居之。招集晋熙等五郡,尽有其地。使其弟广达领兵随王僧辩讨侯景。景平,粱元帝授持节、仁威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敬帝即位,王琳据有上流,留异、余孝顷、周迪等所在锋起。悉达抚绥五郡,甚得民和,士卒皆乐为之用。琳授悉达镇北将军,高祖亦遣赵知理授征西将军、江州刺史,各送鼓吹女乐。悉达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高祖遣安西将军沈泰潜师袭之,不能克。齐遣行台慕容绍宗以众三万来攻郁口诸镇,兵甲甚盛,悉达与战,败齐军,绍宗仅以身免。王琳欲图东下,以悉达制其中流,恐为已患,频遣使招诱之,悉达终不从。琳不得下,乃连结于齐,共为表里。齐遣清河王高岳助之,相持岁馀。会裨将梅天养等惧罪。乃引齐军入城。悉达勒麾下数千人,济江而归高祖。高祖见之,甚喜,曰:“来何迟也?”悉达对曰:“臣镇抚上流,愿为番屏,陛下授臣以官,恩至厚矣;沈泰袭臣,威亦深矣。然臣所以自归于陛下者,诚以陛下豁达大度,同符汉祖故也。”高叹曰:“卿言得之矣。”授平南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封彭泽县侯。世祖即位,晋号安左将军。悉达虽仗气任侠,不以富贵骄人,雅好词赋,招礼才贤,与之赏会。迁安南将军、吴州刺史。遭母忧,哀毁过礼,因遘疾卒,时年三十八。赠安左将军、江州刺史,谥曰孝侯。史臣曰:彼数子者,或驱驰前代,或拥据故乡,并识运知归,因机景附,位升列牧,爵致通侯。(选自陈书卷十三徐鲁周荀周传)注鲁悉达是与徐世谱、周敷、荀朗等人合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悉达抚绥五郡 绥:安抚平定B乃连结于齐 结:联合C曰:“来何迟也?”迟:晚D悉达勒麾下数千人 勒:约束【答案】D【解析】勒:率领。11下列句子中,表现鲁悉达“识运知归”的一组是()纠合乡人,保新蔡,力田蓄谷分给粮廪,其所济活者甚众领兵随王僧辩讨侯景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频遣使招诱之,悉达终不从勒麾下数千人,济江而归高祖A BC D【答案】D【解析】表现的是在社会动荡之中,鲁悉达保全地方,安抚百姓。表现了鲁悉达的仗义任侠。是鲁悉达弟弟的所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侯景叛乱时,以孝道而闻名乡里的鲁悉达,组织当地人保卫新蔡一带,致力于耕田,储积谷物,安抚灾民,被他救济而存活的人很多。B在梁末动荡之际,王琳想沿江而下,利用地势之便,扩大自己的势力,图谋篡国,但受鲁悉达势力所阻。事实上鲁悉达保护了陈高祖。C在西受王琳的威胁、东受陈高祖的袭击、北受北齐的进攻的形势之下,鲁悉达始终保持中立,最终没有投向任何一方。D鲁悉达任侠仗义,颇好诗书,又能礼待贤士,并恪守孝道,年轻时就以孝而闻名,后因母丧而染病身亡。年仅三十八岁。【答案】C【解析】鲁悉达后来投向了高祖。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悉达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译文:_然臣所以自归于陛下者,诚以陛下豁达大度,同符汉祖故也。译文:_不以富贵骄人,雅好词赋,招礼才贤,与之赏会。译文:_【答案】鲁悉达对双方的封赏都予以接受,但他拖延观望,谁那里都没有赴任。然而我之所以自己来归顺陛下,确实是因为陛下豁达大度,就像汉高祖一样。(鲁悉达)不因为富贵就轻视他人,很喜欢词赋,招揽礼遇贤才,与他们聚会共同鉴赏辞章。【参考译文】鲁悉达,字志通,扶风郡郡县人。祖父鲁斐,在南齐时做了直散骑常侍、安远将军、衡州刺史,被封为阳塘侯。父亲鲁益之,粱朝时的云麾将军,新蔡、艾阳二郡的太守。悉达自幼以孝而闻名,在家中以平民的身份出任梁朝南平嗣王的中兵参军。侯景作乱,鲁悉达招集乡里的百姓,保护新蔡县,致力于耕田,储积谷物。当时兵荒马乱,饿殍载道,南京及上川一带的人饿死的十有八九,有幸免得以存活的,都扶老携幼,归附鲁悉达。鲁悉达把仓中的粮食分给难民们,被他救济而存活的人很多,他继续在新蔡县供给难民饮食,收留难民。他招纳收容晋熙等五郡,这五个郡就全归他管理了。又派他的弟弟广达领兵随王僧辩去讨伐侯景。侯景之乱平定后,梁元帝授予了鲁悉达持节、仁威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的职位。梁敬帝即位,王琳占据长江上游,留异、余孝顷、周迪等,都在各地独霸一方,起兵作乱。鲁悉达安抚晋熙五郡,很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士兵都乐于为他所用。王琳授予了鲁悉达镇北将军的职位。陈高祖陈霸先也派赵知理授予他征西将军、江州刺史的职位,并且各自都赐予了鼓吹女乐等作为封赏。鲁悉达对双方的封赏都予以接受,但他拖延观望,谁那里都没有赴任。陈高祖就派安西将军沈泰从小道带军队偷袭鲁悉达,没能攻下。北齐派遣行台慕容绍宗率领三万军队来进攻郁口诸镇,士兵气势旺盛,鲁悉达与他交战,太败齐军,慕容绍宗仅能自己脱身保命。王琳想图谋东下进攻南京,觉得鲁悉达遏守长江中流,担心他成为自己进军的障碍,屡次派使者引诱招纳,但是鲁悉达最终没有顺从。王琳也不能东下,就与齐人联合,互为照应相互支援,齐人派遣清河王高岳帮助王琳。双方相持一年多,恰好遇到偏将梅天养等有罪害怕惩治,就引齐军进攻城内。鲁悉达就率领数千军队渡过长江,归顺了陈高祖。陈霸先见到鲁悉达,非常高兴,就问:“为何这么晚才来归附我呢?”鲁悉达说:“我在您的上流驻守着,情愿做您的番属屏障,陛下授予我官爵,对我的恩情是厚重到了顶点的,沈泰对我的袭击,其威慑也是深刻的。然而我之所以自己来归顺陛下,确实是因为陛下豁达大度,就像汉高祖一样。”陈霸先叹道:“您的话说得对呀。”授予了鲁悉达平南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的职位,封为彭泽县侯。世祖陈蒨即位,晋封为安左将军。鲁悉达虽然任侠仗义,但不因为富贵就轻视他人,很喜欢词斌,招揽礼遇贤才,与他们聚会共同鉴赏辞章。鲁悉达升为安南将军、吴州刺史。遇到母丧,哀痛守丧,超越礼制,因而患病身亡,时年三十八岁。世租追赐他为安左将军、江州刺史,谥号孝侯。写史书的臣子说:他们这几个人,有的在陈朝就已经在仕途驰骋了,有的是在自己家乡拥兵占据一方,但都能看清天下运势,知道自己应做出何种选择,在陈霸先称帝时就像影子一样来归附,官位升至了刺史,爵位达到了列侯。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自言汉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孙也。祖宏,仕石季龙;父苗,仕苻坚,皆至二千石。仲德少沉审,有意略,事母甚谨,学通阴阳,精解声律。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及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败,仲德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路经大泽,困未能去,卧林中。有一小儿青衣,年可七八岁,骑牛行,见仲德惊曰:“汉已食未?”仲德言饥,小儿去,须臾复来,得饭与之。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与叡相及。度河至滑台,复为翟辽所留,使为将帅。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弃辽奔泰山。辽追骑急,夜行忽见前有猛炬导之,乘火行百许里以免。因至姑孰投桓玄。值玄篡,见辅国将军张畅,言及世事。仲德曰:“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济大事。”元德果劲有计略,宋武帝甚知之,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仲德闻其谋,谓元德曰:“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事泄,元德为玄诛,仲德窜走。会义军克建邺,仲德抱元德子方回出候武帝,帝于马上抱方回,与仲德相对号恸。追赠元德给事中,封安复县侯,以仲德为镇军中兵参军。武帝欲迁都洛阳,众议咸以为宜。仲德曰:“今暴师经载,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帝深纳之。元嘉中,到彦之北侵,仲德同行。魏弃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三军咸喜,而仲德有忧色,曰:“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诸军进屯灵昌,魏军于委粟津渡河,虎牢、洛阳并不守。彦之闻二城并没,欲焚舟步走。仲德曰:“今贼去我犹自千里,滑台尚有强兵。若便舍舟,士卒必散。”乃回军沿济南历城步上,焚舟弃甲,还至彭城。仲德坐免官。寻与檀道济救滑台,粮尽乃归。自是复失河南。九年,又为徐州刺史。仲德三临徐州,威德著于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在河北所遇也。进号镇北大将军。卒,谥曰桓侯。亦于庙立白狼、童子坛,每祭必祠之。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仲德被重创走 被:遭受B乘火行百许里以免 乘:趁着C元德为玄诛,仲德窜走 诛:斥责D以在河北所遇也 遇:遇到【答案】C【解析】诛,诛杀,处死。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C【解析】A.于是/通过,B.把当成/因为,C.都是“在”,D.如果/你们。16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仲德有谋略的一组是()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学通阴阳,精解声律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若便舍舟,士卒必散A BC D【答案】B【解析】指脱险有白狼相助,指学识渊博,非仲德所为。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仲德年轻时就很慎重并且有谋略,侍奉母亲很是恭敬,学识上精通阴阳学,并深通声律。B仲德17岁时与王叡发起义兵,同慕容垂协同作战,王懿身负重伤。仲德被困泽中,幸得童子、白狼相助,才得以脱险。C仲德反对武帝迁都洛阳的想法,认为军队在外多年,士兵思乡,认为应该以建邺为都城。D仲德随到彦之作战,在敌军丢弃了河南,司、兖三州平定的情况下却面带忧容,认为必中对方圈套。【答案】B【解析】“同慕容垂协同作战”错,“慕容垂”是作战对象。18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译文:_(2)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译文:_(3)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译文:_【答案】(1)(仲德)吃完想要走,但下了一场暴雨,不知道通向渡口的路在哪里。(2)桓玄考虑事情不长远,喜欢夜间出营,现在俘获他只需一个人的力量就够了。(3)众人都不熟悉北方人情善于诡诈,必定会陷入敌人圈套。【参考译文】王懿字仲德,太原祁县人。(他)说自己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之弟、幽州刺史王懋的七世孙。其祖父王宏在石季龙时为官,父亲王苗在苻坚时为官,都官至州刺史。仲德年轻时就很慎重并且有谋略,侍奉母亲很是恭敬,学识上精通阴阳学,并深通声律。苻坚战败时,年仅17岁的王懿与其兄王睿一同发起义兵,与慕容垂作战。前秦军队很快溃败,王懿身负重伤,败逃后与家人失去联系。路经大泽,被困住,无法离开,趴在树林里。有一个穿青衣的小男孩,年龄大约七八岁,骑着牛经过这里,看见仲德吃惊地问:“你吃饭了没有?”仲德说自己很饿,小孩走了,一会儿又回来了,拿来饭给仲德吃。仲德吃完想要走,但下了一场暴雨,不知道通向渡口的路在哪里。有一只白狼走到他面前,仰天长叫,叫完衔住仲德的衣服,接着就渡河,仲德随之而过,与兄长王叡相会合。渡河之后到了滑台,又被翟辽留下,让他做将帅。几年后,仲德想南归,于是离开翟辽奔往泰山。翟辽追兵紧急追赶,夜间行路,忽然看见前方有极亮的火炬为他引路,趁着亮光奔走了百十里路,才得以逃脱。仲德到姑孰投奔桓玄门下。赶上玄桓篡夺政权,仲德拜见辅国将军张畅,谈到国家大事。仲德说:“现在起事,恐怕不足以成就大事。”元德果敢刚毅有计谋,宋武帝很是了解他,把准备推翻桓玄的事告诉了他,派他袭击桓玄。仲德听了他的想法,对元德说:“桓玄考虑事情不长远,喜欢夜间出营,现在俘获他只需一个人的力量就够了。”事情败露后,元德被桓玄杀了,仲德逃跑了。正值义军攻克建邺,仲德抱着元德的儿子方回等武帝。武帝在马上抱着方回,和仲德相对而恸哭。武帝追赠元德为给事中,封为安复县侯,让仲德做镇军中兵参军。武帝想把都城迁到洛阳,朝中大臣纷纷附和,唯有王懿提出异议;“现在军队在外多年,士兵有归乡之心,所以应当以建邺为都城。”武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元嘉年间,到彦之北侵,仲德同行。魏军丢弃了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了,三军都非常高兴,而仲德面带忧色,说:“众人都不熟悉北方人情善于诡诈,必定会陷入敌人圈套。”各路军队进驻灵昌,魏军在委粟渡口渡河,虎牢、洛阳都失守了。彦之听说二城都陷落了,想烧掉船只逃跑。仲德说:“现在贼兵离我们还有千里之远,滑台还有强壮的军队。如果这时丢弃船只,士卒必会失散。”于是,回军从济南历城步行进发,然后焚掉船只扔了武器,回到彭城。仲德受到牵连被免官。不久和檀道济去营救滑台的守军,直到粮草用尽才回去。自此又丢掉了河南。元嘉九年,仲德又做了徐州刺史。仲德多次到徐州为官,他的威德在彭城很出名。他建立佛寺、塑成白狼、童子的像供在塔中,这也是由于在河北所遇到的白狼、童子的缘故。封号为镇北大将军。他死后,谥号桓侯。人们也在他庙里立了白狼、童子的像,每逢祭祀时,也一定祭祀白狼、童子。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少师事刘炫,炫谓门人曰:“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也。”隋大业末,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高祖谓吏部侍郎张锐曰:“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朕将用之。”锐言行成,调富平主簿,有能名。召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严正。太宗以为能,谓房玄龄曰:“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若行成者,朕自举之。”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自是有大政事,令与议焉。累迁给事中。帝尝谓群臣:“朕为人主,兼行将相事,岂不是夺公等名?舜、禹、汤、武得稷、蒐、伊、吕而四海安,汉高祖有萧、曹、韩、彭而天下宁,兹事朕皆兼之。”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帝嘉纳之。转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太子驻定州监国,谓曰:“吾乃送公衣锦过乡邪!”令有司祠其先墓。行成荐里人魏唐卿、崔宝权、马龙驹、张君劼皆以学行闻,太子召见,以其老不可任以事,厚赐遣之。太子使行成诣行在,帝见悦甚,赐劳尤渥。还为河南巡察大使,称旨,检校尚书左丞。是岁,帝幸灵州,诏皇太子从。行成谏曰:“皇太子宜留监国,对百僚日决庶务,既为京师重,且示四方盛德。”帝以为忠。迁侍中、兼刑部尚书。高宗即位,封北平县公,监修国史。时晋州地震不息,帝问之,对曰:“天,阳也,君象;地,阴也,臣象。君宜动,臣宜静。今静者顾动,恐女谒用事,人臣阴谋。又诸王、公主参承起居,或伺间隙,宜明设防闲。且晋,陛下本封,应不虚发,伏愿深思以杜未萌。”帝然之,诏五品以上极言得失。俄拜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惧,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己之义。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赐黄金器,敕勿复辞。行成固请,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行成惶恐,不得已复视事。未几,卒于尚书省舍,年六十七。诏九品以上就第哭。比殓,三遣使赐内衣服,尚宫宿其家护视。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祭以少牢,谥曰定。(选自新唐书,有删节)1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召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严正 纠:纠正B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 因:通过C有隋失道,天下沸腾 沸腾:纷乱D古者策免,乖罪己之义 乖:违背【答案】A【解析】纠:检举2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张行成深受皇上推崇礼遇的一组是()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朕将用之若行成者,朕自举之令有司祠其先墓帝见悦甚,赐劳尤渥赐黄金器,敕勿复辞诏九品以上就第哭A BC D【答案】C【解析】并非指张行成;为太子的行为。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行成年轻时师从刘炫,深得刘炫赏识,刘炫认为他是辅佐朝廷的良才。入唐后经张锐推荐,调任富平主簿。B唐太宗因自己兼行将相事务,抢夺了大臣的名分,意欲还政于大臣。张行成上疏认为皇上美德光耀后世,见识宏远,实不必与臣下争功。C高宗时晋州地震不断,张行成认为这是上天示警,表达了对后宫干预朝政、人臣谋逆的忧虑,提醒皇上应明确设防加以阻止。D张行成为官正直,多次直言进谏,太宗驾临灵州,下诏让皇太子随行,张行成认为皇太子应留守京都,处理政务,得到了皇上的应允。【答案】B【解析】“意欲还政给大臣”错,唐太宗实际上有自骄心理。2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译文:_(2)自是有大政事,令与议焉。译文:_(3)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译文:_【答案】(1)(张行成)曾经侍奉皇上宴饮,皇上谈到崤山以东和关中人,语意间(对二者)有不同(的看法)。(2)从此遇有重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